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30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政
分类号: F61
页数: 5
页码: 437-4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的邮路和业务发展历程。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永春开始办邮局,逐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邮政、通信网络。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省县同干线邮路、县内干线邮路、城市投递线路和农村投递线路的完整的邮路网。各种业务也不断增加,包括信函、包裹、报纸、保险等。现在,永春的邮局已经成为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构,为当地人民和海外侨胞提供方便快捷的邮政、通信服务。
关键词: 永春县 邮电 邮政

内容

清末,永春开始办邮局,设邮路。民国期间除城镇邮路外,还有县际和县内邮路各4条。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邮政,通信网络。
  第一节 邮路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春创办大清邮政总局永春分局,后改为永春邮政局,局址原设在五里街吴厝宅,后迁东门外桃源殿口,再迁城内许内街郑氏裕轩公祠堂。先后增设五里街代办所一处和玉斗、锦斗,蓬壶、达埔、五里街、城关、岵山、夹漈、太平、湖洋10个信件收投点。蓬壶信件收投点后来改为代办所。
  民国19年(1930),永春有县际干线邮路4条,均系步班。永(春)泉(州)邮线,全长170华里,当日班,两名邮差对行,每天上午11时半发班,次日上午9时半归班,永九(都)邮线,曾一度延至罗溪(现南安罗东),全长约70华里,一天来回下午3时发班,次日下午一时归班,每班两名邮差,永德(化)邮线,全长55华里,两个,邮差对行,上午六时发班,夜宿德化,次日下午1时归班;永仙(游)邮线,全长95华里,经湖洋、白鸽岭、至仙游,3名邮差轮流,第一天中午12时发班,宿湖洋,第二天从湖洋出发至仙游,第三天从仙游返回宿湖洋,第四天上午回局。
  县内邮路4条,均系步班。永蓬(壶)邮线,全长80华里,经吾顶、汤城、蓬壶,夜宿达埔,2名邮差轮值,早上5时出班,次日10时返局,永华(美)邮线,全长108华里,经岵山,西向、夹漈,夜宿华美,再过蓬岛、诗山,梧埔山回永春,两名邮差轮值,上午6时发班,次日下午5时返局,蓬(壶)坑(仔口)邮线,全长53华里,经锦斗、玉斗到坑仔口邮差1名,三日一班,一天往返,蓬(壶)一(都)邮线,全长106华里,经锦斗、桂洋、,曲斗,夜宿一都,次日返蓬壶,邮差1名,三日一班,两日往返。
  还有4名信差,负责城关到五里街以及东西城郊农村投递工作。城关、五里街每日投递2次,东西城郊每日各投递1次。城东段邮路至冷水、东关、八坑(今内碧村),城西段邮路至石鼓、仁庄(凤美)。
  蓬壶邮局有信差1名,负资蓬壶街、毓斌中学(现永三中)和美中、美山、汤城、壶口桥、壶东、军兜等村的投递工作,日投1次。
  抗日战争前,邮局有员工32人,在民生路(西安路)设邮政处,在达埔、店口(太平)、湖洋,西向、夹漈、岵山(和林)、剧头铺、冷水亭、仙溪、东关、岵山(塘溪街)等地设邮政代办所,在卿园,大路头,街尾设3个信柜。民国27年(1938)增设清白代办所1处,蓬壶升为三等邮局,直属福建省邮政局管辖。
  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形成省县同干线邮路、县内干线邮路、城市投递线路和农村投递线路的完整的邮路网。省县间干线邮路:邮件直接送达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和有关县市,与全国和世界大部分国家与地区通邮。
  县内干线邮路:50年代初,有5条步班邮路,1984年发展至8条,其中委办汽车邮路4条,即县城至一都96公里,至坑仔口49公里,至湖洋24公里.,至剑斗93公里,其余为自行车或摩托车投递邮路。
  城市投递线路:1976年前有2名投递员,分城关段、五里街段。城关段兼城郊的桃东、化龙、卧龙、长安、张埔、洛阳、环翠、仰贤等村的乡邮投递;五里街段兼社山、吾江、半岭等村的乡邮投递。1977年后,各种报刊发行量增多,超过投递负荷,不再兼郊外农村投递。市内每日投递一次信件、报刊直投到户。1985年,根据县城市区的扩大,业务量增加,市内增加1个投递段。
  农村投递线路(投递邮件至各乡村的邮路):过去,农村不通邮,所有邮件由代办所悬牌招领。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邮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58年实现社社队队通邮路,总长达到934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221公里)。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村邮路有所压缩。1978年以后,多次对农村乡邮投递进行整顿,改革。1985年底,全县农村共有45条乡邮线,总长957单程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27条535单程公里,步班邮路18条322单程公里,配有乡邮员29人。全县224个村,逐日通邮达171个,占76.3%,隔日通邮53个,占23.7%,直投到442个村民小组。同时建立了151个农村信报收投站,14个少先队进报站,有社会信报投递员295人,担负2362个村民小组的信报投递工作。全县有152个村能在第二天看到省报。1985年又在站山进行乡邮携递改革,由农民承包邮路,全乡有3763户村民的信件、报刊直接投递到户。
  第二节 业务
  清末至民国初期,永春邮局设备简陋,只有1个木质保险柜(现存北京邮电部博物馆)、1张营业桌,1个挂钟、1支10公斤的秤子、几枚日戳。主要办理平常函件、挂号信件的寄递业务,后来逐渐增加航空信件、包裹、保价信函等业务。民国19年(1930)增办邮政储金和简易人寿保险,代售印花税票,代订报纸,解送侨汇。1951年起办理报刊订销业务,以后又陆继增办保价印刷品、保价包裹、特种挂号信函,汇兑、快递小包、国际小包和国际航空邮件。1953年解送侨汇业务移交侨友派送处办理,邮政储金和简易人寿保险移交人民银行办理。1957年4月1日起接办机要通倌.同年7月开办电报汇兑、报刊零售等业务。1980年又增办了代收货价、代发广告和工商品包裹业务。1984年开办集邮业务。到1985年,永春邮政业务范围有六大类,即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机要通信和集邮。1987年8月5日,县局开办邮政储蓄所,主办项目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10月18日开办岵山邮政储蓄点,12月29日开办蓬壶储蓄点,12月31日开办下洋储蓄点。至年底全县共收储金额56万元。是年出口计费函件131.41万件,出口计费包件1.48万件,出口计费汇票4.96万张。比1952年分别增长5.72倍、8.87倍和3.72倍。
  第三节 报刊发行
  民国34年(1945),永春开始办理报刊发行。经邮局挂号发行的新闻报有《永春日报》、《永声报》、《青年报》3家。1949年定期刊物(包括报纸期刊)山邮电局总发行。1950年起发行报刊达80多种10万多份。1959年接办《永春报》发行。当时的《晋江农民报》、《永春报》发行到全县每一个生产队。“文革”期间,许多报刊停办,报刊发行种类及数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城开办报刊零售门市部1处,报刊亭5处,各邮电支局(所)都兼办报刊零售业务,各主要集市点普遍开设个体户报刊零售摊。1985年,永春发行的报刊种类达1796种,期发数增加到9.84万份,报刊累计数达576.34万份。1987年,报刊期发数8.93万份,报刊累计数624.05万份,比1952年增长13.6倍。
  第四节 机要通信
  新中国成立后,机要通信由军队和地方党委办理。1957年4月1日起始由永春邮电局接办,设专职机要营业员、机要投递员各1人,兼职机要员2人,寄递永春县委、县政府,公安局、检察院、人民法院、人民武装部、驻军部队、永舂化肥厂、天湖山矿务局等单位的机要文件。后来又增加锦斗658和655工地,雪山空军部队、197地质队等单位机要文件的寄递。“文革”期间,机要寄递范围扩大到公社一级,1980年恢复原来的寄递范围。1985年设机要邮路两条,全长148公里,一条永春至下洋,一条永春至高垄折返岵山197地质队,配有专用摩托车1部。
  第五节 集邮
  永春最早开始集邮的是知识界少数邮票爱好者,但限于条件、环境以及对集邮的认识,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中小学生开始集邮。1959年国庆节,永春县第一次举办新中国邮票展览,其中有老邮工颜重庆等人收集的邮票。这段期间,集邮爱好者都是收集信销票,盖销票,邮票的流通也只限于个人间的互相交换。
  “文革”期间,集邮活动中断。1979年只有个别人预订新邮票或函购邮票与首日封。进入80年代,本县集邮活动逐渐活跃。1985年5月县邮电局专门开办了集邮门市部,同年9月成立永春县集邮协会,首批会员37人。邮协成立后,举办邮系展览、集邮知识讲座、集邮知识竞赛,并创办《永春邮苑》季刊.全县集邮爱好者达3000多人,其中青少年居多。先后在永春一中,蓬壶乡,北硿华侨茶果场、化肥厂、湖洋乡、下洋镇、一都乡成立7个邮协分会,有会员382人,其中农民会员占42%、青少年会员占41%。1986年2月16日至19日,县邮协举办首届邮票展览,有15人的33部邮集计713张贴片参展,分181个展柜,内容包括国内外邮票,封、片、戳等集邮种类,《上海集邮》等报刊给予报道。5月17日至19日,福建省邮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且邮协划会裕蹊诗虫被助为省邮协学术委员,县邮协被评为省先进集体。
  1987年1月,县青少年宫成立水春县青少年集邮协会,吸收12—28周岁的青少年集邮爱好者入会,首批30多人。县邮协还组织200多位会员参加全国邮票上的科学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寄出答卷90份,获90分以上的有12人,列全市第一。8月1日在泉州市邮识电视竞赛中,林一勤被推荐参加省“海山杯”竞赛并获得第二名。10月至11月,间,县第二届邮展和泉州市六县一区巡回邮展同时在永舂拳行,妇女邮集首次参展。11月,在北京召开首次全国集邮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县邮协会长黄志伟、副会长陈诗忠出席了表彰会,县邮协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黄志伟在会上介绍了永春邮协的先进经验。
  1987年全县又新办5个乡(镇)集邮网点,成立7个集邮协会分会,17个农村邮电支局(所)全部开办集邮业务。1987年县邮电局集邮业务收入达4.74万元,比1985年增长1.8倍。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