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企业
分类号: F306
页数: 2
页码: 337-3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乡镇农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从1978年开始,乡镇农业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农业企业423个,总收入1851万元,利润570万元。其中种植业企业以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和造林为主,是乡镇农业企业的主体。而养殖业方面,主要介绍了畜牧业和养鱼业的发展情况。在畜牧业方面,介绍了社队养猪场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情况;在养鱼业方面,介绍了池塘和稻田养鱼的习惯,以及集体和个人养鱼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春县 乡镇企业 农业企业

内容

乡镇农业企业发展较早,1978年以后,又有较大的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农业企业423个,职工5135人,总收入1851万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17.87%,利润570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利润总数的44%。其中一都有农业企业14个,收入47.9万元:横口8个,收入32.3万元.下洋11个,收入28.4万元,玉斗21个,收入53.6万元,坑仔口19个,收入88.3万元;桂洋11个,收入38.5万元,蝙斗16个,收入37.3万元;呈祥5个,收入5.8万元,苏坑15个,收入22.8万元,蓬壶26个,收入144.4万元;达埔27个,收入100.6万元:吾峰19个,收入86.7万元,介福5个,收入24.7万元,五里街31个,收入230.9万元;石鼓20个,收入22.1万元,桃城24个,收入312万元,东平11个,收入77.1万元;岵山51个,收入48.2万元,仙夹15个,收入29万元;湖洋67个,收入399万元,外山7个,收入21.2万元。
  第一节 种植业
  种植业企业以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和造林为主,是乡镇农业企业的主体。
  1981年,全县有社队种植企业256个(农场18个,林场46个,茶场86个,果场78个,其它种植场28个),其中乡办37个,村办219个,从业人员3241人,总收入407.3万元。1985年,全县95%以上的村和40%以上的村民小组办了林、茶、果场,乡镇种植企业增加到346个,其中乡办44个,村办302个,从业人员4406人,总收入1366万元。此外,个体垦荒种植柑桔、茶叶及其它水果的很普遗,有近百户已成为种植专业户,年均收入达四五千元。(详见《茶果志》和《林业志》)
  第二节 养殖业
  本县乡镇养殖企业是在传统的家庭饲养业基础上,逐步向专业性发展。主要有畜收业和养鱼业。
  一、畜牧业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一些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办“万(头)猪场”、“千猪场”、“百猪场”。1960年猪场全部下马。
  1970年,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私人养猪,强调以集体形式办养猪副业组,公社,大队、生产队又办了大大小小的养猪场。饲养管理人员拿集体固定工资,养好养坏没有经济贵任,大多数猪场亏损,饲养业又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
  1978年以后,允许社、队、专业户和个人办各种养殖场。五里街乡西安村3个禽鱼立体饲养场共投资50817元,从业人员7人,1985年总收入46903元,纯利润17217元。1987年规模扩大,饲养罗斯(蛋鸡)、红波罗(肉鸡)父母代种鸡2600只,增加孵化设施,供应商品代鸡苗。全年立体饲养总收入增至26万元,利润2.9万元.城关镇环翠孵化场,创建于1976年2月,投资2.3万元,孵化白番鸭、北京鸭等。1984年从业人员6人,总收入2.3万元,纯利润4000元。1986年停办。
  二、养鱼业
  过去,城乡都有利用池塘和稻田养鱼的习惯。1958年至1959年,达埔、城关二个公社以稻田挖池塘数十亩,先后办了达埔、桃溪两处鱼苗场,鱼苗远销省内外。60年代和70年代,有些社队利用水库集体养鱼。80年代有些社员联合承包田地或围塘养鱼。1985年城郊乡利用温泉建高标准鱼池5.6亩,办淡水养殖场。1987年,全县乡镇集体和个体谈水养鱼3000多亩,产蚕30万斤,收入10多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