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淡水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淡水渔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236-238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永春县的淡水渔业情况。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淡水渔业

内容

一、水域
  据1982年水产区划调查,全县水域总面积为22171.9亩,其中溪涧2万亩;水库30座,5190.1亩,山塘237口,437.5亩,池塘227口,143.3亩。此外,还有可供养鱼的稻田10多万亩。
  桃溪原来鱼类资源丰富,但二三十年来沿岸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升高,中下游工厂废水排放,水质污染,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破坏。湖洋溪沿岸水土保持较好,水质污染也较少,但山美水库和北运水电拱坝截断自然水流,使香鱼、鳗鲡、银鲴、圆吻鲴等一些重要鱼种失去回游生殖条件,鱼类资源已日渐减少。一都溪、坑仔口溪因一都纸厂排放污水,天湖山煤矿倾倒废料也使鱼类资源受到较大影响。
  二、主要经济水生动物
  明清期间有记载的主要水生动物有,鲤、鲫、黑鲤,鲈、鲢鱼、草鱼、鲇鱼、鯶、鳅、鳝、鰻、鳜、贴石、田瑟(或称涂瑟)、蛊鮯、白鳞、丁斑、金鱼、四足鱼、龟、鼋、鳖、蟹、螺、蚌等。
  据县水产站向东平内碧老渔农调查和《福建鱼类志》记载,永春主要经济水生动物如下:
  除以上鱼类外。还有蛙、棘胸蛙(坑蜥)、虾,蟹、龟,鳖、池蚌,沙贝、田螺等水生动物。
  三、淡水养殖
  明正德五年(1510)江西一渔民迁居达埔养殖鲤鱼苗,永春开始利用池塘养鱼。20世纪50年代,有些山区稻田普遍养鱼。60年代以后,农药使用量激增,水质污染严重,稻田养鱼逐渐减少,以至消头。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利用水库、山塘养鱼不断增加。s0年代初,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稻田养鱼逐步恢复,池塘养鱼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全县池塘养鱼200亩,产量3万斤;水库山塘养鱼1650亩(占水库山塘总面积81%),产量1.65万斤,稻田养鱼200亩,产量0.2万斤,合计淡水养殖面积2050亩,产量4.85万斤。桃城镇洋上村余清德利用门口池塘养鱼,亩产1943斤。同年,全县新开池塘500亩。1987年池塘养鱼增加到700亩,稻田养鱼1000亩,全县养殖面积达到3350亩,淡水鱼产量16.8万斤,产值10.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08%。永春淡水养殖,传统鱼种有鲤鱼、鲢鱼,鳙鱼、草鱼和胡子鲶。80年代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胡子鲶、革胡子鲶、异育银鲫等优良鱼种。
  民国期间,达埔达中有新源利公司专营孵育鲤苗。1958年县办达埔和桃溪两个鱼苗场,鱼苗远销闽西、闽北和省外。60年代初两处鱼苗场相继停办.80年代初国家投资16万元,帮助县国营农场建立标准鱼苗池50亩,购置家鱼孵化设备。1985年,全县育鱼苗63亩,生产夏花鱼苗44万尾,春花鱼苗13万尾。
  1981年,县成立水产技术推广站,配备干部和技术人员4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抓引进推广优良鱼种,推广科学养殖技术。1983年支持并指导蓬壶魁都利用温泉资源,建立温水养殖场2亩,试验罗非鱼越冬养殖,获得成功。1985年,支持和指导城郊乡在桃东村温泉所在地建立温水养殖场5.6亩。
  四、溪流捕捞
  传统的捕捞工具有小舢板、竹筏,栏网、手撒网和手抄网等。捕捞方法主要是网捕、鱼桁捕鱼、鸬鹚捕鱼以及违禁毒鱼、炸鱼和电捕等。此外,农民常在溪涧小潭堵截水流,戽千积水捕鱼。达埔溪西颜姓农民在当地神潮小潭堵流筑梁,潭水下泻,水流湍急,鱼群溯游到此,跃入鱼梁,经常一天可捕鱼4至5次,最多一次曾捕鱼100多斤。60年代以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小潭淤塞废弃。50年代,全县有10多个鱼农用鸬鹚捕鱼,每年在县内捕鱼3—4万斤,到外县捕鱼1一2万斤。60年代以后,全县多数溪流水质污染,泥沙淤积,鱼类资源锐减,鸬鹚捕鱼逐渐消失。
  1985年,全县溪流捕鱼产量3.7万斤,其中东平乡占2.09万斤。有些农民利用捕抓龟、鳖、棘胸蛙为副业。1987年,溪流捕捞淡水鱼产量5万斤。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