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5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9
页码: 715-7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清光绪时期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介绍了不同时期学校设置的情况,包括清光绪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关键词: 永春县 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永春正规小学教育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民国元年(1912),先后创办小学堂19所。此后,在热心教育事业的华侨影晌下,小学教育发展较快,至22年,全县有小学79所。但这阶段创办的小学,因经济困难,地方时局动荡,时办时停,时分时合,有的小学几经易名。抗日战争开始后,沿海一些机关学校内迁永春,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至1949年,全县有小学140所,教师672人,学生19481人。
  新中国成立后,永春小学教育迅速发展。1987年,全县有小学230所,教职员工3071人,学生56775人。
  第一节 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墓督教英国长老会创办育贤小学堂,校址在五里街尾真武殿边。二十八年,美国收师王多玛等在华岩村创办华美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永春州官立小学堂,以旧学居明伦堂为教室,宋渊源、孙逢文先后任校长。同年,宋忠助与其同乡在儒林里(衡尾)宋氏祠堂开办新智小学堂,王安国与五里街一些绅士和商人在儒林里中衡孙氏宅内开办文明小学堂,林神懋在遥龄六甲利独资开办通龄学堂。此后,基杆教英国长老会在五里街创办育贤女学堂,颜姓旅外宗亲出资办上场鲁国小学和社山会国小学,郑姓在上场办南溯学堂.此外,还先后创办桃溪小学堂(周孙维、周孙品等办)、美埕小学(湖洋刘以仁办)、美坂小学(湖洋郑敬搪办》、新民离级小学(在五里街)、夹海高初级小学、东里培贤小学、洋上福阳小学,岵山培英小学、太平脔初两等小学。
  民国元年(1912)至8年,创办过登进公学(卿园华侨办)、达新(在达埔岩峰书院)、民智(东平冷水亭),仁庄(凤美村)、。翔(郑成快创办.在城内东门祖宇)、启贤(在东山)、维新(在东平痘林村樟树)、县立第二小学、民德、南门宫(湖洋)、永西公学(石鼓)、启贤(街尾辜厝)、美山(蓬壶)、养正(卧龙)14所小学。
  民国9年至19年,创办过县立女子小学,后垄(在吾峰)、文明(西班牙天主教徒办,在华岩,后改为启明)、湖洋高级小学、育新(教会办,在鸿安)、明新、教葬、益新(以上三校在大榜),育才、育智、隐泉(以上三校在花石)、集美(在罗口)、道南、希贤、启明(以上三校在岵山,华侨创办)、熙和、义和、仰正(后三校合并为群力)、龙阁、育笑女校(仙夹华侨创办)、桃源、清白、湖城、蓬莱、仙溪、龙山(以上均在湖洋)、培才(在桂洋)、文明(卿园侨胞黄振明独资创办)、培正(在达埔街)、圣后、碧澳(均在达埔肠谷)、成化(在介福)、五蛋(在廷清)、砚民(在洑溪)、养贤(在埔头)、启蒙、启文(均在南挂)、嵩澳(在苏坑)、商民(在五里街)、后德、诗河、溪。(在吾西),南阳(在蓬莱巷)、吾峰,城南(在德风),蒙养(在仰贤湖窟),育英,阁南、祟正、崇德,祟实(在街尾)、育德(在一都)、后庙(在街尾)、太平、育新(在鸿安),翁公祠公立学校、公立永春小学、留安、明新(在南无石)、育才(在孔里)、育青(美教会办,在长坑)、卓湖(在锦斗)、西昌、玉成(在坑仔口)、炉地、华岩公学、振东、渊如(在夹漈)、霞坵(在长安)、坑育(在姜莲)、秋溪(在东关)、外碧、一都、育三(在达德)等74所学校,其中私立小学66所(内含侨办的27所)。民国20年至27年,创办过小学55所.真理学校(在丰山兜)、华侨丰山学校、鼎新(在达浦,侨办)、八都公学(在达浦)、三岭、荣义(在福鼎)、云贵、曲斗、阳庄(在上姚)、涂山,玉坑、魁斗、玉斗、凤溪、白珩、锦溪、珍卿、西村(在呈祥)、苏坑、熙里、壶东、壶西,苏坂(在壶南)、丽里、都溪(在双溪)、杰山(在军兜)、鹳山、达理、溪西(在达德)、开明(在官林)、培育(在洪步)、乌石,汉口、达埔、正诚(在藻岭)、梅林(在陇内)、葚镜(在张格)、介福、吾边、仰贤、东安、硕德(在半岭),华翘(在城内)、留安、化龙、卧龙、新民(在上沙)、榇林,东关,冷水、东山、美瑶(在湖洋玉柱)、鼎山、大卿(在石鼓)、昊岭(在湖洋)。
  民国23年(1934),全县有初级小学39所.其中区立6所,私立33所,完全小学40所,其中县立6所,区立11所,私立23所。翌年,增办短期小学33所62班。
  抗日战争开始后,创办短m小学(学制一年)10校20班,简易小学(学制三年)22校48班。民国29年(1940),全县多效小学按乡、保名称更名为乡中心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31年,全县有乡中心国民学校25所142班,保国民学校62所92班,私立完全小学18所92班,私立初级小学34所63班。全年教育经费共法币157万元。翌年,被列为全省12个达到两保设一国民学校的县份之一。
  民国36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17所,保国民学校88所。1949年秋,人民政府接管小学140所,其中私立小学29所(至1970年全部收为公办)。
  新中国成立后,抓整顿巩固,坚持“两条腿走。”的方针,向工农开门,增设办学点,开办耕读班。1965年,全县有小学169所,1976年228所,1987年达到230所1982班。
  第二节 学制课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永春州官立小学学制九年(宣统二年改为八年),包括初小五年(后改为四年),高小四年。开设修身,经书,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格致、体操等学科,蚕视毛笔书法教学,开始注重理科、体育活动。
  民国元年(1912)9月,公布《壬子癸丑学制》,小学七年(初小四年,高小三年)。11年,制定《壬戌学制》,小学分初、高两级,初级四年,高级二年。高级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等学科,初级小学开设国文,算术,常识、手工,唱游等学科。14年,改修身为公民,改国文为国语,提值写白话文,讲国语话。16年,增设“纪念周”(每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课程设置与《壬戌学制》大体相同。记分方法有的用百分翻,有的用天干分等翻,即分为甲上,甲下,乙上、乙下,丙上、丙下,丁上、丁下、戌上,戌下10等.18年,小学改公民为公民训练,增设卫生、国音字母(19年改为注音符号》等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制沿用“四·二制”,取消训导制,实行教导合一。废除公民课程,开设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硕发《小学生守则》。改革旧教材,小学基础知识课比重由原来的47%增加到64.8%。记分方法除沿用百分制外,有的学校采用苏联五级分制记分法。部分学校实行五年一贯制。1954年提出劳动教育,1955年后增设手工劳动裸.
  “文革”初期,提出批判“旧的教材、教法”,以《毛主席语录》为主课,学校停裸,师生参加社会上的“破四旧”和“大批判”,小学生批斗校长、教师,学校一片混乱.1969年后,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翻,音乐、美术合并为“革命文艺裸”,组织“红小兵”。70年代初,先是反对师道茸严,后又实行开粉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时交头接耳,让学生自巳评分。1976年初,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借反对学生“负担过重”,又一次让学生批判教师。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小学设语文、数学,自然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生产劳动等课程,主科改用全国统编教材。1980年,小学高年级增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贯彻《小学生守则》,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改革教学方法,要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撩、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1983年秋,重点小学,各中心小学的一二年级开始改为六年翻,把法制教育作为政治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盆要组成部分,列入教学计划.1987年又恢复五年制。
  第三节 普及
  清末,全县只有新学堂10余所,能入学的是少数人。民国初期,城乡小学教育逐渐发展。民国20年(1931),全县有小学74所341班,学生8894人,其中女生1356人,毕业生1376人。
  1949年,全县在学小学生1.95万人,平均每一万人口中有小学生1011人。新中国成立后,增办一批山区小学和分校、分班,推广南阳等校开设午班、晚班和巡回班的经验,解决边远山区农村女孩子的入学问题,1959年,全县在校小学生3.40万人,平均每一万人口有小学生1368人。工农子女入学率从1950年的60%强提高到90%以上。1962至1965年.贯彻“词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小学润整为125所。为解决小学校薮减少,入学率又必须继续提高的矛盾,县文教科黄志伟、视导组梁天成,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三次在石鼓公社东安大队试办半日制、早班、晚班形式的耕读班,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1964年全县有耕读班527班,学生9473人,较快地提高了普及率。1965年,全县在校小学生数3.72万人(其中耕读班学生超过1万人),毕业生7697人。每一万人口中有小学生1313人,普及率达86.6%。
  “文革”初期,小学下放给大队管理,“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实行“开门办学”,教学秩序混乱。1972年,强调普及率,全县在校小学生4.82万人,每一万人口平均有小学生1357人。这一年,东里小学在当地干部、家长的支持下,能入学的学at儿童都入学,被评为省农村普及教育先进单位,1978年该校被定为省宜点小学。
  1978年后,重新提倡多种办学形式,学龄儿童入学率迅速提高。1981年有27个大队普及了小学教育,1982年又有41个大队普及了小学教育.全县学额巩固率97.96%,居晋江地区第一。1983年小学布点下伸,在边远村落增设238个教学点,又有96个大队普及了小学教育。1984年成立永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委员会,加强对普及小学教育的领导。全县有小学231所,217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28万人。同年12月,经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普及初等教育验收组查核,全县有学龄儿童5.66万人。已入学的5.47万人,入学率为96.38%;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3%,毕业率为95.1%,普及率为92.9%,均达到省颁发“二类区”要求(入学率95%,巩固率96%,毕业率、普及率均为90%),确认水春县提前一年实现普及初篝教育.1985年,全县学龄t几盆总数5.48万人,入学的5.32万人,入学率97.11%(其中女童2.64万人,已入学的2.49万人,入学率94.58%),毕业率94.67%,普及率93.1%.全县已有215个村实蜣了普及教育.1987年,全县有小学230所1982班,在校学生5.68万人。
  从1949年到1987年,全县小学毕业生25.53万人,其中“文革”期间未经考试而毕业的约6万人。1979年到1987年毕业生8.49万人,90%升入初中。
  第四节 部分小学简介
  一、永春实验小学
  实脸小学的前身是金峰公学,开办于宣统三年(1911),由陈栋粱独资创办。民国13年(1924)并入十三乡公学(陈仍承担月经费300元)。17年,五里街裔会和侨胞集资2万多元建新校舍,改名为华西公学,常年经费大郁份由侨胞负责。24年改为华岩小学,28年改为西安镇中心国民学校。1952年春,改为永春实验t小学。1958年秋成为省重点小学。1960年被省评为教育先进单位。“文革”期间,先后改为西安小学、红卫小学,1979年恢复现校名,1980年10月恢复为省重点小学。
  30多年来,实验小学进行过多项教学试验,努力改革课堂教学,试行电化教学,并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试行尝试法和质疑法,并开肆第二裸堂,组织10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1984年,文化部授予该校“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林方迁的学雷锋小组获共育团省委的表扬奖励。该校年年裤市、县评为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学校,1985年评为省教育先进单位。
  1985年,建教学楼2座221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5819平方米。1987年全校有教师71人,设小学25班,学生1170人,附设幼儿园5班,在园幼儿280人。
  二、城关镇中心小学(桃城小学)
  城关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的官立小学堂,校址在州城旧学署内明伦堂。民国13年(1924)改名为永春县立小学,迁址文昌宫,又迁至县城西北隅的王氏宗祠,后因经费无着停办。17年春,李公盘、汤祥藩等人倡办华侨永春小学校,后改名为私立华翘小学,校址在洪山康氏馆寓,后迁至北门王氏祠堂。1942年,由政府接管改为中正保国民学校,后改名中山保校。1946年,校址又迁至明伦堂(即现址)。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桃城小学,1958年改为城关中心小学,1985年改为桃城镇中心小学,学生达千余人。
  三、太平中心小学
  太平中心小学前身系太平李姓家塾,校址在太山村祠堂。宜统元年(1909),改家塾为太平两等学堂。民国8年(1919),李姓洲外侨亲集资在李总山麓兴建校舍,增添图书、标本、仪器。
  19年,曾就读南京晓庄师范的李晓山,学习南京燕子矶小学的“北因新村”经验,在该校组织“新村”(即当时农村学校的学生会组织),实行新教学法。
  该校是清未创办的17所学堂之一,办学时间早,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学生来自东平各个村落。
  四、鹏翔小学
  民国7年(1918)春,东门侨亲郑成快(奕良)首捐基金一万元创办私立‘翔小学,常年经费也承担过半,校址在城内郑氏祖宇。翌年,侨亲郑奕传往马来亚募捐并任海外校董会总理。10年设女学部,12年秋增设初中班,17年呈准立案。该校在马来亚柔佛昔仔挽有胶园25英亩,楼店一座。教学设备比较齐全,置有图书,自然科学仪器、动植物标本等。1952年增设幼儿班两班,1957年迁入桃东新教学楼,1967年改为立新小学,1971年改为桃东小学。1977年至1980年秋曾附设初中班,1982年春复名鹏翔小学。1985年,侨亲捐资10多万元设立奖学金,兴建“美寿楼”作为图书室、音乐室。
  民国期间,永春县府赠与校董郑尔爱等人匾额22面。
  五、桃溪小学
  桃溪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人周孙维、周孙昌、周卿昌等。抗日战争时先后改为桃源中心国民学校,桃安中心国民学校。1948年秋,周公甫独资改为私立前溪小学。1952年,周公甫、周卿森、周卿章合资建校舍1700平方米。1968年改为公办,1976年开始附设初中部。1979年增建教学楼126。平方米,1984年,周卿云捐建图书馆一座280平方米。1985年,该校有幼儿园、小学、初中计20班,教师45人,学生800多人。1981年,成立桃溪周氏奖学金委员会,1983年,设教育基金会。
  六、上场、社山鲁国小学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挑场、社山颜姓海外宗亲用公盟产在南洋购买橡胶园,其收益创办上场和社山二所鲁国小学,利用祠堂祖宇为教室。民国16年(1927),曾办过初中班.17年6月,该校将毕业生手工艺品陈列拍卖,充作学校经费.19年4月间,仿照南京燕子矶小学的“北因新村”制度,将学生自治会改组为“断村”,定名鲁国公学社山新村。
  “文革”期间均收归公办。1982年,复名为上场鲁国小学和社山鲁国小学。1986年,侨亲m再福捐港币50万元兴建上场鲁国小学汉余纪念堂,面积1307平方米,内有礼堂,教室。同年,港胞颜彬声独资捐建社山鲁国小学教学楼,面积近1000平方米。
  七、南阳小学
  南阳小学的前身进化小学,创办于民国10年(1921)。19年,梁绳落倡仪,群众集资、献工献料在南阳峰上建新校舍,改名为南阳小学.30年代末,师生开辟校园种植油桐树万株。
  40年代,梁祖辉、粱清辉合建新教室一座。1952年以来,梁清辉、梁文垣父子先后捐资30多万元,二次扩大并全面更新校舍。校舍的式样、质量都居于全县前列。
  1960年秋,利用该校多余校舍和设备,创办永春第十中学。1986年,槔镜(梁氏)海外宗亲筹集资金,兴建南阳中小学新校舍,梁祖辉捐建幼儿园校舍,成为中小学幼儿园配套的南阳学园。现有学生700多人,教职员工40多人。1987年,梁请辉、梁祖辉合捐港币50万元,创立粱披云奖学基金,又捐人民币60万元,整修大小校路5公里多。梅镜海外宗亲会、粱清辉父子、梁良斗、梁祖辉等获省市奖章,奖匾五枚(面)。
  全国政协委员、书法家,教育家梁披云,是该校的名誉董事长,原轻工部长、广东省长、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梁灵光,曾在该校就学。
  八、岩峰小学
  岩峰小学原为岩峰书院,宋代理学家陈知柔曾在此读书。民国4年(1915)创办达新高初两等小学,李南金烈士曾在该校建立中共党支部。后改名为达里小学、达东中心小学。1969年改为岩峰学校,曾附设初中班。因创校较早,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互相配合,人才辈出,曾任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槲主任的李铁民’就读于该校。
  九、东里小学
  东里小学的前身是培贤小学,于清宣统3年(1911)创办。民国28年(1939)改为东里国民学校。1949年秋,改名为东里小学,1969年附设初中学。1977年,省、市、县三级软育联合润查组对该校教育进行全面检查,入学率、巩固率从1973年起已实现两个百分之百,成为省、市、县普及小学教育一面红旗。1978年4月,省教育厅定该校为重点小学,政府拔欲建校舍,添置电化教学设备。1981年秋,擞梢初中班,增设幼儿班。1984年,经市教育局检查验收,“四率”均达百分百。1981年至1985年有六篇教育教学经验材料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四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市劳动棋范、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团员.该校先后被省、市政府、团省委、省爱委会授予教育战线红旗单位,学雷锋红旗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县委、县府于1983年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十、夹漈学校
  清宣统2年(1910),创办公立夹漈两等小学堂。民国以来,郑崇瑞独资创办私立渊如小学,郑应良倡办振东小学。抗日期间,侨汇中断,两校收归公办,合并为夹涂保国民学校,后改名为夹漈小学。民国37年(1948),旅菲侨亲郑祟仰等集资捐建新校舍,该校曾一度作为中心小学,1969年增设初中班。1978年后,旅菲侨亲郑世庆,旅日侨亲郑葆仁等倡办中学并集资74万元,建教学楼、图书楼、医务楼及礼堂五幢,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成立基金会、设奖学金。
  1983年,该校小学女子排球队,参加在长乐县举行的福建省基层小学“向上杯”赛获冠军。1985年4月7日,副省长黄长溪在新校舍落成剪彩仪式上,代表省人民政府颁发给校董会《乐育英才》奖状和金质奖章。
  十一、湖洋中心小学
  清宣统3年(1911),刘世古创办美埕学堂。民国7年(1919),黄世珍等在湖城南门宫办城南学堂,12年在清白西莲办公立湖洋高等小学,16年前后,华侨捐款兴建湖城等新校舍,改校名为静波小学。22年秋至23年,刘琼瑶回乡试行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实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以中心小学(设在金龟寨)为改造乡村的中心,建木工场和试验园地,推行小先生制。后因经费无着改为县立湖洋小学,1949年秋改为湖洋中心小学。现有30多个班级,60多位教师、1200多名学生。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多玛
相关人物
宋渊源
相关人物
孙逢文
相关人物
王安国
相关人物
林神懋
相关人物
周孙维
相关人物
周孙品
相关人物
刘以仁
相关人物
郑成快
相关人物
陈仍
相关人物
李公盘
相关人物
汤祥藩
相关人物
李晓山
相关人物
郑奕
相关人物
郑尔爱
相关人物
周孙昌
相关人物
周卿昌
相关人物
周公甫
相关人物
周卿森
相关人物
周卿章
相关人物
周卿云
相关人物
颜彬声
相关人物
梁祖辉
相关人物
粱清辉
相关人物
梁清辉
相关人物
梁文垣
相关人物
梁请辉
相关人物
梁披云
相关人物
梁灵光
相关人物
陈知柔
相关人物
李南金
相关人物
李铁民
相关人物
郑崇瑞
相关人物
郑应良
相关人物
郑世庆
相关人物
郑葆仁
相关人物
黄长溪
相关人物
刘世古
相关人物
黄世珍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华美学堂
相关机构
新智小学堂
相关机构
桃溪小学堂
相关机构
美埕小学
相关机构
东里培贤小学
相关机构
岵山培英小学
相关机构
达埔岩峰书院
相关机构
翁公祠公立学校
相关机构
永春小学
相关机构
完全小学
相关机构
贫下中农宣传队
相关机构
东里小学
相关机构
永春实验小学
相关机构
华西公学
相关机构
华岩小学
相关机构
西安小学
相关机构
华侨永春小学校
相关机构
桃城镇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太平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南京晓庄师范
相关机构
南京燕子矶小学
相关机构
立新小学
相关机构
鲁国公学社
相关机构
南阳小学
相关机构
南阳中小学
相关机构
中小学幼儿园
相关机构
岩峰小学
相关机构
岩峰书院
相关机构
美埕学堂
相关机构
湖洋小学
相关机构
湖洋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