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资金
分类号: TV752.757
页数: 2
页码: 315-3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春县农村小水电站的建设资金来源和多种集资形式。至1983年总投资额为354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占总投资额的66.3%,国家补助占总投资额的33.7%。每年平均投资于小水电建设的资金达100多万元。全县从1956年以来的31年中,每年平均投资于小水电建设的资金达100多万元。按照198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千瓦装机容量需投资10多元。国家一般补助三分之一,群众投工折算资金也近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一的资金,即靠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包括侨胞)投入的。
关键词: 永春县 电站建设 资金

内容

永春县农村小水电站的建设资金,至1983年总投资额为354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包括银行贷款)229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66.3%,国家补助125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3.7%。
  全县从1956年以来的31年中,每年平均投资于小水电建设的资金达100多万元。按照198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千瓦装机容量需投资10多元。国家一般补助三分之一,群众投工折算资金也近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一的资金,即靠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包括侨胞)投入的。吾峰乡枣岭村,利用原有灌溉用的水坝,渠道,加以整修、扩大、延伸,建起了一座装机容量275千瓦的电站,总投资只用了14.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7万元,银行贷款5.5万元,大队集体积累的资金1.6万元,群众投工折款3.5万元。电站投产后,每年平均收入3万多元,扣除管理维修等费用,只用了4年时间就还清了银行贷款和群众投工的工资。
  永春县办电的资金来源,还有一种“以电养电”的形式,即利用电费的收入,再投资到小水电站的建设中去。蓬壶乡在1959年办起了一座装机容量5千瓦的马跳二级电站,投产后用积累的资金扩建成为325千瓦的电站,以后又相继改建、续建了4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076千瓦,总投资10多万元,其中国家只补助7万元。这种“以电养电”办法,被群众喻为“母鸡生鸡蛋,一站生一站”。水电部长钱正英1986年在全国水利水电工作会议上高度赞扬并指示推广这经验。
  永春县办电采取多种集资形式。在现有的196座小水电站中,有十一种集资办电形式。其中县办电站7座,装机容量1040千瓦。乡办电站28座,装机508千瓦,村办电站12座,装机754千瓦,村民小组办的电站15座,装机193千瓦,县乡合办电站2座,装机1615千瓦:乡村合办电站3座,装机925千瓦;村与村联办电站3座,装机131千瓦;村民小组与村民小组联办电站12座,装机237千瓦,与华侨合资办的电站1座,装机150千瓦,农民个人集资办的电站1座,装机12千瓦;工厂、矿山、农场、林场等单位办的电站12座,装机2325千瓦。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