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交通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283
颗粒名称: 卷十三 交通志
分类号: F512.757
页数: 22
页码: 411-432
摘要: 本卷记载了永春县陆路、水路及其运输的历史与现状。其中,陆路包括了古道、公路、机耕路、铁路和桥梁;水路包括了航道、捎排和渡口。交通方式则涵盖了人力畜力运输、机动车运输以及水路运输等。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到公路管理、运输管理和交通监理。
关键词: 永春县 交通 发展概况

内容

永春处于闽中沿海与山区的交接地带,五代后期至宋初,是山区和沿海货物的中转站。尤溪(包括现在永安、大田的部份地区)、德化一带的土特产肩桃到永春,然后由桃溪水路运到泉州;沿海的海产(主要是食盐)由桃溪水路运到永春,然后肩桃到山区各地。
  民国9年(1920),永春开始修建公路闽中公路干线晋永线从晋江通过永春直达永安。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省会内迁永安,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泉安师管区等军政机关先后迁来永春,永春因而成为闽中的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兴修公路。1958年开始,社队相继开辟机耕路,并与公路连接,逐步形成交通网。1960年全县公路通车303.3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0.7公里,居全省前列。至1987年,全县有公路919.53公里,机耕路291.1公里,桥梁289座,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61.09公里,各乡(镇)都可通汽车。这一年完成客运量194.1万人次,比1960年增长4.63倍;完成货运量140.54万吨,比1960年增长22%。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4868辆,驾驶员非机动车7万多辆,千部职工1082人。5786人有全民和集体交通企业单位12个,但是,由于公路,等级较低,车辆密度高,超载严重,有些路段未能及时大中修,加上承包制还不完善,有的路段养护差,交通事故尤其是摩托车祸时有发生。
  桃溪是永春的主要航道,·宋开宝二年(978)以后,舟楫可从石鼓潭直抵泉州。抗日战争期间,公路破坏,桃溪航运进入全盛时期,拥有船只600多艘。
  此外,民国19年(1930)留安溪埔曾修过简易机场。1978年开始修建漳泉铁路长基至下祥支线。
  第一章 陆路
  第一节 古道
  永春古道大多是石块铺成的大路,宋代永春就有官修大路。明洪武年间,有萧姓者修建自陈岩(今蓬壶马跳)通往龙岩、尤溪二县的大路,时称为萧公路。明万历年间,东平里绅李开芳、李开藻兄弟倡修县东通往南安的大路。清雍正、乾隆年间,蓬壶尤元愈、尤锡观父子捐资修建县境内不少道路和桥梁。这些道路属官道主线及支线,宽一公尺左右。永春通往邻县的大路,东往仙游的有两条:一由湖洋惠格岭(又名古路岭)到仙游渡尾镇,一由湖洋经白鸽岭到仙游上板桥村。南到泉州的是由东关经南安九都到泉州城,到厦门的从仙夹过南安蓬华,经安溪,同安到厦门,蓬壶、达埔一带则取道乌石到安溪湖头。北往德化的由五里街越虎豹关,或从苏坑经英山格到德化县城。西往漳平的由一都的龙卿、鲁山到漳平半华,西北往大H的从曲斗过爱门街到石牌。以上大路何时修建,旧志均缺记载。此外,还有其他小路可通邻县。县境内乡村之间都有小路相通,并与大路连接.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通往邻县的大路和小路有的已废弃,有的作用越来越小.至今仍全段保留的只有经白鸽岭到他游、经虎豹关到德化等几条。
  近几年来,全县各地开始重视维修乡村大路,央漈、铺上、桃场、吾顶、培民等村的主要道路,由侨亲捐资或集资翻建一新。仅吾顶村侨亲梁清辉、梁祖辉就合资40万元,为该村4建水泥路2条1.5公里,规格化石阶路7条近4公里。
  第二节 公路
  民国9年(1920)8月,驻永春护法军军长王荣光任命施光烈为县工务局局长,开始修建城关(州内)至五里街公路,长3公里,宽5公尺左右.继又抽调民工修建城关至东关,城关至岵山,五里街至桥头铺,五里街至仁庄(今石鼓乡凤美村)四段公路,共长28公里。10年夏,永春人郑玉书任泉永公路局局长,设办事处于永春,抽调民工修建蛄山至南安前山、仁庄至达埔两段公路。11年,施光烈与南安人黄汉忠募股集资续修泉永线公路,历时3年,至14年全线通车。
  民国13年(1924)民军旅长尤赐福派工、派款修建从达埔至德化的公路,历时三年多,仅完成全线路基工程。19年,陈国辉抽调沿线各乡民工继续修建,历时一年多,全线建成通车,与泉永公路连接为泉永德公路。16年,县建设局局长刘鞠民先后抽调民工修建从城关至湖洋,从暗岭坑经洋上、介福至德化,从高垄至介福三条公路,因坡度过大和缺乏养护,仅个别路段可通汽车,不久均废弃。17年,县民团局局长林妙庆先后抽调民工修建从锦斗至桂洋,从佛斗至玉坑两段公路,共长26公里,次年通车,不久废弃。18年,陈国辉任命黄文标为县建设局局长,抽调民工修建蛄山经袱溪到达埔和站山经仙夹到南安华美二线,共长32公里,历时半年多,仅在平原地段挖了宽4公尺的路基,山区地段则大部份没动工。
  民国33年(1944),玉斗乡壮丁队队长康明深抽调民工1000多人修建从达埔经猛虎山至玉坑公路,全长20公里,因坡度太大,没有通车。
  民国35年(1946),福建省教育厅长梁龙光和旅外同胞梁祖辉、梁清辉等发动蓬壶,城关,苏坑、舂峰民工1800多人,修建西安经蓬莱巷到蓬壶公路,全长18公里,历时一年多,路基工程基本完成,但因坡度太大,桥涵未修,没有通车。
  民国时期共修建公路13条239公里,能通汽车9条137公里,其中通一两次汽车后,因缺保养停弃的5条76公里,比较肠通又有经济效益的只有泉永德公路永春段(长潭桥至英山格)53公里。民国28年为防日寇入侵,政府下令破坏泉州至永春段公路,31年又下令破坏永春到德化段公路。当时修建的公路坡度大,弯度小,路面窄(一般只有四五公尺),又是沙士的,逢梅雨季节,汽车很难通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县境内有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1987年,全县有干线、县道、乡村公路101条,总长919.5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61.09公里。所有的乡镇和89%的村都通公路,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路况:三级公路6条200.9公里,四级公路89条690.53公里,等外公路6条28.1公里。路面:有次裔级119.4公里,全部铺沥青路面6—7公尺宽,中级472公里,沙土路面4—6公尺宽,晴雨通车;低级328.13公里,沙土路面3.5—5公尺宽,雨季有些地段不能通车。
  一、干线公路
  1951年,发动群众用65万工日,修复晋永公路(晋江田头到永安)的长潭桥至英山格路段,全长55公里,1952年底通车。路基5—6公尺,沙土路面。第二年国家拨款145亿元(日人民币)进行扩建整修,路基拓宽为7.5—8.5公尺。1979年一1985年间有39公里(从长潭桥至蓬壶)路面铺设沥育,宽5.5至7公尺,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晴雨畅通。
  1953年,国家拨款68亿元(旧人民币),投250多万个工日,修建郊同线公路(原永仙公路)永春段(城关至惠格岭),全长32.2公里,次年通车。该线因惠格岭段坡度大,回头弯多,不符合公路主干线要求,于1956年再拨款40万元,在惠格岭改线9公里,并把路基拓宽为6.5—7.5公尺,1981年开始铺设沥青路面,1984年全线铺完,路面宽6公尺,达三级公路标准,晴雨畅通。
  1956年国家拨款21万元,发动近4000名民工,用30万个工日,兴建蓬壶到天湖山公路,路线经过悬崖峭壁的马跳,工程艰巨。全长37公里(包括下天线4.7公里),路基宽5—6公尺,沙土路面,同年7月1日通车。1958年,县成立公路修建指挥部,组织700多名修路专业队,修建下洋至一都段,全长37.5公里。1962年,由省公路局第四工程处负贵开筑一都至漳平段,全长76公里,于1964年竣工。该段属水漳线(从古田水口经下洋到漳平),沙土路面宽6至8.5公尺。从蓬壶至鲁山(漳平、永春交界处)全长89.8公里,1979年开始铺设沥青路面,至1987年已铺设41公里(从蓬壶至曲斗),路面宽6—7公尺。第四工程处还整修下洋至一都公路段,改线新岭头段,沿线每距15公里处建一座道班房。
  1959年兴建蛇阳线(蛇头——阳山)19.8公里,1965年建剑大线(横口经溪塔到大荣)17.8公里,1967年建溪天线(溪塔——天湖岩)7.8公里,1972年建石大线(石牌——大荣)5.7公里,1979年建通二号矿井线(铅坑——二号矿井)5.3公里。上述几条公路路基宽5至8.5公尺,沙土路面,晴雨畅通。其中下洋至天湖山、铅坑至二号井已铺设沥青路面,宽6公尺。
  1983年晋永线永春城关段改线,从桃溪经桃联、桃场到石鼓长4.4公里,路基宽12公尺。
  1987年,县境内有干线公路10条239.5公里,永久式桥梁53座1503公尺。
  二、县乡村公路
  1958年国家拨款修复、修建五里街到吾峰、高垄到吾边、锦斗到玉坑、达埔经猛虎的到玉斗(达荷线的一段)、玉坑到荷殊(达荷线的一段)等公路。1959年,国家投资60万元,新建岭头庵到北硿(岭北线)、大荣到溪塔(剑斗到大荣线的一段)、柳坑到上姚灰厂、岵山到夹漈(即岵夹线)、塘溪到龙阁、梅林到社山(社山到汤城线的一段)、蓬壶到八乡等公路,并扩建蓬壶到天湖山、下洋到一都、茂林到阳山、玉坑到黄沙等四条公路。
  1960年到1985年,又新建乡村公路68条,总长303.8公里,有永久性桥梁94座。
  1986年,岵夹线和林至塘溪2公里铺设沥青路面。
  第三节 机耕路
  1958年提出“农业要实现机械化”,开始修建机耕路,路基一般宽2—4公尺,弯度小、坡度大,沙土路面。修建技术要求较低,大部分没有专人维修保养。它可以行驶拖拉机和非机动车,有的还可以行驶汽车。至1987年全县修建有长1公里以上的机耕路118条,总长293.1公里,其中有的经过整修,提高路况,可以成为公路。修建这些路的资金一般是乡村自筹,群众义务献工,也有“三胞”资助的,较重要的工程和桥梁则由国家补助。
  第四节 铁路
  1977年,国家铁道部决定兴建漳泉铁路干线长基至下洋支线,永春境内从坑仔口公社魁斗大队格后林到曲斗公社的下洋大队,全长14.4公里,国家计划投资4000万元,由铁道部第四设计虎测量定线。1978年由福建省公路局第二工程处第四工程队承担施工任务。总工程量:土方120方立方米,石方60.2万立方米,干砌石1.8万立方米,浆砌石1.5万立方米,挡土墙3万立方米,铁路桥梁15座(其中大桥5座、中桥7座、小桥3座)总长1224公尺,隧道13座总长5366公尺,涵洞39座。设坑仔口、下洋两个火车站。到1987年底,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
  第五节 桥梁
  宋代兴建的有石井(在熊田)、连芳(在四五都)、高骞(在马跳)、漳溪(在陈坂)、龙济(在七都)、壶口(在八都)、观澜(在新田)、芳桂、黄龙(均在九十都)、永镇(在十三都),通仙(在东关),登瀛(在十五六都)、龟垄(在龟垄)、通德(在枣岭)、登云(在仙溪)、金龟(在黄内)、桃源(在十八都)、白叶(在东坑)、亚魁、梯云、蓝田,隆兴、桃溪(以上在二十一二都)、乘驷(在桃溪)、攀龙(在二十三都)、镇春(在二十四都)、昼锦(在崩溪洋)、庆云、云津、仕麒(以上在二十四都)、龙津(在岳庙西)、云龙(城东南水门外)等桥,共32座。
  元代兴建的有下炉(在一都)、万安、华阳、横口、崎兜、丁字、大横(以上六桥均在二三都)、仙华,通济(以上在四五都)、步云(在十一二都)、长溪,长安(均在十三都)、郑洋坑(在冷水)、剧头(在坝兜)、建德(在二十四都)等桥,共14座。并重修宋代兴建的通仙、金龟,通德等桥。
  明代兴建的有华封,西坑、杨美(以上三桥在二三都),黄沙水口(在四都),黄大安(在六都)、锦溪(在岩口),白纹坑(在九十都)、博通(在南畲岭)、琵琶(在蔡福洋)、芹山(在芹山宫)、苏田(在汤头城),苦心、侯垄(均在二干一二都),岭兜(在山前)、柱坝(在徐山)等桥,共15座。并维修宋元时代的知政、壶口、通仙、龟垄等桥。
  清代兴建的有圆桥(在锦斗溪尾)、东坑仔(在四五都)、厦桥(在锦水华翰两溪间),万春(在西昌),军兜(在陈岩溪),聚星(在桃溪东)、招善(在花石)、井头(在盖福洋)、大经(在大宫),沟巷口(在紫美)、双丘尾(在紫美)、美仙(在盖福)、龙渡(在社前)、白荇(在太峰格外)、·云渡(在高阳)、雁塔(在十八都)、双溪口(在程边),吴田(在吴田外)、苏田(在林口)、利济(在溪仔坂),登魁(在苏坑)、福德(在苏坑)、交通(在二十五都)等桥,共23座。
  兴建年代末详的有东岳(在黄柏洋)、曲斗(在草田溪)、田中(在田中溪)、化龙(在珍卿)、后安(在上泰),登龙(在桂洋)、社坂,魁口、玉斗(以上在六都)、新桥(在美山)、埔兜(在董前街下路)、魁柄(在狮形山下)、双溪上、下桥(均在尊敬堂前)、东内、大路头(均在西昌)、南幢(在大泉下),官坝(在孔里)、清源(在观澜桥西)、安仁(在三角潭边)、登云上、下桥(在白芒坑),长安(在湖尾寨边)、后溪(在后溪寨下)、汉口(在岭边)、七星(在洪步)、溪西(在柿树垄)、桥头宫(在卓口)、济安(在埔尾)、迎仙(在十三都)、镇岭(在吴洋)、留湾、白岩、龙津(均在十四都)、同善(在丰山兜)、留坑(在太平)、大路(在十五六都),永隆(在冷水)、郑墓(在罗洋坑下),路坑(在彭兜坑下)、溪尾(在盖福洋),紫美(在龙津)、.蒋龙(在紫美)、水隆(在芹坑下),陈田(在二十一二都),万寿(在徐山)、凤尾(在田中坑)、西门枣岭、牛鼻桥、小溪仔、真武甸(以上四桥均在二十四都)、南门、水门、平政,弥陀、双卿(均在二十五都)等桥,共56座。
  自宋至清共兴建桥梁140座(包括兴建年代不详的桥梁),都是人行便桥,结构大多是单跨石拱桥、石板桥,多跨孔的不多。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已圮塌,有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改建为公路桥,如龙津桥、云龙桥、高骞桥、壶口桥等。至今仍基本保留原状的有龟垄桥、通德桥和通仙桥等。(详见《文物志》)
  龙津桥又名东渡桥,因在东岳庙西亦名东岳桥。建于宋庆历元年(1041),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2台1墩2孔,单跨8.3公尺,桥长17.7公尺,宽4.1公尺,是县城通莆仙、福州公路干线的桥梁之一。1987年侨属颜淑绸、李玉猜捐资改建,加宽至16公尺,并改名为东门桥。
  知政桥在县城南,横跨桃溪两岸,宋绍兴十三年(1143)兴建,初名知政桥。淳熙六年(1179)重修,改名云龙桥。明景泰五年(1455)、嘉靖八年(1529)和三十年(1551)又先后修建,桥长30余丈,阔2丈,有亭,宋代庄夏的《云龙桥记》中曾提及云龙桥有“扶栏瓦盖”。明末道兵燹烧毁,乃改筑便桥(俗称搭水桥)并设官渡(大水时用)。民国18年(1929)华侨李俊承等集资,于民国2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梁式公路桥t,仍名云龙桥.桥长120公尺,宽8公尺,2台12墩13孔,左右两边筑人行道,次年竣工通车。因基础不牢固,不堪负载,靠城关一边四个桥墩下沉,桥面倾斜不平。1953年以来,曾多次维修加固,仍不符合公路主干线的要求。1978年国家拨款46.5万元,在原桥下游约2公尺处,重新兴建永久式2台7墩8孔腹式石拱桥,桥长148.3公尺,桥面净宽11.76公尺,两旁有石扶栏,当年竣工通车,原旧桥炸毁。该桥是泉州、厦门等地通往德化、大田、永安、三明必经之路,人车繁多,是永春最大的桥梁。
  高骞桥又名马跳桥。未建桥时,该处两岸山路崎岖,民间传说为朱端宗南奔,骑马至此,跃马而过。另一传说为杨文广平南至此,跃马而过。建桥后,因名马跳桥。宋绍兴时,邑人陈知柔始建。该桥最初建在陡峭的石崖上,仅用单跨石坂,以通行人。1956年修建公路时,在原处架起公路简支木桥。1963年国家拨软6万元,改建为单跨18公尺石拱桥,桥长30公尺,宽6.6公尺,同年通车。
  壶口桥在蓬壶乡水尾,宋绍兴十九年(1149)建,明洪武年间邑人吴孔昭重建,为2台2墩3孔干砌石拱桥。桥长51公尺,宽4公尺,有石栏杆护栏。1976年崩塌。同年政府拨款补助,利用该桥石料,新建单跨30公尺石拱公路桥。桥长55公尺,宽4.5公尺,有石栏杆。次年正式通车。
  民国20年(1931)以前,永春公路上的小桥都是简支木桥,较大的溪流却没建桥梁,枯水期汽车涉水而过,丰水期或洪水暴涨时停止过往。1931年起始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安桥,以后又陆续建了云龙桥、隘桥、蜘蛛桥,德风桥、交通桥、凤美桥、济川桥、东平桥、遐龄桥,埔头桥和仙溪桥。这些桥的结构都是单跨孔或多跨孔的钢筋混凝土梁式公路桥。1937年10月5日溪洪暴涨,西安桥被冲毁,复修为简支木桥。
  1952年至1962,年先后修建的晋永线、郊同线、水漳线300多公里的公路上有大小桥梁68座,都是简支木桥。
  1962年开始把长潭桥、一都桥、田中桥等20多座简支木桥改建为永久式石拱、双曲拱,梁式桥。1962年以后新修建的公路、机耕路,人行道上的桥梁大都是永久式桥梁。1965年晋江地区养路段在永春养路工区召开公路简支木桥改建永久式公路桥梁现场会议,把改建的经验推广全地区。至1987年,全县共兴建桥梁289座,其中扩建改建新建公路桥梁149座,机耕路桥梁84座(基本可通行汽车),乡村人行道桥梁40座(部分可通行汽车),铁索桥1座,铁路桥梁15座。
  第六节 机场
  民国19年(1920)8月,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陈国辉抽调民工在留安溪埔修建简易飞机场。同年9月13日,厦门号飞机首次停留留安机场。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机轰炸后废弃。
  1974年,由福州空军部队定点,县人民武装部负贵在五里街公社高垅大队的山地上修建一个长25公尺、宽20公尺的直升飞机场,供地质勘探队使用。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县人民体育场也曾先后停w过直升飞机。
  第二章 陆运
  第一节人力畜力运输人力畜力是长期以来交通运输的一支主要力量,它包括肩桃(抬)、手推(拉),脚踏、牛马拉。
  一、肩桃
  肩挑以扁担作工具,是最简单的运输方式。民国以前,城乡物资运输大多是靠人力肩挑的。交通运输工具日益发达之后,用人力肩挑作为长途运辅的逐步减少。
  抗日战争期间,公路被破坏,人力肩挑又成为陆运中的主要力量。当时的永春驿运办事处就组织了数百名民夫,在泉州、永春、德化、大田、永安等地挑运食盐以及进出口物资。现在,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仍离不开人力肩挑。
  二、轿子
  轿是古老的代步工具之一,通常以竹或木料作架,三面置帷,正面挂布帘,上冠轿顶,中置横板,人坐横板上,两侧分贯长竹杠,杠的两端各连根横担,供轿夫肩抬用。另有一种简单轻便的竹轿,用2支长1.2丈的竹杠,两端各连根横担,供肩抬用,并用竹片制成八字吊形的单人座位,绑在竹杠中间。藤轿多数是当时的地方绅士、富户人家以及出阁的新娘乘坐的。这些工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已基本不用。
  三、自行车
  民国18年(1929)永春有自行车4辆,在城关一带载客、运货。22年发展到500多辆。抗日战争期间,公路破坏,汽车停驶,大部份自行车工人转而从事长途运输,主要的线路有两条:一是从永春经德化、大田到永安,一是从永春经南安的码头、洪灏到泉州。1949年,全县有自行车600多辆,其中用于客货运输的300辆左右。
  1958年,根据线路和各地客源、货源,流量、流向等情况,对自行车工人进行技术考核,把合格的350名自行车工人组织起来,成立永春县营业自行车大队,下设城关,五里街(包括石鼓)、蓬壶(包括达埔),东平、岵山五个自行车中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行车已成为人民生活、生产的重要工具。1987年,全县拥有自行车7万多辆,平均每百人就有13辆,比1949年增加100倍。其中属营业和半营业性质的自行车500多辆,年客运21万人次,货运5.6万吨。
  四、黄包车
  有了公路就有黄包车,又称人力车,起初多数是上层人物的专用车,后来逐步发展为营业性的交通工具,载人运货。民国26年(1937)全县黄包车发展到几十辆。抗战时期,公路破坏,黄包车逐渐减少,至新中国成立后绝迹。
  五、牛马车
  民国19年(1930),儒林村搬运工人宋忠达试割用铁板包木轮的牛车,以代替人力,提高了工效,随后牛车就增加到20多辆。24年,城关衡道铺设水泥路面后,牛车一度停驶,不久又再恢复。1949年全县有牛车25辆,1957年以后城关搬运站再制造牛车8辆、马车7辆,马拉客车1辆。以后逐渐淘汰,至1968年全裤机动车所代替。
  六、手板车
  手板车是在牛车停驶后才发展起来的.起初,车轮是用铁板包木轮制成的,后来改为橡胶轮胎。1949年全县有30多辆,1958年前后曾发展到数千辆,1987年还有1000多辆,都是私人所有,用于短途运输。
  七、虎头车
  民国30年(1941),有人用铁架、橡胶轮胎造出“虎头车”,这种车耐用,载重0.5吨。1949年有25辆,1958年前后曾发展至2000多辆,以后逐步为机动车代替.1987年,还有近百辆虎头车在摘短途运输。
  八、其他
  为提高工作效率,60年代以来矿区采用了煤斗车、电瓶车作为运载工具,工厂用叉车袭卸货物,建筑部门普遭使用小巧玲珑的铁斗车,作为工地上运载沙土泥浆的工具。
  第二节 机动车运输
  一、汽车
  民国9年(1920),靖国军张贞部驻永春,开始有两辆福特牌小汽车,计2个吨位,运载军火来往于东关至五里街之间,属车商所有。10年,王荣光之妻、达埔民军连长潘孝忠之妻,永春医院各买1部,客货兼营,营运在城关至南安诗山公路线上。12年,新加坡一位回乡侨商和县路政局各购1部(以上都是1.5吨位)。13年,尤赐福购买5部旧汽车,共7.5吨位,营运在城关至诗山和城关至达埔公路线上。
  民国14年,黄文标和盐商林满忠,林澈忠、永春旅泉同乡会会长刘如山、教会人士吴神恩等,创办桃源汽车运输公司。经营永春至诗山客货运输业务,车站设在前溪村。15年,该公司与永洪汽车运输公司为营运线路争执,陈国辉派人调解,经双方协商同意合并,改名为泉永汽车运辅股份有限公司。
  民国18年,林妙庆把2部小汽车共3个吨位,拆抬到马跳内组装,在桂洋至鸡母砖公路线上行驶。20年,保安团长彭棠支持达埔的叶德舜等,集资创建永德汽车运输公司,客货兼营,营运在永春至德化公路线上。次年彭棠离永春,叶因失去靠山停办。
  民国22年,泉永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为延伸营业运输线路,与停办不久的永德汽车运输公司联合创办泉永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有股份资金30万银元,其中华侨投资15万银元,有福特,雪佛莱牌汽车70多辆,近200个吨位,客货兼营。25年,该公司永春汽车运输站的客运量6300人次,货运量6200吨。
  抗日战争期间,泉永德公路线从泉州至永春段的公路破坏后,该公司永春车站搬迁到五里街民生路。大部份汽车营运在永春、德化、大田之间。不久,泉永德公路全线破坏,破旧的汽车封存于永春的卿园,少数较好的汽车转到大田、永安营业。抗战胜利以后,组织泉永德复路委员会,修通永春至南安诗山段,先后整修封存的旧车11部。
  1951年3月,泉永德公路全线修通。1952年成立福建省运输公司永春汽车运输站,站址设在城关八角亭边,有职工五人,仅发永春至泉州客车一班。1953年拥有客货车30辆,1972年配有大型客车38辆1570个座位。1987年。有永春、下洋2个县级运输车站,有湖洋、蓬壶,一都3个区乡运辅站,有苏坑,岵山、达埔、锦斗、桂洋、大荣、坑仔口、五里街等8个运辅代办站。公路沿线的乡村和交叉路口,设有47个停衣站,共有干部职工64人.1987年每日发大型客车71班次,全年客运量172.03万人次,周转量6676.37万人公里。
  1958年,福建省运输局泉州运输总站根据永春工农业生产运输任务的需要,派一个汽车小队驻永春坑仔口,有大型货车30多辆,近100个吨位,承担煤、铁、粮等物资运输,1958年至1959年完成货运量34万吨的任务。1969年该小队调驻德化县。
  1960年,泉州汽车运输总站派车队驻永春蘧壶公社壶南大队,有波兰产的汽车63辆237个吨位,有干部、职工、驾驶员162人。主要任务是转运煤炭兼运其他物资,年货运量13.6万吨,周转量698.4万吨公里。1964年,该车队从蓬壶迁到城关,改为福建省运输公司货车五队。1985年有干部、职工、驾驶员404人,其中集体职工46人,总投资3000多万元.现有固定资产原值632万多元,拥有尼桑、解放、东风等牌大型货车90辆660个吨位.维修设备有高压泵试验台、车床、刨床、磨床、空压机,刹车鼓风机等16台,维修技术程度达到三保(中修)。至1978年,创“百万安全公里”的驾驶员16人,其中郑玉水,林金恩、黄奕冰、陈锦庭、郑俊茂、陈元喜6人荣获福建省交通厅安全行车金质奖章。几年来他们有的已创行车150万公里的记录。
  1980年,永春货车五队创办一个汽车保修厂,厂址在城郊公社桃东大队坑内角落.每年对外维修保养汽车(一、二、三保)几十辆次。
  1987年,永春货车五队货运量36.03万吨.周转量4797.2万吨公里。
  1972年年底,创建了永春县汽车运输队,系县属全民单位,有干部、职工,驾驶员18人,福建牌汽车6辆15吨位。初建队址在城关搬运站,1974年新建队址于儒林大队。1979年改称为永春县汽车运输公司。1980年增加大客车2辆65座位,日发四班次。至1987年,有干部、职工、驾驶员99人,总投资110万元,固定资产71万元。有大型货车19辆、拖斗14个,共140吨位,年货运量3.27万吨,周转量544.9万吨公里;有大型客车5辆160个座位,日发六班次,客运量9.83万人次,周转量245.84万人公里。
  县汽车运输公司的维修设备有镗缸机,汽门机、车床、立式钻台、电焊机等七台,维修技术达到三保程度。1983年该公司开设了汽车零配件门市部,举办汽车驾驶员学习班4期,培养汽车驾驶员278人。根据培训的要求,经地县交通监理部门考核,这些驾驶员的合格率达96.3%。
  1985年底成立永发出租汽车公司,系中外合资企业,由香港武夷企业公司出资21.3万美元,购买丰田牌汽车30辆,由永春县汽车运输公司提供场地、设备、流动资金和人员,这家汽车公司的经营方式有自营、承包、租赁等几种。
  为适应运输任务的需要,还有不少工矿企事业单位也建立汽车运输队、组。至1987年,有天湖山矿务局、一九七地质队,北硿华侨茶果场、永謇化肥厂、永春县煤矿、下洋水泥厂、黄沙铁厂、县供销社、林业局、公交公司、煤炭公司、石油公司、建筑公司,五里街建筑公词、城关建筑公司、蓬壶建筑公司、乡镇汽车运输队(组),共60个,总计有大型货车305辆1320个吨位,大型客车4辆160个座位。除为本单位本部门服务外,也参加社会营运。1987年完成货运量40.1万吨,周转量1077.81万吨公里,客运量12.24万人次,周转量910.62万人公里。
  1979年以来,允许个人购买汽车。至1987年,个体或联户已先后购买大型货车255辆1185个吨位,参加社会运输。年完成货运量36.24万吨,周转量8098万吨公里。
  1955年,华侨赠送永春县委会,县政府2辆小车。1978年全县机关工矿企事业单位有小车24辆,1987年发展到210辆,其中特种车30辆,专业营运车31辆,公务车149辆。
  现在全县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以公路干线为骨干,联结全县各乡(镇)村、矿区、工厂、农林茶果场等四通八达的机动车运输网。长途大型客车当天直达福州,莆田、仙游、厦门、重州、泉州、南安、惠安、安溪、德化、三明、永安、大田,漳平等县市和深圳特区。
  二、摩托车1962年,北硿华侨茶果场归侨带回摩托车2辆。1968年,城关搬运站有后三轮摩托货车3辆,每辆载重0.5吨。1979年全县有摩托车15辆,其中载货3辆,1987年达到1290辆,其中后三轮客、货摩托车117辆,公用摩托车85辆。
  三、机板车
  1970年,城关搬运站开始有三轮机板车(又名三脚虎)3辆,每辆载重1吨。1980年以后发展农用四轮机板车。到1987年,全县已拥有机板车197辆,每辆核定载重1—2吨,年运量5.91万吨,周转量186.4万吨/公里,90%以上属私人所有。
  四、方向盘拖拉机1959年,县成立拖拉机站,有方向盘拖拉机4台。1960年,全部拖拉机调给晋江县。1968年后,再发展方向盘拖拉机。至1987年,全县有方向盘拖拉机102合,全部挂拖斗,作为运输工具,每台核定载重2—3吨,年运量6.16万吨,周转量236.5万吨/公里,其中95%以上属于私人所有或由个人承包经营。
  五、手扶拖拉机1968年,县农场有手扶拖拉机4台,农忙用于耕作,农闲则挂拖斗参加运输。1979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750台,1987年达到2376台,全部挂拖斗作运输工具,其中办理营业运输许可证的1290台,每台核定载重0.5吨,年运量12.83万吨,周转量156.08万吨/公里,95%以上属私人所有。
  第三节 搬运装卸
  民国20年(1931),永春组织码头工会和货车工会,有80多个搬运装卸工人,会址分别设在城内城隍庙和街尾义烈殿,21年,十九路军进驻永春,对搬运工人进行业务考核,把300多名合格的搬运装卸工人组成新的码头工会,但领导权仍然掌握在封建把头手里。生产工具是由私人合资购置的,有虎头车20多部、牛拖车25部。劳动所得,把头抽取40%,捐税、工会经费10%,工人只得50%。
  1950年成立城关搬运工会1952年改为国营城关搬运站,县政府拨给公产房屋一座(在交通桥边)作站址,有专业搬运,装卸工人124人。
  1954年至1958年,先后成立湖洋、蓬壶、达埔、下洋搬运站。1962年各搬运站都改名为搬运合作社,属县办集体性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自负盈亏,劳动工资按多劳多得的原则分配。1979年又复名为搬运站。1985年,全县搬运系统有干部、职工168人,每人月工资超过百元。
  全县五个县办专业搬运站,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35万元,拥有东风牌大货车5辆25个吨位,轮式拖拉机6台15个吨位,三轮机板车5台5个吨位,手扶拖拉机7台7个吨位,还有起重设备,维修设备。1985年装卸量22.51万吨,货运量5.17万吨,周转量97.34万吨公里,营业收入46.24万元。
  除上述五个县办搬运站外,还有乡村搬迄装卸小组11个,人员100多人。他们实行农副结合,以农为主兼顾搬运装卸,大部分采用承包责任制,除上缴营业税、管理费、公积金外,其余都作为工资。业务较好的每人月工资100多元,业务较差的也有七八十元。
  1979年天湖山矿务局为缩短粉煤装车时间,购置了ZL40型装载机四台,供天湖岩,铅坑和曲斗矿井等煤场装车之用,提高工效20多倍。
  第三章 水路水运
  永春水路运输线有四条。曾通木帆船的桃溪和仅供放排的湖洋溪、一都溪、坑仔口溪,在永久性桥梁少的年代里,行旅要通过较深较宽的溪流时,则靠“摆渡”,现在还有许多渡口的遗址。
  第一节 航道
  桃溪是永春最长的溪流,主流全长96华里。宋开宝二年(970),知县林滂率众开凿桃溪下游的马甲、山门、滑石、西涵四个险滩之后,舟楫可出东关入南安直达泉州。但溪中仍是“巨石〓齖,泻水若建瓴,涛崩浪涌”,“持篙者稍失尺寸,往往患碎溺”,后经多次疏浚,加深溪槽,航道才较为安全。
  在永夺境内40多华里的航遵中,有石鼓潭、许港、真武殿、义烈殿、西坝、交通桥下、长厅、太平、东关等几个停靠点。永春、德化,大田等县土特产品的外硝和食盐、布匹等日用必需品的内运,都在这些停靠点装卸运转。宋元时代,泉州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桃溪航运畅通。明嘉靖之后,因溪道淤塞,停靠终点站逐渐下移至义烈殿(俗名将军爷宫,在儒林村)后和西坝一带。清末至民国初期,桃溪航运又有所发展,仅东关一带就有木帆船100多只。
  民国28年(1939)永春驿运办事处除办理永春——永安的陆运外,还经营永春——诗口——洪濑—一泉州的水路货运。30年有船275艘,32年发展至647艘。34年驿运处撤销,水路运输业务由运输行社及民船公会负责。1949年前后,春夏丰水期木船仍可直达义烈殿,秋冬枯水期则停靠在东平水磨按一带。
  1956年国家拨款4万元疏浚从云龙桥下至东关的航道13公里,可通载重3.5吨的木帆船,航运能力,提高40%。1958年全年货运量1.2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1959年创办永春车船厂,有职工7人,建造载重4吨的木帆船4只。但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逐步代替了水上运输,这一年的货运量突降至3000多吨。加上航管站撤销,航管业务归属南安,刚造好的4只木帆船也卖了。此后,桃溪航道的丰水期只有少数船只可驶至东关或长厅,年货运量二三千吨,且逐年减少。1972年山美水库建成,木帆船上不来,停止航运业务。1972年以后,山美水库水位上升至东关桥下,东关群众再集资建造木帆船7只,行驶在山美水库内,有十几个停靠点。1980年水库管理处规定库内不许行船而停驶,现在只有22只小舢板,作为捕捞鱼虾或运载肥料、稻谷之用。
  第二节 捎排
  永春盛产木材和毛竹。自古以来,外销木材、毛竹多数通过湖洋溪,坑仔口溪和一都溪运往泉州。
  湖洋溪至泉州的溪道约140公里,捎放永春,德化、仙游三县交界处一带的木材、毛竹,年捎放木材5000多立方米、毛竹五六万支。坑仔口溪至泉州的溪道约143公里,年捎放下洋、锦斗、桂洋、坑仔口等乡的木材4000立方米、毛竹10多万支。一都溪至泉州的溪道约150公里,年捎放一都、横口等地的术材约2000立方米、毛竹10多万支。全县每年捎放到外地的木材1万多立方米(90%以上是杉木)、毛竹近30万支。
  沿海造船业所需的龙骨(大松原木),也是湖洋放排工人趁洪水期间放往沿海等地,年放30—40支。
  这三条溪流,溪床狭窄,弯道多,险阻的溪道不少,常出事故。1953年至1957年,县拨软4.5万元,整治横口至一都溪道42公里,湖洋至东关溪道32公里,大荣至横口溪道28公里,下洋经玉坑至安溪湖头溪道35公里。同时把熟悉水性、有捎排经验的人员组织起来,成立湖洋、横口、坑仔口三个捎排组,共有工人168人。
  1958年,坑仔口公路通车后,坑仔口溪就没有捎排业务。一都溪从1959年以后捎排业务也逐渐减少。1980年三岭公路通车后,只从福德头捎排到横口起水,溪道约10公里。1983年捎放松杂木1000多立方米。湖洋溪在1959年以后,只从德化大溪村捎排至永春湖洋起水,溪道约30公里。1985年捎放杉木800立方米、毛竹4万支左右。
  第三节 渡口
  桃溪的渡口上游有真武殿。桃场、卿园,桥头宫等4个,下游有留安、长厅,山仔、许坂,马甲、山后,等6个;湖洋溪的渡口有清白、桃源、内碧、外碧等4个。这些渡口在秋冬枯水期用木板架起简单的便桥,在春夏丰水期或溪洪暴涨时,行人则靠渡船过溪。这些渡口的便桥和渡般由村落群众推选熟悉水性的人负责专管,报酬由附近村落的公租或按人口数均摊付给,有的则由过渡者自付.湖洋溪流的双港、蓬莱、湖城、锦凤、下坂、下楼、龙山等处,没有渡般,遇到洪水,就临时采用木排或竹排(节)载人过溪,报酬由过溪人自付.上述渡口除真武殿、长厅渡口外,从1959年起,分别由社队集资、国家补助,华侨捐资、群众献工,先后修建了永久性公路桥梁。个别地方虽然没有开公路,但桥梁也是按公路桥规格设计建筑的。
  桃场渡口又名大溪桥渡口。1956年由印尼华侨颜式海等募捐修建2台6墩7孔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因打基砌墩后,资金不足,只建2公尺宽的桥面,汽车不能通行。1981年再由星马华侨颜章鉴等捐资续建为公路桥梁,长93公尺,宽6.6公尺,有亭,命名为大溪桥。
  卿园渡口在卿园村。1985年由马来西亚黄重金,黄永焮等捐资购买建桥材料,村内群众献工并自筹建桥费用,修建2台4墩5孔石拱桥,长76.4公尺,桥面净宽4公尺,有亭,命名为卿园桥。
  桥头宫渡口是达荷公路的咽喉。1957年修建公路简支木桥,1968年国家拨款6.4万元,改建为单孔双曲拱桥,长46.8公尺,宽7公尺,次年通车,命名为达里大桥。
  留安渡口在留安村,隔溪就是花石村。1984年,由花石华侨郑拔演集资7万多元,国家补助7万元,建2台3墩4孔的石拱桥,长98公尺,宽4.5公尺。1985年竣工,命名为花石桥。
  许坂渡口在冷水村。1985年由华侨陈恩辉,林祥枝等募捐10万元,国家补助3万元,兴建2台2墩3孔石拱桥,长91.4公尺,桥面净宽4.5公尺,有亭,命名锦美桥。
  马甲渡口在山后村。1975年由陈后等募捐2万元,北硿华侨茶果场补助6000元,村民献工,兴建2台1墩2孔石拱桥,长61.1公尺,桥面净宽3.9公尺,名命马甲桥。
  山后渡口也在山后村。1970年由山后村民郑清水、郑德柱、郑金章等18人募捐集资2.2万元,国家补助6000元,北硿华侨茶果场补助3.9万元,兴建2台4墩5孔石拱桥,长91.6公尺,桥面净宽3.8公尺,命名美升桥。
  山仔渡口在冷水村黄坑角落。1981年由华侨谢玉冰、谢后炎发起,募捐集资11.5万元,兴建2台2墩3孔石拱桥,长91.5公尺,桥面净宽4.5公尺,命名黄坑桥。
  清白渡口在清白村。1953年永仙公路通过这里,建有公路简支木桥。1956年国家拨款20万元兴建2台5墩6间公路梁式桥,桥长99.6公尺,桥面净宽6公尺,命名湖洋桥。
  桃源渡口在桃源村。1983年由海外彭城公会刘汉益,刘金贞等葬捐集资7万元,兴建2台2墩3孔石拱桥,长70.5公尺,桥面净宽4.7公尺,命名雁塔桥。
  长潭渡口在外碧村。1973年修建外山乡公路,该渡口兴建了2台1墩2孔公路石拱桥,长64公尺,桥面净宽6公尺,命名外碧桥。
  外碧渡口在外碧村.1979年,由马来西亚刘光满等募捐集资3.1万元,国家补助3000元,村自筹资金3.6万元,群众献工兴建2台1墩2孔石拱桥,长65公尺,桥面净宽4公尺,命名东西桥,桥头有龙阁亭。
  湖洋溪流还有双港、莲莱、湖城、锦凤、下坂、下楼,龙山等处渡口,从1959年起先后修建了公路石拱桥。
  第四章 交通运输管理
  第一节 公路管理
  过去大道和乡村小路的养护都由各乡自已安排,有些乡村的乡规民约规定每年或每季有一个道路修养日。每逄修养日,所有的男劳动力都自带工具参加修路,当天的腾食由乡里的添丁户和娶亲者分担。
  民国时期,公路由县路政局(又称工务段)管理,公路养护工作也由路政局兼管。县城设一个监工站,站长一人,站务管理二人,公路维修养护由沿线乡村群众承包。由于蓝工人员吞没养路费,路况很差,汽车时速仅达15公里左右,且时爱粳阻。1936年抛锚停驶事故占出车率的47%。梅雨季节,公路变成烂泥路,无法通车。
  1952年底,晋江地区公路养路段在永春成立永春公路工区,地址设在城关西门边,有干部、职工61人。工区配备区长,主办工程技术员、材料、财务等人员。根据公路线路里程、等级情况,配备若干养路工人,成立6个公路养路斑(组),负责南安大桥至德化英山格(晋永线的一段)96公里的公路维修养护工作,属公路维修养护的专业队伍。
  1958年,公路大发展,专业养护人员不足,全县一般公路和简易公路164.5公里,交给公路沿线的下洋,白珩,锦斗3个社队组建的公路民养队养护,有工人45人,属临时专业队伍。1959年,为便利公路养护的统一管理,把这3个公路民养队收为国家专业养路队。
  1978年,永春公路工区创建沥清路面施工队,队址在石鼓公社卿园大队豳狗山,拥有山地面积16.2亩,有渣油罐汽车1辆3.5个吨位,材料汽车3辆13个吨位,1个料场,1个300吨的沥清大油池,还有破碎、沥清热拌、压路烤油等机械设备。
  1979年永春公路工区改为永春公路段,下设卿园、锦斗2个公路站,38个养路班组。1985年,永春公路段有干部,工程技术员,工人268人,维修养护干线10条239.5公里,县道4条82.8公里,乡道4条44.4公里。干线都建有养路工房。到这一年止,永春公路段按规定先后两次把75条长479.8公里的县乡村公路移交县交通局管理,交通局负贵技术,资金统一管理,组织公路沿线乡村劳动力,建立养路班组80个,有工人200多名,属临时养路人员。有的县乡公路也有养路工房,社汤公路工房是旅美侨生梁小苓捐建的。
  1985年,月1日建立福建省公路局永春养路费征收站,隶属永春公路段,设站长1人,征收人员3人。1985年下半年征收汽车养路费125万元,1986年征收317万元,1987年征收344.7元,完成年计划111.3%。
  永春公路初期的养护工具仅有手板车、洋镐、锄头、畚箕,扫把等。1972年开始,有大型货车1辆4个吨位,丰收27型拖拉机1台。至1985年已拥有12吨压路机1台,大型货车8辆29个吨位,工具车1辆,维修机床4台,养路机36台,破碎机4台,实现了养路半机械化。
  第二节 运输管理
  永春在宋代就有驿、铺的设置,到明清逐渐完善建制。清雍正十二年(1734),永春州置有驿、铺16个。民国以来,水陆交通工具逐渐发展,原有释馆驿舍遂告绝迹。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口岸相继失陷,内地公路大多破坏,驿运又应运而生。民国28年(1939)永春设立驿运办事处(后改名为永春驿运分处),负贵水陆运输的管理。当时永春是省内14个驿运要冲地之一,运输工具有民船4队275艘(最多时达647艘),民夫4队950人。34年,永春驿运分处撤躺,驿运业务结束。抗日胜利后,公路修复,汽车运输公司恢复营业,公路沿线以外的陆运由县政府负责,水运由运输行业和民船公会负贵。
  新中国成立后,全民所有制交通运输企业由福建省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直接管理,县办集体所有制的民间短途运输业(包括搬运装卸)和个体民间运输业由县建设科、县总工会管理。1956年,永春县交通科设有民间运输管理股,负责管理全县民间水陆运输工作。1963年成立永春县民间运输中心管理站,1982年改名为永春县交通运输中心管理站,1984年下设下洋、蓬壶、达埔、城关等4个交通管理站。全县有交管人员40人。交通运输管理站的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公路运输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维持公路运输秩序,监督公路运输规则的执行,征收拖拉机公路养路费,运输管理费,并对行业指导、统筹、协调、服务加以监督。1985年征收交通运输管理费和拖拉机养路费25.06万元,1987年征收两费44.3万元,还为县税务局代征交通运辖营业税32.2万多元,为县教育局代收教育基金附加费6.5万元。
  第三节 交通监理
  民国期间永春没有交通监理机构。
  1949年至1959年,永春的交通事故由晋江地区交通监理所派员配合当地政府到现场勘查处理。1960年起,晋江地区交通监理所派交通监理员一人常驻永春,兼管德化县和南安诗山等地交通监理工作,重大事故仍与当地政府配合处理。1964年正式成立永春交通监理站,负责永春县境内交通监理工作。1978年配备站长1人、监理员5人。1983年国家拨献42万元建站址于桃城镇桃溪村盛畔山,拥地30亩,1965年竣工。
  1985年永春交通监理站有人员12人。1987年划归公安局后,监理人员增加到18人,负资县内机动车和驾驶员的牌证核发,年度检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路检清障,纠正违章,处理交通事故。
  80年代,由于人口密度逐渐增大,车辆不断增加,加上许多地方公路狭窄,形成交通拥挤,交逶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摩托车事故最多。1985年全县发生重大交通事故50起,死亡33人,伤33人,直接经济损失6.7万元。1986年全县重大交通事故上升到95起,死亡43人,伤59人,直接经济损失18.23万元。1987年全县重大交通事故又上升到105起,死亡43人,伤72人,直接经济损失6.77万元。这种连年上升的趋势,已经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上的重视。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