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217-22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明代到新中国成立后永春县的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耕作制度

内容

明代,永春水稻大多为一熟,只有少量二熟,土地利用率很低。民国期间,开始推广双季稻和冬种小麦,至1949年,全县耕地复种指数127.5%。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力推广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扩大冬种面积,提倡各种作物间作套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1982年,全县小麦、早稻、中稻,晚稻、春地瓜、夏地瓜、大豆、花生、饲料、绿肥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共50.11万亩,复种指数200.48%,比1949年提高72.98%。
  1949年全县单季稻13万亩,占水稻田21.5万亩的60.47%。1950年以后,单季稻逐步改为双季稻,至1957年,累计单改双面积4.5万亩,增产粮食上千万斤;单季稻面积剩下8.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38%。1958年不顾主客观条件,.单季改双季达71500亩,结果水稻总产量反比上年减少。60年代,单季稻回升到7—8万亩。70年代推行“三改三化”,又大面积单季改双季,单季稻降至2万多亩。80年代,单季稻稳定在3万多亩,大多为海拔600米以上的山田,基本上种杂交水稻,亩产量在600—800斤之间,高的上千斤。
  民国期间,只有少数平洋肥沃稻田采用连作(早稻收割后,稻田重新耕作,然后栽种晚稻),其他都是间作稻(早稻除草施肥后就将晚稻秧苗间种在早稻行间)。间作稻早晚二季互相影响,难于高产。从1950年起,间作逐渐改为连作,1970年,间作稻只剩5万亩,1971年又改为连作3.5万亩,间作稻仅存1.5万亩,占晚稻10%到70年代中期,间作稻基本消失。
  70年代中期以后,永春耕地耕作和间,套种形式大体如下:
  一、一熟制
  水田以种一季中稻(杂优)为主,分布在县的西部中山区和边远田,3万亩左右。农地单种一季地瓜、木薯或蕉芋,1.5万亩左右,外半县农地种甘蔗2000亩左右。
  二、二熟制
  水田二熟:稻—稻(即双季水稻),10万亩左右,稻—地瓜,1.5—2万亩左右。这两种形式主要分布在半山区。还有马铃薯——稻,春大豆——稻,或稻—秋大豆,约二三千亩,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的受旱田。
  农地二熟:冬种蔬菜——春种地瓜,大豆—地瓜,花生—地瓜,地瓜—马铃薯或小麦,也有烟叶——蔬菜的。
  三、三熟制
  水田三熟:春收小麦——稻—
  稻,约3万多亩,其中—季春收小麦和连续两季杂交稻的约1—2万亩,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的东平、岵山、城郊、五里街、石胶和湖洋等地。还有稻—地瓜——小麦,约2000亩,稻——稻——马铃薯,约8000亩,稻——稻——蔬菜,约1万亩,稻——稻——油莱或紫云英,约3000亩。
  农地三熟分布在平洋地区,有蔬菜作物三种三收的,也有叶莱类作物与地瓜、小麦轮作的。
  四、四熟制
  分布在附城的少数平洋田,有两种形式:一是黄瓜——杂交稻——杂交稻——大白菜,一是早稻(早熟种)——菜瓜——杂交稻——大白莱。
  五、间作套种
  主要形式有。地瓜套种秋大豆或绿豆,豇豆、玉米,高粱,玫瑰茄等,甘蔗、木薯、薯蓣等作物套种大豆或绿豆、花生、土南瓜、茄子等。稻田田埂套种大豆为主的豆类,稻田沟田边套种芋头或茭白。70年代初还有水稻套种黄麻(称稻底麻)或田菁绿肥,有小麦畦边和底套种紫云英,紫云英田套种小麦等。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