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议事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40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议事机构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590-5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政协成立于1956年,历经多届全体会议,设立多个工作组和委员会。政协委员中中共党员和民主人士占多数。县政协围绕县委和县政府中心任务,组织学习、参政议政,开展多种活动。
关键词: 永春县 政权 议事机构

内容

县的议事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春县委员会(以下简称政协)于1956年8月2日成立,“文革”期间被迫停止活动。1980年6月恢复活动。
  县政协首届任期三年,第二至四届任期各二年,五届自1966年3月至年底即中断,第六届任期四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在全会闭会期间,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组成的常务委员会主持日常会务。由一名副主席(第六届专职副主庸两名,第七届专职正、副主席四名)和秘书长负贲日常工作。
  县政协二至五届,设立侨务、对台、工商、文教卫生,文史资料研究、宗教6个工作组。1960年10月组成学习委员会,并设中心学习小组。第七届设学习领导、文史资料研究、三胞(港、澳、台)和提案工作四个委员会,文教、科技卫生、工商、宗教四个工作组。
  第一节 历届全体会议
  首届委员会委员45人,其中中国共产党6人,青年团1人,工会1人,农民代表1人,供销社代表1人,工商界4人。文艺界3人,科技界2人,教育界7人,医药卫生界5人,华侨代表7人,宗教界3人,特邀社会人士4人。这些委员中中共觉员10人,占22.22%;劳动人民2人,占4.44%,民主人士33人,占73.34%。
  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56年8月23日至25日在县中山纪念堂(即现人民会场)召开。全会学习了《全国政协章程》,讨论研究侨务工作和知识分子、对私改造,和平解放台湾等问题。选举范进甫为第一届委员会主席,林东汉、李华鼎、张一帆,林志正为副主席,常务委员16人,秘书长2人。
  第二届第一次全会,于1959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县人民会场与永春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同时举行。本届委员会由64位委员组成,出席委员54人。选举张子玉为主席,李华鼎、叶东璧为副主席,常委22人。
  第三届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61年12月29日至31日与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同时开幕,会议地点在人民会场。选举朱坤三为主席,李华鼎、林志正为副主席,常委22人。本届委员73名。全体委员列席县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64年2月5日至7日与县五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在县人民会场开幕。选举王朝阳为主席,李华鼎、林志正为副主席,常委22人。本届委员73人。全体委员列席县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届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66年3月28日至31日在县人民会场召开。选举王朝阳为主席,李华a、林志正为副主席,常委22人。本届委员71人。全体委员列席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年,“文革”开始,政协工作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协恢复组V和活动。1980年6月和12月,先后召开两次常委会,为召开第六届委员会作准备。
  第六届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80年12月17日至23日在县会议招待所召开,选举余金象为主席,李祖林、林其平、曾伯虎,颜纯伟、潘揖让为副主席,常委19人,本届全体委员列席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收到提案75件。第二三次会议又增补委员8名。
  第七届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84年11月17日至21日在县会议招待所举行,出席委员100人,选举余金象为主席,黄种志、林其平、颜纯伟、郑德郁、刘声洽、邓泗侯为副主席,常委18人。本届委员110名(组成情况见附表)。全体委员列席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七届政协二、三次会议又各增补委员1名。委员中知识分子58人(包括党政机关、去台人员家属、华侨港澳同胞中的知识界)占51.79%。知识分子中助理工程师、主治医师及相当这一级技术职称以上的29人,占百分之25.89%。
  第八届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87年10月22日到25日在永春宾馆召开,出席的委员108人,选举余金象为主席,黄种志、林继星、颜纯伟、刘声洽、邓泗侯、王大贞为副主席,常委17名。全体委员列席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永春县人民政协一至六届均成立秘书处,1984年3月秘书处改为办公室,办公室配备正、副主任各一名。
  历届秘书长:张一帆、林志正、叶东璧、李祖林,办公室主任陈筹成。
   第二节 主要活动
  永春县政协围绕中共永春县委和县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参政议政,开展多种活动。
  一、组织学习
  1956年“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政协配合县工商联组织全县工商界(包括家属、小商贩)学习政治。城关,五里街、岵山、湖洋、蓬壶、达埔等六个集镇共713人参加学习。并会同县侨联会组织附城的归侨、侨眷代表30多人,每星期集中学习一次。
  1957年下半年起至1958年,先后组织各界人士学习中共中央有关整风文件。在反右斗争中,县政协委员七人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以后至1979年陆续予以改正。
  1959年9月至1960年上半年先后举办各界人士政治学习班三期,参加学习124人。1960年10月组成学习委员会,成立中心小组,附城的委员20多人每周集中学习半天。先后被选送到省,专区政治学校学习的有58人。 1980年县政协恢复活动后,组织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肴关改革的文件。1981年、1983年有专职副主席、秘书各一人,先后到省社会主义学院讲习班学习。
  二、视察参观
  1957年3月,县政协委员配合县人民代表视察农业合作化的典型湖洋曙光和岵山塘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35人参加县农业生产检查团,分别到汉口、湖洋、岵山进行视察。1956年至1961年,前后组织400多人到县内外参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政协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组专题调查和参观视察活动,到过10个乡,镇和部份县属单位t检查贯彻中共中央(1985)1号文件、经济体制改革、林业建设、法制建设、实行工商合同,落实华侨私房政策和物价、食品卫生等工作的情况。七届政协组成后,视察活动一般由工作组领导进行。文化教育工作组视察了四个乡的中小学后,专题向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县长及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提出建议。
  三、落实政策
  县政协恢复活动后,协助中共永春县委和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昭雪,为起义投诚、宗教、侨务、工商和去台人员及其家属落实政策。并按政策清退“文革”中被挤占的私房、查抄的黄金、扣发的工资和部分原工商业者未领的定息,按政策落实土地改革时被错误没收的华侨私房。县政协在“文革”中被非法批斗的和需要落实政策的32名委员(中共委员不计在内)全部复查平反。在本县的党外三级(全国、省,县)政协委员的落实政策工作亦全部完成。
  每年春节、中秋和国庆等重大节日,政协邀请各界人士举行座谈会,畅谈形势。对老年委员和知名人士,每逢春节或其身体患病时,均登门探访、慰问。
  四、征集和编纂文史资料 1963年至1964年,1981年至1987年底,共征集、整理文史资料100多篇42万字,编印出版《永春文史资料》七期,发行6000多册。整理选送省政协9篇近5万字。既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又沟通了永春籍的海外“三胞”、在外地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本县党、政负责干部之间的a道。1959年和1984年两次配合县志编纂委员会,发动,组织各界人士为编写新县志提供资料。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