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692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44
页码:
126-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自然地理的情况。其中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动植物、自然灾害等。
关键词:
惠安县
自然地理
内容
惠安地质构造属于浙闽活化陆台,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质的基底由变质岩系组成,盖层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系。北东向的长乐—南澳大断裂带斜贯县境中部。其两侧花岗岩石资源丰富,储量达亿立方米。
地貌属于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部、西北部向东部、东南部呈明显的阶梯状下降,由低山过渡到丘陵和台地,以丘陵台地为主。境内有大小山头1000多座,多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地区,为戴云山东伸余脉。
境内溪涧纵横,有5条主要河流,多发源于西北部的群山中,水循山势向东南注入台湾海峡。全境山多岩深,地下水匮乏。山地多、耕地少,西部、西北部山地次生、再生林木茂盛,植被良好;中部、东部台地再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以人工植被居多。
土壤以砖红壤土和红壤土为多,由于侵蚀严重,耕地土层浅薄,质地多沙。其间还有小块海湾滩涂淤积地,为盐碱质粘土。中部、东部平原和河谷两岸,为江河冲积和内海滩涂淤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自然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既无酷暑,又罕严寒;阳光充足;雨量集中,易涝易旱。夏秋之间,常受台风袭击。
第一章 地质
惠安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闽东火山断坳带中段。中生代以来,由于亚洲大陆板块向南滑移,与太平洋板块发生俯冲作用,引起大陆边缘强烈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造成地壳剧烈隆升,其内部温升、熔融、变质,致使境内缺失中生代以前的老地层,形成基底为变质岩,其上覆盖着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和第四纪沉积层以及花岗质岩石。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激烈,且为多期次:早期以酸性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类为主;晚期先基性、中基性、后酸性侵入演变,且呈零星分布。北东向长乐—南澳深断裂带斜贯全区,控制区内的岩浆岩、变质岩的分布。该带形成于加里东期,主要活动于燕山期,喜山期以继承性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主,是一条深源式断裂带。南埔狮东(东吴)—黄塘岩山,净峰青兰山—山霞赤湖等处断裂为其主要出露部位,大致以北东30~45°方向展布,并把境内分为两个北东走向的大断块。喜马拉雅山期以来,由于断裂带横向上的差异升降活动,使境内东、西分属两个次级地质构造单元,即东部属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部为福鼎—云霄断陷带的一部分。
第一节 地层
境内地层出露简单,分布零星,自老至新有:上三迭统—侏罗系变质岩,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和第四系残坡积层,长乐组冲、洪积层,海积层等。
一、上三迭统—侏罗系
分布于惠安—晋江—港尾北东向次级断裂带东侧,属闽东南沿海变质带的一部分。主要出露于洛阳、小岞、净峰、南埔等沿海地带;百崎、东园、崇武大岞、后龙等地有零星出露,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
该地层系由上三迭统文宾山组和侏罗系南园组等地层遭受长期、多次构造应力、热力和板块俯冲及混合交代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其岩性以含矽线二长石英片岩、混合质变粒岩和条痕状混合岩为主。岩石具花岗鳞片变晶结构,不等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条痕状构造。前者由石英(45%~55%)、白云母(30%~35%)、黑云母(5%~10%)、硅线石(3%~5%)等组成;后两者由钾长石(28%~42%)、斜长石(23%~45%)、石英(27%~42%)及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
在净峰湖街之北,有时代不明的片岩组变质岩,出露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注:有的资料记载,该层位时代原归上三迭统—侏罗系变质岩,现因邻区在相当岩性段岩石中获有下古生界微古化石,且部分地区已获得大于4亿年的Sm-Nd同位素年龄资料,故将其重新确定为下古生代,暂归属于前泥盆纪)。
二、上侏罗统南园组
境内仅见第二段和第三段出露。主要分布于北东向断裂带以西的涂岭、黄塘西部与仙游县、鲤城区接壤处。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
第二段主要岩性为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夹粉砂岩等,其下部呈浅灰色,上部为灰色。出露面积约44平方公里,厚度大于405米。
第三段主要岩性为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英安质夹流纹岩等,呈深灰色。喷发不整合于第二段之上,出露面积约30平方公里,厚度大于337米。
三、第四系
境内因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升降频繁,海陆几经变迁,加上气候温湿,雨量充沛,风化作用强烈,在物理、化学、生物及水等地质营力作用下,第四系发育,集中分布于断裂带以东的沿海地带,其面积为全县之半。地层以残坡积层(未分组)和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及冲、洪积层为主,此外还有零星分布于山地河谷及台地沟谷中的上更新统龙海组和上更新统东山组。厚度一般在50米以下,滨海地区较厚,向陆地方向变薄。一般滨海地层以海积、风积层为主,向陆地过渡以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为主。
残坡积层遍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及山坡地,福厦公路以东的各乡镇均有出露,覆盖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厚度1~20米,最厚达50米。地层主要由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碎石角砾等组成。
冲、洪积层多呈条带状沿河流及山间盆地展布。主要分布于黄塘溪流域、洛阳江北岸及其他各大溪流两岸,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厚度为3~8米,最厚达30米。地层主要由粘土、细砂、粗砂、砾砂、卵石层及泥煤所组成。
海积层呈海滩、海积平原和Ⅰ级海积阶地产出,一般高出海面2~5米,最高不超过10米。主要分布于百崎、张坂、东岭、辋川、山腰及南埔等滨海地带,总面积约为57平方公里,厚度2~20米,最厚达40米。地层由灰黑淤泥质粗砂、黄灰色粗砂和灰黑色淤泥组成,局部夹泥煤。
风积层分布于山霞、崇武、小岞、净峰、东岭、后龙等滨海迎风地带,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厚度5~9米。地层由细砂、中细砂及粉砂等组成。
第二节 侵入岩
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在境内表现极为强烈,期次多、分布广泛,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5%。岩性种类多达十余种,其中以燕山早期混合(二长)花岗(闪长)岩和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的中细粒花岗岩等中酸、酸性岩类为主,中性岩次之,基性岩极少。其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多呈北东向展布。
一、燕山早期侵入岩
境内有第一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第二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第三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和次第不明的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闪长岩、混合二长花岗岩等,岩石均为全晶质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石质坚硬。其中以第一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主要岩体为“惠安岩体”)的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涂岭、黄塘、洛阳等福厦公路西侧的广大地区,面积约205平方公里,约占惠安山地面积的2/3。
惠安岩体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相变发育,其结构与构造在地域分布上有一定差异:北西侧为浅肉红色细一中细粒花岗岩,呈致密块状,局部似斑状结构;中部和东南部则过渡为灰白色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微片麻状中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岩体内岩脉发育,主要有细粒花岗岩、闪长岩、花岗斑岩、辉绿岩、细晶岩、伟品岩和石英脉等。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0%~35%)、斜长石(35%~40%)、石英(25%~30%)、黑云母(5%)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
二、燕山晚期侵入岩
境内有第一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第二次侵入的含黑云母花岗岩等。其中以第二次侵入的含黑云母花岗岩(主要岩体为“后曾岩体”)分布面积最大,方圆约50平方公里,主要出露在张坂大部及螺阳大坪山一带。
后曾岩体的岩性单一,相对不发育,以浅肉红色—肉红色中细粒花岗岩为主,呈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偶见钾长石、斜长石似斑晶。岩脉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闪长岩和石英脉等。矿物成分有钾长石(50%~55%)、斜长石(20%~25%)、石英(20%~25%)和黑云母(3%~5%)等。
三、期次不明的侵入岩
多沿断裂分布,主要有花岗斑岩、辉长岩等岩脉。如山霞、涂寨的花岗斑岩脉,净峰青兰山的辉长岩瘤,螺阳盘龙、黄塘玉昌湖和山霞东坑的辉绿岩脉,山腰后张的辉长岩墙及涂岭福厦路东的花岗岩脉等。岩石呈暗灰黑—暗灰绿色。
第三节 变质岩
境内北东向断裂带以东至滨海之间地带受构造应力、热力及混合交代作用的影响,产生一套以挤压片理化乃至超变质强混合交代而成的动力变质岩。主要有片理化火山岩、片岩、变粒岩、混合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等。
一、混合二长花岗岩
零星分布于南埔(肖厝)、山腰、洛阳(东莲)、山霞和崇武(大岞)一带,其面积近30平方公里。岩石呈灰—灰白色,花岗变品结构,块状、局部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钾长石(25%~30%)、斜长石(35%~40%)、石英(25%~30%)及黑云母等。
二、混合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涂寨的前坑、龙山,山腰,辋川和东岭一带,面积约9平方公里。岩石呈灰白色,花岗变晶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钾长石(45%~50%)、斜长石(25%~30%)、石英(25%~~30%)及黑云母(3%~5%)等组成。
三、混合花岗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东园、百崎、小岞一带。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矿物成分:钾长石(约25%)、斜长石(约45%)、石英(20%~25%)及黑云母。
第四节 构造
一、褶皱
境内褶皱不发育,仅存东岭一英林(晋江)复式背斜褶皱较为紧密、明显,其他地区褶皱均较平缓。
二、断裂
位于东南沿海,呈北东走向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的长大于400公里、宽38~58公里的长乐—南澳深断裂带斜贯全区。境内狮东一岩山断裂和青兰山一赤湖断裂为其次级断裂带的出露部分,其中以前者为主干构造断裂。位于北纬24°55′~25°05′、宽约10~18公里,以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主的东西走向的安溪—惠安构造带(属于仙游—漳平大断裂带东南边缘的次级断裂)也横亘境域中部,使惠安处于两断裂构造带的交汇处,因而境内断裂十分发育,且以北东向断裂构造居多。
北东向断裂有:后吴断裂位于县城西北约4公里处的后吴村附近,长18公里,走向NE35°,倾向SE,倾角65~80°,挤压破碎带宽5米。
南坑断裂位于县城西南约3公里处的南坑村附近,长约10公里,走向NE40°,倾角80°,挤压破碎带宽约3米。
前桥断裂位于县城西南约8公里处的前桥北西侧,长约5公里,走向NE30~50°,倾角近直立,挤压带宽3~10米,局部达200米。
坑柄断裂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的坑柄村南东侧,长约7公里,走向NE45°,倾角近直立,挤压破碎带宽3~4米,局部20米。
此外,还有惠安断裂、赤岭—惠安隐伏断裂、西邱、小岞、大雾山等处的北东向断裂和洛阳、埔塘(长5公里、宽2.5米)等处的北西向断裂。
三、新构造活动形迹
境内新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特征。通常是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总的活动趋势以稳定的间歇性上升为主,表现为地震的活动、温泉的出现、地块的升降、海岸阶地的变迁及海蚀痕迹等。
地震惠安地处闽东南沿海,陆域在泉州—汕头地震构造带,海域在滨海地震构造带之中,与国内地震最活跃的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常受邻区及台湾强震所波及。自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9月至1989年,在县域及邻近泉州湾、兴化湾及南日岛附近海域,曾发生过20次里氏震级大于4.75级的强震。此外,弱震不计其数,仅1972年1月至1977年8月,泉州市一带0.5~4级地震就有61次。其弱震发生频率:泉州湾3.1次/年,泉州海外57.5次/年。据测定台湾(包括台湾以东海面)超过5.5级的地震,县域内均有震感。境内地震烈度,沿海7~8度,内地7度。
温泉境内发现温泉多处,集中分布于安溪—惠安东西向断裂带及洛阳江一带。
海岸变迁从莆田—泉州一线垂直形变测量结果得知:陆地与海面相对位置1965年比1953年上升+21.50毫米,1970年比1965年下降一25毫米,1972年又比1970年上升+14毫米。海岸线时而向外推移,时而向里迫近。
断地差异活动明显县域属浙闽陆台活化区,总的趋势是间歇性隆升区,但地块是振荡性、差异性升降变化的。据有关部门测定,南埔—城关—岩山断裂带西侧断块相对于断裂带以东至青兰山—赤湖亚带的中部断块,自晚更新世(约3万年前)以来抬升28.3米,平均抬升速率为0.95毫米/年;东部青兰山—赤湖亚带以东滨海丘陵、台地断块相对于中部断块在2.1万年间抬升36.90米,平均抬升速度约为1.5毫米/年。同一断块不同地点,其升降程度迥异。
海蚀痕迹清晰全新世中期(距今约6000~4360年之间)以来,海岸带曾多次遭受海侵,在现海岸带陆域海拔1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段及大小河流两岸附近地表下,均展布一套厚度数米至30多米的海积淤泥层,并在海拔10米左右的风化残积层或基岩露头上发现许多海蚀遗迹。境内山腰两侧、辋川、净峰、小岞、崇武北部、张坂埕边和洛阳等地均触目可见。
第五节 矿产
一、非金属矿产
境域内花岗石资源分布广泛,花色品种较多,开发利用较早。
按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花岗岩类有燕山晚期花岗岩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岩石呈浅肉色—肉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物理性能较好。燕山晚期花岗岩分布于张坂的埔塘、霞美和大坪山一带,方圆50平方公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分布于福厦公路以西的涂岭、黄塘、洛阳等大部分地区,面积约205平方公里。
混合花岗岩类有混合二长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和混合花岗闪长岩,均为燕山早期侵入岩。岩石呈灰白色一浅灰色,中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局部片麻状构造,节理稀疏、节理面一般较平整,延伸稳定,成材性好,为石制品和石雕的好材料。混合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崇武、山霞、涂寨、南埔、山腰、后龙、洛阳等地。其中崇武五峰—大岞山一带的石质尤佳,有“峰白”之称。混合花岗岩分布于前坑、龙山、辋川、山腰、东岭、净峰等地。混合花岗闪长岩分布于东园琅山、后蔡、内厝、秀涂等地,俗称“琅山石”。
基性岩类有辉长岩、辉绿岩。岩石色泽:辉长岩为灰黑—黑色;辉绿岩为灰绿色。辉长岩为中细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底质黑,其上粗晶及长柱状矿物闪闪发亮,花纹美观。辉绿岩为细粒隐晶质、半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色泽光亮,是优质石雕材料。
花岗质岩石按其颜色分为灰白色、深灰色、肉红色、青绿色、黑色等5个系列;按其岩性除上述岩类各品种外,还有钾长石花岗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角闪辉长岩、似斑状辉长岩、辉绿玢岩等47个品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笔山石(外贸代号601)、田中石(602)、峰白(603、617)、琅石(604)、古山红(607、635)、南埔红(648)、大雾山灰白(647)、锦峰白(623副)、樟脚黑(649)、界山黑(654)、邱厝黑(AG98)、上村黑(1509)、泉州黑(684、与岭头黑同)及涂岭青、后张黑等20多个品种。
花岗石矿储量花岗岩类的螺阳鼓山红(607),20万立方米以上;张坂田中红(602)约200万立方米;玉埕灰白(633),约10万立方米;螺阳—涂寨文笔红(601),约100万立方米;以及南埔红(648)。混合花岗岩类的崇武溪底灰白(617),约50万立方米;五峰—大岞峰白(603),约3860万立方米;东园内厝—后蔡琅山石(604),约200万立方米。基性岩类的净峰青兰山辉长岩瘤、黄塘玉昌湖辉绿岩脉(608),约20~500万立方米;溪底辉绿岩脉等。此外,还有净峰青兰山—上村的动力变质岩(1509),约5万立方米;县境西北部一带的火山岩以及其他各种彩石类资源。据估算全县花岗石资源总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
非金属矿藏还有泥煤、水晶、石英、砖瓦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等。此外,南埔仙境尚有白云母、大雾山的萤石、洛阳上曾的蛭石及东园后山—后海一带的绿桂石等。
二、金属矿产
境内金属矿稀少,仅有零星矿化点。
(一)铁矿
芹坑铁矿化点位于涂岭乡芹坑东约900米处,矿体为磁铁矿石英脉,长20米,宽0.3米,矿脉赋存于上侏罗统南园组第三段凝灰熔岩中,矿石品位:铁46.73%。
后山铁矿化点位于涂岭乡后山北东约900米处,矿化体呈脉状,长17米,最宽0.22米,矿脉赋存于细粒花岗岩脉中,矿石品位:铁39.45%,硫3.15%。
(二)铅矿
粪箕湖矿化点位于粪箕湖南东1500米处,矿点赋存于石英闪长岩外带南园组第三段火山岩中,属中温裂隙充填热液型矿化,矿化范围0.60×0.60平方米。含矿品位:铅1.85%,锌0.31%。
(三)钼矿
大雾山钼矿化点位于大雾山顶,含矿石英脉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中。矿点露头六处,呈脉状,长5~10米,宽10~20厘米。含矿品位钼0.011%~0.065%,伴有独居石矿化。
杏田钼矿化点位于洛阳的杏田北西约600米处,含矿石英脉和云英岩产于混合花岗闪长岩中,成群产出,组成一个北北东向脉带,带向单脉长3~10米,宽5~30厘米。含钼0.008%~0.24%,硼0.01%~0.73%。
此外,还有张坂山前的铁砂矿、净峰杜厝的黄铁矿、黄塘虎窟的铜矿、后康的铝土矿、南埔先锋和仙境的铌、锶矿等矿点,以及遍布东部沿海的铁砂。
第二章 地貌
县域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区的一部分,除少数低山和沿海平原外,绝大部分是丘陵台地。以两条北东向亚断裂带为界,将区内分为三个不同地貌单元,即西部、西北部由火山岩—沉积岩和侵入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貌亚区;中部由变质岩、混合花岗岩组成的台地、平原地貌亚区;东部、东南部则由侵入岩、变质岩组成的滨海台地、低丘地貌亚区。全县地形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部、西北部向东部、东南部呈明显的阶梯状下降,构成向东部、东南部开口的马蹄形地貌。
第一节 类型
地貌可分为低山、高丘、中低丘、台地和平原等类型,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9%、7.11%、24.95%.、27%和39.62%。
一、低山
分布于涂岭和黄塘两乡的西北部,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山岭有35座,为全县的最高地带。山势陡峻、坡度大于25°。山体大多是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一沉积岩和侵入岩所组成的。
二、高丘
分布于涂岭和黄塘两乡,海拔高度在250~500米之间的山岭有77座。丘陵坡度多在15~25°之间,多为燕山早期侵入的二长花岗岩组成。
三、中低丘
分布于福厦公路以西及西北侧,福厦公路以东也有一些岩堵状弧山,共有海拔高度在50~250米之间的山岭600多座。丘陵坡度多在5~15°之间,山丘多为燕山期侵入岩和变质岩(常见有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混合花岗岩,沿海个别地带为花岗片麻岩)所组成。在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
四、红土台地、缓丘岗地
红土台地海拔高度在15~35米之间,地形平缓,坡度小于5°。福厦公路以东自北至南均有分布,且有多处成片台地,如南埔、后龙、山腰之间约有60平方公里的红土台地;还有东岭埔、螺阳的大红埔等。均为第四系堆积地貌,其风化作用强烈,红土富铝化过程明显,俗称“赤土埔”。
缓丘岗地海拔高度在15~50米之间,系为板块冲撞所造成的滨海“逆向反差”地貌,全县共有220多个岗点,偶有岩石裸露。
五、平原
河谷平原一般在海拔15~25米之间,主要成带状分布于黄塘溪、林辋溪、菱溪等大溪流两岸,多为洪水泛滥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
冲积-海积平原一般海拔在7~15米之间,主要分布于坝头溪、菱溪、林辋溪、洛阳江等入海地带。多为地壳抬升、海退成陆的海涂积层。面积较大的有辋川平原(即走马埭约11000亩)、山腰平原(10000亩)。
海积平原在海拔7米以下,分布于滨海前缘或海湾静水区。多为人工浅海滩涂围垦而成。南埔、后龙、山腰、辋川、崇武、山霞、东园、张坂及洛阳等乡镇沿海均有分布。以山腰盐场(12500亩)、五一围垦区(20400亩)、七一围垦区(17500亩)面积最大。
第二节 山脉山峰
境内山脉属戴云山系向东展布的部分。戴云山的东伸余脉由鲤城区的小架山、大迭山经卢田入境,在与鲤城区接壤处的涂寨山,分为南、北、中三支并进。
北支由涂寨山(海拔高度513.4米,下同)—后辟池尾山(569.9米)—大林山(679.9米)—吊船山(602.6米)—畚箕湖(684.1米)—古院山(488.2米)等连成一脉向东北延伸至海,构成惠安与仙游的地理界线。
南支由涂寨山—鸡笼尖(646.6米)—大格后(523.4米)—天台山(646米)—苜莉山(640.6米)—石壁山(521.8米)—大寨山(504.6米)—大朴山(491.5米)—小朴山(423.2米)—烟墩山(150.4米)等连为一线向西南延伸至洛阳江,成为惠安与鲤城区的地理分界。
中支向东延伸,在境内涂岭、黄塘两乡的交界处,形成以牛仁岭(552.9米)、鸡笼尖、满月园仑山(548.6米)、笔架山(752.3米)、央尾山(726.9米)、客鸟崎(779.4米)、大雾山(797.5米)、杉林山1(615.1米)等山峰组成的“屋脊”,并由此派生出多支支脉,辐射全境,构成惠安山脉总骨架,也为黄塘溪、菱溪、坝头溪三大溪流的发源地。其派生支脉有:
北东-南西走向大雾山—二尖山(667.6米)—小雾山(583米)—吕岗寨(544.9米)—观音山(586.9米)—烟倒山(692.1米)—畚箕湖,斜贯涂岭西部,与北支山脉相接。
东北—西南走向大雾山—笔架山—后坂山(484米)—天台山,横亘黄塘西北部,与南支山脉相接。
西北—东南走向笔架山—杉林山—乌石山(562.3米)—虎屿岩(274.5米),直趋县境东部。
南—北走向大雾山—大坪(547.7米)—竹公寨(223.7米)—沙母寨山(201.4米)—塔山(168.4米,在黄塘乡境内)—岩山(145.3米,在洛阳镇境内)—石马山(146.5米,在洛阳镇境内)。
其中南北走向的这支脉于石马山附近转向东南方向与县境南部东—西走向的石壁山(130.3米,在螺阳乡境内)—龟山(123米,在张坂镇境内)—灵秀山(199.1米,在张坂镇境内)—大牛山(107.1米,在山霞乡境内)—青山(123米,在山霞乡境内)连成一线延伸至大岞山(113米,在崇武镇境内)入海,为境域内延伸最广的一条支脉。
另在北支山脉的大林山处有一支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派生支脉:大林山—观音山—大湖山(220.8米)—湖头山(205.2米)—虎岩山(322.3米),直趋县境东北部。
由于长乐—南澳大断裂带斜贯全境,境内东西两部分地貌迥然不同,山脉多集中于县境西部,且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多呈北东—南西或东北—西南走向,与地质构造线相吻合。其断裂带以东地区,在台地—平原上的山丘多为岩堵状弧山,有螺阳的鼓山、大坪山,张坂的灵秀山,涂寨的文笔山、龙瑞山,南埔的天湖山,山腰的后壁头山,辋川的承天山、麒麟山,净峰的净峰山、青兰山等。
惠安较著名的山峰除西部涂岭的大雾山、大林山、观音山、虎岩山外,均集中在东部,其中有南埔的天马山(387.3米)、九峰山(131.7米)、太白峰(117米)、五公山(102米),辋川的麒麟山,螺城的科山(131.2米)、螺山(130米),螺阳的莲花山(170.7米)、大坪山(250.4米),涂寨的龙瑞山(123.1米)、文笔山(175.2米),净峰的净峰山(95.8米)、青兰山(152.6米),张坂的灵秀山,山霞的青山,崇武的大岞山、龙喉山(84.6米)等。
惠安共有大小山岭1082座,海拔高度200米以上有85座。
第三节 海区底质地貌
惠安海域处于福建省海区中部,北居湄洲湾南侧,南居泉州湾北侧,东为台湾海峡西侧的一部分。沿海有大小港口10个,海湾47处,沙洲7处,浅滩25处,岛屿54个,礁石510余块。海域辽阔,计有10米等深线内海海域面积315平方公里,10~4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自乌丘—祥芝网北)1044平方公里,潮间带滩涂面积110.44平方公里(即165660亩)。海域等深线分布基本与海岸线平行,肖厝、斗尾、小岞、大岞、浮山等向外显著突出部位,海岸陡峭,等深线分布致密,尤其是肖厝、斗尾的深水岸带,水深达30米。
10米等深线内海区,底质大部分是泥质,部分为沙质和沙泥质,岛屿周围有小部分是岩礁底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其间散落礁石甚多。
10~40米等深线内海区,底质大部分为软泥和泥沙质,兼有沙线。海底倾斜度小,地势平缓开阔。
40~60米等深线海区,底质以沙质为主,海底坡度较大。60米等深线以外海区,海底地形较为复杂,由两条大沟组成,有数处盆地,南北有间断的麻头深崛和乌丘深崛。底质沙、沙泥为主,深处以烂泥间夹细暗沙或细暗沙间夹贝壳。
再向外延伸是深度没有规律的硬地,底质沙间夹贝壳。
第三章 气候
县内所处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日照率高,热量来源充足;又濒临海洋,亚热带海洋气候明显。海陆热力的差异,造成冬、夏季风环流、转换,带来四季不同的气候特色。具有光照足,气温高,变幅小,降雨集中,蒸发量大,无霜期长等特点。
第一节 四季特征
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但四季分明。按平均候温(以平均候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季或秋季)划季,据23年(1954~1976年)中的候温测定,则四季划分应为:春(16日/2月至25日/5月)99天,夏(26日/5月至19日/10月)147天,秋(20日/10月至8日/1月)81天,冬(9日/1月至15日/2月)38天;若按同一季节内气候特征大体相似,季与季之间又有较明显的差异,异与同又各有一定的大型环流,背景的天气气候观点划分,春季为3~6月,夏季为7~9月,秋季为10~11月,冬季为12月至翌年2月。
一、春季(3~6月)
气温较低,但逐渐回升,天气时雨时晴,乍寒乍暖;气压下降,空气湿度增大,蒙雾增多。虽盛行东北风,但偏南风逐渐增多。有春雨期(3~4月)与雷雨期(5~6月)两个气候阶段。春雨期降水强度较弱,有的年份阴雨连绵,若再遇上低温,则往往出现春寒或倒春寒天气;有的年份晴暖,又往往出现春旱。雾雨期降水强度较大,洪汛较为频繁。
二、夏季(7~9月)
天气多晴热,但少酷暑。盛行西南风,带来大量温湿空气,尤其是7~9月上旬,台风活动频繁,降雨量多,并常因狂风暴雨或雷雨交加而产生涝灾。但无台风影响时,常出现夏旱。入夏后,常见晴热干旱、狂风暴雨和雷雨三种天气出现。
内陆地区午后至上半夜多雷阵雨。
三、秋季(10~~11月)
气温明显下降,但冷暖适中。盛行东北风,风力大,大风日数增多,持续时间长。湿度变小,降水量明显减少。10月中下旬以后,常出现连晴天气,秋旱常发生;个别年份受晚台风影响,秋雨偏多,影响秋收冬种,俗称“烂冬”。
四、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气温低,但少严寒。盛行东北风,大风日数多;湿度小,雨日和雨量少,旱情常现。内陆地区间或出现霜或霜冻。
第二节 常年性天气
一、温度
(一)气温
平均气温根据惠安气象站1954~1982年实测资料统计: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6~21℃;年平均最高气温20.8℃,最低气温12.2℃;月平均最高气温28.6℃(七月),最低气温90℃(一月)。
极端气温境内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有的年份出现在7月或9月,其值多在32~36℃之间。最高极值:崇武37℃、县城38.2℃、山腰39℃(均为1966年8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2月,有的年份在12月,其值通常在1.0~4.0℃之间。最低极值:崇武﹣0.3℃(1977年1月31日)、县城﹣1.1℃(1962年1月27日)、山腰0.3℃(1957年2月12日)。
气温的时空分布惠西南年平均气温较高,尤其是黄塘,年平均气温20.8℃,为小暖区;惠西北因地势较高,年平均气温较低,尤以大雾山顶为最,在17℃以下,是小冷区。但全县同一海拔高度地区,年平均气温差别甚微。
内陆地区以1月最冷(9~12.2℃),7月最热(24.6~28.6℃);沿海地区2月最冷(11.1~11.9℃),8月最热(27.2~28.2℃)。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出现月份,沿海比内陆推迟一个月。
气温在一天中以13~14时最高,6~7时(1月)、5时左右(7月)、6时左右(4月和10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境内平均年较差为16.8℃,最大平均年较差20℃(1968年),最小平均年较差14.4℃(1965年)。
日较差年平均为5.4℃,最大日较差13.5℃(1969年4月11日)。
(二)积温
境内各地总积温,大于或等于0℃的为7300~7500℃。地域分布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其中10~20℃之间的活动积温在5300~5700℃之间,分布规律与总积温等值线相同。10~20℃各地界限温度持续天数为195~244天;大于或等于10℃界限温度持续天数在262~301天之间。
(三)地温
地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变化幅度大。据惠安气象站1956~1960年测定,年平均地温为23.8℃,平均最高地温38.7℃,最低16.9℃;极端最高地温69℃(1959年7月8日),最低﹣0.7℃(1960年1月4日)。同时从各地层深度(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测得各层地温,其年平均值在23.1~23.3℃之间,变化不大,说明层深对平均地温影响不大。
(四)海水温度
据崇武海洋站1960~1982年资料,历年水温在7.2~34℃之间变化,年平均值在19.4~20.7℃。一年之中,1~3月为低温期,平均8.9~15.8℃,以2月为最低,累年平均12.2℃;4月以后急剧上升,7~8月为高温期,平均25.5~27.8℃,8月为最高,累年平均27℃;10月以后直线下降。水温在三海区中,湄洲湾和崇武差不多,泉州湾略低。
二、降水
由于地形及各种不同天气因素的影响,境内降水量的变化不仅有地区上的差异,还有时间上和年际方面的悬殊。
(一)年平均降水量
境内各地累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之间。
(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县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然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即年平均降水量由沿海的1000毫米左右向内陆递增到1400毫米以上。形成张坂、大坪山一带的少雨中心区和陈田、菱溪水库地区的多雨中心区。
一年之中,各月降水量变化迥异,各地累年平均以6月降水量最多,均在200毫米以上;11、12月最少,仅20~30毫米。
若以降水性质和强度来划分,一年之中可分为四季:3~4月春雨季,5~6月雷雨季,7~9月台风阵雨季,10月至翌年2月秋冬少雨季。降水大多集中于雷雨季和台风阵雨季,一般在4~9月之间,其降水量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二。在这两季节里,常因暴雨成涝,尤以6~8月为甚;而在秋冬少雨季里,雨量仅占全年的8%~10%,为常年性干旱。同时,又因地理分布和年际变化之差别,春旱和夏秋旱时有发生,沿海更甚。
(三)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境内各地的降水量不仅各年变化不一,而且各月的年际变化也大。如崇武,1983年为多雨年(降水量为1856.9毫米),1967年为少雨年(仅628.9毫米)。在多雨年中的10月份却仅有0.2毫米的降水量,而在少雨年中的4月份降水量却高达209.5毫米。
各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相当大。仍以崇武为例:同是平均降水量最多的6月份,1965年达489.5毫米,而1980年仅为1.3毫米;同是平均降水量最少的10月份,1973年达91.1毫米,1955年、1961年等四个年头却滴水不降。
(四)降水日数与降水强度
据惠安气象站观测资料,累年平均降水日数(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为一降水日数)为106.9天,其中小雨日(降水量0.1~9.9毫米,下同)79天,占年平均降水日数73.9%;中雨日(10.0~24.9毫米)16.1天,占15.1%;大雨日(25.0~49.9毫米)8.1天,占7.6%;暴雨日(50.0~99.9毫米)3天,占2.8%;大暴雨日(大于或等于100.0毫米)0.7天,占0.7%。降水日数最多为1975年127天,最少的为1971年75天。最多连续降水日数18天(1959年2月13日至3月2日),降水量为289毫米;最多连续无降水日数为60天(1968年10月12日至12月10日)。
日降水强度的年平均值为9.7毫米/日。日平均降水强度最大的在6~8月(15.2~15.6毫米/日),最少在11月至翌年1月(4.2~4.4毫米/日)。
三、风
(一)风向
风向随季节的转变而变化,尤以沿海为显著。全年多数时间为东北—北北东风。一年之中,6~8月盛行西南一南南西风;10月至翌年1月盛行东北偏北风;2~4月为东北风;5、9两月为过渡期,两种风向均有,但仍以北东、北北东居多。
(二)风速
风速受地理位置、地形的影响较大。沿海突出部较之港湾为大,沿海较之内陆为大。风力由沿海向内地减弱。据测定多年平均风速在2.6~6.9米/秒。一年之中,10月至翌年2月风力较大,11月最大;6~8月较小,8月最小。通常以东北风的风力较大,但若遇到强台风登陆时,西南风也可达10级(即24米/秒)以上。
风速超过17.2米/秒(风力为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各地不同,但以祟武为最。据惠安气象站记载:全年大风日数年平均为102.9天,最多年份达153天(1958年);累年大风最长持续日数达20天(1964年10月29日至11月17日);历年月最多大风日数达24天。
一日之中,全年都以午后风力最大,清晨最小;白天较大,夜间较小。但若遇台风或冷空气下压等因素影响,风力变化就不同了。
四、其他气候要素
以下各种气候要素多以崇武地区累年统计数字为据。
(一)日照
全年可照时数4421.9小时(闰年为4433.3小时),而累年平均实照时数为2206.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一年之中,2~5月日照少,7~10月日照多。
太阳高度角在41°42′(冬至)~88°30′(夏至)之间变化。
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79.1千卡/平方厘米。
(二)蒸发
累年平均蒸发量为2022.8毫米。一年之中,3~10月递增,9~10月最大;10月至翌年3月递减,2~3月最小。
(三)气压
累年平均值1011.5毫巴。一年之中,气压的变化与气温恰好相反,1~8月渐降,8月最低;8月至翌年1月渐升,1月最高。一日之中,气压的变化呈二降二谷型,一般峰期出现在10时和22时前后,谷期在4时和16时前后。
(四)湿度
通常以绝对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来表示。
绝对湿度累年平均值20.1毫巴。一年之中,1~7月逐月上升,7月最大;8月至翌年1月逐月下降,1月最小。
相对湿度累年平均值为80%。一年之中,3~8月均在80%以上,6月最大;9月至翌年2月均在70%~80%之间,11月最小。
(五)雾
累年平均有雾日29.4天。一年之中,3~5月雾日较多,以4月为最;8~12月几乎无雾。一天之中,雾多出现在下半夜至清晨。
沿海、高山、大片森林地区雾日为多。
(六)霜
全县累年平均无霜日306天。一年之中,12月至翌年3月可能有霜,其余月份无霜;沿海则终年无霜。崇武自1954~1984年30年间仅有1960年1月4日、1962年1月27日和1984年3月2日有霜出现,其余时间均无霜。城关地区霜期可达50天。
(七)云
累年平均总云量6.7成,低云量4.1成。一年之中,按总云量3~6月多阴天,5~6月最多;10~12月多晴天。累年平均阴天天数达170天,晴天才52天。按低云量计,2~5月多阴天,5月最多;7~11月多晴天,7月最多。累年平均阴天天数可达63.7天,晴天131.1天。
第三节 灾害性气候
一、低温
低温,亦称“三寒”:2~4月,气温连续三天低于12℃为倒春寒;5~6月,气温连续三天低于20℃为五月寒;9月下旬至10月,气温连续三天低于20℃为秋寒。三者对相应季节的农作物均有害,尤以前者为甚。
倒春寒境内各地稳定通过12℃平均始日不同,在2日/3月至30日/3月之间,以黄塘最早(2日/3月),涂岭天马山最迟(30日/3月)。严重倒春寒的年份有1968年、1970年、1976年,其次是1957年、1962年、1969年;轻者为1954年、1961年、1964年、1972年。
五月寒崇武、县城稳定通过20℃平均日期在5月上旬末。累年仅有1960年和1975年发生过,1960年为较严重。
秋寒秋寒出现的几率很少,境内受影响的情况没有记载。
二、干旱
据有关书籍记载,自北宋置县至清道光年间,共有20多次大旱,其中以元泰定元年(1324年)和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为最严重。清同治八年(1869年)连续干旱长达200天;宣统二年(1910年)大旱145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据惠安气象站30年(1954~1983年)统计,干旱次数达107次,平均每年3.69次。其中旱情较严重的有七次:1953年114天、1955年119天、1957年116天、1958年123天、1959~1960年172天、1962-1963年122天、1972年98天。尤以第五次1959年9月20日至1960年3月11日(172天)最为严重。此外1953~1955年、1957~1963年出现连续干旱年。
境内易旱区有:后龙、东岭、净峰、小岞、崇武、山霞、张坂、东园等沿海地区,涂寨、螺阳也时有发生。
三、暴雨和洪涝
沿海暴雨较少,平均每年3~4次,内陆较多,平均每年5次;暴雨多发生在6~8月,4、5、9月次之,而10月至翌年3月最少。各地暴雨量以50~100毫米的次数为多,出现的几率达80%左右;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几率少,约占20%。
洪涝主要为暴雨所造成,多为7~9月台风影响带来的;若遇上农历七、八月天文大潮,海水顶托倒灌,涝灾加重。
易涝区为大溪流两岸低洼地,下游平原地区,面积可达1.17万多亩。
四、台风
每逢夏、秋季,常受到西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强台风的袭击和影响,次数虽然不多,但多集中于作物生长、收成季节。
台风主要发生于7月中旬至9月下旬,此阶段的台风发生数占全年总次数的81.1%;最旱发生于6月16日(1977年),最迟为10月10日(1973年)。
据省防汛资料记载:1949~1978年30年中,从惠安登陆的台风达9次,从邻市、县登陆对惠安县有严重影响的11次,外围影响平均每年1~3次。除了正面登陆福建的台风对境内有较大的影响外,在以南或以北或台湾省等地登陆的台风也有一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1956~1980年25年中,登陆福建台风共51次,有影响的达48次,占94%;对境内影响的67次,其中风雨均达标的19次,仅风达标的45次,仅雨达标的3次。
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明显,尤其是祟武、小岞半岛等突出部,其风力一般达9~11级,有时超过12级,最大风速可达32.4米/秒以上。建筑物、渔船、养殖场及交通、通讯设施均遭受很大破坏。
台风的风向,登陆前多为东北向大风,登陆后往往转为西南向大风。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水系
境内地表水主要靠降雨水补给,受雨季(包括台风雨)影响,其溪河径流在时间分配上极不均匀,暴涨暴落,造成水土流失、地表切割,千沟万壑,纵横交错。但由于深层山岩坚固,故溪床浅陋,溪流短小,季节性河流多,常年性河流少。
(一)溪流
境内溪河大都发源于西北部低山高丘地带;各溪河除黄塘溪流入洛阳江外,均直接流入台湾海峡。
全县溪流主流30条、支流55条,集雨面积(不包括洛阳江)为677.53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4~10平方公里的7条,10~50平方公里的8条,50~100平方公里的3条,100~500平方公里的2条。主要溪流有5条:林辋溪、黄塘溪、菱溪、坝头溪、蔗潭溪。
林辋溪上源有两支,南源张坂北部铁仔内山,流入美峰水库,经螺阳南部曲折北流;西源黄塘林口大尖山南麓,东流至螺阳杜厝,两支汇合后,北流至辋川桥入海。以南源计全长28.2公里,为全县最长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49.5万立方米,每秒1.98立方米,径流深523.85毫米。流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
菱溪源于邻境鲤城区小架山,经卢田入涂岭黄田,流入陈田水库、菱溪水库,过驿坂东南至辋川,于许厝闸汇合林辋溪入海。县境内河道长27.93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282.8万立方米,每秒钟1.99立方米,径流深613.85毫米。流域面积102.35平方公里。
坝头溪源于涂岭乡吊船山,经泗洲、涂岭,进入山腰乡龙田,东南流经盐场的菜堂入海,全长23.33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333万立方米,每秒1.69立方米,径流深617.1毫米。流域面积86.42平方公里。
黄塘溪源于鸡笼尖,由半岭向西南流,汇合黄塘东西两侧各支流来水,于洛阳埔兜进洛阳江入海,全长23.68公里,流域面积138.44平方公里,遍布整个黄塘乡,约占总面积90%。多年平均径流量达8684.3万立方米,每秒钟2.75立方米,径流深627.3毫米。流域及流量均居全县溪河之首位。
蔗潭溪源于大坪山,流域大部分在涂寨镇,曲江到河口一段成为涂寨和东岭、东岭和山霞分界水,于东岭东埭及山霞新街流入大港,全长12.1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616.8万立方米,每秒钟0.83立方米,径流深426.6毫米。流域面积61.34平方公里。
其次尚有南埔的南埔溪、龙马溪、林柄溪,涂岭的大竹溪,后龙的后亭溪,山腰的前黄溪,辋川的南星溪、居仁溪,螺阳的泗洲溪、龙津溪,东岭的西湖溪、后柯溪、珩厝溪、埭仔溪,净峰的芦内溪,东园的内厝溪、后港溪,张坂的埔塘溪、东楼溪、北正溪、下埔溪,山霞的新田溪,洛阳的后曾溪、埔仔溪等。
(二)界河
洛阳江,系惠安县与鲤城区的界河,源于鲤城区马甲北沂,经河市至洛阳、东园镇入秀涂港,全长42.6公里。界河地段从洛阳陈坝起到秀涂止计19.2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16247.5万立方米。
(三)外来水系
主要有太阳陂(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境内枫江溪下游)引水工程、南安县山美水库北渠及乌潭水库等两处水源。其水源量按中等年分计算可达9586.5万立方米。
二、水况
境内地表水来自降雨,多年平均地表水总量为40091.37万立方米。按中等年份(保证率P=50%)为37109.37万立方米。若加上外来水量,则有46695.87万立方米。
地表水体的水质除菱溪下游河道中因碘厂排污含汞量较大和林辋溪下游河道中因酒厂等排污超标外,全县其他地区均属良好。
第二节 地下水
一、类型及分布
境内地下水因受降水、地貌、地质构造等条件的影响,故其类型及水源量不一。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前者按单井涌水量又分为中等富水和水量贫乏两种;后者也分为块状和网状孔隙两亚类。
(一)中等富水的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溪河中下游、涂寨—东岭一带红土台地间的谷地及县东南平原地带,面积约72平方公里。含水层厚度310米,水位埋深小于3米,年度幅约2米;单孔涌水量100~700吨/日。
(二)水量贫乏的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如辋川)、黄塘溪下游和沿海风砂积层等地带,面积约126.6平方公里。含水层厚度1~6米,水位埋深小于2.5米,年度幅2米左右;单井涌水量一般少于100吨/日。
(三)块状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低山高丘地带,如黄塘和涂岭大部分地区,东部个别高丘地带也有,面积约427.8平方公里。含水层分布于岩石风化裂隙带及构造破碎带,以潜水为主,富水性不均,常以泉水形式出现,泉流量一般小于8.6吨/日,个别可达34.6吨/日以上。
(四)网孔状隙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风化带丘陵台地地区,如螺阳、南埔、后龙、山腰、净峰、东岭等地的丘陵地和红土台地,面积约346.2平方公里。含水层分布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基岩破碎带,厚度5~40米,水位埋深2~4米,年度幅为3.4米,最高6米;富水性不均,单井涌水量10吨/日左右。
二、水况
据1983年(惠安农业水文地质区划说明书》提供的资料,境内地下水多年平均水源量约为12180.04立方米。按中等年份(保证率50%)计算,约为11936.43立方米,其中可开采利用部分仅4274.85立方米,属地下水贫乏区。
地下水体除少量沿海平原中的矿化度大于1克/升,呈半咸水和咸水(占地下水资源量16.1%)外,其余的水质均属良好。
第三节 海区
一、海浪
海浪以沿岸为大,洋面为小。海浪在各海区差异较大。
(一)湄洲湾海区
区内因有湄洲岛、盘屿、惠屿等三道屏障,故湾口内外情况殊异,湾外“波浪滔天”,湾内“风平浪静”。全年风浪以北东向和南南西向为主,,有南向—南东向的外海涌浪侵入。多年的月平均波高:湾外0.5~0.9米,湾内0.2~0.3米;最大波高:湾外5.5米,湾内1.4米。全年强浪为南向,全年的常浪为北东向。随季节变化,其方向和出现频率不同:每年9月至翌年3月以北东向(达48%~67%)为主;4月份以后偏南向逐渐增多,至7~8月以南南西向(34%)为主。大波高海浪多出现于7~11月之间。
(二)崇武海区
区内因处于沿海突出部,风大浪大。年平均波高约1米左右(波高0.5~1.5米之间出现频率达75.6%),最大波高6.5米(出现于1973年11月)。崇武海面波浪受季风影响,一年之中,6~8月以南东向浪(24.3%)为主,9月至翌年5月以北北东向浪(36.8%)为主。浪级以4~5月为小,10~11月为大。在南北位置上也有差别:崇武以北风浪较大,波浪多数为北北东、北东向风浪(最大频率近50%);崇武以南则多东南东或南东向风浪(最大频率<25%),且不集中。其海面风浪和涌浪出现的几率相当,达35%左右,两者兼有(以风浪为主,涌浪为次,或以涌浪为主,风浪为次)约15%~20%。
(三)泉州湾海区
这里属于强风浪区,情况与崇武以南相仿,但浪级远比崇武为小;湾内因湾口有大、小坠岛的天然屏障,波平浪静,即使在台风季节里也一样,为天然避风良港。常年以北北东—北东向、南南西向的风浪与南东向的涌浪所形成的混合浪为主。累年平均波高:湾外多在0.7~1.1米之间,最大波高2.3~6.5米。全年的强浪向为南东向。其方向和出现频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9月至翌年3月以南东向为主,达28%~39%;7~8月,浪向转至以南南东和南南西向为主,均达25%。大波高海浪主要出现于7~11月间。
二、潮汐潮流
(一)潮汐
近岸潮汐属正规半日潮,甚少异常。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海区历史上曾有两次“一日三潮”,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七月丁卯日和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夏。
(二)潮流
湄洲湾海区潮流运动为比较稳定的往复型潮流,流速为大潮时大于小潮时,表层大于底层。在主航道附近,自口门到肖厝一线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故不淤),秀屿以内到湾顶也是这样;西侧山腰至峰尾附近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口门至秀屿之间涨落潮流速相当。
涨潮流向为北西—北北西,落潮流向为南东—南南东。肖厝港区为逆时针平面回流。
崇武海区潮流总趋势与台湾海峡海流相仿,为南北流,而涨落潮的流向因地理位置关系,涨潮为往西流,落潮为往东流,流速2~3节。港内为顺时针回流。
泉州湾海区湾外为逆时针旋转流,湾内为往复流。涨落潮潮流线路不一致,涨潮时偏向北侧,落潮时偏向南侧。湾内潮流一般顺深水水道流动,主流经小坠岛与祥芝角之间。湾口至秀涂,大潮流速为3.3~4.3节,秀涂至后渚,大潮流速为2~3节。三、海流
惠安海区位于台湾海峡西侧,海流主要受黑潮分支、大陆沿岸流以及季风漂流的控制。
黑潮由吕宋岛东岸流入巴土海峡,再分东西两支流。西支流进入台湾海峡,流向常年为东北向,并且具有明显的冬弱夏强的季节变化。大陆沿岸流是沿浙江、福建海岸流入台湾海峡的,流向为西南,具有冬强夏弱的季节变化。这两股流的强弱变化决定本区沿海海流的明显季度变化,大致可分为冬半年和夏半年。冬半年(10月至翌年4月)大陆沿岸流加强,黑潮分支减弱,沿海一带海流呈西南流向,流速不大于1节。夏半年(4~10月)黑潮分支加强,大陆沿岸流微弱,整个海峡的海流呈东北向,最大流速可达2.2节。
此外,本海区在持续几天东北(或西南)大风时,表层2米可生成较强的风海流,终日流向西南(或东北),即俗称“南流皮”(或“北流皮”)。
四、水域理化环境
海区水域理化环境因子包括海水温度、盐度、透明度、酸碱度、比重及营养盐等。
历年盐度在16.94%~35.35%之间变化,年平均值为30.01%~32.79%。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2月最低,累年平均30.41%;2月以后逐渐上升,9月最高,累年平均33.31‰;10月以后逐渐下降。盐度以湄洲湾为大(31.62‰~32.86‰),崇武次之(31.00‰~32.31‰),泉州湾较小(25.34‰~28.92‰)。盐度在海区分布往往与离岸远近有关,近内侧海区受江河径流影响为低盐区,外侧海区受外海高盐影响,常为高盐区。
其他环境因子,比重、透明度、酸碱度(PH值)、营养盐,见下表。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一、类型及分布
据1981年全县土壤普查结果,境内土壤可划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23个土属、35个土种。
西部、西北部主要为红壤类分布区;中部为砖(赤)红壤类分布区;东部、东南部等沿海为风砂土、盐土类分布区;溪流两侧或河漫滩地为潮土分布区。
境内土壤分布具有地带性、区域性、泛域性等特点。
风沙土主要分布于东园、张坂、山霞、崇武、东岭、小岞、净峰、后龙等乡镇沿海地带的沙丘沙洲以及低丘台地的边缘坡地等处,海拔10米左右。
盐土主要分布于洛阳、东园、张坂、山霞、东岭、辋川、山腰、后龙、南埔等乡镇的滨海地带,高潮位线以上的海积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水受海水渗透,土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盐分。土壤经脱离海潮淹渍、人为耕作后形成为埭土。
水稻土除小岞乡外,各乡镇均有分布,集中于海拔5~80米的各种地形上。坡地水田称“梯田”48444亩,约占水田面积30.5%;沿溪水田称“平洋田”或“溪边田”68258亩,约占水田面积42.98%;沿海埭水田称“海埭田”31214亩,约占水田面积12.46%;沟谷低洼水田称“坑田”4189亩,约占水田面积2.64%;山垄中水田称“垄田”6693亩,约占水田面积11.42%
砖红壤性红壤(又称赤红壤)主要分布于15~300米的丘陵、台地,遍及全县。由于植被破坏,低丘台地坡面土壤受侵蚀严重,形成连片的赤土埔。黄塘乡东南及福厦公路以东的丘陵地带,沟壑切割,岩石裸露,土层瘠薄,呈现一些“臭头山”地貌。经人们旱耕熟化形成的赤土带,分布于海拔15~150米的台地及丘陵地面,占耕地面积约54%,为主要的低产土壤类型。
红壤分布于海拔300~797.5米之间,集中于涂岭、黄塘两乡的低山高丘地带。辋川的许厝、下埭,螺阳的梅山,南埔的界山等地的高丘也有分布,为主要的林业用地。
潮土主要分布于黄塘、东园、张坂、涂寨、净峰等乡镇溪流两侧的高阶地或河漫滩。土壤含沙量较多,土层深厚,是旱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旱作土壤,俗称“溪埔园”。
全县土壤呈垂直分布:0~10米左右多风沙土盐土,部分水稻土;11~300米左右多分布砖红壤性红壤、水稻土及少数潮土;300~797.5米主要为红壤分布带。
各类土壤使用的情况:水稻土类中各亚类、土属、土种均为田地土壤(计158789亩);潮土类、盐土类、风砂土类中的耕作风砂土属及赤红壤类中的赤土属等为旱地土壤(计264911亩);红赤类、赤红壤类中的砖红性赤红壤和粗骨性赤红壤土属及风沙土类中的滨海风砂土属等为林地土壤(计472938亩)。
二、肥力
据1981~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耕地423709亩(其中田地158798亩,旱地264911亩),林地472938亩。
在水作耕地中,亩产高于800公斤、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1级田有10067亩,占耕地面积2.38%;亩产600~800公斤、一般没有旱涝威胁、养分中等的灰泥田、灰黄泥田、灰沙田、灰埭田等类型的2级田109496亩,占25.84%;亩产低于600公斤、旱涝频繁、土质透气性差、部分受盐分危害、属于中产低肥型的灰黄泥沙田、沙质田、黄沙田、青泥田、咸田、海涂田、轻盐斑田、灰沙埭田、埭田、沙埭田等类型的3级田39235亩,占9.26%。
在旱作耕地中,亩产高于550公斤、水源较好、土壤养分较丰富、常年稳产、属高产高肥型的灰沙土、灰咸沙土等类型的1级旱地5523亩,占耕地面积1.31%;亩产400~550公斤、水利情况一般、土壤养分为中下水平、属中产型的中赤土、中赤沙土、黄沙土、润沙土等类型的2级旱地62768亩,占14.81%;亩产低于400公斤、灌溉条件差、存在有蚀、旱、沙、瘦、盐、薄(耕作层)等障碍因素、属低产型的薄赤砂土、薄赤土、旱沙土、咸土、咸沙土等类型的3级旱地196615亩,占46.40%。
在林地中,植被茂密林地条件较好、红壤或赤红壤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的1级林地36732亩,2级林地221278亩、合计占林地55.84%。立地条件较差、植被长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表土层薄、土壤为粗骨性红壤或赤红壤、粗骨性赤红壤赤沙土,土质干燥贫瘠的3级林地214928亩,占45.44%。
境内土壤肥力除少数1级类较好外,其余大多较差。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的各种养分含量偏低、欠缺,甚至严重欠缺。据检验结果,就分别占耕地及林地约一半的三级土壤的含肥量说,有机质(%)水田<1.0,旱地<0.8,林地<1.0;全氮(%)水田<0.075,旱地<0.05,林地<0.075;速效磷水田和旱地<10,林地<5;速效钾水田<80,旱地和林地<50。
第二节 植被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往年风雨时舒,自海隅达之山际,莫不有茂林蒙密。今则童山而樵矣。”由于自然环境演变和人为因素,至20世纪50年代初,境内50多万亩山地,仅有残林面积2.92万亩,覆盖率2%;且大多为次生性植物,原始林木荡然无存,成为童山秃顶。由于人民政府重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沙地,开展治山治水,至198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9.4%,为50年代初的15倍。植被总面积:森林41.42万亩、茶果6.11万亩、草场34.66万亩,共计82.19万亩,总覆盖率为56.30%。
因地形、气候、土质等因素的影响,其植被类型和地理分布均迥然不同。西部低山、高丘地带向来以林木草坡灌丛植物为主;中部、东部地区则以耕地、茶果等植被为主;沿海地带,除了耕地植被外,还有防护林带等植被。
据生物气候带的划分,县域属于亚热带海洋性雨季林区,气候条件对植物繁衍十分有利。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原始植被早被破坏殆尽。目前,多为次生性植被和人工植被,故群落结构单纯、种类不多。主要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如下:
一、天然植被
天然植被以草灌、药材植被为多,林木植被稀少。
(一)林木植被
有残存于西北部地区小面积相思树;有零星分布于南埔、后龙、涂岭等10个乡镇的个别寺庙、村庄附近的古树,即“风水树”。古树以榕树为最多(单胸径1米以上的就有271株),黄山松次之(9株),樟树、油杉、重阳木、迎客松、古柏等各1~2株。
(二)灌丛植被
在西部、西北部地区,于山顶岩石裸露地处有柃木、映山红、六月雪、野牡丹;于半山腰处有桃金娘、山芝麻、黄桅子、拔葜等灌丛植被,其中以生长于向阳坡、沟的野生余甘子(约17万株,黄塘蓝田、尾山、官溪等为最多,涂岭五社、朝阳等次之)和野生黄桅子(约6万亩)为最。此外还有分散混杂于草被丛中的黄端木、〓木、水团花等灌丛和涂岭、樟脚、寨后等村的山茶植被。在沿海石砾、山地基岩裸露地带,有牡荆、黑面神、算盘子等灌丛植被;在水湿条件较好地带有截叶胡枝子和石斑木等灌丛植被。
(三)草坡植被
在西部、西北部低山高丘地带分布有以芒、鸭咀草、野古草为主的山顶草被、荒山草坡(据查,全县荒山草场37片面积共2.69万亩,覆盖度为80%~95%);在沿海低地有以狗牙根、铺地黍为主的荒草地(盖度不及30%);在辋川、洛阳一带有面积较大的以细叶结缕草、獐毛草为主的海滩草地(盖度约25%)。
(四)药材花卉植被
杂生于西部、西北部地区林地。荒山地主要有天冬、桔梗、香附等数十种野生药材和多种花草;杂生且零星分布于中部、东部地区公路两侧郊野、溪河两旁、村落旷地,除与西部、西北部雷同外,尚有沙参、半夏、芦根等20多种药材,以及遍布山野、溪旁、村庄周围、田埂杂地,有数十种花草植被。
此外,还有野生大豆、油菜和山葱等零星物种植被。
二、次生、再生植被
次、再生植被以林木植被为主。
(一)林木植被
据1987~1988年森林资源第二次普查结果,全县林地面积48.29万亩中,有林面积达41.42万亩(包括疏林地0.9万亩,未成林地0.44万亩)。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等10个植被类型,其中占绝对多数的是针叶林;以马尾松的分布范围最广,遍及17个乡镇,面积达30.9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64%。
县境西部、西北部因地势高,降雨多,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且破坏少,植物生长茂盛,为境内植被中较好的区域,总覆盖度约70%。该区有大片的马尾松、松木、松杉混交林等次生植被构成以马尾松为建群树种较稳定的群落类型。其次分布较集中且生长较好的还有木麻黄、楝树、桉树、竹林(209亩)、果树林、油茶林(0.24万亩)、茶树园(4.2万亩)、余甘林(4.25万亩)、油桐林等薪炭林、经济林,以及青岗栎、麻栗、栲树等阔叶林。
中部丘陵台地植被,以马尾松、相思树和桉树(为柠檬桉的主要分布区)及其混交林占优势,总覆盖度在50%以下。该区由于伐林不合理,开山采石,丘陵顶部及山丘坡面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段成光山秃岭,荒岩嶙峋(以张坂为最)。其林被多存于山麓坡脚地段,品种也较简单;山坡下部及坡脚地势平缓地段以相思树为主。
东部、东南部沿海台地平原,植被破坏尤为严重,覆盖率仅5%。该区的沿海岗地及岛屿主要分布以木麻黄为主的植被类型,其余还有相思树、黑松、马尾松、桉树等。
除西北丘陵地带外,中部低丘、台地,乃至沿海岗地、平原地区,柑桔、龙眼、荔枝、芒果等果树林植被,也有一定覆盖度。据统计,全县有柑桔林木约0.3万亩、荔枝达4.46万亩。黄端木等20多种灌丛植被,以西部、西北部分布为多,而牡荆、算盘子、石斑木等灌丛在中部、东部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二)草坡植被
有禾本科、沙草科、豆科等43科140多种,在西部、西北部地区以芒、芒萁为主连片的草场植被(以杂边地草场占优势)。据牧草资源普查,次、再生草被共192片,约31.97万亩。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第一节 野生动物
一、兽类
虎(华南虎)、豹(俗称金钱豹),60年代初在境内西北部山区以及螺阳梅山尖西岭一带尚有发现。野猪、豪猪、鬃羚、苏门羚(山羊)、麂(亦称黄獐)、豹猫(亦称山猫)、果子狸、玉面猫、石豹(亦称石虎)、短耳兔(亦称山兔)、狼、箪孤(亦称山狗)、穿山甲、松鼠等均稀少,在西南、西北部山区有出现。黄鼬(亦称黄鼠),山区、平原均有。水獭甚少。家鼠、田鼠、蝙蝠,遍及全县。旧志记载的鹿、麋、麈、狐、熊等,今已绝迹。
二、鸟类
小只鹅、豆雁、白骨顶、赤颈鸭、鹭、草鹭、池鹭、大白鹭、鹏■、黄斑苇鸻、大麻鸦、白胸苦恶鸟、白尾鹞、翠鸟、白胸翠鸟和斑鱼狗等候鸟,1974年冬在洛阳桥闸西北面水域发现,1984年达万只以上,1987年单白骨顶、赤颈鸭即达近八千只。均为二、三类保护鸟。其次有大山雀、画眉、百舌灰喜鹊、燕子、喜鹊、长尾兰鹊(俗称红嘴长尾三娘)、乌鸦、杜鹃、布谷鸟、啄木鸟、黄莺、够鹆(亦称八哥)、鹌鹑(亦有饲养)、白鸽(亦有饲养)、麻雀、白头翁、环颈雉(雉鸡亦有饲养)、珠颈斑鸠、山斑鸠、凫(亦称野鸭)、秧鸡(俗称田鸡)、芒冬鸟以及草鹗(亦称猴鹰)、苍鹰、雀鹰、鸢(亦称老鹰)等。
三、鱼类
海水鱼类59科115种,有条纹斑竹鲨、黑印真鲨、尖头斜齿鲨(亦称老鼠.鲨)、路氏双髻鲨、脂眼鲱、鳓鱼、日本燕鱼魟、日本鳀、黄鲫、遮目鱼、尖头银鱼、长蛇鲻(俗称狗母鱼)、龙头鱼、鳗鲶、海鳗、鳗鲡、青石斑鱼、乌鲳、银鲳、灰鲳、刺鲳、燕鱼、大黄鱼(亦称黄花鱼)、小黄鱼、白姑鱼、黄姑鱼、鱿鱼、黄唇鱼、黑鲷、断斑石鲈、褐蓝子鱼、带鱼、小带鱼、沙带鱼、蓝点马鲛、朝鲜马鲛、扁舵鲣等等。
淡水鱼类12科30种,有草鱼、鲢鱼、青鱼、鳙鱼、鲤鱼、鲫鱼、日本鳗鲡、疏斑鳗鲡、长吻花鳅、泥鳅、胡子鲶、黄鳝、黄■鱼、斗鱼、斑鳢、月鳢、鲈鱼、罗非鱼等等。
四、软体动物
头足类3科13种,有金乌贼、拟目乌贼、针乌贼、白斑乌贼、台湾乌贼、中国枪乌贼、小管枪乌贼、长枪乌贼、章鱼(亦称真蛸)、长蛸、短蛸等等。
双壳类18科39种,有褶牡蛎、棘刺牡、猫爪牡蛎、导纹心蛤、中国仙女蛤、文蛤、丽文蛤、青蛤、长竹蛏、大竹蛏、缢蛏、翡翠贻贝、条纹隔贻贝、黑偏顶蛤、毛偏顶蛤、细长裂江瑶、栉江瑶、华贵栉孔扇贝等。淡水有田螺、螺蛳、三角帆蚌、蜗牛等。
复足类34科64种,有杂色鲍、大马蹄螺、蝉螺、棒锥螺、扁玉螺、中园鹑螺、红螺、中华刺螺、荔枝螺、香螺等等。
五、节肢动物
甲壳类有日本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中华管鞭虾、锯齿长臂虾、中国毛虾、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红星梭子蟹、日本蟳、锯缘青蟹、日本大眼蟹、红酸黎明蟹、海蟑螂、虾蛄等13科34种。淡水有米虾、沼虾、石蟹、河蟹。此外,还有蔓足类2科5种。剑尾类:鲎。
此外,还有拟软体动物1科2种。环节动物4科5种,有光裸星虫、沙蚕,以及蚯蚓、水蛭(俗称蚂蝗)等。腔肠动物5科12种,有海葵、海鳃、海鸡冠、珊瑚等。棘皮动物13科14种,有海洋齿、五角海星、海燕、海胆、海地瓜、海参等。
六、两栖、爬行类
两栖动物青蛙、姬蛙、雨蛙、金线蛙、虎纹蛙、林蛙、蟾蜍、蝾螈、獭等。
爬行动物龟、鳖、蜥蜴、壁虎、锦蛇、蕲蛇、银环蛇、金环蛇、青竹蛇(俗称)、古钱蛇(俗称)、眼镜蛇、水蛇(俗称)等。
七、昆虫类
蜂、蚕、蜻蜓、蟑螂、蝴蝶、草萤、蜘蛛、蜈蚣、蚂蚁、蝇、蚊、蝼蛄、牛虻、蟋蟀、土鳌、蚜虫、小象鼻虫、粘虫、蛴螟、红瓢虫、绿盲蝽、蝗虫、飞蛾、木毒蛾、多纹豹、蠢蛾、根毛虫、蝉、天牛、星天牛、金龟子(俗称)、金铃子等。
第二节 野生植物
一、林木草灌
乔木类马尾松、相思树、桉类(大叶桉、隆缘桉、柠檬桉)、木麻黄、合欢、黑松、苦楝、川楝栓、柳、乌柏、榕、樟、杉、栲、栎、木荷桑等10余个品种(除少数原始榕、樟、油杉、重阳木、黄山松和古柏外,均为次生、再生林木)。
灌木类山芝麻、车桑子、黄栀子、两面针、黑面神、石斑木、桃金娘、黄端木、映山红、余甘子等20余个品种。
草本类野古草、红裂稔草、鸭嘴草、华三芒、珠芽画眉草、狗牙根、铺地金马唐、宿根画眉、南苜蓿、竹节草、金色狗尾草等。
蕨类芒箕骨、铁线蕨、石松、凤尾草、乌毛蕨等品种。
二、竹类、藤本类
竹类藤枝竹、毛竹、赤竹、乌竹、淡竹、凤尾竹、苦竹、斑竹等。
藤本类拔葜、酸果藤、南蛇藤、金樱子、土茯苓、穿根藤等。
三、茶
茶叶有毛蟹、梅占、佛手、铁观音、福云、水仙等品种。
四、药材、花木类
药材黄枝子、三尖杉、山杜仲、猕猴桃、山柳子、山芥菜、麦冬、白菊花、金银花、肉桂、银杏、天冬、桔梗、香附、射干、葛根、百部、威灵仙、蔓荆子、金樱子、毕澄茄、路路通、石橄榄、大小蓟根、白花蛇舌草、石书、金不橡、沙参、枸杞、山银花、瞿麦、半枝莲、多花黄精、苍耳子、华东刺兰头、酸酱、茵陈、地胲子、半边莲、萹蓠、枳壳、鱼腥草、仙鹤草、泽泻、鸡血藤、薄荷、益母草、括萎、刘寄奴、紫苏、地丁、界莲草、山葡萄粮等321个品种。
花木汕沐花、杜鹃花、野菊花、白菊花、鸡冠花、金银花、石榴花、玫瑰茄、蒲公英、栀子花、白茅花、兰蕙、蔷薇、茉莉、含笑、海棠、山茶、芙蓉、夜合、牵牛、桂花、月季、绣球、胭脂、泽兰、夜来香、腊梅、三角梅、芦花等几十个品种。
五、食用菌类
有蘑菇、草菇、凤尾菇、黑木耳、白木耳、毛木耳等多种。
六、水生植物类
淡水类莲荷、菱、细绿萍、水葫芦和水茭白等5种。
海水类紫菜、条浒苔、江蓠等。
其他野生大豆、油菜和山葱等。
第七章 自然灾害
惠安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上境内溪流短小,且多沙质及岩石底质,土壤保水能力差,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配极不均匀,风大蒸发快,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差等原因,致使旱灾、风灾、水灾频仍,是个“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来”、“三透大雨崩溪岸,三日无雨火烧山”的县份。
第一节 旱灾
干旱是境内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堪称“十年九旱”,较之邻县、市尤甚。重大的有: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旱,民有渴死。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大旱,无禾。淳熙十一年(1184年)四至八月无雨,全县秋季作物无收。
元泰定元年(1324年)十月不雨,大旱,五谷歉收,发生饥荒。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旱,田地干燥,种子播不下地。
明景泰二年(1451年)全县大旱。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旱,饥荒。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秋两季大旱(春旱无麦,秋旱无禾),五谷歉收。弘治十二年(1499年)从夏至冬,大旱,甘蔗干枯,花生结实如黍,饥荒。正德八年(1513年)大旱,民以野菜树叶树皮充饥,多有饿死。嘉靖十五年、十六年(1536年、1537年)连年大旱,百姓饿死甚多。嘉靖廿四年(1545年)大旱,百姓饿死甚多,尸体弃道。万历七年(1579年)至六月旱,发生饥荒。
清康熙四年(1665年)十月至翌年三月,无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旱,无禾。同治八年(1869年)连续干旱200天。宣统二年(1910年)大旱145天。
民国27年(1938年)大旱,谷类作物相继枯死,农民使用武力争水。民国33年农历三月始,干旱100天,稻禾晒成干草。民国38年旱,受害面积10.94万亩。
1953年,干旱持续114天,受旱作物26.53万亩。1955年,干旱达112天,受旱作物29.54万亩。1959~1960年,连续干旱172天,无法冬种,受灾面积26.76万亩。1962年10月至1963年6月,连旱8个多月,乌潭水库在死库容以下,中型水库底朝天,受灾面积20万亩。1967年1~9月旱,秋旱尤甚,秋粮大幅度减产。1972年4~11月,旱,受灾面积达10.60万亩。1977年春旱严重,仅次于1963年大旱。1986年夏旱40天,9000亩晚稻、5万亩花生薯种植不下。是年继夏之后,秋冬均旱,小型水库干涸。1989年7月旱,受灾作物32万亩。
第二节 水灾
境内水灾往往与台风关系密切。重大的有: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暴风雨,冲坏田地禾苗,部分民居倾塌,人畜遭损。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大雨,民居畜舍遭毁。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五月,大雨四旬,昼夜不止。嘉定九年(1216年)、十八年(1225年)发大水,庄稼被淹受损。绍定三年(1230年),海潮暴溢,沿海民居尽被淹没。
元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霖雨不断,民屋遭毁。
明成化廿一年(1485年)从春到夏,雨连月,田禾被冲,民房倒塌。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初三,自卯时至申时,大风雨,屋瓦被刮、林木折断、田禾受淹、城墙倒塌十之七八,商渔船翻覆,溺者不计其数。正德四十四年(1565年),春雨连绵,县城城墙倒塌多处。隆庆元年(1567年),春雨霖淫,县城城墙倒塌多处。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一日,淫雨水涨,冲倒崇武城墙西南低处。
清康熙廿五年(1686年)闰五月,大雨浃旬,县城墙倒塌80余丈。康熙卅年(1691年),刮大风、下大雨,海水暴溢数丈,沿海民居多为漂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暴雨发大水,谷贵。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秋,海潮淹没二十七铺梅庄、霞庄等低洋田6622亩。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月十五日,台风,海涨,境内山腰前黄、普安、钟厝、叶厝田地被冲坍1875亩。
民国11年(1922年)8月11日夜半,雷雨交加,历2时之久,城关水涨,东、西水关被冲塌,城墙倒塌数十丈,死亡23人,伤10多人,龙津溪两岸民房、商店被冲倒百余间,货物洗空,下社溪一带淹田千余亩。民国24年7~8月间全县水灾,受灾1210户,6833人,死20人,损失35.81万元(旧币)。民国28年8月26日,狂风暴雨历4昼夜,全县损失逾100万元,淹死10余人,灾民数万。民国29年农历五月,狂风暴雨,林辋溪万亩农田顿成泽国。民国32年7月连续下11场暴雨,泗四洲山洪汇入坝头溪,坝头一片汪洋。民国36年5月27日至6月3日,狂风之后,继以暴雨,海堤崩塌,溪流泛滥,受灾面积达1.38万亩,塌房758座,牲畜死亡1860头,船只损失137艘。
1952年6月22日,大雨,走马埭万亩耕地受淹5天之久,全县大小水利工程被冲坏153座。1956年9月23日,27号台风由崇武登陆,三次台风暴雨,总降雨量达711毫米。全县受重灾18900户、8万余人,民房倒塌1027间,死7人,伤69人,农作物受淹8.14万亩,沿海船只破损17艘,渔民死11人。1959年7月30日,4号强台风正面袭击,风力达12级以上,暴雨成灾,农作物受淹21万亩,死2人,伤21人,民房倒塌144间,严重损坏6391间。1961年9月8~12日,第21、22号台风刚从崇武登陆,旋即23、25号台风相继而至,酿成大灾,农作物受淹12万亩,死20人,伤29人,船只破损394艘。1965年6月12~17日,暴雨,全县农作物受淹3.66万亩,民房倒塌364间、仓库76间。1968年6月8~25日,连续下雨,全县作物受淹1.46万亩,冲垮堤坝16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270多处。民房倒塌4360间,仓库240间,畜舍209间,死伤20余人。1973年4月23日,暴雨,全县农作物受淹11万亩。1985年8月23日,受10号台风影响,暴雨,农作物受淹4.5万亩,民房倒塌650间。1987年7月31日,暴雨,全县农作物受淹16340亩,早谷发芽还青8300担,水利工程被冲毁62处,堤坝1580米,民房倒塌177间。1987年9月10日,12号台风袭击,暴雨成灾,民房倒塌917间,公路路基塌方7740米。1989年9月21~23日,全县暴雨(为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受淹农作物达8.3万亩(成灾3万亩),灾民5万余人。
第三节 风灾
明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初三,自卯时至申时,大风雨,飞屋瓦,摧树林,没田禾,倒城墙,覆商船,淹渡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房屋瓦片被刮。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十五日台风,峰尾舢舨被风刮上山,一艘官船沉没,人尽溺死;南埔船只几乎全部沉没,溺者多为渔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初六,自卯时至戌时,大风雨,飞砂走石,折断树木,冲塌房屋,县城谯楼倾圮,城墙倒塌21处、100余丈,海上船只翻覆十之八九。光绪三年(1877年)中秋夜,忽大风起西北,崇武城位于屋门外石臼及门顶石被风吹移动;崇武文昌阁整座倒塌;罾船被刮到烟墩山上,大小船只多覆没。宣统二年(1910年)7月29日,暴风雨,拔树飞瓦,塌墙倒屋,崇武渔民死亡50余人。
民国4年(1915年)7月10日,崇武、港墘渔船、民家遭飓风覆没,死亡很多。民国6年7月26日,台风,泊于崇武港外的小岞罾船30只被风浪打破,渔民死亡数十人。民国35年农历九月,狂风暴雨,沿海民船覆没许多,垵头港水高涨,停泊于此的民船汽艇被狂风刮送上陆。
1953年3月20日,大风,沿海渔船沉没3艘、漂走12艘,死11人,失踪99人。1959年7月23日,3号台风从漳浦登陆,南转渔船200多艘在汕头洋面上遭灾,破损24艘,渔民死8人。1967年4月4日,大风,渔船被撞破2艘,漂走舨45条,舵折断16门,桅杆折断18支,帆被撕破210领,漂走尼龙丝网520领,渔民死1人。1973年1月18日,刮大风,后龙诚峰1艘渔船在返航途中沉没,死11人;1973年7月3日,小岞岞南赛龙卷风,船只损坏90多艘,房屋70间。是日下午5时,宽约60米的龙卷风从海上登陆,经净峰、南埔、后龙等地,所过之处,树木及高层建筑物遭到严重摧毁。1976年8月受台风影响,小岞、净峰、后龙、南埔等沿海30艘运输船(总计1345吨位)沉没。1977年7月31日至8月1日,5号台风从后龙前亭澳登陆,渔船破5艘,损坏5艘,舢舨破7艘,损坏11艘,受灾344户,1926人。1981年5月2日,台风袭击,沿海船只被风浪击破33艘。1982年7月28日,9号台风(沿海风力达12级)、沿海渔船损失83艘。
第四节 其它灾害
一、地震灾害
自北宋置县以来,在县城及附近的泉州湾、兴化湾、南日岛海域及台湾一带,发生过20次强震(震级4.75~8级);发生于境内的仅有一次,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十月在西南处的4.75级地震,洛阳桥桥栏被摧折。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海外大地震,洛阳桥倾圮。
二、虫灾雹灾冻灾
见于史载的有:
(一)虫灾
明永乐七年(1409年),全县遭受蝗虫灾害。
(二)雹灾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六日,下冰雹并暴雨,酿成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某日午后,崇武下冰雹,击破厝瓦。
1976年4月17日,南埔、涂岭、后龙等地区下冰雹,受灾7782户,41781人,民房损坏377间,春收作物受灾7075亩,粮食减产55万公斤。1987年3月15日,黄塘、辋川、涂岭地区,突降冰雹;仅辋川一地,房顶瓦片被打破3090间,大豆苗损610亩、麦3940亩,减产22.25万公斤,经济损失21万元。
(三)冻灾
1963年1月下旬,冻害,全县林业苗木损失100万余株。崇武半岛木麻黄幼林冻死多田。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