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果品食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32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果品食杂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1
页码: 4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经营的果菜包括柑桔、荔枝、笋干、香菇和其他食用菌等。柑桔长期实行派购,1984年后改为议价购销。荔枝社会销量和收购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香菇在清光绪年间已经开始销售,1950年代至1980年代收购量居晋江地区首位,但1983年后逐渐减少。笋干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是主要收购品种,但1965年后停止收购。食用菌包括草菇、平菇、白木耳、蘑菇、香菇、风尾菇、黑木耳和金针菇等,其中草菇、蘑菇和香菇是主要的收购品种。
关键词: 永春县 行业 果品食杂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水果、干果莱、食盐,调味品和水产品等类业务,较长时间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交替分工经营.1956年设国营水产营处、国营食品杂货公司。水产营业处下设批发部,有职工6人,经营水产品批发。食品杂货公司下设批发部和城关、五里街零售商店4个,职工53人,经营干鲜果菜、糖果糕点,副食品等批零业务。1957年营业额75.4万元,大量业务由各地供销社承担。1958年并入副食品经理部,1977年果、菜业务划归供销社。1978年后,归县果品食杂公司主营。1987年全县有副食品零售商店65家(不含综合,个体商店),职工210人。
  本县经营的主要果、菜是柑桔、荔枝、笋干,香菇和其他食用菌等。
  柑桔。长期实行派购,1965年收购503担,销售(指县内,下同)65担,1970年收购7100担,销售557担,1975年收购37355蛆,销售7444担;1980年收购57697担,销售7119担;1982年收购85369担,销售21626担。1984年由二类产品改为三类产品,采取议价购销,1985年收购20917担,销售6146担。
  荔枝。1949年社会销量300担,1952年170担,1957年1200担,1962年400担,1965年2228担,1970年1054担,1975年1336担,1980年3517担,1985年6065担,1987年5205担.收购1980年1784w,1982年72担,1983年2543担,1985年757担。
  香菇。清光绪年间,五里街的荣源、胜源菇行,年运销量一二千担。1926年至1948年,协隆号运销1.2万担。1952年至1956年,收购量居晋江地区首位,其中1954年收购158担,占全地区73.49%。1957年纯销售20担,1962年至1982年,年均销售10担左右,1983年38担,1985年14担。
  笋千。1954年至1957年,晋江地区收购的白笋干,基本出自本县,其中1956年收购365担,1957年55担。1962年以后,因生产建设需要大量毛竹,收购减少,1965年停止收购。
  食用茵。60年代开始试种草菇,平菇、白木耳。1971年收购草菇(干)26担。70年代试种蘑菇、菌种香菇。1979年至1985年,收购鲜蘑菇47405担,1976年至1979年收购香菇(干)63担。1982年后引种风尾菇、黑木耳、金针菇。1984年成立县食用菌技术服务公司,鉴定调配茵种,指导生产收购。当年收购金针菇14担。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