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子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种子改良
分类号: S33
页数: 4
页码: 220-2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春县在水稻、地瓜、小麦等作物的种植和良种推广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种子改良

内容

一、传统品群永春明代水稻品种中,粳稻有林凤、白香、霍香、一秋红、红芒、白粳、天上落、占谷等,糯稻有龙牙、虎皮、斑占、长芒等。民国期间,永春早稻主要品种有百日早(又称田头哭)、大粒早、连江早、仰光早,广东早,红米花螺和早糯等,中晚稻品种有一支香(水企)、海澄占、福州占、寄逃、胡须寄、万流、暹稳,八月自、大冬、乌须冬、大糯、瘦糯、虎皮糯,胡须糯等。麦类基本上都是红壳小麦,山区种一点本地大麦或荞麦。地瓜品种主要为永春五齿、六十天、正种、乌尾番、地瓜芋、心种薯(或称香种),应菜企等。大豆品种有白豆、黑豆,古田豆。花生品种主要是小硫球。
  二、良种推广
  民国期间,仙夹民间从南安华美引种三冬早水稻良种并逐渐推广。1942年,县中心农场引进繁殖南特号水稻良种并小量推广。土地改革期间,发动农民在原有水稻品种的基础上进行艳选复壮。1952年全县有60%农户穗选部分种子。1956年,全县睢选水稻种子30万斤,农业社普遍建立留种田,提纯复壮自用种子。此后在精选提纯复壮种子的同时,大力引进和推广各种作物良种,加上其他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各种作物产量不断增加。水稻方面:50年代推广南特号、陆财号等良种。1957年,全县水稻每亩单产328斤,比1949年205斤提高123斤。60年代中期,引进和推广中矮秆水稻良种,70年代初实现矮秆良种化。1972年,全县水稻单产提高至370斤。1976年,开始试种和示范杂交水稻,1978年,杂交水稻扩大到11万多亩,全县水稻单产提高至474斤。1983年创最高水平,每亩单产又提a至581斤,相当于1949年单产的2.8倍。地瓜方面:60年代推广以新种花为主的高产优质良种后,全县地瓜单产超过2500斤(鲜地瓜,下同),70年代末增加到3000斤左右,1980年又增加到3450斤,相当于1949年单产的2.2倍。小麦方面:60年代推广大头黄、华东五号等高产品种,全县小麦平均每亩单产达160斤左右,比1949年提高1倍。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量推广晋系2148、2458、4058晚熟高产品种和龙溪35早熟高产品种,全县小麦平均单产突破200斤,1982年达246斤,相当于1949年的3倍。
  三、培育新品种
  1957年,蓬壶农技站技术员林英昂,用三冬早和南特号进行有性杂交,培育早稻良种永丰号。1962年,石鼓公社农技员李民权、王文济,从晚稻青骨大穗的变异株,选育64晚晚稻品种。1976年,县作物良种场农民技术员王启东,在地瓜新种花品种的变异株中,选育永春早薯地瓜良种。(以上详见《科技志》)
  四、杂交水稻
  1976年1月到5月,县种子公司先后派于部、农民技术员各2名往海南岛制种,并派11名千部,社员分别参加省、地杂交水稻培训班。4月,在石鼓公社石玉村举办杂交水稻训练班。与此同时,在五里街公社试验田试种闽优一号50丛,理论单产超千斤。秋季,在全县21个公社和3个农场试种420亩,品种有南优二号、m优一号和闽优三号。验收结果,平原一般单产600斤到800斤,高产的超千斤,半山区和山区一般500斤到600斤,比当地常规品种增产二三成。城关公社桃东六队种植闽优一号2.32亩,平均单产1026斤,比高产的秋二矮增产三成二;蓬壶公社西昌五队种植闽优三号2。4亩,平均单产740斤,比秋二矮增产八成五。以上试种获得明显增产,促进了杂交水稻的迅速推广。1978年,全县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到11.3万多亩,此后每年保持在10万亩以上,中稻基本杂优化。1987年,全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54970亩,占当年水稻总播种面积的43%。
  推广杂交水稻,一开始就走自繁、自制、自供种子的道路,县、社、队层层建立繁殖制种基地。1976年,春秋二季繁殖139亩,收A种(即不育系种子)8891斤;制种1637.68亩,收A种(即杂交一代种子)105300斤。从1977年起,全县每年繁殖和制种面积在4000亩以上,1982年高达1万亩。从1976年到1985年的10年中,全县繁殖不育系9600斤,制种369万斤,除供应本县外,还可外调。1979年以前,杂交水稻的主要组合是四优二号、其次是南优二号、闽优三号,后因叶瘟和穗茎瘟比较产重逐渐淘汰。1980年起以威优,汕优组合为主,其中威优和汕优的二号、三号,也因叶瘟和穗茎瘟严量逐渐淘汰。1984年300米以下的平洋田以威优63,汕优64为主,300到600米的山田则推广威优64、威优35和437。一年两季都种杂交水稻的,注意不同组合轮作,一般三年一更换。
  五、种子公司良种场
  1950年,县设临时种子站和选种委员会,发动选种和调剂种子。1956年建立县种子工作站,1960年改为县良种公司,1974年7月又改称县种子公司,负责种子的收购、引进、供应和调剂。50年代年调剂供应种子数万斤至几十万斤。1959年引进大量粳稻种子,调剂供应景上百万斤。1963年以后,每年收购调进的水稻和麦类种子一般都在10多万斤到三四十万斤,其中1966年和1979—1982年每年超过60万斤,最多的1979年高达150万斤。每年供应和调出的稻麦种子10—30万斤,1979年最多达115万斤。1976年以后,县种子公司还负担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基地的指导工作。1985年,公司的干部技术人员12人,其中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1人。1963年建立县作物良种繁育场,负责引进、试验和繁育适合推广的良种。从1963年到1985年该场为全县提供水稻厚良种50多万斤,花生和大豆良种4万多斤,每年提供无病良种地瓜苗300万一400万株。初建场时,该场的生产基地只有水田20多亩,1983年扩大到80多亩,干部和技术人员3人,职工9人。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