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栽培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栽培管理
分类号: F326.1
页数: 4
页码: 223-22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水稻、小麦、地瓜等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包括播种季节、育秧方式、种植密度等信息。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栽培管理

内容

一、播插季节主要农作物传统播插时间。
  (一)水稻 早稻:平原地区春分下种,谷雨插秧,半山区清明下种,立夏插秧。晚稻。间作的于早稻中耕追肥后插秧,连作的夏至下种,立秋插秧。中稻。立夏下种,芒种插秧。
  (二)小麦 冬至前后播种。
  (三)地瓜 春地瓜芒种前后扦插,晚地瓜大暑至立秋扦插。
  (四)花生 清明下种。
  (五)大豆 春分下种。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和中迟熟高产品种的推广,为使水稻避过“三寒”(春寒、五月寒,秋寒),各地摸索积累了水稻插秧和大小麦种植“三个不过一”的经脸,即早稻插秧不过五月一日,山区、半山区晚稻插秧不过八月一日,小麦播种不过十二月一日。其他作物的播种季节也相应适当提早。
  在播插时间上曾有两次较为严重的失时,一是1976年大量晚稻延误插秧季节,导致粮食减产2000万斤,一是1981年早稻过早插秧(截至4月20日,苏坑、介福全部插完,其余山区半山区插完90%)遭五月寒流袭击,全县受害早稻3.8万亩,其中损失七成以上的1.7万亩。介福公社4715亩,早稻,受害4333亩,接近绝收的3096亩,全社早稻产量比上年减产七成。
  二、水稻育秧 地瓜育苗
  水稻育秧方式:
  (一)传统老式水秧 全秧田播种,不分畦、不留沟。
  (二)合式秧田 在秧田中留管理沟,便于施肥、拔秕,并提倡稀播种(亩播种子50—
  60斤)、育壮秧。
  (三)温润育秧 70年代推广。在秧田中做低秧畦,可干可湿,以湿润为主,利于育壮秧。
  (四)卷秧 以水泥埕,砖埕、石灰埕或以塑料薄膜铺地为秧床,秧床上铺约厚1—2
  厘米的薄泥浆做成秧畦,每平方米约播种1斤,上面复盖塑料薄膜,出芽后浇水管理,秧苗长至二叶一尖,即可连土带秧卷起,运送田间栽插。育卷秧省秧地,管理方便,秧苗带土移栽,返青快,有利低节位早分蘖多分蘖,但超过二叶期容易死苗。1970年春开始推广卷秧,1971年“三改三化”中搞卷秧化,全县早稻卷秧达80.6%。
  (五)蒸汽育秧 用育卷秧的方法,在木板上播种,移放室内的木架上。屋顶改用塑料薄膜,以利透光。室内通以蒸汽,调节适宜温度。移栽前,先逐渐降温,并移出室外,练苗一段时间,以适应自然环境。1972年4月24日统计,全县蒸汽育秧种子8006担,约占早稻育秧总数1/5。这种育秧方式适用于春寒严重的季节。
  (六)湿润铲秧 用湿润育秧法育秧,但增加播种密度,亩播种500—700斤。秧苗二叶期后排干积水,二叶一尖至三叶期带土1厘米铲秧移栽。此法既具有卷秧小苗带土移栽早生快发的优点,又避免二叶期以后容易死苗的缺点,成为山区和半山区早稻普遍使用的育秧法。70年代以后,早春育秧,为避寒害,大多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
  (七)二段育秧 第一段育小苗铲秧,二叶半至三叶期移植于施足基肥的二段秧田,密度2×2寸。假植后,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早分蘖、多分蘖,培育多蘖壮秧,有利于移栽后早生快发。这样,总秧龄可达50—60天,弹性大,可解决前后作高产栽培生长期不足的矛盾。
  地瓜育苗:有薯块育苗和藤蔓育苗两种。薯块育苗占总数80%,一般采用露地育苗。70年代推广酿热物(猪牛栏粪和作物稿杆混合)温床育苗、蒸气温床育苗或露地苗床加盖薄膜育苗,加快出苗速度。蔓育主要在城区附近。80年代推广秋育地瓜苗,提高繁殖系数。
  三、种植密度
  (一)永稻
  传统的插秧密度.间作稻约9×12寸,连作稻约9×9寸。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合理密植,间作稻8×10寸,连作稻8×8寸。
  1958年早稻间作5×7寸,连作稻5×5寸,早稻大丰收,被认为越密越丰产,要求连作晚稻插2×2寸,间作晚稻也要按同样密度搞移植并丘。杜员思想不通,一般实插密度3×3寸至4×4寸或5×5寸,当年凡插2×2寸密度的几乎绝收。同时,高度密植后,大量缺秧,临时采用直播种,并提出“亩下千斤种,亩收万斤粮”的口号,农民暗中抵制,每亩大都实播六七十斤,部分超过百斤。尽管如此,全县直播晚稻仍有1.5万亩绝收。
  60年代,高秆水稻恢复8×8寸规格,矮秆品种5×5寸,5×6寸或4×7寸。
  70年代以后,多穗型矮秆品种在部分山区和半山区梯田栽插,密度4×5寸,杂交水稻有的插4×7寸、5×6寸、4×3寸、5×7寸,也有插6×7寸、5×8寸的。推广宽行窄株法。
  (二)小麦
  传练麦畦宽3尺,穴播密度8×8寸。
  70年代以后,穴播畦宽4—6尺,密度5×6寸,6×6寸、6×7寸,条播畦宽4—
  6尺,行距8寸,撒播畦宽5—6尺,亩播种量16—18斤,采用五氯酚钠除草。1973年开始推广大畦撤播,当年撒播3951亩。东平公社太平大队第一生产队撒播14亩,平均亩产530斤,最高656斤。1974年全县大畦撒播面积19056亩,1975年又增加到33633亩,占大小麦总播种面积64869亩的52%,其中东平公社小麦5626亩,撒播种4916亩,占87%。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不能翻田整畦,曾推广板田撒播,待晴天后挖沟整畦,进行正常肥水管理。
  (三)地瓜
  传统地瓜畦宽2尺左右,株距8—9寸,亩种2400株左右。1958年株距改为5寸,亩种4000株以上。60年代以后,株距又改为7寸左右,亩种3000株上下。
  四、肥水管理
  (一)水稻水稻基肥的传统施法,早稻采用勾粪(拌匀的土粪和人尿粪)插秧,中稻采用骨灰(冷水田加用硫磺)蘸秧根。传统追肥方法,一般采用散施面施,少数采用塞兜点施。
  70年代后,水稻基肥推广全层深施法(将基肥散施后把田耙匀)。追肥一般采用散施,结合推广球肥、粒肥深施方法。70年代后期,推广东平霞林四队林成平创造的隔行拉沟深施化肥法,减少化肥流失和挥发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延长肥效。在此期间,还大力推广根外追肥,每年30万亩左右。80年代逐步推广配方施肥。
  在整个水稻施肥上掌握重施基肥(约占总施肥量40—50%),早施重蔫分蘖肥(约占总施肥量40%),看苗适施穗肥和壮尾肥。
  水稻田管水,传统采用串灌、漫灌方法,一般保持一寸多的水层,至1960年以后,推广轮灌。插秧后深水保活,继则浅水勤灌,有利水稻低节位早分蘖。并推广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稻根深扎,秆壮而不徒长以防倒伏。1983年,早稻烤田81935亩,占45%,晚稻烤田66990亩,占39%。
  (二)小麦
  小麦基肥以人粪尿(掺化肥)作底肥,种子浸入尿肥育,火烧上粪为面肥,追肥以薄施麦针(种后10天左右)肥促长苗,重施月内肥促分孽,看苗酌施拔节肥。小麦田管水,播种后遇干旱灌催苗水,促早出苗,出全苗,结合月内迫肥,灌一次壮苗水,拔节期控制较低土壤水份,利壮秆、防倒伏,入春后着重排除积水,防败根早衰。
  (三)地瓜
  地瓜栽插后10天左右点施人粪尿,50天左右施夹边肥,长块根期间畦中出现裂痕,巧施“裂痕肥”(一般施用人尿肥)。地瓜栽插后遇炎热天气,畦顶藿盖稻草并浇水二三天,晚地瓜还掌握沟中见白即灌水,水量以畦高2/3为准;收获前控水,以防地瓜腐烂。
  五、三熟高产栽培
  一麦二优三熟高产栽培,开始于1978年。五里街公社华岩二队68.2亩耕地,种植小麦和二季杂交水稻,都创高产,平均亩产2512斤。县总结推广这一经验后,1983年全县有18个生产大队粮食亩产达1500斤以上。高产栽培面积最多的东平乡,每年都有1000—2000多亩的杂交水稻丰产片。该乡农技员施贻深,在多年高产栽培中成绩突出,1986年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三熟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冬种小麦
  1、选用高产良种。
  2、适时播种。迟熟品种11月上中旬播完,早中熟品种11月25日前后播完,第二年4月20日左右可收割,有利后作的高产栽培。
  3、推广宽畦,深沟法。采用撒播的畦宽6—8尺,沟宽1.2尺,每亩播种量16—18斤,土地利用率约80%;采用点播的畦宽6尺,沟宽1.2尺,土地利用率70%左右,株行距5×5(寸)。
  4、科学施肥。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8—20斤,纯磷17斤,纯钾10斤左右。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看苗施平衡肥。
  5、田间管理。前期湿土保全苗,中期控水,防止狂长徒长,后期清沟排积水,防败根早衰.适时除草,四叶期和拔节期每亩各喷蕊矮壮素一次,每次3两,防止倒伏。
  6、防治赤霉病等病虫害。
  (二)早晚连续两季杂交水稻
  1、选用抗病高产组合。
  2、二段育秧,解决一麦二优高产栽培季节和生育期长的矛盾,培育分蘖壮秧。
  3、适当插足基本苗,为足穗打好基础。亩插10万左右基本苗,采用宽行窄株,合理密植,发挥边行优势,以利于接受阳光、通风透气,中耕迫肥和防治病虫害,一般采用东西行向,拉绳浅插。
  4、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一般采用拉沟深施和面施相结合,一次施足追肥,并注重抓“早”,促进早生快发。一般每亩总施肥量约施纯氮23斤,过磷酸钙60斤至80斤,氯化钾15斤至20斤。烤田以后,根据叶色情况,缺肥的田地适施穗粒肥,亩用尿素10斤撒施,或用磷钾肥根外喷施。
  5、适时烤田,促进壮秆大穗。一般在插秧后14天左右,汕优组合的亩茎穗在18万苗左右、威优组合的亩茎穗在20万至22万苗时,开始烤田。地下水位低的轻烤5天,地下水位高的重烤7—8天,但最迟不超过幼穗分化第四期。复灌后田间保持干湿交替,直至收割。
  6、及时防治病虫害。
  永春杂交水稻丰产栽培曾获晋江地区和省农业厅农业科技推广奖。晋江地区(泉州市)农业局多次在永春召开全区(市)水稻田间管理现场会议。1985年7月,国家农牧渔业部组织广东、福建等六省专家40多人曾来本县考察杂交水稻栽培情况。
  六、倒种栽培(春季作物品种在秋季栽培)20世纪50年代,永春开始有早稻品种倒种栽培,主要目的为第二年培育优质种子。由于倒种稻作的生长期缩短,有利于山区半山区晚季水稻避过寒流,也有利于平原地区提早播种各种生长期长的高产小麦品种。70年代早稻品种倒种春发展很快。1971年全县倒种面积盲目扩大到6.2万亩,有些生产队过早播种,秧期拉长而早孕早穗,有些生产队过迟播种,推迟抽穗而遇寒流袭击,造成晚稻减产460万斤。1972年倒种面积缩减到4.5万亩,适时播种(一般在7月5日至20日山区略早),并提早施肥管理,获得丰收,尔后每年早稻品种(包括杂交早稻)倒种面积,大多为三四万亩。
  花生、大豆秋季倒种,为翌年培育优质种子,全县每年倒种面积约30亩。
  70年代以后,开始有春夏蔬菜品种如莴苣、菜豆、黄瓜等于秋季倒种栽培应市。
  七、再生稻栽培
  70年代初,山区开始利用水稻再生能力和再生生长期短的特点,于早稻收割后,选择再生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再生栽培,既增一季稻作,又利避免寒害。1972年,锦斗公社长坑大队以三冬早p品种搞再生栽培,每亩收获200多斤。第二年,全县山区推广再生稻638亩。是年是祥公社东溪大队第一生产队8月10日收割科情一号,搞再生栽培2亩,11月7日收获,亩产150斤。1977年,全县利用闽优一号搞再生栽培2390亩。苏坑公社嵩山十一队在海拔500多米的山垄田搞闽优一号再生栽培3.5亩,肥水管理认真,平均每亩收获272.5斤。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