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篇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58
颗粒名称:
第五篇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9
页码:
210-238
摘要:
本篇记述了惠安县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粮油作物、经济作物、肥料、农技农艺、畜禽饲养、农业机具、农田建设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惠安县
内容
唐代,生活于境内的先民开始围垦滩地,筑埭作畦。宋初,人们根据这里的山川和土壤特点,引进安南占城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种植。明万历年间,从吕宋引进甘薯,广为栽种;尔后,几经实践摸索,更新品种,提纯复壮,于县内沿海、山区普遍插植,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口粮,惠安素以“甘薯县”之称而闻名海内外。
民国时期,由于耕地瘠薄、水利缺修,耕作技术落后,致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县森林面积4.5万亩,覆盖率仅2%,水土流失面积达70%。农田耕作层浅,土壤含沙量大,磷钾缺乏,酸性偏重,地力衰退。耕地面积50.78万亩,总播种面积770299亩,复种指数151.6%。粮食占用耕地面积376464亩,粮食总产量58937.2吨,年亩产量156.5公斤,农业总产值2116万元。
50年代初,惠安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全党全民重视农业,大办农业。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治山治水,保持水土,开垦荒地,围海造田,平整土地;改革耕作制度,早地改水田,单季改双季,一熟改三熟;重新安排山、水、林、路、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条件;实行科学种田,推广先进技术,普及良种,优化施肥,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日趋活跃。1989年,全县耕地面积393794亩,总播种面积921168亩,复种指数233.92%;粮食占用耕地面积241620亩,粮食总产量149691吨,粮食复种指数276.7%,年亩产620公斤。农业总产值6.21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8亿元。
第一章 粮油作物
第一节 粮食作物
惠安粮食作物主要有甘薯,水稻、大麦、小麦和大豆,其次有高粱、玉米、蚕豌豆、小米等。
一、甘薯
甘薯又名番薯、地瓜。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种来自外国,一名地瓜,皮有紫有白,肉则皆白,有自文来国来者,名文来薯,……。”并记载甘薯育苗、扦插、施肥技术及切片洗粉的办法。因甘薯适应性广,抗逆力强,产量高,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口粮,故有“惠安人甘薯肚”之称。甘薯扦插季节不同,有早薯、豆薯、稻头薯、花生薯和越冬薯之分。其前茬是小麦,于小满至芒种扦插的称早薯;其前茬是大豆,于小暑扦插的称豆薯;其前茬是早稻,于大暑扦插的称稻头薯;其前茬是花生,于立秋扦插的称花生薯,于霜降前后扦插,至翌年夏至收成的称越冬薯。民国27年(1938年),种植面积8009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2%,平均亩产750公斤。人民群众每年有半年时间以甘薯为口粮,当年9月起大都食鲜薯块,10月份始切甘薯干,翌年大麦收成后,又以大麦拌甘薯干作口粮。甘薯又是高产优质的饲料,薯块和茎叶均可利用,也是综合加工制造柠檬酸、淀粉、糖果和酿酒的原料,大有发展和利用前途。
(一)甘薯种植面积与产量
1949年,甘薯种植面积252630亩,其中早薯94146亩,平均亩产195公斤。晚薯131984亩(豆薯55517亩,稻头薯43847亩,花生薯32620亩),平均亩产170公斤。越冬薯26500亩,平均亩产143公斤。
1957年甘薯种植面积274000亩,其中早薯111466亩,平均亩产211公斤。晚薯148345亩(豆薯57078亩,稻头薯50015亩,花生薯41252亩),平均亩产171公斤,越冬薯14189亩,平均亩产115公斤。
1979年,甘薯种植面积331385亩,其中早薯73165亩,平均亩产252公斤。晚薯257220亩(豆薯69533亩,稻头薯77728亩,花生薯110959亩),平均亩产202公斤。是时,消灭越冬薯,改变耕作制度,减少早薯面积,扩大花生面积。
1989年,甘薯种植面积305331亩,其中早薯62932亩,平均亩产256公斤,晚薯242399亩(豆薯、稻头薯、花生薯),平均亩产205公斤。
(二)甘薯品种与更新
清末,县内越冬薯品种,惠北惠南大都采用“红心尾”、“海丰”二个品种;惠东惠西大都采用“白心尾”、“海丰”二个品种,种植年限有60多年,亩产鲜薯500~600公斤,出粉率20%,切干率40%~45%。
民国时期,全县早熟甘薯采用“六十日秋”,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鲜薯700公斤,出粉率8%,切干率25%。40年代,惠东惠北采用“台湾本”,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1000公斤,出粉率9%,切干率25%。
中熟甘薯,惠北采用“尧春”、“白广杆”、“竹西本”,种植年限分别为60多年和10多年,亩产鲜薯1000~1950公斤,出粉率8%~12%,切干率22%~31%。惠北惠东采用红广薯,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鲜薯1000公斤,出粉率12%,切干率31%。惠北采用“菜瓜薯”,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800公斤,出粉率11%,切干率28%。惠东惠西采用“正乌骨”,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鲜薯1000公斤,出粉率15%,切干率34%。惠南大都采用“臭望薯”、“厦门薯”,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1000公斤,出粉率8%~11%,切干率25%~31%。惠东惠中采用“藤只”,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1100公斤,出粉率16%,切干率32%。惠东普遍采用“金门薯”、“白鸡脚爪”、“黄仔闷”、“大香”、“芋薯”等,种植年限10~20年,亩产鲜薯600~1000公斤,出粉率12%~16%,切干率25%~33%。惠东惠南还采用“假乌骨仔”,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鲜薯800公斤,出粉率18%,切干率35%。
晚熟甘薯,全县采用“仙游芋薯”,种植年限32年,亩产鲜薯900公斤,出粉率12%,切干率32%。惠北采用“潮州本”,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鲜薯800公斤,出粉率13%,切干率37%。惠东采用“大叶薯”,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500公斤,出粉率10%,切干率30%。惠西采用“永春五齿”,种植年限10多年,出粉率12%,切干率32%。惠东惠南采用“湖头本”、“菜纤薯”、“大叶婆”,种植年限30~40年,亩产鲜薯900~1000公斤,出粉率12%~18%,切干率32%~35%。
1950年以后,全县旱地甘薯的当家品种以永春五齿、六十日早、六十日秋为主;水田甘薯的当家品种,惠北地区以红心尾假芋薯和白心尾假芋薯为主,该品种质量好,产量高,种植至现在已有40年历史。惠东南地区以竹西本、黄仔闷为当家品种。
1960~1980年,新种花为早地和水田的当家品种,后因该品种不能抵抗甘薯瘟及蔓割病而逐渐被淘汰。
1980年开始,全面推广抗甘薯瘟品种,以湘薯75—55、329、华北48、豆沙薯等品种为主。特别是湘薯75—55,以丰产兼优质,抗瘟性强名列前茅,成为全县的当家品种。为了防止品种退化,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和推广,自1982年开始,县农业部门建立薯苗基地8000亩,提纯复壮甘薯品种,其中一级薯苗基地1000亩,二级薯苗基地7000亩。1984年,县政府拔出专款扶持全县18万个农户,赠送每户良种壮苗200株,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普及。1988年全县四种薯类种植面积4.9万亩,1989年达10万亩。同年,县政府拨专款进行薯块育苗,当年全县种植优良品种20万亩。
(三)栽培技术改革
1961年,南埔公社肖厝大队早薯1.20亩,采用多叉苗栽培,品种为娘仔薯,经省、地、县农业系统验收,鲜薯单产5608公斤,创造全县第一个亩产万斤薯。
1972~1974年,全县对甘薯栽培技术进行改进,即改老蔓育苗为块薯育苗,提纯复壮,改良种性;改斜插为平插,增加入土节数;改稀植为合理密植,增加亩插株数;改不包心胆为包心胆,充分利用肥源,分层施肥;改晚甘薯为大豆,花生套种甘薯,以提早插播季节,延长甘薯生长期,提高产量。1976年,东岭公社赤石大队,早薯1.21亩,采用甘薯堆栽培,品种为新种花。经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平均亩产鲜薯6052公斤;其中最大的一株88.5公斤,最大的一个薯块17.5公斤。
1979年,张坂公社七一围垦海滩地有早薯2.30亩,品种为汀薯609。经地、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平均亩产鲜薯5261公斤;其中1.20亩,平均亩产鲜薯5428公斤。是年,东园公社锦大队,稻头薯80.60亩,品种为689,平均亩产鲜薯3692公斤。辋川公社更新大队,稻头薯2.20亩,品种为689;经地、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平均亩产鲜薯5204公斤。
1980年,辋川公社更新大队,稻头薯1.21亩,品种731,经县科委、农业局、公社农技站验收,平均亩产鲜薯4214公斤。东岭公社赤石大队,稻头薯13.16亩,品种为67—1,经地、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平均亩产鲜薯4265公斤,其中3.37亩,平均亩产鲜薯4669公斤。
1983年,全县有甘薯高产栽培示范片9508亩,平均亩产鲜薯3810公斤,比一般亩产鲜薯2940公斤,增产870公斤,增幅29.2%
二、水稻
(一)常规种植
北宋,境内即种植水稻。明代,有早稻、晚稻、单季稻之分。早稻有12个品种,晚稻有7个品种,单季稻有2个品种。清代,有大冬、青晚、乌芒、占城、三光、白头术、白米术、叶下逃、畲稻、早术、大冬术、赤脚、粟谷术、晚稻、晚子、老鼠税等16个品种。清末,惠北早稻普遍采用马尾术,种植年限90多年,全生育期130天,亩产200公斤;大早,种植年限80多年,全生育期125公斤,亩产175公斤。
民国时期,早稻品种惠北采用仙游早、种植年限15年,全生育期130天,亩产200公斤;白乳术,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225公斤。惠北惠西还采用红毛术,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200公斤;乌嘴术,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180公斤;乌壳术,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150公斤;南早,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225公斤。惠东惠南采用朝婆,种植期年限20多年,亩产225公斤。惠中惠南采用早子,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185公斤。民国27年(1938年),水稻种植面积6865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平均亩产150公斤。民国37年始,全县早稻大都采用南特号,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250公斤。晚稻,惠北采用一光,种植期限60多年,亩产200公斤;三光,种植年限40多年,亩产200公斤;虎尾术,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200公斤;水尼,种植年限近20年,亩产250公斤;乌壳术,种植年限15年,亩产200公斤。惠中大都采用白禾,种植年限15年,亩产175公斤。惠西大都采用老花术,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225公斤。单季稻,惠北一带采用红青芒、白青芒,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150公斤。
1949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76134亩,平均亩产99公斤,总产7538.3吨;晚稻38132亩,平均亩产104公斤,总产3974.05吨;单季稻18604亩,平均亩产75公斤,总产1395.15吨。三种稻类种植总面积132870亩,平均亩产92.6公斤,总产12907.5吨。
(二)种植技术改良
1950年始,惠安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三次改良,促使产量三次大提高。
改高秆品种为矮秆品种 1950~1963年,境内种植的早稻品种以陆才号、南特号为主,平均单产154公斤,晚稻品种以一光、三光为主,平均单产93.5公斤。此品种株高115~130厘米,易倒伏,产量低。
1964~1977年,早稻推广矮脚南特号、铁骨矮、珍珠矮、红410、科情3号、光大白、窄叶青等品种,此类品种株高75~90厘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产量高,单产227公斤,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增产73公斤,增长47.4%,晚稻也以早稻的矮秆品种作倒种栽培,平均单产186公斤,比高秆晚稻品种亩产增加56公斤,增长43%。
改单季稻为双季稻 1958年,以1万多亩种植单季稻的烂田,通过全面规划,采取开排水沟,平整土地,加沙改良,作物草回田,增施农家肥的耕作方法。1959年全县早稻93323亩,平均亩产190公斤,总产17731.3吨;晚稻38365亩,平均亩产167.5公斤,总产6426.1吨;单季稻8119亩,平均亩产125公斤,总产1014.9吨。单季稻仅占水稻总面积5%。三种稻类面积139807亩,平均亩产180公斤,总产25172.3吨。至1969年,消灭单季稻,全县早稻87831亩,亩产219公斤;晚稻43270亩,亩产218公斤。全县实现双季稻。
改常规稻为杂交稻 1974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品种有威优64、威优63、汕优63。1977年,城关公社霞东大队11.5亩双季稻,经县、社农业系统验收,早稻平均亩产499公斤,晚稻平均亩产552.5公斤。1979年,县农科所早稻18.91亩,品种“四优2号”,平均亩产548.5公斤,其中2.04亩,平均亩产620.6公斤。创高额丰产田。
1980年,境内晚稻杂优化;1981年,全县早稻122187亩,平均亩产305公斤,总产37275吨,中晚稻41838亩,平均亩产254公斤,总产10629吨。早中晚稻种植面积164025亩,平均亩产292公斤,总产47904吨。1982年晚稻平均亩产346公斤,比1977年常规晚稻增产117公斤,增长51%。杂交水稻根系发达,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好。
1989年,全县早稻90452亩,平均亩产392公斤,总产35492吨;晚稻38929亩,平均亩产271公斤,总产10550吨;早晚稻种植面积129381亩,平均亩产355.8公斤,总产46042吨。早稻亩产比历史最高的1984年超1公斤。
(三)水稻育秧技术改革
1959年,推广湿润育秧,其做法是把秧地整成平畦,畦面干干湿湿,沟中有水,秧苗在三叶期前,畦面保持湿润状态,通气性好,扎根快,防止烂种烂秧,秧苗生长整齐茁壮,又便于管理,秧苗素质好,三叶期后即可保持水层,拔秧起苗容易。1964年以后,因地制宜推广蒸气(温室)催芽、土坑催芽,塑料薄膜覆盖育秧、卷秧、铲秧等新技术。在育秧技术上又是一大改革,保证不烂种烂秧,适时播种,适时插秧,提高水稻产量。
三、大麦
民国时期,全县常年大麦品种以“六稜黑肚”、“六稷白肚”为主,“早黄”、“西姑麦”为次。大麦大都种植在旱地,有点播、条播、散播三种形式。民国27年(1938年),种植面积8168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平均亩产57.5公斤。
1950~1979年,大麦品种仍以“六稜黑肚”和“六稜白肚”两个品种为主。其间,全县常年大麦种植面积11~12万亩,总产量11000~12000吨。1979年以后,县内大麦开始从粮食作物转为饲料作物。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大麦成为食品工业原料作物。
1980年始,引进、推广成熟期早、产量高、质量好的二稜大菱新品种“早熟2号”、“泸麦4号”、“舟麦1号”、“矮早三”、“稻引1号”、“83—m15”、“莆大麦4号”等。1982年,县农科所种植的4.09亩大麦,品种矮早三,平均亩产333.5公斤,其中1.00亩,亩产367.8公斤。1987年,二稜大麦良种“83—m15”和“莆大麦4号”成为全县的当家品种,其全生育期125~130天,株高80~85厘米,千粒重38~40克,平均亩产180~200公斤。其特点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耐肥抗倒,适应性广,较抗百粉病,后期转色甚佳。
1986~1987年,省农业厅安排惠安种大麦丰产栽培示范片805亩,平均亩产174公斤。1987年,全县大麦丰产示范片8066亩,亩产168公斤,比一般亩产增产56公斤,增幅50%。
1988年,全县大麦丰产示范片12144亩,亩产182公斤,比一般亩产65公斤,增幅55.9%。1989年,全县大麦示范片20780亩,单产203公斤,比一般亩产增产66公斤,增幅48.2%,是年,全县大麦种植面积99851亩,平均亩产140公斤,总产量13950.29吨。
四、小麦
民国时期,惠安小麦以“深根”为当家品种,全生育期165天,平均亩产100公斤,种植年限近40年;还有“赤穗”,全生育期160天,平均亩产100公斤,种植年限近30年。惠南惠西采用“田青”,全生育期135天,平均亩产100公斤;惠北惠中种植“吐米”,全生育期135天,平均亩产90公斤。民国27年(1938年),播种面积6674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5%,平均亩产65公斤。
1950~1960年,县内小麦种植面积4.8~5万亩,平均亩产51.5公斤。1955年推广“红芒”、“百芒”、“和尚麦”、“欧柔”、“阿夫”、“阿伯”等品种。
1971年,全县引进推广“长麦2148”、全生育期145天,平均亩产156公斤;“晋麦4058”,全生育期145天,平均亩产145公斤;“元华1号”,全生育期140天,平均亩产142公斤。惠中地区采用“龙溪35”,生全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00公斤。惠北惠中地区采用“福繁17”,全生育期140天,平均亩产156公斤;“泉麦1号”全生育期140天,平均亩产150公斤;“泉麦900”,全生育期135天,平均亩产125公斤。小麦种植在水田,全面推广大畦、深沟、板田播种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促进小麦增产。
1975年,东岭公社赤石大队,种小麦21亩,品种为晋麦2148,平均亩产360.5公斤,居全省第一名,其中1.85亩,经参加县、公社、大队三级扩干会代表验收,平均亩产452.5公斤。
1977年,螺阳公社霞东大队,小麦250亩,品种为晋麦2148,平均亩产252.5公斤,其中11.06亩,品种晋麦4058,经地、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亩产419公斤。
1978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22951亩,平均亩产104.3公斤。1988年小麦种植面积101629亩,平均亩产153公斤。县承担泉州市农科所小麦丰产栽培示范片11248亩,平均亩产209.3公斤。
1989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01889亩,平均亩产157公斤,总产量16025.72吨。
五、大豆
民国时期,惠安常年种植大豆,平均亩产50~60公斤。品种以“复白”、“铁树”为主。1950~1959年,全县年均种植大豆面积59263亩,平均亩产50.2公斤。以湄洲豆为当家品种,湄洲豆全生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20~140公斤。1960~1979年,以花面豆为当家品种,全生育期125天,配套穗稻黄,全生育期123天,平均亩产120~150公斤。
80年代,以“威来姆斯”及“莆豆40”、“莆豆8008”为当家品种,“威来姆斯”全生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50公斤;“莆豆40”全生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25公斤;“莆豆8008”全生育期120天,平均亩产150公斤。
1982年东岭公社散湖大队有大豆1.10亩,品种“威来姆斯”,经县科委、县农业局、农技站验收,亩产229.8公斤。山腰公社凤林大队科技示范户连玉章,种植大豆0.95亩,品种“威来姆斯”,经晋江地区农业局、县农业局、县种子公司验收,亩产272.1公斤。
1988年,全县种植大豆82426亩,平均亩产66公斤。大豆丰产示范片10173亩,平均亩产86.7公斤,比一般亩产增产33.4%。
1989年,全县种植大豆82162亩,平均亩产102公斤,总产量8364吨;丰产示范片12118亩,平均亩产154公斤,比一般亩产增产57.8%6。
六、高粱
高粱适应性广,耐旱抗涝,种植简便,稳产稳收。籽粒和秸秆是畜禽的饲料,高粱芒可加工成扫把,籽粒又是酿酒的工业原料,经济价值高。
民国时期,群众在房前屋后就已零星种植高粱。
1971年,全县示范推广花生隔沟间作高粱,株距30厘米,每亩种植1200株,亩收高粱40~60公斤。1971~1986年,常年花生间作高粱5~6万亩,每年增收高粱1100吨。1987~1989年,常年花生沟间作高粱4~5万亩。
七、玉米
玉米素有“高产作物之王”和“饲料之王”的美称,适应性广,根系发达,可与花生、大豆、薯类、甘蔗、幼龄果园等作物间作,增产潜力大。
1986年秋季,从永定县引进玉米聊玉5号在螺阳、涂岭、南埔、山腰等4个乡17个农户示范稻头薯隔沟间作玉米36.78亩,秋季种植全生育期78天,平均亩产114公斤。
1987年春季,花生、大豆、甘薯、早薯间作玉米21842亩,品种为烟单14,全生育期110天,平均亩产104公斤。其中花生间作玉米18067亩,亩产112.5公斤;大豆间作玉米2313亩,亩产35公斤;早薯间作玉米163亩,亩产158.5公斤;甘蔗间作玉米250亩,亩产56公斤;幼龄果园间作玉米690亩,亩产124公斤。专种玉米361亩,亩产484.5公斤。同年秋,秋花生、秋大豆间作玉米7343亩,平均亩产98公斤;专种玉米2760亩,亩产456公斤。是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丰产示范片5074亩,平均亩产115公斤,总产563.51吨。螺阳乡花生间作玉米1140亩,平均亩产145公斤,总产65.3吨。
1988年春季,花生、大豆、早薯间作玉米27894亩,亩产98公斤;专种525亩,亩产427公斤。是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示范片20017亩,平均亩产94公斤,总产1881.6吨。
1989年春季,花生、大豆、早薯间作玉米85920亩,平均亩产79.3公斤。
八、蚕豆豌豆
蚕豆、豌豆是粮肥兼用作物。蚕豆茎秆每亩300~400公斤,豌豆茎秆每亩250~300公斤。蚕豌豆的茎秆回田,翻犁时埋入土壤中,是很好的有机质肥料。
民国时期,水田常年种植蚕豆2500亩,亩产50公斤;农地常年种植豌豆6500亩,亩产45公斤。
50年代始,全县常年水田种植蚕豆5000~7000亩,单产90~120公斤;农地种植豌豆2~2.5万亩,单产70~100公斤。
1981年,山腰公社锦川大队种植蚕豆47.5亩,品种为莆田土豆仔,平均亩产160公斤,蚕豆鲜茎秆亩产1.1吨。其中1.10亩,经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亩产233.5公斤,鲜茎秆1.5吨。
1985~1989年,因蚕豌豆潜叶蝇为害严重,种植面积越来越少。1989年,全县种植蚕豌豆4623亩,总产量322吨。1989年以后,不再种植蚕豌豆。
九、小米(粟)
民国时期至1955年,县内花生地中均有混种小米,一般是花生播种时,同时在花生畦面散播小米,因小米苗期生势与卤禾本科杂草近似,在为花生中耕锄草时经常被锄掉,又因小米散播在花生植株中,根系发达,影响花生产量,且小米籽粒细小,加工不便,60年代后被淘汰。
第二节 油料作物
一、花生
花生是惠安县的主要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占全省十分之一。
民国时期,常年种植5~6万亩,亩产50~70公斤,品种以龙生型大花倒蔓为主,少部份种植竖磅、小琉球。因大花倒蔓品种生育期长,产量低,又不利轮作安排,土地利用率不高,后被淘汰。
1950~1962年,常年种植10~11万亩,品种以小琉球、中琉球为主,亩产50~85公斤。
1963年开始,大量引进狮头企、粤油551、粤选58、粤油116、红花126、黄油17等品种,推广珍珠豆型花生品种,亩产大幅度提高,1963~1989年,常年种植12~14万亩,亩产100~130公斤。珍珠豆型具有生育期短,早熟,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及间作套种;种子较耐低温,休眠期短,出苗整齐,适于早播;植株直立,结荚集中,有利密植;果荚饱满,果壳较薄,出仁率高,品质好;果柄较韧,不易掉果,收获方便;产果率高,稳产高产。据南埔农技站1980年花生不同品种对比试验结果:每亩株数同样是14800株,狮头企每株结荚13.45荚,亩产231.5公斤;粤选58,每株结荚16,亩产254公斤;粤油551,每株结荚16.5荚,亩产297.7公斤。
花生新品种的推广,促进栽培技术的改革,1964年改花生穴播一粒种子为两粒种子,增加每亩株数,提高花生产量。
为加速花生良种繁育,提高花生发芽率,1970~1980年,大力推广花生倒种春,又名秋花生,全县常年倒种8000~10000亩,亩产150~200公斤。1980年后,因花生倒种锈病严重,甚至绝收,停止种植。同年又推广花生小畦双行密植法,畦宽85厘米,每畦播两行,行距30厘米,株距6~8厘米,每亩播种2.2万穴(株),亩产150公斤。行距中可套作甘薯,操作方便,又有一定空间保证甘薯正常生长。花生隔沟还可间作玉米(高粱),既不影响花生生长,又保证甘薯玉米(高粱)正常生长。
花生栽培技术的改革,推动间作套种面积的扩大。1987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5074亩,亩产115公斤,增收玉米563.51吨;螺阳乡花生间作玉米1140亩,亩产145公斤,增收玉米65.3吨。1988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20017亩,亩产94公斤,增收玉米1881.6吨。1989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77030亩,亩产73公斤,增收玉米5607吨;全县花生套种甘薯达11万亩。
二、芝麻
清代县内就种植芝麻。
民国时期至1955年,均有零星种植,或种在田埂边,或种在早薯沟底,供糕饼加工之用,1958年后逐渐停种。
三、蓖麻
清代就种植蓖麻,多种植在农地堤岸边。
民国时期直至1989年,各地田埂、堤岸仍有种植,不收种子,只作护堤和水土保持之用。
四、油沙豆
油沙豆种植始于1964年,在南埔、山腰、东岭、东园等地区引进试种,因种子细小,收成时花工太大,后不再种植。
第二章 经济作物
第一节 水果
清代惠安的果树品种有:梅、荔枝、龙眼、桃、李、杨梅、梨、黄弹、柿、香橼、柑桔、佛手柑、枣栗、葡萄、枇杷、石榴、余甘、金豆、橄榄、杨桃、甘蔗、葛、蕉等。
民国时期,因山林被滥伐,水土流失,致使“山是臭头山,溪是沙涸溪”、十年九旱,果树不但不能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破坏,黄弹、香橼、栗、金豆、葛等甚至绝种。
1955年,县农业局配有专职干部抓果树生产,1963年果蔬并归县供销社生产科,龙眼、荔枝、余甘、柑桔等果树生产有所发展。
1978年,县设立专门机构,指定果树生产归农业局管辖,农业局成立经济作物站,指导发展果树生产。
一、龙眼
境内栽培龙眼有数百年历史。黄塘的虎窟、涂岭的岭下、白潼,南埔的界山等地今尚有明、清时期种植的龙眼树。
民国时期,只有南埔、涂岭、黄塘、洛阳少数龙眼片,东南沿海其他地区仅零星栽培。
1966年起,发展后龙的岩山,山腰的凤安、后张,洛阳的下曾,东岭的屿头、东山、净峰的五峰等七个龙眼生产基地。
1978年后,规划在福厦公路两旁,发展龙眼生产,沿福厦公路两旁建立龙眼带,北自南埔界山,经涂岭公社、辋川公社、螺阳公社、涂寨公社至洛阳公社。县政府拨专款70万元作为发展龙眼生产经费,栽植龙眼46.5万株,折合3.1万亩;至1989年,境内共有龙眼64.5万株,19498亩,年总产鲜果量达1718吨。同时发动群众房前屋后栽种龙眼,增加农民收入。
二、荔枝
惠安亦有悠久的栽培荔枝历史。境内栽培的荔枝品种有:蒲(丘后村的晚熟优良品种)、乌面(丘后村的晚熟品种)、皇帝舅(产于丘后村,属晚熟品种)、黑叶(产于丘后村、属中熟品种)、兰竹(中熟品种)。至1989年止,涂岭乡丘后村已发展荔枝1万株以上,面积达1000亩,每年可产苗木1000株以上供扩大发展;黄塘乡坝下村也种植荔枝2000多株,面积100多亩,这两个村是全县荔枝生产基地。是年,全县有荔枝面积1324亩,总产量20吨。
栽培荔枝,丘后村果农有丰富经验,掌握荔枝异花受粉特点,在管理上,着重抓一促(促秋梢)、二控(控冬梢在穗)、三保(保花、保粉、保果)。
三、余甘
余甘是境内名特果树,全县栽培的余甘品种有:粉甘(是主要的栽培品种),占余甘总面积90%以上,年产量1300吨;扁甘(有150年的栽培史),六月甘、秋白、赤皮甘、枣甘、田船粉甘。
黄塘乡南田村以盛产田船粉甘而闻名中外。南田村有42个自然村、680户、3717人,山地21000亩,栽培余甘特别是田船粉甘历史悠久。田船粉甘果肉富含维生素,鲜食酸香可口,加工后风味独特。1978年,得到国务院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商业部、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好评。1986年,国家林业部正式认定它是“全国名、特、优、稀产品”;不少学者、专家盛赞它是“果类中的新秀”,1988年美国华侨报纸也赞誉“田船粉甘是余甘中的珍品”。
1980年南田全村有田船粉甘1250亩,1988年发展到6166亩,投产3500亩,总产量1500吨,产值200万元。果农说:“金山、银山,不如粉甘上山”。“发展余甘是绿了山头,富了村头,宽了手头,甜了心头”。
1989年,全县种植2.82万亩,投产11500亩,总产量900吨。栽培面积与产量均居全省之首。
四、柑桔柚
县内栽培的柑桔,主要是宽皮桔类。其主要品种有芦柑、福桔、温州蜜柑、桶柑、南丰蜜柑、邵武蜜桔、甜橙;抽的优良品种有文旦抽、变尾抽、坪山抽和下河蜜抽。柚在境内只零星栽培。1951年,栽境10亩。1975年,后龙乡郭厝、诚厝在省农科院果树所的技术干部指导下,试种近10亩柑桔,500多株;1977年,投产300多株;1979年,又再栽培柑桔1万多株,面积2000亩;1989年,总产量200吨,年总产值20多万元。成为全省海滩栽培柑桔的样板。是年,全县栽培2184亩,总产量410吨。
五、桃李
境内栽培桃、李年代悠久,但多为零星栽培,仅涂岭、黄塘山区荒地有成片栽培。1986年后,栽培面积逐渐扩大,螺阳、涂寨、东岭、洛阳等乡镇也有成片栽培。桃类品种以鹰嘴桃、水蜜桃为主。李类有三华李,均为成片栽培,至1989年有664亩,年产36吨。
六、葡萄
境内栽培葡萄,历来是在庭院门口零星栽培。1973~1975年,涂岭、黄塘大量引进金皇后、巨峰品种在水沟边、道路、溪岸、池塘、渠道旁成片栽培,长势好,但因受台风影响,往往造成棚塌枝条折断,影响生长,没有收成。1980~1989年,又转为庭院栽培,黄塘最为普遍,几乎家家户户栽葡萄,一般株产100多公斤。1989年,栽种217亩,总产量47吨。
七、枇把
境内栽培枇杷不多,而且果实小,籽多且大,果肉薄,味酸,难以满足需要,故栽培面积甚少,产量不多。1989年,栽植136亩,总产量13吨。
八、香蕉
境内栽植的香蕉品种有天宝高蕉(台湾蕉)、天宝矮蕉、水蕉、牛角蕉,多为成片栽植,以涂岭、黄塘、螺阳为主。1987年,总面积1810亩,年产量600吨。由于县内常年冬季风力大,有低温霜冻、夏秋又常受台风袭击,故香蕉产量低、皮厚、品质差,栽植面积有所下降。1989年,总面积1203亩,总产量310吨。
九、菠萝
50年代,境内即有小量栽培。1980年后,洛阳、东岭、涂岭均有引进成片栽培近1000亩,因受霜冻影响,结果小,产量低,品质差。1985年以后没有发展。1989年,仅有36亩,总产量1吨。
十、杨梅
主要分布在涂岭山区的涂型、陈田、樟脚、黄田、寨后等山村,1989年,面积562亩,年产量17吨,以鲜食和腌杨梅脯为主。
十一、番石榴
历来大都在群众房前屋后零星栽培,1985年农业局经作站引进泰国番石榴,果大,肉清脆、产量高、风味好。
十二、芒果
1985年后,大有发展,主要分散在各机关、学校、街道两旁,既绿化又收其果实。
第二节 蔬菜
清代惠安蔬菜有:芥菜、芥蓝、萝卜、菠薐菜、白菜、苋菜、莙莲菜、茼蒿菜、芹菜、芫荽、枸杷、藤菜、苦蕒、蕹菜、子菜、葱、薑、韭、蒜、芋、西瓜、白瓜、刺瓜、苦瓜、冬瓜、菜瓜、鼠瓜、金瓜、匏、拐菜、落花生、菘菰、茄、浒苔、赤菜、紫菜、山菜、田薯。
1949年,全县种植各种蔬菜11312亩。1958年,达24250亩。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78年,面积5303亩。尔后种植面积又上升,至1989年,达24750亩,总产量27452吨。
芥菜 芥菜是境内农村栽培最普遍的蔬菜,其品种多属福州芥菜。种植范围广,几乎各乡镇都有。
结球甘蓝(包心菜) 1957年引进栽培,发展迅速,是境内广泛栽培和普遍食用的蔬菜。品种以大平头为主。一般单株2~3公斤重,大者可达5公斤,产量高,品质好、晚熟,亩产5000多公斤,1957~1987年结球甘蓝的栽培,多为各家各户栽培;1988年以后,有专业户租借土地大面积栽培供应市场,可食用或切丝加工作腌菜。
花椰菜 花椰菜是甘蓝的一个变种,亦称花菜或菜花,广大群众普遍零星栽培。栽培品种多为福农10号,株高50~60厘米,齐整度高,叶长椭圆形,色灰绿,花株同球状,花细小,色洁白,成熟期集中,定植后80天即可收获,秋春两季均可栽培,亩产1000~1500公斤。1988年后,发展为专业户栽培,经济价值较高。
白菜 群众称为小白菜,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产量高,种植极为普遍,可周年生产与供应,植株鲜墘,营养丰富,鲜食腌渍皆宜。播种后30天即可收获,亩产1500公斤斤以上。
萝卜 境内大部份地区种植白萝卜,自7~10月均可播种,不少地区散播在大小麦中,大部份为专种,管理方便,产量高,一般亩产3000~4000公斤,红萝卜和胡萝卜仅零星种植,营养丰富,但产量低,亩产仅1000多公斤。
蕹菜 蕹菜又名空心菜、竹菜、藤菜,境内普遍栽培,栽培方式因地制宜,有旱地、水田和浮水三种形式,采收幼苗,亩产1000~1500公斤。立春播种,谷雨定植或放养,小满即可采收。
菠菜 境内种植菠菜,多选用早熟尖叶种、福清白等品种,播种方式有散播、条播、点播三种,播种时要去果皮、破种皮及温水催芽,以提高发芽率;管理上要求常浇水施大肥,否则叶黄、叶薄、产量低。
苋菜 苋菜的品种很多,以叶形分,有尖叶形和丹叶形;依叶色分,有红苋、绿苋和彩色苋。境内农民喜欢栽培尖叶形的绿苋,属中熟品种,2~3月播种,分期采摘幼嫩基叶,亩产1000~1500公斤。
芹菜、芫荽、葱、韭菜、蒜、大蒜芹菜、芫荽、葱、韭菜、蒜、大蒜,属调味菜,群众称为五味菜,各家各户均有种植。
瓜类蔬菜 瓜类蔬菜品种繁多,有南瓜、冬瓜、丝瓜、苦瓜、西瓜和瓠等。除西瓜由专业户栽培外,其他瓜类均为群众在零星杂地房前屋后拉线搭棚架栽培。1989年种植瓜类面积803亩,亩产1386公斤,总产1113吨。
豆类蔬菜 豆类蔬菜有四季豆、豇豆、刀豆、香菇豆、九月豆、绿豆等。绿豆多间作在花生、大豆畦边,专门种植很少。九月豆利用秋闲地种植。其他豆类,多在零星杂地拉线搭棚架种植。
芋头 芋头品种有:槟榔芋、九头芋、红嘴芋、白芋、蕉芋等。芋头在春季栽种,秋冬收获,生长期长,只有南埔、涂岭、黄塘、山腰等地区种植,一般亩产2000~3000公斤。食味好,是人民群众逢年过节的佳品。1989年种植2056亩,亩产1027公斤,总产量2112吨。
姜 境内山区农民种植,分别在涂岭的涂型、陈田、黄田、寨后,一般种植在山垅梯田,土层深厚,有机质多的土壤,清明下种,处暑收嫩姜,立冬收老姜。品种以红芽姜为主。
茄果 茄果类蔬菜包括番茄、茄子和辣椒等。以零星栽培为主,1988年后发展为专业户栽培。
芦笋 1980年,开始在县农科所、螺阳、黄塘、净峰种植,亩产500~600公斤,价值高,均为专业户种植,1989年,种植面积27亩,亩产945公斤,总产量26吨。
蘑菇、银耳、木耳 属食用菌类。1965年引进推广人工种植。1972年,山腰、涂岭、南埔、黄塘、洛阳、东园生产队集体种植,经济价值高,1988年后,以专业户种植为主。1989年,播种7510平方米,总产量36吨。
第三节 茶
清代,惠安境内就已种茶。
民国时期至1957年,全县茶叶面积一直保持在55~70亩,总产量徘徊在0.4~0.75吨。1958~1967年,种植面积300多亩,分布在山腰三朱,南埔介山,涂岭黄田,寨后、陈田,总产量2吨。1968~1979年,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改造旧茶园,积极开辟新茶园。至1989年,全县有茶园4650亩,茶场15个,年总产量106吨。种植的茶树品种有黄旦、本山、毛蟹、梅占、佛手、福云、水仙、铁观音等。当年加工制作乌龙茶106吨,远销东南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 蔗麻
一、甘蔗
宋时,境内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蔗,商贩辐辏,官方置监收其税。
民国时期至1957年,界山、玉湖、河阳、鹅头、鸠林等村,每年种植几百亩,并建土榨坊炼蔗糖。
1958年,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3351亩,总产量9395吨,并在涂岭下炉建糖厂。1962~1975年,种植面积下降,仅400~600亩,总产量500~700吨。1976年种植面积回升到1169亩,总产量2958吨。1978年,县在东园建一座日榨500吨的糖厂,榨季需榨60000吨的甘蔗,需种植15000亩甘蔗。县政府专门设立糖蔗办公室,抓蔗糖生产。1981~1985年,常年种植甘蔗13000~15000亩,总产量50300~62400吨。在“五一”、“七一”围垦区大面积种植甘蔗,是福建省的样板,最高亩产达10吨以上。1989年,全县种植6546亩,总产量28603吨。
二、黄麻红麻
黄麻、红麻是喜温的亚热带作物,因境内土壤多为红土质,又缺水,多是零星少量种植。而惠安是农渔业并举的县,麻绳、麻索、麻袋用量很多,历史上都从莆田、南安调运进来。1975~1976年推广稻底套种黄麻、红麻,全县套种近100亩,因群众收获加工不习惯,以后不再发展。随着尼龙、塑料工业的发展,麻类种植停止。至1987年,全县仅种植15亩,总产量1.5吨。
三、苎麻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惠北农村普遍种植苎麻,几户就有一架木制织苎麻机,男子种田,缠足女子在家织麻布。所织麻布,经加工漂白后,远销江苏、浙江、广州、汕头等地。
1949~1976年,惠北群众仍种麻300~500亩,且有织苎布的传统习惯。种植的麻品种有红心尾和白心尾两种。1987年,全县仅种5亩,总产量0.5吨。
四、龙舌兰剑麻
民国时期,山坡荒地、溪旁岸边到处都有龙舌兰,一则可保持水土,二则可加工做绳子。1955~1965年,县内曾两次发动群众种植龙舌兰,防止水土流失,改造赤土埔。
1960年,黄塘红星农场从广东引进一批剑麻在荒山坡地种植200多亩。而后南埔的仙境林果场,后龙的诚峰、郭厝桔场又大量引进作篱笆之用。1987年,全县有7203亩,总产量1129.8吨。
第三章 肥料
惠安天然肥料来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农家有机肥料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常年施用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农家肥),其次是无机肥(化学肥料)。
第一节 有机肥(农家肥)
农家肥,有人粪尿,猪、牛、羊、马的粪尿,家禽的粪便,厩肥,堆肥,火熏土,塘泥土,草木灰等,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不但可提供各种养分,还有改良土壤作用。
1951年县人民政府在农运工作总结中,“要求全县开展堆肥积肥运动”挖塘土、挑海土、割青草,大积大造土杂肥。1951~1970年,各级政府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堆肥积肥及检查评比,出工带簸箕,入门挑草皮,农忙种田,农闲积肥,成为农民群众的习惯。
农民积制有机肥料,经验丰富,大都是坚持常年积肥、堆肥和沤肥的。农家肥的施用方法,除人粪尿和草木灰可作基肥追肥外,其他肥料都作为基肥施用,在播种前散施或条施于土壤表面,而后进行翻犁,与土壤混合,既不与种子直接接触,又防止肥料流失。
第二节 绿肥
以植物的鲜茎秆或叶片埋入土中或沤渍至腐烂后作肥料,称为绿肥。绿肥富含有机质,养分丰富,可疏松土壤。境内种植的绿肥有田青、紫云英、苜蓿、蚕豆、金光菊(又名臭菊)、太阳麻、水花生、水葫芦、红萍、水浮莲等。
绿肥施用,堆积高温肥大都作水稻、大小麦和甘薯的基肥,亩施2~3吨。沤渍水肥大都作基肥,亩施2~3吨。绿肥回田,即直接翻犁,埋入土壤中,作为作物基肥。稻田养萍,水稻田整平后,把红萍撤在稻田中,而后插秧,亩撒红萍200~300公斤,至水稻分叶后结合烤田进行倒萍化为肥料。
1989年,全县种植绿肥105亩。
第三节 海肥
海肥,是沿海农业地区主要肥源之一,采集方便,花工省,质量好,是富含氮、磷、钾的有机质肥料。
农民常用的海肥有:乌蚵、海〓、螺类、小螃蟹、海菁苔、海西草、海泥、海沙、海水、农盐。乌蚵直接用作甘薯的夹边肥。螺类、小螃蟹捣碎拌草木灰或土杂肥后作为甘薯夹边肥施用。海菁苔、海西草作高温积肥的原杆。海泥、海水、农盐作小麦基肥。海沙、海泥供改良土壤用。
第四节 无机肥(化肥)
民国时期,曾进口硫酸铵,农民称为“大肥”、“肥田粉”,但不习惯使用。1952年,全县仅进口硫酸铵5吨,使用量很少,农作物仍以农家肥为主。1960年以后,在农业部门指导下,化肥施用量逐渐增加,全县购买化肥3000吨。化肥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作基肥与土杂肥混合拌匀后散施,作追肥时掺入粪尿后泼施或条施,也有做球肥深施的。1976年,化肥施用量14500吨,1983年,29500吨。1987年,35000吨,按纯量计算亩施化肥达20多公斤,超过全国亩施化肥13.9公斤的水平。80年代,由于劳力外出,农民对土地投放逐渐减少,重用地轻养地,偏施化肥,化肥施用量直线上升,其结果是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土壤退化,地力下降。
第四章 农技农艺
第一节 植物保护
境内的农地和水田,种植作物种类多,间作、套种形式多种多样,复种指数高,前茬作物未收获,后茬作物就间、套作在前茬作物中,种、管、收几乎同步进行。耕地全年常绿,这给各种病、虫、鼠、草害提供有利的寄生条件和养料,特别是给那些杂食性虫害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粮油作物的生产受害严重。惠安农民在与病、虫、鼠、草“四害”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经验,采取很多措施,取得防治效果。
一、病虫害
水稻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胡麻叶斑病、细条病等,虫害有三化螟虫、大螟、卷叶虫、稻苞虫、蓟马虫、稻飞虱等;甘薯病害有薯瘟病、蔓割病、黑斑病、疮痂病,虫害有小象虫、蛴螬、甘薯天娥、卷叶虫、茎螟、蚜虫;大豆病害有兔丝子,虫害有豆荚螟;花生病害有锈病、青枯病、褐斑病,虫害有蛴螬、蚜虫等;大小麦病害有赤霉病、白粉病、蟹病、黑穗病,虫害有粘虫、地老虎、蝼蛄、蚜虫。
1957年10月,南埔乡鸠林村港西片晚稻100多亩,发生穗颈稻瘟病,发病率达70%;1963年全县早稻73995亩,普遍受到第二代三化螟虫为害,白穗率18%~30%,严重的达60%~70%,损失稻谷3150吨。1983年,全县13个公社(镇)169个大队21023.29亩面积发生薯瘟病,占甘薯总面积7.5%,发病率31.03%,损失粮食1247.5吨,发病范围之大,损失之严重,居泉州市首位。同年,全县大豆166亩,受兔丝子为害严重,抽样检查86.03亩,为害率73.4%,严重的达92%。1985年花生受蛴为害达75990亩,占花生总面积54.8%,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达50%~70%,有的甚至绝收。1986年早稻被稻飞虱为害塌圈达1064亩,晚稻塌圈达2994亩,早、晚稻共减产稻谷4786吨。
二、杂草害
1988年县植保站对螺阳、螺城、黄塘、东园、东岭、南埔、山腰等七个乡(镇)的水稻、甘薯、大豆、玉米、花生、甘蔗进行普查,共抽查485个点,检查农田中主要杂草种类及其分布。
水稻田间杂草以稗草、娄慈薯、节节菜、鸭舌草、沙草等为主。为害等级1~3,大多为1级,属轻发生;甘薯田间杂草以马磨、牛筋草、龙爪草、菁箱、沙草、狗尾草、水花生、香附子、反枝苋等为主,为害等级1~4级,大都为2~3级,属中等发生;小麦田间杂草以水花生、伞房花、几草、马磨、铺地黍、香附草、沙草等为主,为害等级2~3级,属重发生;花生、大豆田间杂草以马磨、狗尾草、龙瓜草、牛筋草为主,为害等级2~4级,大多在3级以下,属中等发生;甘蔗田间杂草以水花生、伞房花、几草、马磨、铺地黍、香附子、沙草等为主,为害等级2~3级,属重发生。
三、防治
(一)病虫防治
1950年后,县政府重视农作物病虫的防治和杂草的防除,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病虫防治方针。1956年,县农技站确定专职技术干部负责植保工作,1960年后,制定“防重于治”以及“治早、治少、治了”的病虫防治原则。是年,县农技配备植保技术员3人。
1963年,在城关公社前型大队建立病虫测报点,对水稻病虫进行测报及三化螟虫、稻飞虱的生活史观察及冬季诱杀甘薯小象虫。同时在东岭公社大吴大队进行甘薯小象虫生活史室内饲养和田间诱杀试验。
1979年,成立县植保站,在螺阳公社霞东大队水稻区建立测报中心站,作中、长期病虫测报、提出病虫发生时间及防治措施。同时,还在后狮、更新、锦川、介山、涂岭设立测报点。各大队科技组配备植保员,形成完整的测报网络,进行病虫测报工作,总结历年病虫发生规律,积累丰富资料。
1983年,建立县植保公司,各公社农技站以农民技术员为主,组成8支植保服务队,配备电动喷雾器“18机”300台,根据各种作物的病情、虫情,及时防治病虫害。
(二)杂草防治
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全县对粮油作物田间杂草采取水旱轮作,以消灭或减轻前茬作物的杂草发生,及时中耕,消灭杂草于为害之前;适当密植,以促进作物早封行,使杂草失去竞争的余地。
60年中后期~1989年,全县各地开始根据不同作物和主要杂草种类,选用有效、安全的除草剂。施用化学除草剂花工少,成本低,防效高。水稻选用60%丁草胺,每亩100克拌细土30公斤,或50%乳油杂草丹每亩200~250克拌细土30公斤,于水稻插秧后3~5天撒施;花生、大豆选用60%丁草胺或70%都尔,每亩150克加水60公斤,于播种后3~5天喷雾;大麦、小麦选用50%扑卜草净每亩100~150克,或25%绿麦隆200~300克,于播后3~5天喷雾,也可在三叶期喷雾,效果甚佳。可用60%丁草胺150克或70%都尔150克加水75公斤,于播种后3~5天进行喷雾。
第二节 农技推广
一、专业队伍
1953年,农业技术干部2人。1955年,13人。1956年,县成立农技站、种子站,全县14个区先后成立7个农技站,贯彻执行农技推广为“两当”(即为当地、当时服务)服务的方针。1957年配备技术干部18人。1959年增至48人。
1963年建立良种繁育场,在种子工作中执行自选、自繁、自育苗、自用,县供种为辅的“四自一辅”方针。1970年农技推广队伍迅速壮大,有农业技术干部104人,招聘农民技术员56人,农村科技小组285人。1975年建立农科所,从事农业技术试验研究。1979年成立县种子公司,执行国家《种子法》,在种子工作上实行“四化一供”良种繁育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方针。
1970~1983年,各公社农技站配备5~9名技术员,大队设科技组,生产队配科技员,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形成四级科技网络,由县农技站统一负责技术指导。1983~1989年全县农业技术干部166人,其中农学专业133人,植保专业19人,土化专业13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60户,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二、农技推广项目
1950~1955年,推广农业技术,普遍依靠农村冬学、夜校进行宣传讲解。1952~1962年,对老旧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去杂去劣。进行穗选、片选。甘薯薯块育苗,提高种性。1956~1962年,依靠农村基点村和基点队推广农业技术。1963~1970年,大量引进外来品种,进行试种、示范、推广,经过评选鉴定,择优去劣,选择适宜惠安县种植的良种和栽培技术,进行推广,有水稻矮秆化,甘薯良种化,各种作物合理密植化等。1970~1989年,大力推广科学种田,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介绍品种特征特性、播种规格、施肥水平及管理办法。召开各种作物现场会,参观种、管、收和田间作物长势。农民学农业知识,科学种田积极性高,先进的农业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良种壮苗 通过生产实践验证,适宜当地、当时种植的各种作物当家品种有:大麦莆大麦5号,小麦泉麦1号,杂交水稻汕优016、特优63,甘茹湘茹25~55,花生粤油116,大豆莆豆8008等。
密植规格 自50年代中期始,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探索出各种作物合理密植规格模式,水稻12厘米×15厘米或15厘米×18厘米,甘薯苗插4000~4500株,花生小垅双行密植,大豆苗播种量9~10公斤,大麦苗播种量10~11公斤,小麦苗播种量12公斤。
间作套种 境内推广的间作套种形式有:花生畦中套插甘薯,花生隔沟间作玉米或高粱。秋花生、秋大豆隔沟间作玉米。稻头薯间作秋大豆。稻头薯套种大麦或小麦。花生薯套种大麦或豌豆。晚稻套种小麦(稻麦)或紫云英。大麦套种花生(麦脚花生)或大豆(麦脚大豆)。甘薯套作大麦、芥菜或萝卜。
配方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是施肥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1986年开始,开展配方施肥的试验和示范,实行配方施肥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条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正确道路,其增产率一般为15%~20%,1986~1989年,县内甘薯推广配方施肥22万亩,水稻优化施肥19万亩。
发展沼气 1981年,涂岭乡清美村红砖居民小组有16户、96人利用沼气。1989年,境内建沼气池2375口,实现沼气化的有16个村,28个居民小组。沼气化为农民生活创造良性循环条件,不但可解决点灯烧饭问题,而且每口沼气池每年还提供优质水肥30吨,节约柴草50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第五章 畜禽饲养
清代,县内饲养的畜禽有马、驴、骡、牛、猪、羊、兔、狗、猫、鸡、鹅、鸭等。
民国时期,马、驴、骡逐渐减少,牛成为农田耕作主要畜力,俗称“耕牛”。
50年代初,农民拥有自己的耕地,有耕作的自主权,自发地饲养耕牛和生猪。1952年农村建立互助组,合作饲养耕牛,生猪,饲养量增加。1955年农业合作化,按照公私养并举的发展方向,耕牛和生猪的饲养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1957年,全县饲养耕牛20219头,生猪104803头,山羊37323头,兔71084只,鸡、鸭、鹅等516200只。1958年人民公社化,公养生猪迅猛发展。1960年,因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饲料缺乏,生猪饲养数大幅度下降,耕牛也有所减少。
1963年以后,粮食生产情况好转,公养私养生猪逐年增加。耕牛发展持平。
70年代,全县畜禽饲养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80年代,改革农业生产体制,畜牧业生产进入集约化、商品化的发展阶段。农民私养畜禽量增加,同时涌现出畜禽饲养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畜牧生产进入兴盛阶段。1989年,全县有耕牛24702头,生猪229150头,山羊60827头,鸡、鹅、鸭等禽类2435160只。
第一节 畜类
县内饲养的畜类主要有牛、猪、羊、兔等。
一、牛
境内饲养的牛主要为闽南黄牛,其颜色多为土黄或红黄色,故称“黄牛”。这种牛具有耐热、耐寒的特点,适应在沿海、山区、丘陵等地生活。1989年县内饲养32120头,是农田耕作的主要畜力。1965年后,县兽医站在螺阳、黄塘、东岭、涂岭等公社,建立黄牛冷配点,改良黄牛品种。采用夏洛米,西门卡尔、新地红、海福特、利木赞、古巴黄牛及波罗门等公牛精液,与本地母牛进行人工输精冷配、繁殖出杂交一代肉役兼用品种。
二、猪
境内饲养猪主要品种为莆田黑猪,这种猪具有耐粗性好、早熟、耐热、性情温驯、繁殖力强等特点。1958年从天马种猪场引进巴克夏猪,分别在螺阳、黄塘饲养。1965年从天马养猪场引进约克夏猪,作杂交父系用,适应性良好。1966年,从天马养猪引进长白猪,这种猪属丹麦系长白种,分别在黄塘、东岭、辋川、山腰、涂岭、螺阳饲养,适应性强。
县内提倡“母猪本地化,公猪良种化,菜猪杂交一代化”。从1958年起,就以莆田黑母猪为母本,引长白、巴克、相克等国外良种公猪为父本,进行杂交。到1988年,境内饲养菜猪实现杂交一代化。
解放后,惠安养猪业发展很快。1949年存栏数2万头,1989年存栏数129150头,平均年供外地商品的猪6万余头,1985年被省定为养猪基地。县内涂岭种猪场基地,养猪量居全县之首。该场以繁殖莆田黑母猪供应猪苗为主,自1970年起,常年生猪存栏数达1万头,出栏数2万多头,为全县提供猪苗3万多头。张坂商品猪场基地是1986年由侨胞投资建立的,年供商品猪500多头,主要养斯格猪种。
三、羊
县内饲养的羊主要是戴云山羊,属肉用型品种。毛色以黑色为主。其特点是耐温、耐湿、耐粗饲,适应于山高坡陡,草质低劣的环境。1949年县内饲养5.5万头,1979年8.1万头,1982年9.7万头。是年,县被省农业厅定为戴云山羊繁殖基地。在辋川陈谷洋、涂岭埔头,东园许内建立繁殖场。1986年,为东山县提供种羊50多头。
四、兔
县内饲养的新西兰兔是1971年引进的。属肉用型,成年兔体重4~6公斤,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1983年从安溪种兔场引进长毛免。这种兔适应性强,长毛快,一次剪毛0.1~0.2公斤,1989年,全县有长毛兔1542只。
第二节 禽类
境内饲养的家禽主要是鸡和鸭。
一、鸡
惠安鸡的品种较多。长期饲养的本地鸡是一种肉用型的鸡,其羽毛颜色较杂,体型小,生长速度慢,抗病力、适应性强,蛋和肉质均极鲜美。1982年,从上海引进来航鸡,又称“S200”为蛋用型鸡,其适应性强,年可产蛋280~320枚。1983年,从北京引进星杂579鸡,为蛋用型鸡,其体型较大,耗饲料多,年可产蛋260~310枚。1986年,从上海引进罗斯蛋用鸡,年产蛋280~320枚,效益较高。1987年从江苏引进苏禽系列鸡,饲养20天,平均体重可达1.5公斤,县内饲养数量最多,1987~1989年,每年销往莆田、仙游、泉州的这种鸡苗达50万只。1987年,还从广东引进珍珠鸡,从美国引进鹧鸪、七彩山鸡等试养。
二、鸭
县内家养的鸭主要是半番鸡。清代,鸭农就以番鸭为父本,与当地麻鸭杂交;繁殖出半番鸭。这种鸭生长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深受群众欢迎,故一直饲养至今。县内五一垦滩为黄鸭饲养基地,从1984~1989年,共养鸭8万只,其中养300~500只有21户;养500~1000只有20户;养1000只以上有33户。全垦区年供蛋品500吨。还有山腰坝头溪蛋鸭基地,1989年,养鸭达2万只,年供蛋品100吨。
第三节 畜禽防疫
1956年,县畜牧兽医站及各公社基层站在全县范围进行常见性传染病防疫工作。1957~1985年,先后在县内8个乡镇点举办兽医班,受训人数共615人。在此期间,1978年组织一次全县重点户畜禽疫病普查,尔后建立疫病情况上报制度。1985年,进行布氏杆菌病普查工作,对牛、羊、猪随机抽检,仅发现二头黑山羊疑似阳性,进行扑杀处理。同年,县政府成立防治牲畜五号指挥部,以县畜牧兽医站、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主,全面开展对牲畜传染性口蹄疫的防治工作。实行秋防、春防、常年防并举,推广免疫程序。1987年,获得省、地表彰。
1989年,县内牧医人员达58人,其中兽医卫生监督员7人,兽医卫生检疫员34人,在控制畜禽疫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六章 农业机具
第一节 传统农具
惠安地处沿海丘陵台地,地势高低不平,耕地丘数多、面积小,田间道路狭窄。直至1958年之前,境内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农具还是小型轻便的传统农具。用于耕地、中耕、施肥的有犁、耙、锄头、三齿、五齿草耙、粪桶、畚箕、粪勺等;用于灌溉的有戽桶、吊桶、水桶、脚踏水车、手摇水车等;用于收获的有镰刀、脱谷机、谷桶、谷梯、谷帐、扁担、麻袋、箩筐、簸箕、高苈、粗筛、麦梳、石滚等;用于农副产品加工的有土砻、石磨、春臼、脚踏礁、甘茹切片刀、甘茹切丝板、土榨油机、打麦机、麦线加工架等。
1958年后,县农业机械厂成立,各公社均创办农具厂(社),新农具不断推广,有甘薯脚踏切片机、磨渣机、风力水车、独轮车、饲料切碎机等,但耕地、播种和收获的传统农具仍在大量使用。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958年起,全县大抓农业机械的改革,新式农机具逐步推广使用,1974年在毛泽东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鼓舞下,新式农具迅速发展,县成立农业机械局,各公社相应成立农业机械站,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培训驾驶员和维修人员,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大力示范推广农业机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一、耕作机械
1953年在13个互助组试验推广双轮双铧犁耕地,因机械笨重,土地面积小,耕牛负担太重,后停止使用。1958年,进行农具改革,推广圆盘及绳索牵引机。1965年,县成立拖拉机站,在海滨农场、黄塘农场、后吴良种场及辋川、洛阳公社推广大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犁田。至1989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187台、6872千瓦,手扶拖拉机5029台、44423千瓦,耕整机1台、4千瓦,机引犁15部,旋耕机280部,机引耙9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04部,常年机耕面积12~18万亩。农机专业户8761户。
二、播种插秧机械
1958年,推广水稻直播机;1960年推广水稻插秧机,因其机械性能差,停止使用;1971年推广水稻插秧划行器,保证密植规格,很受农民欢迎。1977年全县推广手动水稻插秧机30部,试验机播小麦33亩。1979年全县水稻机械插秧5920亩,小麦机械播种207亩。杂交水稻迅速推广后,原插秧机的夹秧本数太多,不能夹2~3本苗,又停止使用。
三、灌溉机械
1979年,境内有抽水机站309处,机井243眼,农用抽水机1644台,11591千瓦,农用水泵1530台,机电灌溉面积176376亩。1980年,在张坂公社玉塘大队示范花生、大豆喷灌。至1989年,全县拥有喷灌机械286套。
四、植保机械
1954年,开始推广使用人力喷雾(粉)器。1971年后,推广工农—16型背负式人力喷雾(粉)器。1983年,使用电动喷雾器“18机”,境内有300多台;1989年,有机械喷雾(粉)机49部,161千瓦,机械植保面积46390亩。
五、收获机械
1958年,推广人力脱谷机;到1989年,境内有人力脱谷机9806部。1973年,推广电动脱谷机59台。1979年,推广稻麦两用收割机。1989年,示范推广稻麦联合收割机,试割水稻233亩,小麦213亩,并试用种子精选机。
六、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民国时期,城关、洛阳、山腰、南埔,均有碾米厂。1960年后,各公社都有粮食加工厂,使用碾米机、磨粉机。1970年,推广螺旋榨油机、液压榨油机、饲料粉碎机。1983年,发展家用碾米机、磨浆机、饲料颗粒机、饲料搅拌机、麦线机、米粉机。到1989年,境内有碾米机1187部,磨粉机1036部,淀粉加工机1050部,榨油机188部,饲料粉碎机390部。
七、农业运输工具
1957年推广木轮板车;1958年推广胶轮推车,至1970年普遍推广应用,成为肥料、种子和农作物的主要运输工具。1966年,使用拖拉机配套拖斗;1970年手扶拖拉机普遍配套拖斗。1982年县农械厂生产农用运输车;至1989年,境内有农用运输车590辆、6115千瓦,胶轮手推板车17893辆。
第七章 农田建设
第一节 开荒和围海造田
唐朝,境内先民就在沿海一带围垦为埭,作为农田,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围滩造田,规模较大的有:崇福埭(今山腰),长2里,面积300余顷;蔡埭(今山腰)长宽各5里;孙府埭(今辋川)面积2000余顷;王孙走马埭(今辋)长20里;官埭(今辋川)长20里;承天1(今辋川)面积2000余顷;法石埭(今辋川)面积2000余顷;曾垆埭(今辋川)面积2000多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不断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突出,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发动沿海人民筑堤垦滩。1951~1989年,境内共开荒造田、围垦造田66处,总面积99052亩,其中1万亩以上的有“五一”、“七一”两大垦区,居福建省沿海县八大围垦之列。
一、开荒大竹岛
净峰公社莲城大队东面海上有个荒无人烟的大竹岛,1958年春,莲城周亚西等8名20岁上下的青年妇女,渡过十里海面,到大竹岛开荒造田。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劳动,开垦荒地33亩,种植甘薯、花生、大豆,并植树造林种果,饲养羊、鸡,“八女跨海”垦荒闻名全国。1987年此岛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泉州市良种引进场”。
二、潘南围垦
潘南围垦于1959年动工,立堤从仙游县枫亭镇的古霞村,经南埔乡的鸠林村,到狮东村,堤全长2860米,围垦总面积4800亩,其中可耕地2930亩。1967年,开始投产,种植作物有麦、稻、薯,一年三熟,年亩产吨粮;经济作物有甘薯、香蕉等。至1989年,垦殖耕地1500亩,盐场1700亩,虾池450亩。
三、柯港围垦
南埔公社的肖厝和沙格大队之间,有一片海滩地,每年八、九月海潮上涨时,刘厝和柯厝的农作物常被海水淹没。1959年,肖厝和沙格两大队发动群众,自筹资金,从肖厝的下路口至沙格的许店,筑起650米长海堤,取名为柯港围垦,于1973年竣工,围垦总面积1380亩,可耕地1070亩。1974年开始投产,一年三熟三丰收,小麦单产160公斤,花生单产140公斤,鲜薯亩产2900公斤。水产养殖280亩,以养殖对虾为主。至1989年,垦殖耕地970亩,虾池300亩。
四、“五一”围垦
“五一”垦区位于泉州湾内北岸,洛阳江下游出海处,界于东园和洛阳之间。围垦大堤从东园公社白崎村塔尾至洛阳公社白沙村山仔楼,全长1700米,1970年5月动工,1972年9月完成,围垦总面积21400亩,其中滩地17280亩,水面3120亩。1974年,规划可垦耕地14000亩,经过平整,掺沙加客土改良,至1977年投产。1988年,种植甘蔗2390亩,亩产4.5吨;水稻3275亩,亩产400公斤;甘薯537亩,亩产鲜薯2830公斤;花生400亩,亩产110公斤;大豆210亩,亩产95公斤。还有田薯、蚕豆、麻类、蔬菜等经济作物。并有74户专业户,饲养蛋鸭97000头。水产养殖地640亩,养殖缢蛏、对虾、非洲鲫鱼、革胡子鲶等。至1989年,垦殖耕地13594亩,鱼池26亩。
五、“七一”围垦
“七一”围垦于1970年7月动工,从张坂公社的前头山切断普安港到浮山岛,再从浮山岛横跨乌西港,回到张坂的山高富村,建起“八”字型南北两条总长5218米的海堤,至1972年冬完成,围垦总面积17462亩,可耕地8722亩。1973年进行全面规划,公路、田间道路、排灌系统、防护林带等配套完整。1978年种植作物,大麦单产120公斤,花生单产210公斤,大豆单产95公斤,花生薯单产1800公斤,豆薯单产1700公斤。建立薯苗基地50亩,亩出良种壮苗8万多苗。绿肥作物有陈竹枝、太阳麻、田菁等。并有专业户承包作为商品猪生产基地和花生加工出口基地。至1989年,垦殖耕地9680亩,盐场3750亩,鱼池50亩,虾池110亩。
六、社坑围垦
社坑围垦位于辋川公社社坑大队东北浅海滩内。1972年6月,社坑群众开始围海造田,1976年春,围垦工程竣工。垦区堤长1203米,围垦总面积410亩,可耕地300亩。1977年,经过平整改良土壤,开设排灌沟渠。1978年种植,大麦100亩,单产130公斤,甘薯200亩,鲜薯单产2200公斤。并利用沟渠发展养殖业,利用纳潮投放鱼、虾苗近35亩,当年纯收入近1000元。至1989年,垦殖330亩,虾池40亩。
七、南埔围垦
南埔围垦位于南埔公社北面海滩,界于仑头大队和下朱大队之间。1975年动工,自北辋筑海堤至下朱尾,因海堤工程量大,几上几下,耗资1234万元,围垦面积7320亩,其中可耕地5000亩。1982年,靠近浅滩地段已平整改土种植大麦、小麦和甘薯800多亩。1984年暂停建。
第二节 改良土壤
惠安耕地有旱地和水田之分。旱地多分布在丘陵台地,民国时期,滥伐山林,破坏植被,水土冲刷流失严重,肥沃农田变成瘠瘦砂土,长流溪水变成干枯浅溪,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民谣说:“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害,三百六十天,惠安日日灾”。1982年,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旱地耕作层在15厘米以下有188079亩,占耕地总面积44.31%;且土壤瘠瘦,存在缺有机质、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五缺”现象。水田易灌、烂泥、盐碱、粘土面积达19835亩,占水田总面积8.7%。
1964~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在每年冬闲季节,全县均出动5~6万个劳动力,平整土地,修筑田埂,堆肥积肥,改良土壤,做到用地养地,用养结合,加强对土地投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各种作物防旱抗旱能力,达到高产稳产目的。主要措施有:
客土改良土壤 根据土壤性质,结合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渠道清淤,挖塘土,旱地含沙量多的,掺粘土、海土,水田粘质的,掺沙土,每亩约掺5~6吨。
种植绿肥 1953~1975年,利用冬闲地或结合冬种,在农地种植豌豆,水田种蚕豆、油菜、苜蓿、紫云英;春季稻田养萍,夏季溪塘捞水浮莲、水花生,踩割臭菊,用于甘薯包心肥或水田作基肥,改良土壤,增加土肥有机质含量,每亩加鲜茎秆300~400公斤。
作物草回田 1958年后,普遍推广作物草回田,用稻草、蚕豌豆茎秆、花生蔓作为甘薯包心肥和稻田基肥。
增施农家肥料 积造农家肥,施用农家肥,是县内农民种田的传统习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历来重视对农家肥料的利用,发动群众农闲堆肥积肥,送肥到田头,每亩施用土杂肥4~5吨、水肥3~4吨。
改造山腰海滨埭 海滨埭面积1000多亩,土壤盐碱粘质,遇旱返盐,农作物枯死,只能种植田菁。1958年后,经过开排水沟洗盐,每亩掺沙6~7吨,作物草回田,增施农家肥料,改良土壤。1959年,创办海滨农场。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作物有麦、稻、薯或麦、花生、花生薯,一年三熟;小麦亩产210公斤,早稻亩产400公斤,花生亩产170公斤,稻头薯亩产鲜薯3200公斤,花生薯亩产鲜薯2100公斤。
改造走马埭 走马埭位于林辋溪畔,福厦公路两侧,南起坑南村,北至梧山村,包括35个自然村,地形狭长平坦,面积12400亩,一年只种一季单季稻,且产量低,是境内闻名的低产田。1958年8月,开始改造走马埭,挖渠开沟,修堤筑坝,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掺沙改土,加厚耕作层,把原来10000丘田块划为164个耕作区,每个耕作区长300米,宽100米,面积45亩。建立排灌系统,挖掘干渠、支渠、毛渠灌溉渠道22条,排水渠19条,设立机耕路12条。昔日这里早涝频繁,一年一熟,如今麦、稻或麦、稻、薯一年三熟。1988年12400亩水田,三熟三高产,年亩产达到1098公斤;1989年县人民政府竖“走马埭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保护耕地,同年,省农业厅确定其为吨粮田基地。
改造峰尾五里沙 后龙公社北部的峰尾大队,有片沙滩,成东西方向,长达5华里,紧靠峰尾,面积3000亩,是名符其实的不毛之地。1958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发动郭厝、诚峰两村群众,栽植100000多株木麻黄作为防风防沙林带。1975年木麻黄发挥防风固沙效益,并试种500多株柑桔,面积约10亩;1977年投产300多株,1979年建立柑桔场,栽培柑桔1万多株,面积2000亩;1988年柑桔总产量达200吨,年总产值20万元,成为福建省海滩栽植柑桔的样板。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