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技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7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技农艺
分类号: F323.3
页数: 7
页码: 225-2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惠安县农技农艺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植物保护、农技推广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惠安县 农技农艺

内容

第一节 植物保护
  境内的农地和水田,种植作物种类多,间作、套种形式多种多样,复种指数高,前茬作物未收获,后茬作物就间、套作在前茬作物中,种、管、收几乎同步进行。耕地全年常绿,这给各种病、虫、鼠、草害提供有利的寄生条件和养料,特别是给那些杂食性虫害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粮油作物的生产受害严重。惠安农民在与病、虫、鼠、草“四害”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经验,采取很多措施,取得防治效果。
  一、病虫害
  水稻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胡麻叶斑病、细条病等,虫害有三化螟虫、大螟、卷叶虫、稻苞虫、蓟马虫、稻飞虱等;甘薯病害有薯瘟病、蔓割病、黑斑病、疮痂病,虫害有小象虫、蛴螬、甘薯天娥、卷叶虫、茎螟、蚜虫;大豆病害有兔丝子,虫害有豆荚螟;花生病害有锈病、青枯病、褐斑病,虫害有蛴螬、蚜虫等;大小麦病害有赤霉病、白粉病、蟹病、黑穗病,虫害有粘虫、地老虎、蝼蛄、蚜虫。
  1957年10月,南埔乡鸠林村港西片晚稻100多亩,发生穗颈稻瘟病,发病率达70%;1963年全县早稻73995亩,普遍受到第二代三化螟虫为害,白穗率18%~30%,严重的达60%~70%,损失稻谷3150吨。1983年,全县13个公社(镇)169个大队21023.29亩面积发生薯瘟病,占甘薯总面积7.5%,发病率31.03%,损失粮食1247.5吨,发病范围之大,损失之严重,居泉州市首位。同年,全县大豆166亩,受兔丝子为害严重,抽样检查86.03亩,为害率73.4%,严重的达92%。1985年花生受蛴为害达75990亩,占花生总面积54.8%,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达50%~70%,有的甚至绝收。1986年早稻被稻飞虱为害塌圈达1064亩,晚稻塌圈达2994亩,早、晚稻共减产稻谷4786吨。
  二、杂草害
  1988年县植保站对螺阳、螺城、黄塘、东园、东岭、南埔、山腰等七个乡(镇)的水稻、甘薯、大豆、玉米、花生、甘蔗进行普查,共抽查485个点,检查农田中主要杂草种类及其分布。
  水稻田间杂草以稗草、娄慈薯、节节菜、鸭舌草、沙草等为主。为害等级1~3,大多为1级,属轻发生;甘薯田间杂草以马磨、牛筋草、龙爪草、菁箱、沙草、狗尾草、水花生、香附子、反枝苋等为主,为害等级1~4级,大都为2~3级,属中等发生;小麦田间杂草以水花生、伞房花、几草、马磨、铺地黍、香附草、沙草等为主,为害等级2~3级,属重发生;花生、大豆田间杂草以马磨、狗尾草、龙瓜草、牛筋草为主,为害等级2~4级,大多在3级以下,属中等发生;甘蔗田间杂草以水花生、伞房花、几草、马磨、铺地黍、香附子、沙草等为主,为害等级2~3级,属重发生。
  三、防治
  (一)病虫防治
  1950年后,县政府重视农作物病虫的防治和杂草的防除,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病虫防治方针。1956年,县农技站确定专职技术干部负责植保工作,1960年后,制定“防重于治”以及“治早、治少、治了”的病虫防治原则。是年,县农技配备植保技术员3人。
  1963年,在城关公社前型大队建立病虫测报点,对水稻病虫进行测报及三化螟虫、稻飞虱的生活史观察及冬季诱杀甘薯小象虫。同时在东岭公社大吴大队进行甘薯小象虫生活史室内饲养和田间诱杀试验。
  1979年,成立县植保站,在螺阳公社霞东大队水稻区建立测报中心站,作中、长期病虫测报、提出病虫发生时间及防治措施。同时,还在后狮、更新、锦川、介山、涂岭设立测报点。各大队科技组配备植保员,形成完整的测报网络,进行病虫测报工作,总结历年病虫发生规律,积累丰富资料。
  1983年,建立县植保公司,各公社农技站以农民技术员为主,组成8支植保服务队,配备电动喷雾器“18机”300台,根据各种作物的病情、虫情,及时防治病虫害。
  (二)杂草防治
  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全县对粮油作物田间杂草采取水旱轮作,以消灭或减轻前茬作物的杂草发生,及时中耕,消灭杂草于为害之前;适当密植,以促进作物早封行,使杂草失去竞争的余地。
  60年中后期~1989年,全县各地开始根据不同作物和主要杂草种类,选用有效、安全的除草剂。施用化学除草剂花工少,成本低,防效高。水稻选用60%丁草胺,每亩100克拌细土30公斤,或50%乳油杂草丹每亩200~250克拌细土30公斤,于水稻插秧后3~5天撒施;花生、大豆选用60%丁草胺或70%都尔,每亩150克加水60公斤,于播种后3~5天喷雾;大麦、小麦选用50%扑卜草净每亩100~150克,或25%绿麦隆200~300克,于播后3~5天喷雾,也可在三叶期喷雾,效果甚佳。可用60%丁草胺150克或70%都尔150克加水75公斤,于播种后3~5天进行喷雾。
  第二节 农技推广
  一、专业队伍
  1953年,农业技术干部2人。1955年,13人。1956年,县成立农技站、种子站,全县14个区先后成立7个农技站,贯彻执行农技推广为“两当”(即为当地、当时服务)服务的方针。1957年配备技术干部18人。1959年增至48人。
  1963年建立良种繁育场,在种子工作中执行自选、自繁、自育苗、自用,县供种为辅的“四自一辅”方针。1970年农技推广队伍迅速壮大,有农业技术干部104人,招聘农民技术员56人,农村科技小组285人。1975年建立农科所,从事农业技术试验研究。1979年成立县种子公司,执行国家《种子法》,在种子工作上实行“四化一供”良种繁育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方针。
  1970~1983年,各公社农技站配备5~9名技术员,大队设科技组,生产队配科技员,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形成四级科技网络,由县农技站统一负责技术指导。1983~1989年全县农业技术干部166人,其中农学专业133人,植保专业19人,土化专业13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60户,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二、农技推广项目
  1950~1955年,推广农业技术,普遍依靠农村冬学、夜校进行宣传讲解。1952~1962年,对老旧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去杂去劣。进行穗选、片选。甘薯薯块育苗,提高种性。1956~1962年,依靠农村基点村和基点队推广农业技术。1963~1970年,大量引进外来品种,进行试种、示范、推广,经过评选鉴定,择优去劣,选择适宜惠安县种植的良种和栽培技术,进行推广,有水稻矮秆化,甘薯良种化,各种作物合理密植化等。1970~1989年,大力推广科学种田,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介绍品种特征特性、播种规格、施肥水平及管理办法。召开各种作物现场会,参观种、管、收和田间作物长势。农民学农业知识,科学种田积极性高,先进的农业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良种壮苗 通过生产实践验证,适宜当地、当时种植的各种作物当家品种有:大麦莆大麦5号,小麦泉麦1号,杂交水稻汕优016、特优63,甘茹湘茹25~55,花生粤油116,大豆莆豆8008等。
  密植规格 自50年代中期始,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探索出各种作物合理密植规格模式,水稻12厘米×15厘米或15厘米×18厘米,甘薯苗插4000~4500株,花生小垅双行密植,大豆苗播种量9~10公斤,大麦苗播种量10~11公斤,小麦苗播种量12公斤。
  间作套种 境内推广的间作套种形式有:花生畦中套插甘薯,花生隔沟间作玉米或高粱。秋花生、秋大豆隔沟间作玉米。稻头薯间作秋大豆。稻头薯套种大麦或小麦。花生薯套种大麦或豌豆。晚稻套种小麦(稻麦)或紫云英。大麦套种花生(麦脚花生)或大豆(麦脚大豆)。甘薯套作大麦、芥菜或萝卜。
  配方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是施肥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1986年开始,开展配方施肥的试验和示范,实行配方施肥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条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正确道路,其增产率一般为15%~20%,1986~1989年,县内甘薯推广配方施肥22万亩,水稻优化施肥19万亩。
  发展沼气 1981年,涂岭乡清美村红砖居民小组有16户、96人利用沼气。1989年,境内建沼气池2375口,实现沼气化的有16个村,28个居民小组。沼气化为农民生活创造良性循环条件,不但可解决点灯烧饭问题,而且每口沼气池每年还提供优质水肥30吨,节约柴草50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