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茶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5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茶叶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7
页码: 275-2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在北宋时就开始出产茶叶,清代和民国时期茶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同时也有华侨集资创办茶业公司。新中国成立后,茶园进行改造,社队办茶果场,大队、生产队办耕山队种茶果。80年代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后,茶叶生产发展更快,销路扩大。1982年福建省政府确定永春为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但受“一切向钱看”的影响,茶叶声誉下降,1987年出现滞销苗头。
关键词: 永春县 茶叶

内容

北宋时,永春就出产茶叶。清康熙年间(1662—1722)达埔狮峰农民在狮峰岩种茶,咸丰年间(1857年前后)湖洋仙溪鼎仙岩有成片茶园,光绪年间(1875—1908)福鼎村一带已有水仙,乌龙、铁观音等茶叶。同时,桃东开设峰圃茶庄,在石齿山上开辟茶园种植水仙,铁观音、佛手等,产品远销南洋各地。
  民国6年(1917),东平华侨李辉秀、李辉芳等集资创办华兴公司,在虎巷垦植茶园,卿园华侨也集资在醒狮山创办发兴茶叶公司,设云苑茶庄。此后,又有一些侨胞在家乡先后创办垦植公司。民国9年以后,有一些农民在岱山、龙旗山、伏狮山、虎巷、鼎仙岩、福鼎山、玳瑁山、雪山、乐山、白珩山、皇古山、天湖岩等地,垦荒种茶。民国25年前后,又有高山庵、龙旗寨,石峰岩、金峰寨、蔡垄,乌石虎、牛心按、茶山、张山,格头,姜埕、高阳、苏坑、锦斗等地垦辟茶园。民国30年,在福建省工商品展览会上,协益茶庄制作的石齿铁观音获得特等奖,华兴茶庄的正岩自毛猴、铁观音获优等奖,醒狮山永万昌荣记的石岩铁观音获乙等奖。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衰老的茶园进行改造,改坡式园为等商式园用补植法改丛栽为条栽。有些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成片种植茶树。60年代以来,公社办茶果,场,大队、生产队办耕山队种茶果。进入80年代,实行经济承包资任制,茶叶的生产发展更快,销路扩大,主要销往闽南、广东、港澳和东南亚、日本等地。1982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永春为全省三个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此后,主要加强茶树栽培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茶叶初制质蚕以及扩大精制量。但由于受“一切向钱看”的影响,有些人不顾消费者的利益,不顾质量,以次充好,使永春乌龙茶声誉下降,1987年茶叶出现滞销苗头。
  第一节 面积产量
  宣统三年(1911),桃东峰圃茶庄年产茶叶300多担。民国25年(1936),全县茶叶产量超过3000担。抗日战争期间,海路断绝,销路受阻民国30年茶叶产量仅700担。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渐发展。1958年全县茶,园面积5387亩,产量恢复至1200担。1959年以后,大力开山造园,加快茶园建设步伐。1960年;茶园面积超7000亩,1966年上万亩,1976年跨2万亩。1978年,全县蒹园面积24745亩,比1965年增加15337亩,年平均增加近1200亩,总产量11410担。1982年,茶m面积又发展到51098亩,年平均增加6600亩,总产量上升到15496担。1987年全县茶园面积达61517亩,比1978年增加36772亩,平均每年增加4086亩,总产量35000担,比1978年增加23590担,平均每年增加2621担。
  第二节 品种
  1985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1640亩,其中水仙、佛手、铁观音三个品种占总面积的72%,毛蟹12000亩,黄旦500亩,本山300亩,梅占800亩,乌龙(大叶乌龙和小叶乌龙)400亩,菜茶100多亩,奇兰、大红,桃仁,肉桂、白毛猴,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云南大叶种,福云杂交种、铁云杂交种,虎巷变种等品种种植较少,共500亩。
  一,水仙本县水仙都制成乌龙茶,品质佳,外形条索紧结壮实,“香蕉色”气味清香,具有兰花香味,汤色清澈橙黄,滋味甘醇鲜爽,叶底黄亮肥厚匀整,红点明,连,泡多次,香气仍浓,甘味久存。清咸丰年间(1857年前后),仙溪乡郑世报父子到闽北谋生,受雇种茶制茶。几年后,父子俩学到栽制武夷水仙茶的技术,并从武夷山带回100株水仙茶苗,种在仙溪鼎—仙岩寺院附近,仿照武夷岩茶制法,制出的茶叶深受乡人喜爱。后由华侨带到马来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少量销售,人们认为堪与武夷水仙媲美,有些闽南华侨常年饮用。此后,鼎仙岩茶园年年扩大,仙溪乡大多苹农户都种蓁,仙溪街开了胜源等苹庄?还制出以麒麟、葫芦为商标的茶饼,销往泉州、厦门和海外。民国初年李辉芳等创办的华兴茶叶公司,在虎巷引种鼎仙岩水仙茶200多亩,在制法上吸取了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的优点,融合创新。其主要特点是,晒青和发酵程度介于闽北和闽南乌龙茶之间,使水仙茶更耐泡,兰花香味更鲜,汤色更为黄亮。仙溪、虎巷等地的水仙茶,很快在闽南各地及东南亚市场博得盛誉,称为永春水仙。新中国成立后,闽南有十几个县、市相继种植水仙茶,且都采用永春水仙制法加工成乌龙茶。由于水仙茶在闽南已非永春一地所产,经有关部门核定,改名闽南水仙,向国内外市场销售。1985年,全县水仙茶面积约17000亩,年产量10000多担。以湖洋、东平、吾峰、城郊和北硿华侨茶果场为主产区。1983年和1984年晋江地区毛茶品质鉴评,水仙品种的一至三名都为永春所得。北硿华侨茶果场生产的松鹤牌一级闽南水仙,1981年和1982年分别被福建省和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7年又被评为省优产品。
  二、佛手
  佛手别名香橼种,亦称雪梨。永春栽培的多为红芽佛手,形似佛手柑(香橼柑),叶面凹凸不平,叶肉肥厚,质地特别柔软,色多黄绿油光,嫩芽叶肥大,色带紫红油光。本县制作的佛手茶叶,条索紧结卷曲,肥壮重实,色泽沙绿油润,香气馥郁幽长而近似香橼香,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甜鲜回甘。
  佛手原产于安溪县,永春最早栽培的是达埔乡狮峰村。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狮峰岩“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官林李氏七修族谱》卷一)。
  民国20年(1931)狮峰村李姓旅外侨胞创办官林垦植公司在狮峰岩种植佛手茶,后用特制铁盒包装,通过厦门,各茶栈源源转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华侨中博得赞誉。此后,华兴公司亦成片种植佛手,但到40年代末,每年销往海外只有几十担。新中国成立初期,狮峰岩一带的佛手茶园仅存百余亩,管理差,产量低。50年代以后,佛手茶种植面积逐渐增加。1959年起,北硿华侨茶果场加工的佛手茶单独成箱出口。“文革”中的1971年,因批判“封,资、修,”扫除“四旧,”曾改“佛手”为“香橼”。1979年后,佛手茶有较大的发展,至1985年,全县佛手茶m约有9000亩,年产量4000多担。以湖洋、蓬壶、达埔、吾峰、东平,城郊等乡和北硿华侨茶果场为主产区。每年远销东南亚各地1000余担。闽南一带的群众和海外侨胞,不仅把永春佛手茶作为名贵饮料,还作为药用,能够清热解毒,帮助消化。1983年和1984年,晋江地区毛茶品质鉴评中,佛手茶品种永春囊括前三名。北硿华侨茶果场加工制作的永春佛手茶叶,1983年被评为全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培植发展出口的优质产品,1985年又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松鹤牌一级香橼获1985年度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三、铁观音
  铁观音别名魏饮种、红心观音、红样观音,制成乌龙茶品质极优,素有“贵如观音重如铁”之说。永春铁观音外形条索肥壮圆绪,卷曲形似“蜻蜒头”,色泽沙绿翠润,香气清高馥郁,汤色清澈金黄,滋味醇厚甜鲜,饮后有特殊的“观音韵”,齿颊留香。铁观音原产安溪县。清光绪年间(1875—1908),福鼎村人郭奇芬到安溪教书,以四株茶树一块银圈的高价,从安溪县红星村(斑名)购回几十株蚨观音,种于福鼎村,后逐渐发展。到1959年,全县铁观音茶园20亩,至1976年近2000亩,收购300多担。1981年6月,中国土畜产出口公司福建省茶叶分公司无息贷款100万元,帮助永春新建立2000亩铁观音基地。此后铁观音大规模种植,从1981年至1984年,全县垦辟了4600亩高标准、高质量的铁观音基地。1985年,全县铁观音茶园面积11000亩,年产量近3000担,以蓬壶、达埔、湖洋、锦斗等乡为主产区。永春“铁观音茶园高标准快速成园”项目,获全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科研成果奖。1983年本县首批出口的特级铁观音,厦门口岸对其质量的评价是:“内质香味别有风韵,与正地道铁观音竞相媲美”。1984年出口铁观音1610担,其中特级铁观音52担,一级铁观音100担。
  第三节 栽培
  一、栽培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前,茶树栽培任其自然生长,没有树冠培养措施,绿茶品种用种子繁殖,沿山坡种植。茶园缺株断行,水土流失严重。乌龙茶品种用压条法繁殖,梯层栽植。农家肥是主要肥料,用上农药防治病虫害。
  1956年,华兴公司首次从安溪引进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此法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繁殖系数大、成活率高,从而逐步取代种子直播和压条的繁殖方法。
  70年代以后,重视茶园生态平衡,一般茶园山顶保留植被,园中套种豆科速生遮荫树或果树,幼龄茶园套种绿肥作物。新开茶园尽量做到大台面、大沟、大肥、壮苗、品种纯度高,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深翻改土时,深施芒其(俗称山笔)杂草、作物稿秆等有机肥料。成龄茶园中耕或深耕后铺草覆盖,使其成为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茶园。每年重施基肥一次,追肥四至五次,根外追肥四至六次。施肥方法为沟施覆土,混合施肥,根部施肥和根外追肥相结合。幼龄树一般通过三次定型修剪,留养轻采。培育宽阔采摘面和壮、密、多的生产枝。成年树用轻修剪和深修剪相结合的方法整理树冠。衰老茶树通过重修剪、台刈,配合其它措施,使其更新复壮。每年茶叶采摘前,常先培训采摘人员,并适当固定,责任到人。采用“双手破心采摘法”,分期分批进行留叶采,采高留低、采内留侧、采密留稀。
  茶树常见病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螨类、茶毛虫,介壳虫、蚜虫和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一般都做到早预防、及时治、认真治,药物轮换交替使用。
  二、茶园机械作业到1985年底止,北硿华侨茶果场、埔头,鲁寮、仰贤等茶园共386亩,采用喷灌,郁分茶场采用电动、机动喷雾器,进行病虫防治和根外追肥。
  第四节 加工
  一、初制
  永春茶叶过去都加工成绿茶、红茶二种。清咸丰年间(1851—1861)安溪县新创的闽南乌龙茶制法开始传入本县,但直至民国期间仍以制作绿茶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绿茶产量约占茶叶总产量的80%。1964年开始,乌龙茶生产比例逐渐增大,1980年以后,全县生产的茶叶,均加工成乌龙茶。
  茶叶初制基本采用闽南乌龙茶制法,工艺流程是:鲜叶→凉育→晒青→摇育→杀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足火。在加工过程中,又吸取了闽北乌龙茶制作的优点,融合创新,使茶叶加工其有永春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前,摇青,揉捻、包揉都采用手工操作,杀青用手动杀青祸,烘干用焙笼。1950年以后,机械初制逐步代替了手工制作。
  至1985年,全县有初制厂1000多个。地处偏远的小茶厂仍用手工操作,规模较大的茶厂除包揉工序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包揉工序只有少数采用包揉机,多用手工。
  二、精制
  1958年,北硿华侨茶果场建成本县第一座茶叶精制厂。1980年,县创建永春茶厂。1985年,县供销社、石鼓乡、县茶叶公司等几家精制茶厂先后创建。毛茶精制加工的主要流程是:毛茶→筛分→风选→机拣→手拣→
  干操→摊放→匀堆→过磅→装箱。其中筛分、风选、机拣、干燥均用机械。永春茶叶的精制,技术讲究,选料严格,火功恰当,拼配科学,成品茶的形、色、香、味俱佳,风味独特。特级闽南水仙,佛手是永春的传统出口名牌产品。近年来生产出口的特级铁观音,质量与地道铁观音不相上下。1985年,永春制茶厂陈双钩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北硿华侨茶果场精制茶厂生产各种精制茶叶24602担,总产值1415.93万元,利润69.59万元,永春茶厂精制茶叶4317担,产值304万元,利润42.27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