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党群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374
颗粒名称: 卷十八 党群志
分类号: D638
页数: 39
页码: 527-565
摘要: 本卷记述了永春县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春县 党组织

内容

鸦片战争后,永春农民中有红钱会和黑钱会的组织,号召反清复明。咸丰三年(1853)4月,霞陵人林俊联合红钱会和黑钱会,在金峰山起义。
  辛亥革命前后,不少永春华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民国16年<1927)1月,永春筹组中国国民党县党部,并在全县发展组织。同月,中国共产党也在永春建立组织。29年春,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37年2月,三膏团与国民党合并。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春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曾合作组织农会、工会筹备会和妇女解放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过工会,农民协会、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永春县党部也组织过华侨、工人、农民、妇女,商会等群众团体。
  新中国成立后,永春先后健全了工,农、青、妇等组织,并成立了永春县归国华侨联合会、永春县工商业联合会、中苏友好协会永春分会,永春抗美援朝分会、永春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永春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永春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群众团体,以及中国致公党永春县支部(现为县工作委员会)、台湾民主同盟永春县小组等民主党派。其中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和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分别在《华侨志》、《文化志》、《科技志》中记叙,本志不重复。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永春于民国16年(1927)1月开始建立中国共产觉组织,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长期地下斗争的考验和锻炼,为解放永春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永春县的共产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组织机构自趋完著。中共永春县委及其各级组织成为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和保证。但是,由于较长时间受“左”的干扰和近几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工作上也出现过缺点和失误。
  第一节 组织建设
  民国15年12月北伐军抵达永春后,旅外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回永春开展工运、农运、学运和参加政务等活动。其中共产党员张大宣、颜步青,王子南、邱廉回和外地来永活动的共产党员吴国珍(惠安人)、李松林同安为)等,在鳌峰乡、东区五美社(包括罗口、霞丘、水磨垵,大榜,花石)和东山、太平、冷水等村组织农民协会,出版油印刊物《桃浪》。次年1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永春支部,邱廉回为负贲人。11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派陈韵夫(陈公党)、林菁、陈微芬等到永春工作.在街尾后庙小学成立中国共产党永春县特别支部,陈韵夫任书记。年底,党员发展到20人。17年2月,在街尾后庙小学成立中国共产党永春县委员会,书记陈韵夫。3月,县委改组,由邱廉回任书记,制定了《全永计划大纲》。党的工作重点在东区,除了继续发展壮大东区农民协会外,还在农会会员的积极分子中建立党的外围组织觉民社和东区民团。东区民团是永春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至9月间.先后在东山,洛阳、大路头、太山、冷水建立了五个党支部,有党员32人。觉民社发展到10个分社,社员280人。同月24日,在街尾后庙召开开了中国共产党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政治任务报告决议案》,决定党团分开,选举陈公光为书记。陈公光因故未任职,由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吴亚鲁代理书记。11月,吴亚鲁调省工作,由陈辰同接任。18年2月,陈辰同在漳州被捕后牺牲。4月,中共永春县委召开临时代表大会,产生新的县委,选举陈韵夫为书记。成立东西两个特别支部,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西区。8月22日,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三纵队3000余人进驻永春福鼎,一都等地,在其影响下,24日,永春、德化两县县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加紧开展斗争。9月,根据省委指示,永春、德化县委合并为永德县委.出版《磨砺》刊物,并加紧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
  民国19年2月下旬,中共永德县委在后庙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吾峰建立武装自卫队,开展抗捐斗争,由林菁、陈其挥等人负责组织发动工作。5月,吾峰抗捐斗争失败,李文墨被捕牺牲,其他党员被迫转移隐蔽。同年7月,省委特派员许侠夫(许依华)到永春整顿组织,重新建立中共永春县委会,许侠夫任书记。不久,许侠夫他调,陈普济继任县委书记,革命活动地区转移到达埔的院前、凤美的南边、桃场的魁星岩一带。同年冬,李南金代理县委书记,在达埔院前岩峰院建立党支部,发展和培养了一批党员骨干。同时建立以佛子格为中心的安南永特区,李南金兼任书记,并组织一支临时游击队,由李剑光带领,成功地袭击了驻安溪东溪的敌军,拉开了安南永德游击战争的序幕。后李南金调漳州工作,由李剑光任特区书记。至民国20年7月,永春已经建立15个支部(中区3个、东区2个、西区5个,特区5个),共有党员55人a11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决定开辟安南永德游击区,派李南金建立中共安南永临时特委,并任特委书记。
  民国21年4月,永春县委改为特别支部,吴国清任书记。5月在佛仔格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11月,成立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县的革命斗争。
  第二年5月,中共永春特别支部扩大为中共永春特区区委,斗争区域以达埔为中心,发展到邻近的10多个乡村。
  民国23年4月4日,游击队首次解放达埔街,俘虏尤踢福士兵4名,没收暗查队长在达埔的财产。8月4日,驻达埔蒋军300余人,在开往县城途中遭红二支队截击,伤亡20余人,红二支队乘胜第二次解放达埔街。到年底.永春特区先后建立北区、中区、东区、蓬玉锦区,各区设区委或区工委。此时,全县四分之三以上是游击区。红二支队和特区区委密切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先后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消灭敌人数百名。国民党政府先后调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陆军三十六师一○二旅,陆军八十七师五一七团,省保安三团等配合地方保安队,民团、壮丁队对永春特区进行多次“围剿”。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政府从闽西调来陆军第九师第二十六旅谢辅三部对安南永德游击区进行蚁狂的“围剿”。 民国24年4月以后,由于苏天衬,颜铁、张剑峰、菠秀等自首叛变,中心县秀、红二支队和永春特区的主要顿导人吴国清、李剑光、沈玉泉、林多奉、李素明(女)、李炮等先后被捕壮烈牺牲,特区党组织被破坏。革命斗争处于低潮。同年10月,中心县委为保存力量,决定本地区的干部和游击队员分散隐蔽,以待时机,外来干部由支队长尹利东带领前往厦门栈中心市委汇报安排。
  民国27年6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派林士带回永春开展工作。他与颜江淮(原名颜泗,曾任中共厦门特区委员)等在上场(今石鼓乡桃场)建立中共永春县支部,林士带为书记。创办《萤光》刊物,宣传抗日救国。同时,在街尾永友小学组织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简称民先队)作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同年底,林士带因暴露身份,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派吴雪痕(厦门人)任支部书记,在上场鲁国小学和城郊养正小学(今卧龙小学)建立活动据点。29年5月,中共永春县支部被破坏,吴雪痕等党员和外围群众十多人被捕,解送梅列福建青年训导营(集中营)“反省”。是年,中共闽中特委在永春建立地下交通站,印发《青年战友》。皖南事变后,县政府下令取缔《青年战友》,搜捕共产党人,党的括动暂时停止。
  民国30年以后,中共闽中特委,中共闽西北特委、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先后派林士带、林金榜、洪瑞英、林大藩、林金妙、林碧清等,来永春的石厝、石城、云峰、黄沙(一都)、桂地等地开辟活动据点。
  民国37年10月,中共泉(州)厦(门)时工作委员会派王新整等到安溪与中共华中分局所属组织派到敌后工作的党员张强取得联系,在永春坑仔口开辟武装斗争根据地。1949年2月,在坑仔口后山半天宫成立中共安(溪)永(春)德(化)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贵人朱文鉴、王新整、张强,下辖玉坑总支部,总支下议两个支部。同时,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湖洋力行中学成立临时支部,黄起寨任书记。4月20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坑仔口成立永西区工委,张永年任书记,石益、郑坚为委员。5月,又建立中共永(春)德(化)大(田)县工委,负责人张连。同时,建立永春人民游击大队.5月26日,永春人民游击大队攻占达埔乡,28日首次解放永春县城.6月初,因国民党新五军三二五师九七五团反扑,永春人民游击大队退守达埔,并成立闽粤赣边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9日,永春人民游击队大队解放大田县城,19日又解放德化县城。同月中旬,在蓬壶毓斌中学(今永春三中)召开永德大三县党政军干部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永春中心分县委,隶属安溪中心县委,辖永春、德化、大田三个县工委。书记郑坚,委员石益、力伯昌、方庆实、胡华、张永年、李勇、徐志荣等。同月,中共晋(江)南(安)永(春)县工委在五里街埔头村成立中共埔头支部,书记林金湖。7月中旬,中共晋南永县工委在介福成立中共永春区工委,书记林金榜,副书记林祖国,委员黄起寮,潘揖让,王德振。
  1949年8月23日,永春全境解放,9月20日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永春县工作委员会,刘岗任副书记。1949年12月,全县有党员82名,设9个支部。195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公布永春县党的组织情况,有支部14个,党员109人。此后,根据“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注意发现和培养各方面的积极分子和模范人物作为建党对象。1952年9月以后,先后在桃东,社山、长坑,玉西建立农村党支部。到1953年,全县有党员355设47个支部。195‘年在中学进行建觉工作,并开始设党总支.1955年党员发展到1911人,1956年6月1日,召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永春县首届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永春县第一届委员会.年r,全县有6个基层党委会,13个党总支,103个党支部,党员2911人。1958年10月,各人民公社设党委会,生产大队设党支部。1961年开展“整风整社”运动,1963年又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时进行整党。到1966年底,全县有基层党委会26个,总支3个,支部404个,党员5739人。“文革”初期,党团活动中止,县委领导干部大部分被“靠边站”或遭受批判斗争。1969年下半年开始“整党”、“清理阶级队伍”,陆续恢复党的组织生活。1970年2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永春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实行一元化领导,并突击发展一批党员。1971年5月中旬,召开中共永春县第三次代表大会,重新组成中共永春县委员会,实行“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从1970年9月至1972年2月,各公社先后召开党的代表大会,重新建立党委会。1971年和1972年先后开展“批修整风”、“批林整风”,1973年开展基本路线教育。到1976年底,全县有25个党委会,8个党总支,469个党支部,有党员8292人。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注意党的自身建设。1978年2月,开展一批(批江青反革命集团)二打(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三整顿(整顿领导班子、经营管理,工作作风),并结合清查“文革”中突击入党和打、砸、抢分子。在吸收新党员方面,做到“从优慎重”,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尤其注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
  1983年,永春作为晋江地区整党试点县。1985年5月到1987年4月,县、乡、村分期进行整党。但有些单位对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阴暗面认识不足,对不正之风纠正不力,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1987年,全县有基层党委会29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609个,党组6个。全县党员总数12229人,其中1979年到1986年入党的知识分子826人。
  第二节 历次党代会
  1928年9月24日,在永春街尾后庙召开中共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议程是:一、传送贯彻省委的新策略与目前政治任务;二、估计永春以往的工作和决定今后的工作方针,三、解决党内组织问题。会议由吴亚鲁主持。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共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政治任务报告决议案”。选举了新的县委。
  1929年4月,中共永春县委在街尾后庙小学召开临时代表会议,选举新县委,成立东区,西区两个特支。
  新中国成立以来永春召开过六次党代会。
  首届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6月1日至6月5日在县人民会场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18人,列席代表50人。大会听取和审议中共永春县委员会《关于近一年来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意见》报告和《中共永春县监察委员会几年来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报告。会议选出首届县委委员25名,候补委员3名,常委9名,监委委员7名,还选举8名代表出席福建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全委会选举结果.县委书记范进甫,副书记张振珠(兼监委书记),常务委员范进甫、张振珠、李振芳、于华绪、李永增、刘书文、孙景恒、郎守业、林思敬。
  首届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8年3月4日至3月15日(前10天为预备会,后两天为正式会议)在县人民会场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48人,列席代表558人。中共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在会上讲了话。大会由范进甫作《关于1958年农业发展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初步意见》的报告。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提出“拚命赶龙溪,飞跃超安
  部分年党员状况
  溪,苦战一年,今年实现千斤县”的口号,要求全县五年内粮食总产“翻二番”,工业产值“翻二十六番”,二年内实现“无盲县”,一年内实现“四无(无老淑、无苍蝇、无蚊子、无麻雀)县”的高指标。大会用“大呜,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和“内外夹攻”等方式狠批“右倾保守”,对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12名区干部、57名乡干部,分别在大会上和小组中进行斗争批判,并以“谋杀县委书记”罪逮捕了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和耿山(均已平反)。这次大会导致1958年在全县推行“路指挥”、“高指标”、“高征购”,使“浮夸风”、“共产风”、“行政命令风”到处泛滥,造成了严重后果。
  第二届第一次代表会于1963年1月2日至1月5日在县人民会场召开,出席的正式代表274人,列席代表42人,特遨驻军代表3人。会议听取并通过了朱坤山代表中共永春县委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萧培祥代表中共永春县监委所作的监察工作报告。选举了第二届县委委员27人,候补委员5人,监察委员9人,同时选出7名代表参加中共福建省委第二届代衰大会。全委会选举结果.县委书记朱坤山,副书记王朝阳、徐平川,常务委员朱坤山,王期阳,徐平川、郎守业、胡美金、莆培祥、辛风章。
  第三次代表大会(以后代表会均称“次”、不称“届”)于1971年5月14日至5月16日在县人民会场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496名,列席代表39名。这次大会是在“左”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召开的,王锡义代表中共永春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向大会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沿着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奋男前进》的报告,大力鼓吹“文革”的“伟大胜利”,要求继续开展“批修整风”、“认真搞好斗、批、改”和“抓革命,促生产”。大会通过《关于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决议》,选出第三届县委委员27人,常委7人。全委会选举结果.县委书记王锡义,副书记郭荣宗,常务委员王锡义、郭荣宗、蔡滋生,王庆忠、李艺华、黄种志、王志坚。
  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8年3月16日至3月18日在县人民会场召开,正式代表472名。会议听取并通过郭全明代表县要所作的《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沿着“十一大”路线奋勇前进》的报告。大会号召全县党员要抓纲治国,抓纲治永,继续革命,把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同时要求大批资本主义,大批修正主义,大干社会主义,把永春建设成“大寨县”。会议选举出第四届县委委员29名,候补委员3名,常委12名,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7名。同时还选出12人出席中共福建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全委会选举结果:县委书记郭全明,副书记王国干、林士靖、余金象,常务委员郭全明、王国干、林士场,余金象、林志正、王佐党、梁法基、林伯殿、林金堆、张广岫、李其水、陈赞良,纪委书记余金象。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11月11日至11月13日在县人民会场召开,正式代表398名,列席代表23名,特邀代表7名.大会听取并通过刘成业代表县委会所作的《坚持改革,富民兴邦,团结奋斗,振兴永春》的工作报告和李铁民代表县纪委会所作的《端正党风,严南党纪,做改革的保护者》的工作报告,要求摘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选举产生中共永春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7名,候补委员6名,常委7名,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0名。同时选举5名代表出席中共福建省第四届代表大会。全委会选举结果:县委书记刘成业,副书记刘孔永、林玉壁、谢雪芳(女),常务委员刘成业、刘孔永、林玉壁、谢雪芳(女)、李松柏、林金星,李铁民,纪委书记李铁民。
  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7年11月24日至26日在县人民会场召开,出席的正式代表294人,列席代表86人,特邀代表9人。大会听取并通过刘成业代表县委所作的《在党的十三大旗帜下,团结起来,艰苦奋斗,开拓前进》的工作报告和刘再兴代表县纪委所作的《坚持从严治党,严肃党的纪律,为加快和深化改革服务》的报告。大会采用差额选举办法,选出中共永春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3名,候补委员4名,常务委员7名,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名。选举28名代表出席中共泉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全委会选举结果:县委书记刘成业,副书记林玉壁,王宗托,谢雪芳(女),常务委员刘成业、林玉壁、王宗托、谢雪芳(女)、骆灿堂、林金星、张祖森,纪委书记刘再兴。
   1961年8月至1963年2月,曾设立书记处,王朝阳、李培舜、胡美金任书记。
  第三节 中心工作
  民国期间,永春地下党的主要工作是发动群众,发展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区,武装夺取政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先后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至1951年底,胜利完成剿匪工作,消灭“东南反共救国军”和地方散匪67股1300多人。1952年7月,完成全县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同年,先后在国家机关和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三反”,“五反”,为廉政、守法和稳定物价打下良好基础。 1953年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粮食统胸统销。农村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同时,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全县农业、手工业基本实现合作化,私营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957年5月,为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改进领导作风,开展全民整风运动。这些,促进了工农商稳步发展,粮食连年丰收。这一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和粮食总产分别比1949年增长1.4倍、1.17倍。
  1958年,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全县成立8个人民公社,大摘农田水利建设,大办工业,大闹技术革新。永春一大批中小水利工程、小水电站和骨干工业如化肥厂、水泥厂、天湖山煤矿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办起来的。但由于缺乏经验,跨大主观作用,在“反右倾,鼓干劲”、“全民大炼钢铁”,各行各业“大放卫星”的“大跃进”形势下,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高指标”等错误,加上自然灾害,造成1960至1962年的暂时困难。1960年冬,检查和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失误,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战线,下放人员、调整公社建制,把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在困难前面,各级党委带领全县人民团结战斗,共度难关.1963年,根据党中央有关指示,在41个生产大队中开展点上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大队,生产队清理账目、财产、物资、工分(即“经济四清”),解决了干部的一些作风同题,促进了生产建设。到196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222万元,开始超过1957年的水平。
  纯经济的“四清”逐步发展为清阶级、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四清”还未结束,紧接着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各级党委被·“夺权”,党组织停止活动,两派红卫兵对立“闹革命”,严重干扰生产建设。1968年5月,县成立革命委员会,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突出抓“斗、批、改”。1971年开展批林整风、批林批孔运动,农业上突出学大寨,推广“三改三化”;工业上突出学大庆,摘技术革新。特别是1975年的全面整额,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呈现新气象。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粮食总产均创历史新水平。
  1976年,“回击右倾翻案风”,“割资本主义尾巴”,工农业生产又遭受挫折。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县进行揭、批、查。1979年1月,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始拨乱反正,全面复查纠正历史遗留问题和“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农业上抓结构调整、杂交水稻推广,工业上抓布局调整、产销对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广开流通渠道。进入80年代,农业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贵任制,工商业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小水电建设;柑桔生产、茶叶出口和小煤生产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县。1985年1月,永春列入沿海开放区,根据改革、开放的总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整顿觉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八大基地”,完善各种责任制,加强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等等。1987年对比197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5%,乡镇企业总收入增长86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238%,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增长574%,国民收入增长73.7%。
  第四节 纪律检查
  1951年10月,成立中共永春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选出中共永春县监察委员会正,副书记和委员。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中共永春县监察委员会,撤销中共永春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文革”期间,监委机关受冲击,机构瘫痪,停止工作。1978年3月,中共永春县委第四次代表大会选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副书记和委员,重新组成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简称纪检会)。
  自1979年以来,纪检会遵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全面复查永春县历史上的冤假错案,根据“有错必纠”的原则,主动给予平反纠正。截至1987年底给予平反纠正和部分纠正的案件404件。对“文革”期间达埔、吾峰等突击入党的19人不予承认,符合党员条件的重新办理入党手续。对极少数混入党内的打砸抢分子,清除出党。县纪检会还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主要学习内容,配合有关部门轮训党员。1979年受理案件23件,定案19件,处理14人,落实政策213件。
  1980年以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学习,宣传《准则》,查处非法“农转非”,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查处非法占地建私房,开展整党,共受理各种案件223件,并对违法乱纪的党员进行处分。1986年和1987年共处分130人,其中开除党籍6人,留党察看27人,撤销党内职务4人,党内严重警告36人,党内警告57人。外山乡原副乡长刘才源在落实侨房政策中,索贿受贿,贪污4045元,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并逮捕判刑。石鼓乡原会计颜华锵贪污公款17万余元,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并逮捕法办。但由于主客观上的诸种原因,党内的腐败现象未能根本好转。
  1984年,纪检会举办纪裣干部培训班,参加的有乡(镇),县直党支部纪检员70多人。 县纪检会设三科一室。一都,蓬壶、达埔、城郊、湖洋五个乡成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各配备纪检干部3—5人,其余乡(镇)配备纪检员。县直机关20个局级单位配备纪检员16人,其余的配备兼职纪检员。
  1987年纪检会协同宣传部、公安局等部门检查1986年播放、观看淫秽录相带案件,涉及51个单位170多人,其中党员13人,受到党纪处分的5人,缓期转正的1人,批评教育的7人。
  历任副书记:王建和、张金贵、张仕钦、马正华、曹志贤、李九峰、林金堆、杨思三、李铁民、吴鹏旋、刘再兴,苏永沙。
  第五节 干部管理
  1927年11月成立的中共永春特别支部,1928年2月成立的中共永春县委会,其领导人都是由上级指派。到1928年9月召开中共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县委领导人才由选举产生。1929年4月中共永春县委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改选县委领导人,以后在地下斗争时期,党的领导人均由上级指派。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委书记由省委任命,县内干部由县委组织部管理,县级、区级干部的提调须由组织部上报地委批准。1952年因为区主干缺少,有七个区未具备建区委会条件,因而按照党章规定,根据德才兼备原则,吸收一批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考验的贫雇农、贫苦知识分子参加工作,参加党组织。1956年6月第一届代表大会以后,一般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委员,然后由委员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报上级核批。政府县长、副县长候选人,经组织考核由觉委提出建议,交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按选举法办理任免手续。县各科局长、部长、群团主要负责人,区委书记,区长均由县委研究决定报地委审批,组织部门办理手续。不脱产的乡长、乡党支部书记由区委管理。
  1955年,县委书记,县长进行三线配备,各部室至少配备~线。全县10个区共配备22个区委正副书记,18个正副区长,40个专职区委,55个兼职区委。干部按“大胆大量”的精神掌握德才兼备的原则提拔抽调。这一年提拔县级干部9人、区级干部154人,其中一般干部提副区级的113人。同年,开始审干工作,审查出有政治历史问题并作出结论的567人,占干部职工总数28.2%。查证后没发现政治性向题的80人,定为反革命的15人,隐瞒政治历史的140人。
  1958年公社化后,公社党委正副书记,常务委员和管委会的正副社长、各部长(正职),大队的觉支部书记,大队长(指全脱产)由县委管理,其他(包括半脱产)的干部均由公社党委统一管理。规定干部每人每年必须参加1个月的集体生产劳动,生产大队干部每年要有8个月以上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一年,永春上调省工业部门工作的187人,其中区级以上干部31人;上调专区工业部门工作的22人,其中区级以上5人;还为本县工业系统调配各级各类干X136人,其中区级以上14人。与此同时,接受部队转业10人,大专院校毕业生7人,提干11人,调入人员4人。此外,还为各部门调配各级各类干部379人,其中区级以上50人,技术人员7人,试用人员89人。
  1958至1960年三年中选调各系统干部2150人,参加政治运动。通过历次政治运动的考察,1958至1960年提拔干部586人,其中县级24人,科局级119人,公社党委书记、社长41人,股级402人,还先后为各系统调整1338人(其中上调省、地的209人),并从农村和厂(矿)场吸收925人。
  1959年,县一级和科局长由省地管理,股长级以上干部(包括工厂党支部书记,厂长)的提拔调整由县委提出意见,上报地委审查批准。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及各系统的脱产干部由组织部代管,试用干部分别由企、事业主管单位管理,副大队长以下干部由各公社统一管理。调动调整的由各主管部门负责,提拔的一律报县委批准。
  1960年,成立精简领导小组,采取裁、撤、并、减的办法,下放县、社,县直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4545人。
  1965年,组织干部参加点、面“四清”运动,建立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制度,每逄a期六为劳动日。县直机关18个单位471人参加劳动19372天,平均每人劳动41天,最多的210天.最少的13天。其中科局长24人,平均劳动23天,最多的41天,最少的11天。
  1969年大搞“干部下放劳动”,先后接收省、专两级机关下放的干部522人,本县机关下放干部123人,共645人。
  1973年根据“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安排了一批老干部。
  1982年按照“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拔47名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1983年,组织干部考核组,调查考核111人,从中提拔44人。12月底又考核提拔76人。部分老同志退出主要领导岗位,到二线当顾向,调研员或离职休养。
  1984年,选拔一批干部进企业领导班子。在建乡和县“五套班子”(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根据“四化”特别是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选拔106名中青年干部进各级领导班子。还确定“第三梯队”领导干部后备名单16名。
  1985年,为解决干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按照“少管、管活、管好”的原则,重新划分干部管理范围,在县委统一管理下,实行分部门管理。宣传部门管文化,教育、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卫生,组织部门管乡(镇)干部职工、县直党群机关和政府部门没放权的副局级以上干部。经委口、农委口、财贸口、外经委口、建委口的副局级以下干部由主管部门任免或调动,但人秘科(股)长、秘书属组织部任免。具体规定如下:
  一、县直副局长和相当这一职别的干部(包括调研员)任免由县委审批,县委部、委、办和相当这一级的正、副科长由组织部或宣传部审批任免。
  二、县直部、委、办、局领导班子一般配一正一副,少数任务较多的单位配一正二副。人员编制严格实行编委“一枝笔”审批,任何单位无权批设中层机构和增加人员编制。县直10人以下的单位不设科、股;10人以上的单位需设科、股的,每科、股人数至少应有三人以上。科、股级干部要控制职数,干事5人以上的科股可配一正一副,4人及4人以下的只配一名。没有设科、股的局以上单位有5人以上干事的可设一名副科、股级或科、股级秘书。
  三、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后,县管干部和党校、人大办公室、政协办公室、检察院,法院、群团、各乡(镇)全体干部以及政府部门副股长以上干部的调动,由县委组织部具体办理,政府部门一般干部的调动由县人事局办理。
  四、提拔干部一般从后备干部中桃选,按提拔干部程序进行。 1987年7月组织18个考核小组,对领导和群众推荐的63名中青年干部进行考核,按德才兼备原则,量才使用,提拔为局级干部的39人。全年共提拔局级干部44人(其中提副职为正职的11人)平均年龄34.9岁,大专文化程度的35人占79.5%,高中文化程度的7人占15.9%,初中文化程度的2人占4。5%。
  第六节 宣传教育
  解放初期主要是比较系统地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同时结合剿匪反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v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1956年县委成立干部培训班(1959年改为县委党校),轮训党员干部。1958至1960年抽调2147人离职到各级党校学习,其中到省委党校学习的12人,到地委党校学习的335人,到县委党校学习的1293人。1962年,按中共中央“重充新教育党员”的指示,对全县农村209个支部进行教育整顿。1964年,大学解放军,大兴革命化,学大寨,学大庆,学音西,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推动了工作,促进了生产建设。但有的流于形式。1965年召开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代表会。从1956年至1966年10年中,共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67,受训党员干部9398人次,各公社举办农村党员训练班6次,共培训农村党员9268人次。同时,先后选送18名党员干部参加省委党校学习。“文革”期间,县、社、队、各系统、各单位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整当权派,整不同观点的干部和群众,大唱语录歌,强制看“样板戏”,甚至发展到每天“早请示、晚汇报”。
  从1979年开始,在全县党的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每年评选先进党支部、觉小组和优秀党员。仅1981年就评选先进党支部55个,先进党小组37个,优秀党员121人。1982年,出席省先进表彰会的先进觉支部2个(天湖山矿务局铅坑矿开拓区党支部和湖洋公社桃源大队党支部),先进党小组2个(永春化工厂第一党小组和永春化肥厂合成车间第三党小组),优秀党员4人(刘孔永,李金杯、王文善、郑其豹)。
  1982年抽调到中央党校,团校和省委觉校学习的各1人,到地委党校学习的54人,到县委党校培训的1641人。从这一年开始,对农村党员,首先是社队干部进行分批轮训,学习“十二大”文件和经济理论,使党员干部适应开放、改革、搞活经济的需要。1984年组织党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举办党训班41期,有9636名党员参加轮训,占党员总数95%。1985年组织干部职工收看英模报告团的报告录像,印发《理想和纪律》小册子,组织“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演讲报告团,并开展赞法教育工作。至1987年,全县已有1834名党政机关干部学完“十法一例”,占干部总数的95%。这一年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全县广大城乡、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回顾展览活动,编印学习“十三大”工作提告要点提要及有关材料,开展“新时期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讨论活动。是年6月,成立中共永春县委电化教育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3人。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强调生产力标准,放松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党员迷失了方向,出现受贿贪污、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
  第七节 统一战线
  1926年12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抵永春时,永春的共产党人曾和国民党人合作开展工作。1927年3月,共产党员颜步青和国民党员林诗必共同领导了东区农民抗捐斗争。
  1949年间,永春的共产党组织把玉坑一带的地方武装改造为游击队,争取国民党永春县县长李逸云和西安镇镇长李仁实先后率部属起义。
  从50年代开始,注意发挥各级侨联、致公党的作用,加强与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对回来探亲或旅游的予以热情接待,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向题,支持他们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文革”期间,统战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搞统战工作的干部被揪斗,许多统战对象受打击。中共十~属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统战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1984年4月,香港成立永春同乡会,县派代表团7人前往参加成立典礼,向港澳同胞介绍永春建设新貌,放映工农业建设成就的录像。1985年,马来西亚吡叻永春公会成立60周年,统战部门组织撰写有关家乡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风土人情的文章,寄给该会出版专刊。还编印《桃x乡讯》、购买《福建侨乡报》、《温陵》分赠港澳同胞和海外20多个国家的永春华侨。1987年新加坡永春会馆成立120周年,派代表前往参加庆典,还配合宣传文化部门制作声像材料,送往海外。
  1974年10月成立永春县委对台办公室,宣传对台政策,接待台胞台属来访,帮助台属解决在生产,生活及通信联系上的困难,协助台属到境外会亲。主动对台胞、台属进行家访。妥警安置回乡定居人员,组织他们参观,使他们了解家乡真实情况。
  在本县的台胞和去台人员家属中,先后被选举为市人大代表1人,市政协委员2人,县人大常委副主任1人、常委2人,县政协常委2人,县人大代表1人,政协委员7人,党代表1人,加入共产党组织的9人,加入共青团的31人,民办教师转正的70人。
  1982年至1987年底,旅居台湾同胞222人回乡探亲,900多名台胞台属与在台亲人取得联系。1985年有760多户台属收到汇款人民币55万元。1987年12月12日成立永春县台湾同胞联合接待小组,设立接待室。
  根据永春致公党成员年龄偏高、后继乏人问题,支持致公党发展组织,改变该党年龄结构,逐步形成梯队。1987年11月协助筹备并成立台盟永春支部,发展成员7人。开展与县政协常委,致公党员,台盟成员、工商联成员对话活动,加强和科技界、文教卫生界、基督教和佛教人士联系,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落实政策方面,各级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一、复查历次政治运动案件
  1962年对在“反右倾”和“整风整社”运动中被处理的干部432人(其中不少是党外人士),复查纠正312人,维持原处理的120人。同时,对被错划为右派而在当时认为已经改造好的“右派分子”摘帽,安排工作。
  1979年成立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对“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落实平反,其中“四清”案件总数109人,已复查平反纠正73人,维持原处理36人,提出申诉的历史老案340人,已复查结案200人,维持原来处理140人;“中右”、“不纯”案件总数285件,已复查结案272人,维持原来处理13人,地下党历史遗留向题列入复查范围的221人,其中平反纠正115人,恢复公职70人,恢复党籍的23人,在“文革”中立案审查总数1051人,已全部复查结案。 同时,对全县在土改中划为地主、富农成份的全部(410人)“摘帽”。因历史问题被不适当处理的原工商业者42人,和在“文革”中被强制下放的原工商业者15人,都按政策给予改正安置,对“文革”中被查抄的财物也分别情况进行清理赔偿。
  二、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全县起义人员54人,1979年分别给予复查纠正、平反。本着“量才录用、妥善安置”的精神,按照政治上解决、经济上适当补助的原则,分别给予落实.在历次政治运动受错误处理失去公职而又健在的起义投诚人员20人,给予回收安置(恢复工资级别作离休安置9人、退休安置7人,重新定级作退职安置2人,回收复职2人)。原永春县西安镇长李仁实,1949年5月起义后任我游击区民主政府代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永春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科长,1952年被判刑劳改,落实政策后安排县税务局副局长,被选为县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对生活有困难的已故的起义投诚人员遗属给予经济补助。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处理的,原无公职的起义投诚人员生浩上有困难的4人,每月发给固定生活补助金,原有公职的已亡故的5人,每月发给遗属补助金。在历次政治运动受株连的起义投诚人员家属,给予恢复名誉,因受株连而失去公职的回收作退职退休安置,并给投诚起义人员发证明书。
  三、落实去台人员政策
  由于长期受到“左”的路线影响,台·和去台人员家属受到歧视,“文革”期间尤为严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全部落实政策,共274件274人,其中退还房产权的3户共200平方米,回收为居民的41户123人,“不纯”、“右派”改正的10人。
   第八节 县委机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委机关仅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设十个部,1963年撤销合并为三个部。还有一些临时机构,如1956年县委办公室内设立生产检查团,1957年成立整风办公室、五人小组办公室,审干办公室、反右整风办公室,1964年成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办公室,1974年2月成立“批林批孔”办公室、知识育年上山下乡办公室,1977年成立打击投机侧把办公室、揭批“四人帮”办公室、“普及大寨县”办公室、“工业学大庆”办公室,1979年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处理地下党历史遗留向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县委办公室
  1949年9月设立县委秘书室,1958年6月4日成立县委办公室,1963年5月秘书室并入县委办公室。“文革”开始后“瘫痪”,1975年11月恢复。办公室负责处理县委机关事务和日常工作,上报下达。历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包括秘书室主任):张庆霖、奚奔流,林志正、林基种、马煜、苏中亚、黄种志、李祖林、顾峰、林昭群、林茂石。
  第八节 县委机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委机关仅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设十个部,1963年撤销合并为三个部。还有一些临时机构,如1956年县委办公室内设立生产检查团,1957年成立整风办公室、五人小组办公室,审干办公室、反右整风办公室,1964年成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办公室,1974年2月成立“批林批孔”办公室、知识育年上山下乡办公室,1977年成立打击投机侧把办公室、揭批“四人帮”办公室、“普及大寨县”办公室、“工业学大庆”办公室,1979年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处理地下党历史遗留向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县委办公室
  1949年9月设立县委秘书室,1958年6月4日成立县委办公室,1963年5月秘书室并入县委办公室。“文革”开始后“瘫痪”,1975年11月恢复。办公室负责处理县委机关事务和日常工作,上报下达。历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包括秘书室主任):张庆霖、奚奔流,林志正、林基种、马煜、苏中亚、黄种志、李祖林、顾峰、林昭群、林茂石。
  1955年3月设立县委生产办公室,主任林基种,第二主任林华墩,检查团长刘吉全。1956年归属县府,1958年并入县委办公室,1963年划归县人委办公室。
  二、组织部
  1949年9月设置,“文革”开始后“瘫痪”,1975年11月恢复。负贵管理党员干部,检查全县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历任部长:方庆实、李振芳、张振珠、张久来、余金象,李九峰、刘成业,李松柏、骆灿堂。
  三、宣传部
  1949年9月设置,“文革”开始后“瘫痪”,1975年12月恢复。负责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实现党在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历任部长:林风,林思敬、林多速,贾志先、林伯殿、陈一民,刘永乐。
  四,统战部
  1954年8月设置,“文革”开始后“痪瘫”,1975年12月恢复。负责贯彻党在各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历任部长:张一帆、林志正、李祖林。
  五、对台工作部
  1974年5月成立对台工作领导组,同年10月成立中共永春县委对台办公室。1984年6月改为中共永春县委对台工作部。负责对台政策的宣传教育,做好对台胞及去台人员家属和有关人士的团结、落实政策工作,接待回乡探亲或定居的去台同胞等工作。历任办公室主任:陈亚富。(未配正部长)
  六、党校
  1952年8月创办建党训练班,1955年改为干部训练班,1958年改为县委党校。“文革”初期停办,1973年恢复。根据各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对党员、干部有计划地进行轮训和培训理论骨干。历任校长:余金象(兼)、郭全明(兼)、林士壻(兼)。
  七、工交部、经委机关党委会
  1955年12月设立工交部,负责工业、交通系统中党的工作。1963年11月撤销。1965年2月成立县委工交政治工作办公室。同年9月改为工交政治部。“文革”中“瘫痪”,以后没有恢复。部长:黄荣全。
  1985年设立中共永春县经委机关委员会。书记.庄绍钦。
  八、财贸部、财贸机关党委会
  1953年12月成立县委财经委员会,负责财贸系统中党的工作。1955年12月设置财贸部,1963年11月撤销。1965年2月成立县委财贸政治工作办公室,同年9月改为财贸政治部。 “文革”中停止活动,以后没有恢复。历任书记:郭佩文(兼),部长,邬镇中,办公室主任:林茂石。
  1985年设立中共永春县财贸机关委员会,书记:高振明。
  九、文教部、文教机关党委会
  1957年设立文教部,负责文教系统中党的工作,部长:潘揖让。1958年撤销。
  1985年设立中共永春县文教机关党委会,书记:林伯殿,陈一民。
  十、农村工作部、农委机关党委会
  1954年1月,成立县委生产合作部,负责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查研究,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抓好人民公社(乡)的经营管理。1958年6月改为县委农村工作部。“文革”开始后“瘫痪”,以后没有恢复。历任部长:梅杰、王朝阳,李培舜、黄家橧。
  1985年设立中共永春县农委机关委员会,书记:洪鹏景。
  十一、政法委员会
  1983年8月成立县委政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调查研究治安情况,妥善处理疑难案件,推动落实治安措施。历任书记:李其水、林金星,办公室主任:吕炳奖。
  十二、县直属机关党委会
  1954年11月成立县直机关总支,1958年11月成立县直属机关党委会,“文革”开始后停止活动。1973年10月成立县直机关临时党委会,1976年12月成立县直属机关党委会。负责直属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1985年分开成立县直属机关、农委、文教、财贸、经委五个党委会。历任县直属机关党委会书记:余金象、顾峰、李九峰、王朝根、陈国梁、马正华、郑金钵。
  十三、党史工作委员会
  1982年6月成立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未配正职),1986年5月改为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主任:林基种(兼)。
  十四、“五四三”办公室
  1984年2月成立永春县委“五四三”办公室(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工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简称五四三办公室)。未配正职。
  第九节 县委派出机构
  1949年9月20日组成新的中共永春县委时,各区派有指导员:一区方庆实(兼),二区李勇,三区张永年。1950年至1951年,各区相继建立党的委员会。区委会名称随行政区域而变更。至1958年3月,撤区并乡,各区委员会也随之撤销。
  一、中共永春县一都区委员会
  1951年在一都建立中共永春县第一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为中共永春县一都区委员会,1958年3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刘吉全、潘揖让、林士辑、洪再造、汤米生。
  二、中共永春县锦斗区委员会
  1950年在锦斗建立中共永春县第二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为中共永春县锦斗区委员会,1958年3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张忠治、袁乱年、张仕钦、于清义、王家柏,历任第二书记:林多求、李国柱。
  三、中共永春县玉坑区委员会
  1952年7月在玉坑建立中共永春县第三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为中共永春县玉坑区委员会,1956年6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李修长、于清义、李明正。
  四、中共永春县蓬壶区委员会
  1950年在玉坑建立中共永春县第三区委员会,1952年7月改为中共永春县第四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为中共永春县玉坑区委员会,1958年3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武茂友、李修长、苏中亚、张一帆、林基种。
  五、中共永春县达埔区委员会
  1951年在达埔设立中共永春县第七区委员会,1952年7月改为中共永春县第五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为中共永春县达埔区委员会,1956年6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李勇、刘书文、曹志贤、胡美金、张仕钦。
  六、中共永春县城关区委员会
  1950年在五里街建立中共永春县第四区委员会,1952年7月改为中共永春县第十二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撤销。1956年6月建立中共永春县城关区委员会,1958年3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张振珠、刘吉全、林多德、林多速、李其水(第二书记)。
  七、中共永春县卿园区委员会
  1952年7月在卿园成立中共永春县第六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为中共永春县卿园区委员会,1956年6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和耿山,高清起。
  八、中共永春县岵山区委员会
  1951年在岵山成立中共永春县第五区委员会,1952年7月改为中共永春县第八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为中共永春县岵山区委员会,1958年3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林祖国、李永增、张一帆,余煅热、李笃潮。
  九、中共永春县湖洋区委员会
  1951年在湖洋成立中共永春县第六区委员会,1952年7月改为中共永春县第十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称中共永春县湖洋区委员会,1958年3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于华绪、董进祯、颜琴棋,历任第二书记:许牧川、蔡水占、林多丽。
  十、中共永春县葭陵区委员会
  1951年在吾中成立中共永春县第八区委员会,1952年7月改为中共永春县第十一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称为中共永春县霞陵区委员会,1956年6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张庆霖,矫恒纶、袁乱年。
  十一、中共永春县东平区委员会
  1952年7月在东平成立中共永春县第九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改为中共永春县东平区委员会,1956年6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周连贵、梅杰、李其水。
  十二、中共永春县第七区委员会
  1952年7月在桃东成立中共永春县第七区委员会,1955年10月撤销。
  历任区委书记:张金贵、林良美。
  第十节 公社(乡镇)党委会
  一、1958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并为28个乡、2个镇。根据各乡党员人数和分布情况,有19个乡(镇)设乡(镇)党委会,8个乡设立党的总支委员会,3个乡设党的支部委员会。各乡(镇)党委书记:一都乡汤来生、林华墩,龙山乡(支部)陈于茂,福鼎乡(支部)吴高才,曲斗乡(总支)黄尚巾,桂洋乡黄义地,玉坑乡李家清,玉斗乡王家柏,锦斗乡郑仁竹,苏坑乡刘芳演,蓬壶镇林基种,壶南乡(总支)李明正,南幢乡(总支)郭金钗,汉口乡林金堆,达埔乡李笃潮,达山乡(总支)郑芬标,光烈乡尤裕纳,石鼓乡林多德,吾峰乡林泗所,吾边乡(总支)王水,城关镇刘吉全,桃东乡郑天镇,洋上乡(总支)徐琴棋,化龙乡刘志阔,小姑乡朱天贵,南石乡(支部)郭玉英(女),仙夹乡余锻热,太平乡李其水,东关乡(总支)陈赞良,湖洋乡林多丽,外山乡(总支)颜良柱。
  二、1958年10月,30个乡(镇)合并成立8个人民公社。各公社设党的委员会,历任党委书记:
  一都公社第一书记黄义地、黄荣全(兼)、王佐党,第二书记林华墩,林多才,书记吴高才、陈于茂。
  锦斗公社 第一书记王家柏、张仕钦(兼),第二书记李家清,书记郑仁竹。
  蓬壶公社 第一书记林基种、郎守业(兼),第二书记刘芳演,书记郭金钗。
  达埔公社 第一书记余锻热、胡美金(兼),第二书记林金堆,苏显政,书记尤裕纳、
   郑芬标。
  城关公社 第一书记刘吉全、张金贵(兼)、梅杰,第二书记郑天镇、林元焕,书记王水。
  岵山公社 第一书记朱天贵、林志正(兼),第二书记徐琴棋,书记郭玉英(女)。
  东平公社 第一书记李其水、梅杰(兼),第二书记刘志阔,书记刘有玉。
   翻洋公社 第一书记林多丽,贾志先(兼),余金象(兼),第二书记颜良柱。
  三、1961年6月,调整为22个公社。1970年10月,撤销化龙公社。1980年8月从五里衡公社和城关公社划出5个大队,成立城关镇,原城关公社改为城郊公社。各公社设党委会,城关镇设镇党委会。1984年6月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公社党委会改为乡党委会。1985年9月,曲斗乡改为下洋镇,1986年5月,撤销城关镇、五里街乡和城郊乡,在这三个乡(镇)的范围内建立桃城镇和五里街镇,设镇党委会。历任公社,乡(镇)党委书记。
  一都林维乔、陈盛秩、王佐党、林多丽、陈赞良、刘志阔(核心小组长)、林多德,林多才、林振昌、林成栋。
  横口 林金厚、陈盛秩、姚护、林仕如、苏显政、吴光坝、张诗长。
  曲斗(下洋镇) 颜邦赞,黄春珠、黄家橧,李芳远、许天来、吴万古、林东毅、张国林。
  桂洋 林忠炎、叶东璧,刘汉珍、朱长受、苏永沙、吕金盾、姚珍珠。
  坑仔口 陈诗旺、王承典、林伯殿、郑廉荣、林士壻、林木桂、赵庚辛、王文锡。
  玉斗 郑金钵、黄义地、张金豹、林金堆、陈诗旺、王其洲、李金杯、康元来、章双兴。
  锦斗 苏青年、李国柱、蔗章灿,李家清、余锻热、苏显政、李南才、康家语。
  呈祥 苏晤坚、刘汉珍、陈明、张国林、章双兴、潘资辉、谢家柏、林渐毕。
  苏坑 刘芳演,李明正、刘岳渔(核心小组长)、林金厚、林仕佃、刘裔柱、刘芳演、潘贤辉。
  蓬壶 林基种、王志坚,李其水、郑文庆、陈盛椰、郑炳德、康元来。
  达埔 胡美金,林多德、苏中亚(核心小组长)、林丽水、林金厚、王其洲。
  石鼓 林元焕,陈盛秩(代)、王承典(第二书记)、李祖林、林维乔、王亢汤、李甫才。
  吾峰 林诗昆、李家清(代)、林友铿、陈金仁。
  介福 陈国良、林金堆(代)、陈章回、刘志阔、郑芬标、林光明。
  五里街 郑仁竹、黄志伟、李九峰、郑国华、叶应安、黄开瑞、陈永彬。
  城关(城郊) 李自力,林维乔、林华墩、陈振宗(核心小组长)、郑仁竹、陈盛秩、陈赞良、郑振芳。
  城关镇 蔡水占、刘光触。桃城镇颜华艇。
  岵山 朱天贵、黄种志、刘有玉(代)、黄开瑞、章双兴、吕玉星。
  仙夹 黄镇国、林侧所(核心小组长)、陈再居、陈赞良,苏荣佳、刘金告、廖成宗、郊锦城。
  化龙李其水、杜丕拐。
  东平 苏显政、郑国华、林伯殿、颜琴棋、傅培元、颜成池、张贞宙。
  湖洋 李植意、刘志阔、苏昌培(代)、叶东璧,李其水,余锻热、余金河、林玉壁、洪鹏景,张光灿,庄进勇。 外山 刘志阔、颜良柱、傅培元,林聪远、郑明智。
  附彔一 中共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决议案
   (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一、绪言
  中国共产党永春县委会自改组至今已五个月的历史了!在这五个月当中,党除却与东区农民一些革命热情之外,对于城市工作、职工运动也都犯了很大的错误,“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更没有普遍的深入的宣传,以致痛苦的民众没有在党的领导之下起来斗争。因而统治阶级的势力,依旧没有怎样动摇。这一次代表会的任务,即是要纠正上述的错误,并重新估计永春的革命前途,且在中央及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所指示的新策路之下,来重新定出永春工作的方针,以及地城和革命势力之均齐而适应的发展。
  二、经济状况及社会阶级
  过去永舂社会的经济状况,受洋客满栽归来的影响,而未至于即行破产,那时饱受经济压迫的穷人,都大做其经常发洋财的梦,结果永春民众几有半数出洋。
  最近受帝国主义的剥能与树胶落价的直接影响,己使南洋发财成了此路不通了。同时比较富有的洋客,鉴于国内军阀土匪的蹂躏和剥削不敢归来,面居住永春比较富裕的经济状况,也就日形衰落而陷于破产。
  现在永春的统治阶级积极的向当地民众进攻,大地主购买枪枝压迫佃农以保持其地位,乡长豪绅联合一气,加紧向乡民及贫户进攻。小商人、小贩及店员等,苴接受贪官污吏捐棒税蠹勒索,间接受全永经济破产的影响,而日益贫乏。永春虽没有组织工广和大资本家,但家庭及手工业者都受外货输入的影响而失业,这证明买办式的育业资本主义也在加紧的压迫永春的民众。
  永春工人除泥水匠数百人(永春人)并无其他较多致的职工工人,人力车夫、剪发、成衣、搬运等工人为数都是很少。
  农民中雇农绝少.半自耕农最多。地主在数量方面虽然有,但都是有武装的豪绅兼操土匪绑票与劫掠的生涯。自耕农虽多,但较半耕则少,农民的阶级意识除东区比较明了外,大部分还在模糊时期。
  许多雇农和流氓无产者也常是操绑票的土匪生涯,象大地主一般,把绑票抢辣的横财拿来购买枪枝扩张实力,一方面也压迫穷人。
  大商家很少,小商人无多.永春商业状况只是受了厦门与泉州之消沉的影响而特别衰败,加以当地统治阶级的压迫,不得不愈形落后。
  永春的各派豪绅资产阶级,都是国民党的忠实同志,他们各自顶着国民觉的腐臭招牌到处争权夺利,剥削民众,现在各派的豪绅资产阶级都各与较大的豪绅资产阶级的军事领袖相接托,而走向更形骚扰更加蹂·民众的道路。这些大大小小的豪绅、永春的统治者是工农贫民的仇敌,一切被统治的民众联合起来消灭这些豪绅,乃是永春劳苦民众难一的出路。
  三、过去县委的组织与工作
  永春县委经过本年三月的改组后,确有相当的进展。我们深深认识了过去同志间不少的浪漫和幼稚病,同时确定出比较具体的全永计划大纲,特别注意下层工作。过去努力的结果,由散漫无章的永春的党整得比较规模,但错误和缺点也是不少的。
  1、党没有普遍的发展,太注意于东区,形成了畸形的发展。
  2、忽视城市的职工及小资产阶级运动,由是永春的党变做农民的党,而不是无产阶级的党。
  3、忽视士兵运动与到军队去做军事工作。
  4、在“到田间去”的口号之下的工作同志,仍旧免不了农运变做农民的党,只抓住了农会执委。军运仅宣传官长的包办和接近上层的策略。
  5、对同志的教育训练不晓得如何设施,对外也没有经常的普遍而深入的宣传。
  6、党的组织非常松懈,未曾建立秘密机关,县委负责同志公开活动,这样只要斗争一起,便有消灭组织的危险。
  大会认为以前工作的错误和缺点,多半是党在初期免不了的现象,要主观上加以洗刷和纠正,是可以逐渐免去了的。
  四、永春党今后的任务
  1、永春革命的前途,是群众武装暴动推翻现政权、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的前途。
  2、领导永春革命运动的是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已经是豪绅资产阶级军阀官僚一切最腐化最反动分子的党,它在永春的党就是永春革命的对象。
  A、职工运动及城市工作必须下最大决心去进行。
  B、农民运动必须以五抗口号去发动群众,发展日常斗争汇合而成为巨大的革命高潮。在每次斗争中,须设法深入土地革命与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宣传。
  C、士兵运动必须开始去做。永春军队是土匪式的。党应据永春军队的特殊情形,进行兵运工作。同时,农民的组织亦须立即开始。
  D、城市的小资产阶级及流氓无产者运动亦须开始去做。
  3、我们的党须在“布置闽南割据局面的前途”的总策略之下,有计划的布置各区及向外发展的工作,使各区及邻县的运动也能配合适应起来。
  A、永春党的基本工作是城市和五里街的职工和店员、流氓无产者、小资产阶级的运动,县委应当首先看重这一区的工作。
  B、在永春县委直接指导德化的工作期间,县委应派县委委员一人到该县发展,城区应向西区发展,然后各区贯通起来。
  C、永春的党北方发展到剧头铺而直达德化,东方应发展到尾浦、领长、湖洋而与仙游联络,西方应由五都、湖领、三都等地而发展到漳平,南方向安溪,东南应向洪濑发展。
  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四日通过
  附彔二 野鹭关于永春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觉民社、农协组织情况等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党省委并转团省委: 永春党团分化以后的情形,永春县委本有报告第一号详述一切,但该报告〔在〕永春未带来(因我们避敌人缉捕,逃到西区,匆匆来省,不及往东区去取,管理文件之同志一时隐藏,寻找不易也),故未能追述出来。 我来时,对陈辰同同志已交带〔代〕了一切,对于以后工作如何进行,亦曾开过二次常委会,讨论了一个大概,但须同志以坚勇之气概〔慨〕努力执行才好。
   永春当然须要省委去信指导,关于经济方面(本有预算见第一号报告中,我已忘去〔记〕),亦望省委津贴。 觉民社有十个分社,共二百五十余人,是左倾比较进步的农民分子所组织,受我们的领导。这个组织发展甚快,并已开了一个代表大会,选举了最高指导机关(县执委);农民协会(东区)约共会员二干人以上,各乡会中颇有豪绅分于。我在那边时正进行减租运动及改组工作,现在恐一时停顿,但我们党曾决定农协及觉民社须以极大力量努力恢复起来。觉民社是秘密的,农会是公开的。 我此次带来省委的东西,有以下各件.(1)军事地图四张;(2)泉属巡视报告(共十一P〔页〕);(3)永春党的组织报告(分化后的);(4)德化工作报告;(5)永春西区概状;(6)永春县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7)学校及同志通讯处;(8)永春东区略图;(9)德化社会经济概状报告,(10)德化的政治报告;(11)十一月十八日东区民众大会的经过(报告之一)。以上的各项,有的未及誊真,请即派人整理一翻〔番〕,以备两省委之参考,及对永〔春〕县工作便于指导。
   野上
   十一月二十五日
  注:野鹭是吴亚鲁的化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永春旅居海外志士,纷纷加入同盟会。最早参加的是宋渊源。辛亥革命后,宋渊源回闽任福建省参事兼闽南安抚使。 民国3年(1914),永春旅日志士余逢时、王荣光参加中华革命党,被委派回闽与宋渊源等一道进行反袁斗争。民国13年,永春在外地的部分学生和爱国人士先后加入国民党。民国15年12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抵永春,部分国民党与共产党员一起开展工作,先后成立永春县政务委员会、永春县农民协会薄备会和永春教育会。
  民国16年1月,傅仁山、刘澄清等与国民党福建省临时党部取得联系,成立国民党永春县党部筹备处。刘澄清、刘鞠民等回湖洋组织成立一个国民党区党部和三个区分部。与此同时,郑扬波出面另组一个国民党永春县党部筹备处,互相对立。2月6日,傅仁山被暗杀身亡。4月24日,永春的国民党右派召开“拥蒋护觉”大会,要求严办所谓跨党分子刘鞠民、刘澄清、刘哲民、林祖培(实际他们都没有参加共产觉)。同日,永春教育会也通电表示“拥蒋清党”。林祖培等被迫停止活动。不久郑扬波以刺傅罪被捕,翌年被枪决.永春的国民党右派也停止活动,筹备工作宣告流产。民国18年春,刘鞠民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取得联系,重组国民党永春县党部筹备处。第二年,陈国辉占据永春,国民党永春县党部筹备处再度流产。
  民国21年9月,19路军61师121旅第三团进驻永春,成立国民党永春觉务指导委员会,黄永兹任常务委员。在县城附近和湖洋陆续建立了若干区分部.19路军“闽变”失败后,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改组为国民党永春党务指导员办事处,先后由许清瑞、林伯樵、李则曦,曾天民、郭礼宗任指导员。
  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不断增长,国民党内部权力之争和地方势力互相勾连,逐渐形成两派。民国23年,林子坚从马来亚返回永春加入唯力体育会,翌年5月,该会创办《永声报》,利用报刊制造声势,发展“唯力派”势力。
  民国26年(1937),郭礼宗、李汉青由厦门返永,控制了国民党永春县党部权力。第二年7月创办《永春日报》,作为国民党永春县党部机关报,与《永声报》对峙,双方摩擦日深。民国28年7月,国民党永春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改组为国民党永舂县临时执行委员会,实行书记长制,由郭礼宗任书记长,全县共建15个区分部。
  民国31年4月28日,召开国民觉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国民党永春县执行委员会和国民党永春县监察委员会,选举郭礼宗为执行委员会书记长,李汉青为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执行委员会下设组训、宣传,社运、总务、妇运等机构,并配备专职干事负责党务工作。此后,国民党以工商界和知识界人士以及公务人员为主要对象,全面发展党员。至同年8月,全县建立2个区党部(湖洋、蓬壶),53个区分部,14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566人。到民国33年全县有15个乡(镇)建立了区觉部。翌年,各保相继都建立了区分部。至此,国民党组织已经遍布全县各乡(镇)和各村落,计有15个区党部,150个区分部,3708名党员。民国33年6月1日,永春县成立临时参议会,郭礼宗、林子坚两人参加竞选,结果林子坚中选,但省参议会却指定刘澄清为县参议长,林曼煇为副参议长。这次竞选,郭,林双方斗争剧烈,因郭礼宗被绰号为“黑面张飞”,群众称郭派为“熙派”,而林子坚外表象“白面书生”,群众称林派为“白派”。1945年.改选县参议长,各乡(镇)选举乡(镇)长,黑,白两派斗争愈演愈烈,有的地方竟“劫持代表”,大打出手。
  民国35年(1946)3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委易人,免去郭礼宗永春县党部书记长职务,委派林子坚为书记长。郭礼宗拒绝移交,林子坚则在五里街县商会内另设党部。同年6月,省党部派魏德成来永春成立国民觉永春县党务整理委员会,各乡(镇’同时成立觉务整理小组,进行党务整理工作。同年冬,在国民党永春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由于二派争夺激烈,几乎导致武力冲突,选举形成僵局。翠年2月,为收拾残局?省党部派林霈农来永春任县党部书记长,重组国民党永春县党部。
  民国36年2月,永春县党部与三民主义青年团永春分团进行党团总登记,第二年合并,机构进一步扩大,仍由林霈农任书记长,原三青团永春分团主任干事苏德辉任副书记长。
   附:三民主义膏年团永春分团
  民国29年(1940)春,三民主义青年团福建省支团部派林焕章、谢淡明、黄锦标到省立永春中学和县直机关活动,发展三青团组织,并在五里街商会成立三青团永春区队。后由黄丽川(警察局长)任组织员,区队部移在永春县警察局。不久发展为两个区队:第一区队是社会区队,即三青团晋江分团第五区队;第二区队是学校区队,即三青团晋江分团第六区队。当时附城团员不过十多人。
  民国30年,开始在公务人员,小学教师和中学学生中,吸收团员。32年2月15日,成立三青团永春分团筹备处,辖六个区队(永春2个,德化3个,安溪1个),由严泽元(第13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兼主任,翁化请兼书记。筹备处设在五里街民生路。5月,水春分团举行第一期入团训练,在西安中心学校举行宣誓典礼,吸收新团员122人,省支团主任黄珍吾(省保安处长)监誓。6月,省支团派林竞志(泉州人)任分团书记,下设总务股、组训股、宣社股等。县分团编制为10人。8月,成立青年服务社,设总干事一人,下设桃城、西安两个青年消费合作社。9月,成立三青团安溪分团筹备处,永春分团筹备处只管永春、德化两县的团务。12月,永春分团发展到8个区队(永春4个,德化4个),9个直属分队,
  国民党永春县党部历任书记长(指导员)一览表
  176名团员。是月,省支团派刘澄清(永春参议会议长)任主任,林琼新(莆田人)任书记。
  民国33年1月1日,三青团永春分团创办《青年报》。是年永春分团已发展到14个区队(永春10个,德化4个)494名团员。8月,省支团派刘其珠(湖洋人)接替林琼新的书记职务,并奉令成立肃好小组,专门搜集共产党活动情况。同年10月,成立三青团德化分团筹备处。至此,三青团永春分团筹备处只管永春团务,团员总数298人。年底,永春中学成立分团部。
  民国34年6月25日,召开三青团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三青团永春分团。这时,永春分团已发展到16个区队,93个分队(其中有7个直属分队)1089个团员。
  民国36年春,国民党、三青团开始进行党团总登记,因刘澄清与刘其珠去台湾,干事长由曾天民代理,后又派苏德辉为干事长,王近仁为书记。
  第三章 民主党派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的前身是清朝时期海外华侨“反清”的民间秘密组织洪门会.永春华侨参加洪门会的数以百计。
  1957年5月,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在永春县的归侨、侨眷中发展10名党员,成立了中国致公党永春支部,林士琦任支部主委,郑德郁任副主委。支部成立后,在团结海外侨胞上做了许多工作。1966年“文革”开始,致公党永春支部停止活动,主要负责人受到审查。1980年5月13日,中国致公觉永春支部恢复活动,并陆续吸收了一批党员.至1983年初,有党员18人。同年2月,经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批准成立中国致公党永春县工作委员会,由林士琦、郑德郁分别任正副主任委员。
  致公党永春工委会成立以来,先后有6人次被评选为全国、省、地(市)先进工作者。1985年10月,郑德郁被评为全国各民主党派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工作者。有11名党员先后被选为省,市,县各级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到1987年6月底为止,全县有党员25人。
  1987年1月13日,经致公党泉州市委批准,增补王大贞为致公觉永春工委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作为工委会的专职人员。
  第二节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82年8月7日,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泉州分部永春小组,有盟员5人,其中男4人,女1人。刘清洁任组长,王志英(女)任副组长。至1987年10月间,有盟员7人。同年12月12日,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泉州市委员会永春支部,主席黄福台。盟员王志英(女),1979至1983年先后被评为县,地、省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极分子,被选为县第十届人大常委、第十届市人大代表、省台盟委员、市台盟分部委员、市台联常务理事,盟员刘清洁,1983年11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赴北京参加全国台湾同胞为祖国做贡献经验交流大会;盟员黄福台,多次被评为积极分子,1987年被选为县十一届人大代表。
  第四章 群众团体
  永春县的群众性组织主要有工会、农民协会(简称农会)、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育团)、工商联合会(简称工商联),中苏友好协会永春分会、永春县抗美援朝分会,永春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归国华侨联谊会(简称侨联)、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及其所属专业协会和学会,文学艺术联合会(简称文联)、永春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永春县消费者委员会等。
  侨联、科协、文联、消费者,员会分别见各有关专业志,本章不重复。
  第一节 工会
  民国15年(1926)冬,厦门市总工会派步青回永春,与假期回乡进行革命活动的杨邦彦(当时是共产党员)配合,开展工运工作.杨邦彦在天妃宫召开有30多人参加的人力车工人和搬运工人联席会。第二年3月,在永春街尾成立人力车工会和搬运工会筹备处。参加工会筹备处的工人达50多人。同年9月,工会筹备处与县农民协会筹备处联合举行示威游行,反对政府重复征收本年度田赋。
  民国17年,中共永春县委派林菁(又名林秀明)领导人力车工人向车主开展斗争,迫使车主接受工人的委求,减少了车租。
  民国25年,国民党开始在工人中组织工会。永春当时的工厂仅有美化印务馆、《永春日报》印刷和街尾电厂,职工20人,连同手工业者,建筑工人、人力车工人和码头搬运工人等总计860人,规定所有工人都必须参加工会。工会权力掌握在资方代理人和工头手里.民国27年,永春县工会有会员839人,其中自行车职业工会243人,缝纫业工会6人,理发业工会74人,人力车职业工会120人,码头(搬运)工会192人,建筑业工会204人。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月成立永春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并先后在印刷、建筑、附城商店等8个行业建立基层工会筹委会,下设67个筹备小组。工会筹委会成立后,首先是保障工人权益,不准资方随意解雇工人。其次是培养骨干,先后在永春中学和桃城小学开办职工业余学校(1953年改为职工业余中学),吸收职工中的积极分子138人参加学习,接着举办工会干部短期训练班,培养工会小组长以上干部60人,并正式成立邮电基层工会。在建筑和码头搬运等行业中,开展反对封建把头和包工头的斗争。1952年1月间,结合·五反运动”,进行民主改革,清洗了混进工会的不纯分子和封建把头,纯洁了工会组织。2月,正式成立县教育工会委员会。
  1953年5月27日,召开永春县首次工会会员代表会,正式成立永春县总工会,会员2081人,占职工总数的82.64%。同年,建立永舂工人俱乐部。1954年2月,县总工会改称为永春县工会联合会。(历次代表会情况见附表)
  各级工会比较重视和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开展劳动竞赛,关心职工生活。从1954年开始,开展以“提高技术、改进技术、掌握技术”为中心的劳动竞赛。1956年有29名职工出席省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1959年有7人参加省群英会,酿造厂刘其福出席全国工交财贸基建系统群英会。到1959年底,全县有工会会员5338人。县和基层组织共有俱乐部53个,图书馆(室)74个,业余剧团16个,文艺小组73个,各种球队78队。
  1963年7月恢复永春县总工会名称,全县有基层组织58个,会员6365人。
  “文革”期间,部分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工会工作中断,其职权被“工人造反司令部”及其后来的“工代会”取代。
  1979年恢复工会组织,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35个,会员12097人,占职工总数的90%.配备专职干部18人,兼职干部740人。此后,工会活动正常开展,每年春节和“五一”节,举办各种球类比赛或文艺调演。近几年来,先后推荐一批劳动模范到外地休养、参观,并利用暑假组织475名教师到西安、杭州、温州、漳州、厦门,泉州等地学习或游览。1986年到1987年上半年,全县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1989件,已实施836件。
  1981年至1984年,被省工会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有: 1981年,省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天湖山矿务局,省工会先进工作者林上添(化肥厂),省工会优秀积极分子黄文渠(经委)、陈淑维(造纸厂)、李齐校(永四中)、姚秀枝(木材公司)、胡红光(邮电局)、徐安国(果品食什公司)、林勇能(1197煤田勘探队)。
  1983年,全国先进工会小组天湖山矿务局铅坑食堂工会小组,全国工会积极分子许金表(化肥厂)。
  1984年,省先进基层工会天湖山矿务局工会委员会,省先进工会小组永春邮电局下洋支局工会小组,省工会先进工作者郑黎明(197煤田勘探队)、吴宗耀(天湖山矿务局天湖岩一矿),省工会优秀积极分子黄少·(农业银行)、傅志中(化肥厂)、陈培养(酿造厂),陈志祥(石鼓中心小学)、高学庆(林产品经铕公司)、许式仁(蓬壶中心卫生院)。
  到1986年底,全县有基层工会组织160个,会员15241人。同时建立基层女工工作委员会37个,“职工之家”105个,各种球队71队,基层俱乐部36个,图书室55个,藏书4.66万册,业余文艺队11个,电影队5个。县总工会拥有2500平方米的工人俱乐部大楼一座(1982年建成),内设图书室、棋艺室、乒乓球室,会议室,职工教育教室、电视录像室、招待所、服务部(小卖部、冰厅)等。
  关心职工生活,建立互助储金会,评发临时困难补助,为职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历任总工会主席(主任、理事长).李占梅(理事长),陈锦华(主任)、李修长、李振芳,于清义,林彩(工代会主任)、黄文渠、沈开水、蔡金宝。
  第二节 农会
  民国15年(1926)12月,共产党员张大宣,颜步青等筹建农民协会。并先后在鳌峰、东平一带成立乡村农民协会。民国16年3月,成立永春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发表《永春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宣言》,颁发会员证,省农协会委任张大宜为县农协会筹备处主任。9月,张大宣在泉州被杀害,县农协会和各区、乡农会除东区外均被迫停止活动。
  民国17年2月,东区农民协会组织示威游行,参加的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觉民社社员和农会会员2000多人,手执土枪、梭镖,岸刀进军县城。8月30日,召开东区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会,宣布东区农民协会建立大纲。10月,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吴亚鲁帮助整顿东区农民协会。10月在太平寺外广场,召开东区m众大会.由东区农协会主持公审并处决二名农民运动的破坏者,东区农民运动迅速发展。11月9日,刘子宽带兵包围东区农民协会,强缴东区民团枪械,捕去农协会骨干颜步青等9人,使东区农民运动受到挫折,斗争转入低潮。11月中旬,陈其挥、陈瑞图应吾峰群众要求,重新建立后垄、枣岭、桥头铺、东林、田头溪、溪碧、龙头,蓬莱巷等村农会,并重新建立区农民协会。第二年,吾蜂区农会又发展到边远的石牌、岭格、金墘、大水路、横山,砻内,前山、张格等地。中共永德县委派林菁协助陈其挥整顿吾峰乡所属各农会组织,宣布“一切权力归农会”,开展“抗捐、抗税、减租、反匪”斗争。四五月间,陈国辉二次对吾峰进行“围剿”,吾峰的农民运动也遭到了挫折。
  民国21年(1932)9月,先后在达埔溪源、中洋、圳古,后塘林等村成立村农民协会和抗租委员会,并制定抗租办法。第二年,蓬壶的鹤山、仙岭,达埔的内洋,岱山、赤竹、院前、东园、羊角、大仑、大坑、芹莱垅、后按、官林,岩山,道场,石鼓的格头、大卿、苦山,吴坑,岵山的文溪、山母头,仙夹的德田、巷头、赤竹墘、后吴、大林头等地也先后成立村农民协会和抗租委员会。至民国23年,农协会已扩展到41个村落。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春县政府曾指令各保甲组织“保农社”,但有名无实。
  1949年10月,成立永春县农民协会,洪涛任主席,主要领导全县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至1950年10月底,全县共建立乡农民协会126个,会员25158人(男20889人,女4269人)。同时,协助政府领导农民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征粮、贯彻婚姻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等。土地改革结束时,全县农会会员增加到67022人。1953年3月撤销农民协会组织,成立中共永春县委生产合作部。
  “文革”期间(1968年12月)曾成立“永春县贫下中农代表会”,农村社队设立“贫下中农协会”,生产队设“贫协委员”。“文革”后期,这些机构自然消失。
  附录:永春农民协会筹备处宣言
  我们中国,是以什么立国?先总理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就是农”。虞舜耕于历山,伊尹耕于莘野,古来建立伟大事业的伟人,都是来自田间。我们中国民族于历史上,就是“农”为重心。
  我们中国的农民,自周秦以降,就渐渐跌到下层的阶级去。君主的专制权愈大,农民阶级愈被压迫。因被压迫的缘故,我们的一般农民就祇从事耕种之生利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种以外的事不敢过问,参政的权遂被剥夺了。吸而知识阶级,也被贵族和资本主义占据了,于是农民遂成为机器式的人民了。
  孔仲尼说.“民以食为天”。凡需食的动物,都是专靠这机器式的农民。不但是食的靠我们农民,就穿的也应靠我们农民,政府靠我们农民供给租税,士工商靠我们农民供给粮秣,我们农民如牛马般替人们工作,自己竟弄到饥木得饱,寒不得穿,住不足以蔽风雨。一般靠我们农民供给粮食的,反得饱清肉,穿锦绣,住高堂华厦,世界不平事,孰有甚于此者?
  压迫力愈重,反抗力也愈大。我们农民因被压迫太甚,所以近来于政治革命以后,发生面包问题的革命。面包间题就是先总理中山先生所主张的民生主义。我们相信民生主义不实行,任汝怎样革命,都是不彻底的,不是根本的。
  我们农民,因自周秦以来,跌到下层阶级去,历代因袭,遂至民气不扬。到了满清,受异族专制的压迫,更为厉害。口谈被戮,腹诽被诛,遂至俯首帖耳,不敢喘息。到了民国十五年来,一般残暴的军阀,倒行逆施,弄到我们农民生命不保,就是求做牛马般的工作也不可得了。我们农民阶级,一切的气力都被摧残到净尽,吸成为麻木不仁了。那里有什么组织?什么革命?
  克鲁泡特金说:“去与农民为伍”。先总理中山先生说.“要革命,须把大多数民众联合起来”。我们要革命。如果要做彻底的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一般革命的先觉者,就要去与农民为伍,我们农民也应联合起来,做有组织的有革命精神的民众。
  现在我们的革命军北伐;是快要成功了,我们的福建省也葜定了,我们福建的农民是要乘时蹶起,共同奋斗,做彻底的革命工作。
  本筹备处由省协会特派到永来了。现在敢郑重对我们农民阶级宣告:本筹备处的贵任,就要我们永春各乡各农村的民众,都有严密的组织,都联合起来,成有团结性有革命精神的民众。到了各农村协会各乡协会组织成立了,联合组选县协会委员会,就是本筹备处的工作完成责任终止之日。但是我们组织协会的目的,是本着先总理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要求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实行。解决根本上的面包间肠。我们认定民生主义不实行,不是彻底的革命。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无实现之日,就是革命无终止之期。不做彻底的革命者,我们下层阶级的农民是应该反对的。所以我们农民是应该赶快联合起来,做彻底的革命者。现在我们的革命口号是:打倒资本主义的大地主,打倒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者,反对不彻’底的革命者,反对变相的新军阀。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蚶改善农村生活,国民革命成功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
  (录自《崇道报》1927年3月25日第三版)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17年(1928)9月24.日召开共产主义青年团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永春县委员会.选举李文墨,李希龄、丁云为常委,李文墨任书记。18年秋,在永中、崇实、育贤、南湖等中学建立团组织。
  民国19年3月至5月,共青团发动学生开展宣传活动,支援吾峰抗捐抗税斗争。在斗争中李文墨不幸被捕,5月11日牺性于西较场。7月,团县委改组。至次年2月,全县有团支部6个(其中工人支部1个、农民支部3个、知识分子支部2个),团员30人。
  民国21年4月,永春党团组织改为特支,颜铁(后叛变)任团的特支书记。
  民国22年5月,共青团永春特支改为共青团永春特区委员会,辖有特区,东区、中区、北区和莲玉锦区等五个区委会或区工委会。团特区委员会书记李炮,于193年11月被捕牺牲。
  民国38年春,中共力行中学临时支部先后发动近20名青年学生参加各种宣传活动,东平、石鼓、玉坑等地也有不少青年参加活动。
  1950年1月1日,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永春县工作委员会,开始在机关和附城开展建团工作。到1952年底,全县建立12个区(镇)团工委会, 2个团总支, 123个团支部,团员2818人。1953年1月31日,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永春县首届代表大会。会后,全县组织141个青年生产队参加全省“千斤稻、万斤薯”生产竞赛,并于1955年7月1日,召开永春县第一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大会青年积极分子代表209人。12月上旬,又召开永春县青年向荒山进军誓师大会。会后发动全县膏年2.2万余人,组成111个垦荒突击队。这一年,晋西青年团员张礼眼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颜米盘、陈守央等7人参加省青年垦荒造林开发山区积极分子代表会。李礼严、官仁慕出席1956年全省造林积极分子代表会。
  1955年3月首次实行义务兵役制时,全县征兵任务800人,报名蠢军的青年达7773人。应征入伍的青年中有团员376人。同同时,全县先后动员民工9000多人参加4582国防工地、7182国防工地、同安汀溪水库和鹰厦铁路的建设。民工中大部分是青年,他们组成青年突击队,作为工地建设的主力军。
  1957年6月18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底,全县有团委会12个,团支部345个,团员9154人。
  1958年12月21日召开永春县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表彰了先进集体141个,青年积极分子312名。6名青年积极分子出席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水电科的郑声襄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于代表大会。 1963年在“向雷锋学习”的活动中,许多青少年自觉地为烈军属、“五保”老人服务,如桃水、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出现了新的社会风尚。
  “文革”初期,团组织停止活动,1971年恢复。是年,发展新团员2582人.至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会20个,团支部276个。
  1978年2月,共青团福建省十面红旗之一的永春东里小学的先进事迹在《福建日报》上登载。同年10月,北硿华侨茶果场洪金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1979年的“新长征”竞赛活动中,天湖山矿务局铅坑掘进五队,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永春煤矿陈金树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在1980年的“增产节约日赛”中,永春化肥厂团委会,永春皮塑厂陈惠仙分别被团省委评为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1981年,永春化肥厂吴争先为职工义务理发,坚持十年,理发6000多人次,参加了福建省学雷锋先进个人经验交流会。在1982年的“全民文明月”活动中,永春果品食杂公司团支部被团省委评为先进集体。林清忠(一都中学)、林智玄(永春侨中)、陈鹏飞(永春一中)、郑建全(永春四中)被评为1982年省优秀青年教师.在1983年“全省财贸系统青年优秀服务竞赛”中,县果品食杂公司育年门市部被评为先进集体,李永生被评为先进个人.同年,县小水电公司团支部,永二中高二(5)班团支部被团省委评为先进团支部,李健民被评为省优秀专职团干.在1984年全省农村百个团支部先进竞赛活动中,湖洋乡桃美村团支部被评为先进集体,并于1985年评为省优秀团支部。1985年蓬壶乡美山村青年林金水被评为全省农村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辜景峰、陈汝泽被评为省优秀团干部。同年,团县委被省团委授予少先队“创造杯”活动优胜单位。1986年,湖洋乡高坪村团支部被评为省优秀团支部,该村“青年之家”被评为省优秀“青年之家”。郑金达(茶果场),孙一舟(达埔乡)被评为省实用技术培训先进个人,黄建家(和平师范)、林天虎(桃城镇)被评为省优秀团干都。苏坑乡洋坪村团支部书记张文理被评为全省造林标兵。1987年,县直机关团组织响应省团委号召。在“双增双节”先进班和青年优质服务班竞赛中,获省最佳奖杯1个,优胜奖杯12个,奖章172枚。
  到1987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会34个,团总支26个,团支都615个,团员19616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召开过十次县团代会:第一次,1953年1月31日至2月4日;第二次,1954年3月下旬;第三次,1956年3月;第四次,1958年12月;第五次,1960年1月;第六次,1963年3月;第七次,1972年5月14日至16日,第八次,1978年7月12日至14日;第九次,1981年9月23日至25日,第十次,1985年2月3日至5日。历任县团委书记:李文墨、吴国清,李晓山、颜铁、李炮(以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林风、张永年,许秀汗,李仁、张一帆、余金象、林基种、李艺华、蔡金宝、李建民。
  附:少年儿童组织
  1930年,李南金在达埔院前组织儿童团,以后在安南永德红色区域中,凡是已经建立农会、共育团等组织的乡村,都有几童团和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的组织,担负部分站岗放哨、蓝视敌人,侦察敌情和通信等工作。他们当中还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被国民觉报纸称为蒋家三姐妹的蒋文、蒋缓、蒋勉多次被捕,敌人对她们威吓,甚至用陪斩、假枪毙等手段,都不能使她们供出真情。蒋文英勇牺牲,蒋勉当时只有十六岁被判二年半徒刑。永春特区少先队长颜本,在革命斗争中被捕,1934年10月15日就义于西较场。1935年被捕的几童团团长颜世贤,只有10岁。当时儿童团员经常三两成群,故意在驻军管地嬉戏打球,有时把球打入军营里,然后群趋拾球,藉以观察敌情等等,国民党报纸也为之惊叹。
  1950年秋,开始在部分中心小学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春,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到1954年底,全县有90所学校建立少先队,队员7578人,辅导员344人。1955年秋收中,全县少年儿童开展“减少粮食损耗”活动,组织少年儿童拾稻穗6万余斤。1956年3月,召开永春县第一次优秀辅导员代表大会。年底,全县130所中小学全部建立少先队组织,共有队员14413人,配备辅导员514人。1957年底,队员为14953人,配备辅导员686人。
   “文革”期间,少先队被“红小兵”所取代。
  1978年秋,恢复少先队组织和活动,先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人人争戴新风尚红花”等活动,重新树立了少先队的优良作风.1982年,少先队东里小学第二中队和吾峰中心小学第三中队被省团委表彰为少先队先进集体。1983年,五里街中心小学少先队五(二)中队被评为省优秀少先队中队.1985年,各学区先后建立辅导组,成立少先队工作协会。开展“从小爱科学”、“学英雄业绩”、“走英雄道路”、“做党的好孩子”、“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等活动。在参加全国少先队“创造杯”竞赛活动中,永春县有14项活动获全国“创造杯”奖。1986年“六一”期间,县在青少年宫举行大型游园活动。同年,在全国少先队好队长评选活动中,岵山乡南石小学陈荣忠获好队长“大雁奖”。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北伐军入闽后,永春妇女界开始筹备建立妇女组织。民国16年(1927)3月,陈淑莲(仙游人,崇德女校教员)、余清碧(化龙人,安息日会小学校长)、郑清和(台湾人,助产士)、郑淑珠(晋江人,医生)、孙晃清(华岩人)、郑珊英(桃城人,教员)等,组织永春县妇女解放协会,发表《永春县妇女解放协会临时总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的妇女组织,发动妇女与封建礼教、买卖包办婚姻作斗争,不少童养媳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积极分子。基点村普遍办起民众夜校,发动特区妇女参加学文化,唱革命歌曲。
  民国19年,李南金在达埔岩峰筹建妇女会组织。民国22年4月,中共永春特区委设立妇女部,陈惠兰、潘月华先后任部长。5月,成立特区妇女会,李素明任主席,各基点村建立村妇女会。在游击活动区普遍发展妇女参加革命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绩。李素明、潘蕉、蒋文,林记、潘鸯,王吥、黄八,吕劝等先后英勇牺牲,郭秀莲、潘月华、蒋勉,蒋绥、刘聪,苏晏、徐莲、陈俭等曾先后被捕,在监狱或法庭上坚持斗争。与此同时,国民党永春县党部也在县城组织永春县妇女会,先后由张铎(北平人)、陈洁贞、洪婉秋(南安人)、张佩华(德化人)、陈玉媛、苏坚如等任主席。抗日战争初期,永春妇女会曾组织永春县妇女抗敌后援队。
  民国27年(1938)秋,永春县妇女会和女子职工学校联合组织一支妇女宣传队,上街下乡宣传抗日救国。同时举办妇女夜校。民国32年,全县民众夜校有妇女班86班,学员4104人。
  民国33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派洪瑞英到永春的云峰、石城开展工作,发动妇女李税、许全等参加秘密交通站。民国35年12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派史爱珠、李淑英等到永春桂地活动,动员妇女支持亲人参加武装工作队,她们有的卖田地来帮助武工队解决抢支弹药问题。
  民国38年夏,闽粤赣边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组织妇女参加支前和解放斗争。9月,成立永春县妇女运动委员会。到年底,全县有7个区组织成立区妇女会,会员1027人。1950年8月成立永春县妇联筹备会。同年,开办冬学民校,入学妇女占妇女总数50%以上。1951年7月1日,召开首次妇女代表大会,成立永春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2年,举办贯彻新婚姻法学习班。到年底止,全县自由结婚3366对,离婚340对,寡妇再嫁157人,童养媳回娘家102人。这一年,全县有226名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训练班。至1956年,妇女担任社长、副社长的187人,社委414人,副队长611人,出现了许多妇女生产能手。仰贤村郭娜为集体养牛,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58年12月3日,湖洋曙光农业社社员李文英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丧大会。到1959年全县妇女中有共产党员291人,共青团员1000多人,当选为省人民代表的1人,县人民代表30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3人,县科I;1级千部20人,人民公社副社长8人,副大队长148人,生产队副队长934人。 1959年。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名为永春县妇女联合会。
  1962年,在战备中,妇女接受民兵训练的达23786人。 1966年1月五里街十姐妹粮店被评为全国粮食系统先进单位。同年,城关公社洋上大队创办鲁寮妇女耕山队,先后种植杉、松、竹共2200亩,茶叶120亩,柑桔40亩,砂仁60亩,并试种罗汉果获得成功,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单位(1979年和1983年)称号。
  “文革”初期,妇联工作停顿。1972年5月18日,召开永春县革命妇女代表大会,成立永春县革命妇女委员会(“文革”结束后恢复为永春县妇女联合会)。同年11月,县组织妇女干部290多人到尤溪县谢坑妇女耕山队参观学习,回来后建立34个妇女耕山队,共有队员280人。湖洋公社桃源大队还创办妇女茶叶专业队,负责361亩茶园的栽培管理和采制加工。到1984年产茶180担,收入6.3万余元。1980年,该大队又创办妇女柑桔场,经营柑M260亩,1984年产柑桔424担,收入2.5万余元。该大队妇代会先后被评为县、地、省“三八”红旗集体单位。
  1979年11月,成立永春县托幼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托幼工作的领导。到1987年,有托儿所11所,入托幼儿185人。同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的有苏玉燕、施秀宝、王志英等。
  1983年9月,苏玉燕、郑爱珠、黄仁瑌(湖洋桃源大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开展“五好家庭”活动中,锦斗公社珍卿大队的徐面,东平公社霞林大队的孟玉梅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1984年2月至3月,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制宣传月”,政法机关依法判处了一批侮辱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犯罪分子。3月,以县妇联为主成立永春县儿童福利基金委员会。8月,成立永舂县少年工作委员会。11月2日,成立永春县家庭教育研究会,发展儿童福利事业,维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中,广大妇女为出口创汇作出贡献。仅华岩村就设立11个毛织品加工点,300多名妇女月织针织品8000多件。达埔汉口村80%以上的妇女参加了外向型的手工业生产。锦斗乡妇女1985年养长毛兔创汇16万元。西安村妇代会主任张玉,1985年承包该村立体养鸡场,年产值达10万多元,纯利3万多元,先后被评为县、市、省“三八”红旗手、女能人。1987年,全县共有56651名妇女参加抽纱、针织、制香等手工业生产和来料加工。
  1987年,县妇联下属有22个乡(镇)妇联会,30个工矿企业女工委员会和7个个体劳动者协会妇女委员会。全县妇女中有共产党员816人,共青团员5542人,副局级及以上干部19人,主治医师5人,农艺师2人,工程师2人。
  历届县妇女代表大会:第一届,1951年7月1日召开,出席代表157人,选举李廷妮为主席。1952年6月李他调,由陈琼任主席,1955年2月陈他调,由沈少惠任主任。第二届,1957年3月23日召开,出席135人,选举沈少惠为主任。1959年10月沈他调,由王慧文任主任。第三届,1962年4月6日召开,出席229人,选举颜美珍为主任。第四届,1972年5月18日召开,出席482人。第五届,1978年9月27日召开,出席483人,选举李伦英为主任。第六届,1982年9月29日召开,出X485人,选举李伦英为主任。1983年11月改由谢雪芳为主任。第七届,1985年11月10日召开,出席343人,选举周碧华为主任。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民国2年(1913),福建省参事宋渊源回永春,在五里街翁公祠成立永春县商会,自任会长。民国4年,推举孙易团为会长,因筹赈有功,总统黎元洪顺给“弭患保安”厦一面.嗣后接任会长的有林尔云、颜诒开、孙奕琛等人。民国10年至14年,连年旱灾,商会曾募款进口大米,举办平粜。
  民国14年,商会改选,林澈忠任会长,曾筹资创办商立学校,陈旭明兼任校长,后来陈出洋募集资金改为侨办,校名亦改为华岩公学(即现在实脸小学的前身)。
  民国16年至26年,历任会长为吴前贤、颜昭景、林满忠、王清蒲。这段期间,商会曾协助修建永隆坝水利工程,募资在埔头兴建救济院,收容乞丐,在五里街举办中医义诊所。
  民国26年至34年2月,历任会长李尧南、宋传煌、黄文瑞。这段期间,由于国民党党内派系斗争的影响,商会内部的派别斗争也渐趋表面化。1945年3月,由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派林珠光出任永春县商会会长,以缓和矛盾.此后,林子明、林澈忠、陈式皋先后继任会长。
  民国期间,商会先由国民党县党部管辖,后归属县政府社会科主管。县商会会址在五里街,下设城厢,蓬壶,达埔、湖洋、一都事务所。
  1949年12月10日在五里街成立五里街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处,1950年9月26日正式成立五里街工商业联合会。城关、蓬壶、达埔等重要集镇的工商业联合会也陆续筹备建立。1951年7月8日,成立县工商联筹备委员会。1953年4月16日,召开永春县工商界第一次代表会议,正式成立永春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基层工商业联合会改为分会.全县共有14个基层分会和工商业联合小组,会员3610多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以后,行商、摊贩大部分转入农业生产。1958年8月,召开县工商界第二次代表会议,调整了一些组织。基层组织精简为1个镇分会,1个办事处,8个工商小组,会员1140人。1959年,工商界人士中有49人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132人被评为积极分子。1962年10月,召开县工商界第三次代表大会。
  “文革”期间,工商联被迫停止活动,一些骨干被批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对历次政治运动中和“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全部平反。1980年3月成立县委“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区别工作领导小组,对1956年在对私改造中被定为工商业者的549人进行区别,改为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的499人,占总数的90.06%。1985年9月11日,恢复县工商联的组织和活动,主要任务是摘好经济咨询,技术培训,加强同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国外华侨中的工商界联系,为改革、开放和摘活经济服务。
  历届县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林东汉、陈华锡。历届县政协委员中,都有县工商界人士名额,其中颜纯伟被推选为县政协第六届和第七届副主席。
  第六节 其他
  一、中苏友好协会永春分会
  1951年1月成立中苏友好协会永春分会,至1953年4月,全县建立中苏友协基层组织80个,会员1.5万多人。1960年7月,中苏友好协会停止工作。
  二、永春县杭美援朝分会
  1950年11月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先后有8万多人参加抗美援朝示威大游行,有13.36万人参加了和平签名运动,有12.57万人参加投票反对美国武装日本。全县人民普遍订立爱国公约,到处大唱抗美援朝歌曲,爱国情绪空前高涨。 1951年6月1日以后,全县人民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献购买飞机大炮金额达12亿余元(旧人民币),并寄发慰问信5000多封,书刊3万本,W问品1320件。同时结合反对美国细菌战,在全县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了为害达57年之久的鼠疫。
  在抗美援朝中,永春县英雄儿女苏其灶等23人英勇牺牲(详见《烈士英名录》)。
  三、永春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4年成立,1985年在一都、下洋、坑仔口、锦斗,蓬壶、达埔、五里街,城关,岵山、东平、湖洋设分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四、永春县老年人体育协会 1985年1月成立永春县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老人参加体育锻炼。县老干局和县体委先后联合举办过太极拳和气功培训班,推选代表参加泉州市举行的老年人体育比赛。1985年10月,82岁的郑文存被全国老年人体育协会评选为全国十名健康老人之一。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