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0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文
分类号:
P33
页数:
9
页码:
147-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水文的情况。其中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海区等。
关键词:
惠安县
自然地理
水文
内容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水系
境内地表水主要靠降雨水补给,受雨季(包括台风雨)影响,其溪河径流在时间分配上极不均匀,暴涨暴落,造成水土流失、地表切割,千沟万壑,纵横交错。但由于深层山岩坚固,故溪床浅陋,溪流短小,季节性河流多,常年性河流少。
(一)溪流
境内溪河大都发源于西北部低山高丘地带;各溪河除黄塘溪流入洛阳江外,均直接流入台湾海峡。
全县溪流主流30条、支流55条,集雨面积(不包括洛阳江)为677.53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4~10平方公里的7条,10~50平方公里的8条,50~100平方公里的3条,100~500平方公里的2条。主要溪流有5条:林辋溪、黄塘溪、菱溪、坝头溪、蔗潭溪。
林辋溪上源有两支,南源张坂北部铁仔内山,流入美峰水库,经螺阳南部曲折北流;西源黄塘林口大尖山南麓,东流至螺阳杜厝,两支汇合后,北流至辋川桥入海。以南源计全长28.2公里,为全县最长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49.5万立方米,每秒1.98立方米,径流深523.85毫米。流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
菱溪源于邻境鲤城区小架山,经卢田入涂岭黄田,流入陈田水库、菱溪水库,过驿坂东南至辋川,于许厝闸汇合林辋溪入海。县境内河道长27.93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282.8万立方米,每秒钟1.99立方米,径流深613.85毫米。流域面积102.35平方公里。
坝头溪源于涂岭乡吊船山,经泗洲、涂岭,进入山腰乡龙田,东南流经盐场的菜堂入海,全长23.33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333万立方米,每秒1.69立方米,径流深617.1毫米。流域面积86.42平方公里。
黄塘溪源于鸡笼尖,由半岭向西南流,汇合黄塘东西两侧各支流来水,于洛阳埔兜进洛阳江入海,全长23.68公里,流域面积138.44平方公里,遍布整个黄塘乡,约占总面积90%。多年平均径流量达8684.3万立方米,每秒钟2.75立方米,径流深627.3毫米。流域及流量均居全县溪河之首位。
蔗潭溪源于大坪山,流域大部分在涂寨镇,曲江到河口一段成为涂寨和东岭、东岭和山霞分界水,于东岭东埭及山霞新街流入大港,全长12.1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616.8万立方米,每秒钟0.83立方米,径流深426.6毫米。流域面积61.34平方公里。
其次尚有南埔的南埔溪、龙马溪、林柄溪,涂岭的大竹溪,后龙的后亭溪,山腰的前黄溪,辋川的南星溪、居仁溪,螺阳的泗洲溪、龙津溪,东岭的西湖溪、后柯溪、珩厝溪、埭仔溪,净峰的芦内溪,东园的内厝溪、后港溪,张坂的埔塘溪、东楼溪、北正溪、下埔溪,山霞的新田溪,洛阳的后曾溪、埔仔溪等。
(二)界河
洛阳江,系惠安县与鲤城区的界河,源于鲤城区马甲北沂,经河市至洛阳、东园镇入秀涂港,全长42.6公里。界河地段从洛阳陈坝起到秀涂止计19.2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16247.5万立方米。
(三)外来水系
主要有太阳陂(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境内枫江溪下游)引水工程、南安县山美水库北渠及乌潭水库等两处水源。其水源量按中等年分计算可达9586.5万立方米。
二、水况
境内地表水来自降雨,多年平均地表水总量为40091.37万立方米。按中等年份(保证率P=50%)为37109.37万立方米。若加上外来水量,则有46695.87万立方米。
地表水体的水质除菱溪下游河道中因碘厂排污含汞量较大和林辋溪下游河道中因酒厂等排污超标外,全县其他地区均属良好。
第二节 地下水
一、类型及分布
境内地下水因受降水、地貌、地质构造等条件的影响,故其类型及水源量不一。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前者按单井涌水量又分为中等富水和水量贫乏两种;后者也分为块状和网状孔隙两亚类。
(一)中等富水的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溪河中下游、涂寨—东岭一带红土台地间的谷地及县东南平原地带,面积约72平方公里。含水层厚度310米,水位埋深小于3米,年度幅约2米;单孔涌水量100~700吨/日。
(二)水量贫乏的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如辋川)、黄塘溪下游和沿海风砂积层等地带,面积约126.6平方公里。含水层厚度1~6米,水位埋深小于2.5米,年度幅2米左右;单井涌水量一般少于100吨/日。
(三)块状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低山高丘地带,如黄塘和涂岭大部分地区,东部个别高丘地带也有,面积约427.8平方公里。含水层分布于岩石风化裂隙带及构造破碎带,以潜水为主,富水性不均,常以泉水形式出现,泉流量一般小于8.6吨/日,个别可达34.6吨/日以上。
(四)网孔状隙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风化带丘陵台地地区,如螺阳、南埔、后龙、山腰、净峰、东岭等地的丘陵地和红土台地,面积约346.2平方公里。含水层分布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基岩破碎带,厚度5~40米,水位埋深2~4米,年度幅为3.4米,最高6米;富水性不均,单井涌水量10吨/日左右。
二、水况
据1983年(惠安农业水文地质区划说明书》提供的资料,境内地下水多年平均水源量约为12180.04立方米。按中等年份(保证率50%)计算,约为11936.43立方米,其中可开采利用部分仅4274.85立方米,属地下水贫乏区。
地下水体除少量沿海平原中的矿化度大于1克/升,呈半咸水和咸水(占地下水资源量16.1%)外,其余的水质均属良好。
第三节 海区
一、海浪
海浪以沿岸为大,洋面为小。海浪在各海区差异较大。
(一)湄洲湾海区
区内因有湄洲岛、盘屿、惠屿等三道屏障,故湾口内外情况殊异,湾外“波浪滔天”,湾内“风平浪静”。全年风浪以北东向和南南西向为主,,有南向—南东向的外海涌浪侵入。多年的月平均波高:湾外0.5~0.9米,湾内0.2~0.3米;最大波高:湾外5.5米,湾内1.4米。全年强浪为南向,全年的常浪为北东向。随季节变化,其方向和出现频率不同:每年9月至翌年3月以北东向(达48%~67%)为主;4月份以后偏南向逐渐增多,至7~8月以南南西向(34%)为主。大波高海浪多出现于7~11月之间。
(二)崇武海区
区内因处于沿海突出部,风大浪大。年平均波高约1米左右(波高0.5~1.5米之间出现频率达75.6%),最大波高6.5米(出现于1973年11月)。崇武海面波浪受季风影响,一年之中,6~8月以南东向浪(24.3%)为主,9月至翌年5月以北北东向浪(36.8%)为主。浪级以4~5月为小,10~11月为大。在南北位置上也有差别:崇武以北风浪较大,波浪多数为北北东、北东向风浪(最大频率近50%);崇武以南则多东南东或南东向风浪(最大频率<25%),且不集中。其海面风浪和涌浪出现的几率相当,达35%左右,两者兼有(以风浪为主,涌浪为次,或以涌浪为主,风浪为次)约15%~20%。
(三)泉州湾海区
这里属于强风浪区,情况与崇武以南相仿,但浪级远比崇武为小;湾内因湾口有大、小坠岛的天然屏障,波平浪静,即使在台风季节里也一样,为天然避风良港。常年以北北东—北东向、南南西向的风浪与南东向的涌浪所形成的混合浪为主。累年平均波高:湾外多在0.7~1.1米之间,最大波高2.3~6.5米。全年的强浪向为南东向。其方向和出现频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9月至翌年3月以南东向为主,达28%~39%;7~8月,浪向转至以南南东和南南西向为主,均达25%。大波高海浪主要出现于7~11月间。
二、潮汐潮流
(一)潮汐
近岸潮汐属正规半日潮,甚少异常。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海区历史上曾有两次“一日三潮”,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七月丁卯日和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夏。
(二)潮流
湄洲湾海区潮流运动为比较稳定的往复型潮流,流速为大潮时大于小潮时,表层大于底层。在主航道附近,自口门到肖厝一线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故不淤),秀屿以内到湾顶也是这样;西侧山腰至峰尾附近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口门至秀屿之间涨落潮流速相当。
涨潮流向为北西—北北西,落潮流向为南东—南南东。肖厝港区为逆时针平面回流。
崇武海区潮流总趋势与台湾海峡海流相仿,为南北流,而涨落潮的流向因地理位置关系,涨潮为往西流,落潮为往东流,流速2~3节。港内为顺时针回流。
泉州湾海区湾外为逆时针旋转流,湾内为往复流。涨落潮潮流线路不一致,涨潮时偏向北侧,落潮时偏向南侧。湾内潮流一般顺深水水道流动,主流经小坠岛与祥芝角之间。湾口至秀涂,大潮流速为3.3~4.3节,秀涂至后渚,大潮流速为2~3节。三、海流
惠安海区位于台湾海峡西侧,海流主要受黑潮分支、大陆沿岸流以及季风漂流的控制。
黑潮由吕宋岛东岸流入巴土海峡,再分东西两支流。西支流进入台湾海峡,流向常年为东北向,并且具有明显的冬弱夏强的季节变化。大陆沿岸流是沿浙江、福建海岸流入台湾海峡的,流向为西南,具有冬强夏弱的季节变化。这两股流的强弱变化决定本区沿海海流的明显季度变化,大致可分为冬半年和夏半年。冬半年(10月至翌年4月)大陆沿岸流加强,黑潮分支减弱,沿海一带海流呈西南流向,流速不大于1节。夏半年(4~10月)黑潮分支加强,大陆沿岸流微弱,整个海峡的海流呈东北向,最大流速可达2.2节。
此外,本海区在持续几天东北(或西南)大风时,表层2米可生成较强的风海流,终日流向西南(或东北),即俗称“南流皮”(或“北流皮”)。
四、水域理化环境
海区水域理化环境因子包括海水温度、盐度、透明度、酸碱度、比重及营养盐等。
历年盐度在16.94%~35.35%之间变化,年平均值为30.01%~32.79%。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2月最低,累年平均30.41%;2月以后逐渐上升,9月最高,累年平均33.31‰;10月以后逐渐下降。盐度以湄洲湾为大(31.62‰~32.86‰),崇武次之(31.00‰~32.31‰),泉州湾较小(25.34‰~28.92‰)。盐度在海区分布往往与离岸远近有关,近内侧海区受江河径流影响为低盐区,外侧海区受外海高盐影响,常为高盐区。
其他环境因子,比重、透明度、酸碱度(PH值)、营养盐,见下表。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