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扶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4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扶贫
分类号: D632
页数: 2
页码: 601-60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1979年至1987年福建省永春县在扶贫扶贫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永春县 社会保障 扶贫

内容

1979年,县拨出4000元,在老区达埔公社狮峰大队扶持30户贫困户,创办养殖场一个,养牛11头,猪60头。是年冬,各公社成立扶贫领导组,各生产大队设立扶贫领导小组。县拨出专项扶贫资金6.1万元,在外山、苏坑、呈祥、仙夹公社帮助183户贫困社员发展养殖业,其中126户养牛126头,48户养猪48头,34户养长毛兔170只。
  1984年,扶贫工作重点放在吾峰、达埔、岵山、石鼓,城郊、东平、仙夹、呈祥、苏坑、外山等乡。主要是扶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行业。共拨出专项扶贫资金35.8万元,粮食1.9万斤,扶持321户贫困户养牛327头,631户养猪739头,26户养羊104头,54户养家禽2263只,37户养长毛兔215只,2户养蜂30箱,7户养鱼6.2亩,410户种植茶叶1026.6亩,594户种柑桔、杂果846.9亩,2户种药材2亩,6户培育茶,果苗木3.3亩,还扶持4户种蘑菇,37户发展加工业,18户从事修理业,30户发展运辅业,3户从事商业。同时,发给99人生活用品296件,发给4人劳动工具6件,帮助修建房屋27间,补助34人治病。
  1985年,扶贫工作全面展开。据年底统计,全县人均年收入在200元以下,人均粮食在400斤以下的贫困乡有横口、桂洋,苏坑、呈祥、达埔、仙夹、外山、吾峰8个乡。这些贫困乡中共有104个贫困村,31884个贫困户,16万多人,分别占全县农业户数的37.5%,农业人口的39.8%。其中人均年收入在150元以下的有63个村,18509户9万多人:人均年收入在120元以下的极困难户有5813户27380人,分别占全县农业户数的6.84%、农业人口的6.77%。内有4个乡57个村是革命老根据地。这一年,省、市、县共支持贫困乡创建柑桔生产基地1.1万亩,茶叶生产基地1.33万亩,全县贫困户户均茶果生产基地0.8亩,拨出配套资金和集资59万元,帮助兴建小水电站71座,资助修建公路21条103公里:还集资40万元,帮助新建、修建中、小学校舍6000平方米,架设有线广播线路38.3公里,使40%的贫困村安装了有线广播喇叭,沟通了科技、经济等信息。至年底,全县有7479户脱贫。
  1986年,县、乡分别成立脱贫致富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各有关部门从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包括肥料、种籽、苗木)、交通、邮电等方面大力支持贫困乡、村建设。县抽调27名干部组成4个工作队,深入贫困乡村帮助工作,共扶持8个贫困乡发展果林1.08万亩,养禽畜8.4万头,种中草药13.5亩,养鱼9.3亩,新办乡村企业14个,家庭手工业190个,成立经济联合体214个,劳力输出3284人。
  1987年全县无偿补助67.58万元,扶持贫困乡发展果林1.23万亩,养禽畜5.65万头,新办乡村企业34个、经济联合体87个、家庭小手工业95家,劳力就业1772人,劳力输出664人。这一年,全县脱贫8364户,输送各种专业人才87人。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