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6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6
页码: 218-22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惠安县经济作物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果、蔬菜、茶、蔗麻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惠安县 经济作物

内容

第一节 水果
  清代惠安的果树品种有:梅、荔枝、龙眼、桃、李、杨梅、梨、黄弹、柿、香橼、柑桔、佛手柑、枣栗、葡萄、枇杷、石榴、余甘、金豆、橄榄、杨桃、甘蔗、葛、蕉等。
  民国时期,因山林被滥伐,水土流失,致使“山是臭头山,溪是沙涸溪”、十年九旱,果树不但不能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破坏,黄弹、香橼、栗、金豆、葛等甚至绝种。
  1955年,县农业局配有专职干部抓果树生产,1963年果蔬并归县供销社生产科,龙眼、荔枝、余甘、柑桔等果树生产有所发展。
  1978年,县设立专门机构,指定果树生产归农业局管辖,农业局成立经济作物站,指导发展果树生产。
  一、龙眼
  境内栽培龙眼有数百年历史。黄塘的虎窟、涂岭的岭下、白潼,南埔的界山等地今尚有明、清时期种植的龙眼树。
  民国时期,只有南埔、涂岭、黄塘、洛阳少数龙眼片,东南沿海其他地区仅零星栽培。
  1966年起,发展后龙的岩山,山腰的凤安、后张,洛阳的下曾,东岭的屿头、东山、净峰的五峰等七个龙眼生产基地。
  1978年后,规划在福厦公路两旁,发展龙眼生产,沿福厦公路两旁建立龙眼带,北自南埔界山,经涂岭公社、辋川公社、螺阳公社、涂寨公社至洛阳公社。县政府拨专款70万元作为发展龙眼生产经费,栽植龙眼46.5万株,折合3.1万亩;至1989年,境内共有龙眼64.5万株,19498亩,年总产鲜果量达1718吨。同时发动群众房前屋后栽种龙眼,增加农民收入。
  二、荔枝
  惠安亦有悠久的栽培荔枝历史。境内栽培的荔枝品种有:蒲(丘后村的晚熟优良品种)、乌面(丘后村的晚熟品种)、皇帝舅(产于丘后村,属晚熟品种)、黑叶(产于丘后村、属中熟品种)、兰竹(中熟品种)。至1989年止,涂岭乡丘后村已发展荔枝1万株以上,面积达1000亩,每年可产苗木1000株以上供扩大发展;黄塘乡坝下村也种植荔枝2000多株,面积100多亩,这两个村是全县荔枝生产基地。是年,全县有荔枝面积1324亩,总产量20吨。
  栽培荔枝,丘后村果农有丰富经验,掌握荔枝异花受粉特点,在管理上,着重抓一促(促秋梢)、二控(控冬梢在穗)、三保(保花、保粉、保果)。
  三、余甘
  余甘是境内名特果树,全县栽培的余甘品种有:粉甘(是主要的栽培品种),占余甘总面积90%以上,年产量1300吨;扁甘(有150年的栽培史),六月甘、秋白、赤皮甘、枣甘、田船粉甘。
  黄塘乡南田村以盛产田船粉甘而闻名中外。南田村有42个自然村、680户、3717人,山地21000亩,栽培余甘特别是田船粉甘历史悠久。田船粉甘果肉富含维生素,鲜食酸香可口,加工后风味独特。1978年,得到国务院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商业部、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好评。1986年,国家林业部正式认定它是“全国名、特、优、稀产品”;不少学者、专家盛赞它是“果类中的新秀”,1988年美国华侨报纸也赞誉“田船粉甘是余甘中的珍品”。
  1980年南田全村有田船粉甘1250亩,1988年发展到6166亩,投产3500亩,总产量1500吨,产值200万元。果农说:“金山、银山,不如粉甘上山”。“发展余甘是绿了山头,富了村头,宽了手头,甜了心头”。
  1989年,全县种植2.82万亩,投产11500亩,总产量900吨。栽培面积与产量均居全省之首。
  四、柑桔柚
  县内栽培的柑桔,主要是宽皮桔类。其主要品种有芦柑、福桔、温州蜜柑、桶柑、南丰蜜柑、邵武蜜桔、甜橙;抽的优良品种有文旦抽、变尾抽、坪山抽和下河蜜抽。柚在境内只零星栽培。1951年,栽境10亩。1975年,后龙乡郭厝、诚厝在省农科院果树所的技术干部指导下,试种近10亩柑桔,500多株;1977年,投产300多株;1979年,又再栽培柑桔1万多株,面积2000亩;1989年,总产量200吨,年总产值20多万元。成为全省海滩栽培柑桔的样板。是年,全县栽培2184亩,总产量410吨。
  五、桃李
  境内栽培桃、李年代悠久,但多为零星栽培,仅涂岭、黄塘山区荒地有成片栽培。1986年后,栽培面积逐渐扩大,螺阳、涂寨、东岭、洛阳等乡镇也有成片栽培。桃类品种以鹰嘴桃、水蜜桃为主。李类有三华李,均为成片栽培,至1989年有664亩,年产36吨。
  六、葡萄
  境内栽培葡萄,历来是在庭院门口零星栽培。1973~1975年,涂岭、黄塘大量引进金皇后、巨峰品种在水沟边、道路、溪岸、池塘、渠道旁成片栽培,长势好,但因受台风影响,往往造成棚塌枝条折断,影响生长,没有收成。1980~1989年,又转为庭院栽培,黄塘最为普遍,几乎家家户户栽葡萄,一般株产100多公斤。1989年,栽种217亩,总产量47吨。
  七、枇把
  境内栽培枇杷不多,而且果实小,籽多且大,果肉薄,味酸,难以满足需要,故栽培面积甚少,产量不多。1989年,栽植136亩,总产量13吨。
  八、香蕉
  境内栽植的香蕉品种有天宝高蕉(台湾蕉)、天宝矮蕉、水蕉、牛角蕉,多为成片栽植,以涂岭、黄塘、螺阳为主。1987年,总面积1810亩,年产量600吨。由于县内常年冬季风力大,有低温霜冻、夏秋又常受台风袭击,故香蕉产量低、皮厚、品质差,栽植面积有所下降。1989年,总面积1203亩,总产量310吨。
  九、菠萝
  50年代,境内即有小量栽培。1980年后,洛阳、东岭、涂岭均有引进成片栽培近1000亩,因受霜冻影响,结果小,产量低,品质差。1985年以后没有发展。1989年,仅有36亩,总产量1吨。
  十、杨梅
  主要分布在涂岭山区的涂型、陈田、樟脚、黄田、寨后等山村,1989年,面积562亩,年产量17吨,以鲜食和腌杨梅脯为主。
  十一、番石榴
  历来大都在群众房前屋后零星栽培,1985年农业局经作站引进泰国番石榴,果大,肉清脆、产量高、风味好。
  十二、芒果
  1985年后,大有发展,主要分散在各机关、学校、街道两旁,既绿化又收其果实。
  第二节 蔬菜
  清代惠安蔬菜有:芥菜、芥蓝、萝卜、菠薐菜、白菜、苋菜、莙莲菜、茼蒿菜、芹菜、芫荽、枸杷、藤菜、苦蕒、蕹菜、子菜、葱、薑、韭、蒜、芋、西瓜、白瓜、刺瓜、苦瓜、冬瓜、菜瓜、鼠瓜、金瓜、匏、拐菜、落花生、菘菰、茄、浒苔、赤菜、紫菜、山菜、田薯。
  1949年,全县种植各种蔬菜11312亩。1958年,达24250亩。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78年,面积5303亩。尔后种植面积又上升,至1989年,达24750亩,总产量27452吨。
  芥菜 芥菜是境内农村栽培最普遍的蔬菜,其品种多属福州芥菜。种植范围广,几乎各乡镇都有。
  结球甘蓝(包心菜) 1957年引进栽培,发展迅速,是境内广泛栽培和普遍食用的蔬菜。品种以大平头为主。一般单株2~3公斤重,大者可达5公斤,产量高,品质好、晚熟,亩产5000多公斤,1957~1987年结球甘蓝的栽培,多为各家各户栽培;1988年以后,有专业户租借土地大面积栽培供应市场,可食用或切丝加工作腌菜。
  花椰菜 花椰菜是甘蓝的一个变种,亦称花菜或菜花,广大群众普遍零星栽培。栽培品种多为福农10号,株高50~60厘米,齐整度高,叶长椭圆形,色灰绿,花株同球状,花细小,色洁白,成熟期集中,定植后80天即可收获,秋春两季均可栽培,亩产1000~1500公斤。1988年后,发展为专业户栽培,经济价值较高。
  白菜 群众称为小白菜,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产量高,种植极为普遍,可周年生产与供应,植株鲜墘,营养丰富,鲜食腌渍皆宜。播种后30天即可收获,亩产1500公斤斤以上。
  萝卜 境内大部份地区种植白萝卜,自7~10月均可播种,不少地区散播在大小麦中,大部份为专种,管理方便,产量高,一般亩产3000~4000公斤,红萝卜和胡萝卜仅零星种植,营养丰富,但产量低,亩产仅1000多公斤。
  蕹菜 蕹菜又名空心菜、竹菜、藤菜,境内普遍栽培,栽培方式因地制宜,有旱地、水田和浮水三种形式,采收幼苗,亩产1000~1500公斤。立春播种,谷雨定植或放养,小满即可采收。
  菠菜 境内种植菠菜,多选用早熟尖叶种、福清白等品种,播种方式有散播、条播、点播三种,播种时要去果皮、破种皮及温水催芽,以提高发芽率;管理上要求常浇水施大肥,否则叶黄、叶薄、产量低。
  苋菜 苋菜的品种很多,以叶形分,有尖叶形和丹叶形;依叶色分,有红苋、绿苋和彩色苋。境内农民喜欢栽培尖叶形的绿苋,属中熟品种,2~3月播种,分期采摘幼嫩基叶,亩产1000~1500公斤。
  芹菜、芫荽、葱、韭菜、蒜、大蒜芹菜、芫荽、葱、韭菜、蒜、大蒜,属调味菜,群众称为五味菜,各家各户均有种植。
  瓜类蔬菜 瓜类蔬菜品种繁多,有南瓜、冬瓜、丝瓜、苦瓜、西瓜和瓠等。除西瓜由专业户栽培外,其他瓜类均为群众在零星杂地房前屋后拉线搭棚架栽培。1989年种植瓜类面积803亩,亩产1386公斤,总产1113吨。
  豆类蔬菜 豆类蔬菜有四季豆、豇豆、刀豆、香菇豆、九月豆、绿豆等。绿豆多间作在花生、大豆畦边,专门种植很少。九月豆利用秋闲地种植。其他豆类,多在零星杂地拉线搭棚架种植。
  芋头 芋头品种有:槟榔芋、九头芋、红嘴芋、白芋、蕉芋等。芋头在春季栽种,秋冬收获,生长期长,只有南埔、涂岭、黄塘、山腰等地区种植,一般亩产2000~3000公斤。食味好,是人民群众逢年过节的佳品。1989年种植2056亩,亩产1027公斤,总产量2112吨。
  姜 境内山区农民种植,分别在涂岭的涂型、陈田、黄田、寨后,一般种植在山垅梯田,土层深厚,有机质多的土壤,清明下种,处暑收嫩姜,立冬收老姜。品种以红芽姜为主。
  茄果 茄果类蔬菜包括番茄、茄子和辣椒等。以零星栽培为主,1988年后发展为专业户栽培。
  芦笋 1980年,开始在县农科所、螺阳、黄塘、净峰种植,亩产500~600公斤,价值高,均为专业户种植,1989年,种植面积27亩,亩产945公斤,总产量26吨。
  蘑菇、银耳、木耳 属食用菌类。1965年引进推广人工种植。1972年,山腰、涂岭、南埔、黄塘、洛阳、东园生产队集体种植,经济价值高,1988年后,以专业户种植为主。1989年,播种7510平方米,总产量36吨。
  第三节 茶
  清代,惠安境内就已种茶。
  民国时期至1957年,全县茶叶面积一直保持在55~70亩,总产量徘徊在0.4~0.75吨。1958~1967年,种植面积300多亩,分布在山腰三朱,南埔介山,涂岭黄田,寨后、陈田,总产量2吨。1968~1979年,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改造旧茶园,积极开辟新茶园。至1989年,全县有茶园4650亩,茶场15个,年总产量106吨。种植的茶树品种有黄旦、本山、毛蟹、梅占、佛手、福云、水仙、铁观音等。当年加工制作乌龙茶106吨,远销东南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 蔗麻
  一、甘蔗
  宋时,境内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蔗,商贩辐辏,官方置监收其税。
  民国时期至1957年,界山、玉湖、河阳、鹅头、鸠林等村,每年种植几百亩,并建土榨坊炼蔗糖。
  1958年,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3351亩,总产量9395吨,并在涂岭下炉建糖厂。1962~1975年,种植面积下降,仅400~600亩,总产量500~700吨。1976年种植面积回升到1169亩,总产量2958吨。1978年,县在东园建一座日榨500吨的糖厂,榨季需榨60000吨的甘蔗,需种植15000亩甘蔗。县政府专门设立糖蔗办公室,抓蔗糖生产。1981~1985年,常年种植甘蔗13000~15000亩,总产量50300~62400吨。在“五一”、“七一”围垦区大面积种植甘蔗,是福建省的样板,最高亩产达10吨以上。1989年,全县种植6546亩,总产量28603吨。
  二、黄麻红麻
  黄麻、红麻是喜温的亚热带作物,因境内土壤多为红土质,又缺水,多是零星少量种植。而惠安是农渔业并举的县,麻绳、麻索、麻袋用量很多,历史上都从莆田、南安调运进来。1975~1976年推广稻底套种黄麻、红麻,全县套种近100亩,因群众收获加工不习惯,以后不再发展。随着尼龙、塑料工业的发展,麻类种植停止。至1987年,全县仅种植15亩,总产量1.5吨。
  三、苎麻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惠北农村普遍种植苎麻,几户就有一架木制织苎麻机,男子种田,缠足女子在家织麻布。所织麻布,经加工漂白后,远销江苏、浙江、广州、汕头等地。
  1949~1976年,惠北群众仍种麻300~500亩,且有织苎布的传统习惯。种植的麻品种有红心尾和白心尾两种。1987年,全县仅种5亩,总产量0.5吨。
  四、龙舌兰剑麻
  民国时期,山坡荒地、溪旁岸边到处都有龙舌兰,一则可保持水土,二则可加工做绳子。1955~1965年,县内曾两次发动群众种植龙舌兰,防止水土流失,改造赤土埔。
  1960年,黄塘红星农场从广东引进一批剑麻在荒山坡地种植200多亩。而后南埔的仙境林果场,后龙的诚峰、郭厝桔场又大量引进作篱笆之用。1987年,全县有7203亩,总产量1129.8吨。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