第五章 畜禽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8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畜禽饲养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231-23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惠安县畜禽饲养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畜类、禽类、畜禽防疫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惠安县 畜禽饲养

内容

清代,县内饲养的畜禽有马、驴、骡、牛、猪、羊、兔、狗、猫、鸡、鹅、鸭等。
  民国时期,马、驴、骡逐渐减少,牛成为农田耕作主要畜力,俗称“耕牛”。
  50年代初,农民拥有自己的耕地,有耕作的自主权,自发地饲养耕牛和生猪。1952年农村建立互助组,合作饲养耕牛,生猪,饲养量增加。1955年农业合作化,按照公私养并举的发展方向,耕牛和生猪的饲养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1957年,全县饲养耕牛20219头,生猪104803头,山羊37323头,兔71084只,鸡、鸭、鹅等516200只。1958年人民公社化,公养生猪迅猛发展。1960年,因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饲料缺乏,生猪饲养数大幅度下降,耕牛也有所减少。
  1963年以后,粮食生产情况好转,公养私养生猪逐年增加。耕牛发展持平。
  70年代,全县畜禽饲养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80年代,改革农业生产体制,畜牧业生产进入集约化、商品化的发展阶段。农民私养畜禽量增加,同时涌现出畜禽饲养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畜牧生产进入兴盛阶段。1989年,全县有耕牛24702头,生猪229150头,山羊60827头,鸡、鹅、鸭等禽类2435160只。
  第一节 畜类
  县内饲养的畜类主要有牛、猪、羊、兔等。
  一、牛
  境内饲养的牛主要为闽南黄牛,其颜色多为土黄或红黄色,故称“黄牛”。这种牛具有耐热、耐寒的特点,适应在沿海、山区、丘陵等地生活。1989年县内饲养32120头,是农田耕作的主要畜力。1965年后,县兽医站在螺阳、黄塘、东岭、涂岭等公社,建立黄牛冷配点,改良黄牛品种。采用夏洛米,西门卡尔、新地红、海福特、利木赞、古巴黄牛及波罗门等公牛精液,与本地母牛进行人工输精冷配、繁殖出杂交一代肉役兼用品种。
  二、猪
  境内饲养猪主要品种为莆田黑猪,这种猪具有耐粗性好、早熟、耐热、性情温驯、繁殖力强等特点。1958年从天马种猪场引进巴克夏猪,分别在螺阳、黄塘饲养。1965年从天马养猪场引进约克夏猪,作杂交父系用,适应性良好。1966年,从天马养猪引进长白猪,这种猪属丹麦系长白种,分别在黄塘、东岭、辋川、山腰、涂岭、螺阳饲养,适应性强。
  县内提倡“母猪本地化,公猪良种化,菜猪杂交一代化”。从1958年起,就以莆田黑母猪为母本,引长白、巴克、相克等国外良种公猪为父本,进行杂交。到1988年,境内饲养菜猪实现杂交一代化。
  解放后,惠安养猪业发展很快。1949年存栏数2万头,1989年存栏数129150头,平均年供外地商品的猪6万余头,1985年被省定为养猪基地。县内涂岭种猪场基地,养猪量居全县之首。该场以繁殖莆田黑母猪供应猪苗为主,自1970年起,常年生猪存栏数达1万头,出栏数2万多头,为全县提供猪苗3万多头。张坂商品猪场基地是1986年由侨胞投资建立的,年供商品猪500多头,主要养斯格猪种。
  三、羊
  县内饲养的羊主要是戴云山羊,属肉用型品种。毛色以黑色为主。其特点是耐温、耐湿、耐粗饲,适应于山高坡陡,草质低劣的环境。1949年县内饲养5.5万头,1979年8.1万头,1982年9.7万头。是年,县被省农业厅定为戴云山羊繁殖基地。在辋川陈谷洋、涂岭埔头,东园许内建立繁殖场。1986年,为东山县提供种羊50多头。
  四、兔
  县内饲养的新西兰兔是1971年引进的。属肉用型,成年兔体重4~6公斤,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1983年从安溪种兔场引进长毛免。这种兔适应性强,长毛快,一次剪毛0.1~0.2公斤,1989年,全县有长毛兔1542只。
  第二节 禽类
  境内饲养的家禽主要是鸡和鸭。
  一、鸡
  惠安鸡的品种较多。长期饲养的本地鸡是一种肉用型的鸡,其羽毛颜色较杂,体型小,生长速度慢,抗病力、适应性强,蛋和肉质均极鲜美。1982年,从上海引进来航鸡,又称“S200”为蛋用型鸡,其适应性强,年可产蛋280~320枚。1983年,从北京引进星杂579鸡,为蛋用型鸡,其体型较大,耗饲料多,年可产蛋260~310枚。1986年,从上海引进罗斯蛋用鸡,年产蛋280~320枚,效益较高。1987年从江苏引进苏禽系列鸡,饲养20天,平均体重可达1.5公斤,县内饲养数量最多,1987~1989年,每年销往莆田、仙游、泉州的这种鸡苗达50万只。1987年,还从广东引进珍珠鸡,从美国引进鹧鸪、七彩山鸡等试养。
  二、鸭
  县内家养的鸭主要是半番鸡。清代,鸭农就以番鸭为父本,与当地麻鸭杂交;繁殖出半番鸭。这种鸭生长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深受群众欢迎,故一直饲养至今。县内五一垦滩为黄鸭饲养基地,从1984~1989年,共养鸭8万只,其中养300~500只有21户;养500~1000只有20户;养1000只以上有33户。全垦区年供蛋品500吨。还有山腰坝头溪蛋鸭基地,1989年,养鸭达2万只,年供蛋品100吨。
  第三节 畜禽防疫
  1956年,县畜牧兽医站及各公社基层站在全县范围进行常见性传染病防疫工作。1957~1985年,先后在县内8个乡镇点举办兽医班,受训人数共615人。在此期间,1978年组织一次全县重点户畜禽疫病普查,尔后建立疫病情况上报制度。1985年,进行布氏杆菌病普查工作,对牛、羊、猪随机抽检,仅发现二头黑山羊疑似阳性,进行扑杀处理。同年,县政府成立防治牲畜五号指挥部,以县畜牧兽医站、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主,全面开展对牲畜传染性口蹄疫的防治工作。实行秋防、春防、常年防并举,推广免疫程序。1987年,获得省、地表彰。
  1989年,县内牧医人员达58人,其中兽医卫生监督员7人,兽医卫生检疫员34人,在控制畜禽疫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