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植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2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种植技术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春县农业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种子改良、病虫防治、农技推广的情况。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种植技术

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
  明代,永春水稻大多为一熟,只有少量二熟,土地利用率很低。民国期间,开始推广双季稻和冬种小麦,至1949年,全县耕地复种指数127.5%。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力推广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扩大冬种面积,提倡各种作物间作套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1982年,全县小麦、早稻、中稻,晚稻、春地瓜、夏地瓜、大豆、花生、饲料、绿肥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共50.11万亩,复种指数200.48%,比1949年提高72.98%。
  1949年全县单季稻13万亩,占水稻田21.5万亩的60.47%。1950年以后,单季稻逐步改为双季稻,至1957年,累计单改双面积4.5万亩,增产粮食上千万斤;单季稻面积剩下8.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38%。1958年不顾主客观条件,.单季改双季达71500亩,结果水稻总产量反比上年减少。60年代,单季稻回升到7—8万亩。70年代推行“三改三化”,又大面积单季改双季,单季稻降至2万多亩。80年代,单季稻稳定在3万多亩,大多为海拔600米以上的山田,基本上种杂交水稻,亩产量在600—800斤之间,高的上千斤。
  民国期间,只有少数平洋肥沃稻田采用连作(早稻收割后,稻田重新耕作,然后栽种晚稻),其他都是间作稻(早稻除草施肥后就将晚稻秧苗间种在早稻行间)。间作稻早晚二季互相影响,难于高产。从1950年起,间作逐渐改为连作,1970年,间作稻只剩5万亩,1971年又改为连作3.5万亩,间作稻仅存1.5万亩,占晚稻10%到70年代中期,间作稻基本消失。
  70年代中期以后,永春耕地耕作和间,套种形式大体如下:
  一、一熟制
  水田以种一季中稻(杂优)为主,分布在县的西部中山区和边远田,3万亩左右。农地单种一季地瓜、木薯或蕉芋,1.5万亩左右,外半县农地种甘蔗2000亩左右。
  二、二熟制
  水田二熟:稻—稻(即双季水稻),10万亩左右,稻—地瓜,1.5—2万亩左右。这两种形式主要分布在半山区。还有马铃薯——稻,春大豆——稻,或稻—秋大豆,约二三千亩,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的受旱田。
  农地二熟:冬种蔬菜——春种地瓜,大豆—地瓜,花生—地瓜,地瓜—马铃薯或小麦,也有烟叶——蔬菜的。
  三、三熟制
  水田三熟:春收小麦——稻—
  稻,约3万多亩,其中—季春收小麦和连续两季杂交稻的约1—2万亩,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的东平、岵山、城郊、五里街、石胶和湖洋等地。还有稻—地瓜——小麦,约2000亩,稻——稻——马铃薯,约8000亩,稻——稻——蔬菜,约1万亩,稻——稻——油莱或紫云英,约3000亩。
  农地三熟分布在平洋地区,有蔬菜作物三种三收的,也有叶莱类作物与地瓜、小麦轮作的。
  四、四熟制
  分布在附城的少数平洋田,有两种形式:一是黄瓜——杂交稻——杂交稻——大白菜,一是早稻(早熟种)——菜瓜——杂交稻——大白莱。
  五、间作套种
  主要形式有。地瓜套种秋大豆或绿豆,豇豆、玉米,高粱,玫瑰茄等,甘蔗、木薯、薯蓣等作物套种大豆或绿豆、花生、土南瓜、茄子等。稻田田埂套种大豆为主的豆类,稻田沟田边套种芋头或茭白。70年代初还有水稻套种黄麻(称稻底麻)或田菁绿肥,有小麦畦边和底套种紫云英,紫云英田套种小麦等。
  第二节 种子改良
  一、传统品群永春明代水稻品种中,粳稻有林凤、白香、霍香、一秋红、红芒、白粳、天上落、占谷等,糯稻有龙牙、虎皮、斑占、长芒等。民国期间,永春早稻主要品种有百日早(又称田头哭)、大粒早、连江早、仰光早,广东早,红米花螺和早糯等,中晚稻品种有一支香(水企)、海澄占、福州占、寄逃、胡须寄、万流、暹稳,八月自、大冬、乌须冬、大糯、瘦糯、虎皮糯,胡须糯等。麦类基本上都是红壳小麦,山区种一点本地大麦或荞麦。地瓜品种主要为永春五齿、六十天、正种、乌尾番、地瓜芋、心种薯(或称香种),应菜企等。大豆品种有白豆、黑豆,古田豆。花生品种主要是小硫球。
  二、良种推广
  民国期间,仙夹民间从南安华美引种三冬早水稻良种并逐渐推广。1942年,县中心农场引进繁殖南特号水稻良种并小量推广。土地改革期间,发动农民在原有水稻品种的基础上进行艳选复壮。1952年全县有60%农户穗选部分种子。1956年,全县睢选水稻种子30万斤,农业社普遍建立留种田,提纯复壮自用种子。此后在精选提纯复壮种子的同时,大力引进和推广各种作物良种,加上其他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各种作物产量不断增加。水稻方面:50年代推广南特号、陆财号等良种。1957年,全县水稻每亩单产328斤,比1949年205斤提高123斤。60年代中期,引进和推广中矮秆水稻良种,70年代初实现矮秆良种化。1972年,全县水稻单产提高至370斤。1976年,开始试种和示范杂交水稻,1978年,杂交水稻扩大到11万多亩,全县水稻单产提高至474斤。1983年创最高水平,每亩单产又提a至581斤,相当于1949年单产的2.8倍。地瓜方面:60年代推广以新种花为主的高产优质良种后,全县地瓜单产超过2500斤(鲜地瓜,下同),70年代末增加到3000斤左右,1980年又增加到3450斤,相当于1949年单产的2.2倍。小麦方面:60年代推广大头黄、华东五号等高产品种,全县小麦平均每亩单产达160斤左右,比1949年提高1倍。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量推广晋系2148、2458、4058晚熟高产品种和龙溪35早熟高产品种,全县小麦平均单产突破200斤,1982年达246斤,相当于1949年的3倍。
  三、培育新品种
  1957年,蓬壶农技站技术员林英昂,用三冬早和南特号进行有性杂交,培育早稻良种永丰号。1962年,石鼓公社农技员李民权、王文济,从晚稻青骨大穗的变异株,选育64晚晚稻品种。1976年,县作物良种场农民技术员王启东,在地瓜新种花品种的变异株中,选育永春早薯地瓜良种。(以上详见《科技志》)
  四、杂交水稻
  1976年1月到5月,县种子公司先后派于部、农民技术员各2名往海南岛制种,并派11名千部,社员分别参加省、地杂交水稻培训班。4月,在石鼓公社石玉村举办杂交水稻训练班。与此同时,在五里街公社试验田试种闽优一号50丛,理论单产超千斤。秋季,在全县21个公社和3个农场试种420亩,品种有南优二号、m优一号和闽优三号。验收结果,平原一般单产600斤到800斤,高产的超千斤,半山区和山区一般500斤到600斤,比当地常规品种增产二三成。城关公社桃东六队种植闽优一号2.32亩,平均单产1026斤,比高产的秋二矮增产三成二;蓬壶公社西昌五队种植闽优三号2。4亩,平均单产740斤,比秋二矮增产八成五。以上试种获得明显增产,促进了杂交水稻的迅速推广。1978年,全县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到11.3万多亩,此后每年保持在10万亩以上,中稻基本杂优化。1987年,全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54970亩,占当年水稻总播种面积的43%。
  推广杂交水稻,一开始就走自繁、自制、自供种子的道路,县、社、队层层建立繁殖制种基地。1976年,春秋二季繁殖139亩,收A种(即不育系种子)8891斤;制种1637.68亩,收A种(即杂交一代种子)105300斤。从1977年起,全县每年繁殖和制种面积在4000亩以上,1982年高达1万亩。从1976年到1985年的10年中,全县繁殖不育系9600斤,制种369万斤,除供应本县外,还可外调。1979年以前,杂交水稻的主要组合是四优二号、其次是南优二号、闽优三号,后因叶瘟和穗茎瘟比较产重逐渐淘汰。1980年起以威优,汕优组合为主,其中威优和汕优的二号、三号,也因叶瘟和穗茎瘟严量逐渐淘汰。1984年300米以下的平洋田以威优63,汕优64为主,300到600米的山田则推广威优64、威优35和437。一年两季都种杂交水稻的,注意不同组合轮作,一般三年一更换。
  五、种子公司良种场
  1950年,县设临时种子站和选种委员会,发动选种和调剂种子。1956年建立县种子工作站,1960年改为县良种公司,1974年7月又改称县种子公司,负责种子的收购、引进、供应和调剂。50年代年调剂供应种子数万斤至几十万斤。1959年引进大量粳稻种子,调剂供应景上百万斤。1963年以后,每年收购调进的水稻和麦类种子一般都在10多万斤到三四十万斤,其中1966年和1979—1982年每年超过60万斤,最多的1979年高达150万斤。每年供应和调出的稻麦种子10—30万斤,1979年最多达115万斤。1976年以后,县种子公司还负担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基地的指导工作。1985年,公司的干部技术人员12人,其中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1人。1963年建立县作物良种繁育场,负责引进、试验和繁育适合推广的良种。从1963年到1985年该场为全县提供水稻厚良种50多万斤,花生和大豆良种4万多斤,每年提供无病良种地瓜苗300万一400万株。初建场时,该场的生产基地只有水田20多亩,1983年扩大到80多亩,干部和技术人员3人,职工9人。
  第三节 栽培管理
  一、播插季节主要农作物传统播插时间。
  (一)水稻 早稻:平原地区春分下种,谷雨插秧,半山区清明下种,立夏插秧。晚稻。间作的于早稻中耕追肥后插秧,连作的夏至下种,立秋插秧。中稻。立夏下种,芒种插秧。
  (二)小麦 冬至前后播种。
  (三)地瓜 春地瓜芒种前后扦插,晚地瓜大暑至立秋扦插。
  (四)花生 清明下种。
  (五)大豆 春分下种。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和中迟熟高产品种的推广,为使水稻避过“三寒”(春寒、五月寒,秋寒),各地摸索积累了水稻插秧和大小麦种植“三个不过一”的经脸,即早稻插秧不过五月一日,山区、半山区晚稻插秧不过八月一日,小麦播种不过十二月一日。其他作物的播种季节也相应适当提早。
  在播插时间上曾有两次较为严重的失时,一是1976年大量晚稻延误插秧季节,导致粮食减产2000万斤,一是1981年早稻过早插秧(截至4月20日,苏坑、介福全部插完,其余山区半山区插完90%)遭五月寒流袭击,全县受害早稻3.8万亩,其中损失七成以上的1.7万亩。介福公社4715亩,早稻,受害4333亩,接近绝收的3096亩,全社早稻产量比上年减产七成。
  二、水稻育秧 地瓜育苗
  水稻育秧方式:
  (一)传统老式水秧 全秧田播种,不分畦、不留沟。
  (二)合式秧田 在秧田中留管理沟,便于施肥、拔秕,并提倡稀播种(亩播种子50—
  60斤)、育壮秧。
  (三)温润育秧 70年代推广。在秧田中做低秧畦,可干可湿,以湿润为主,利于育壮秧。
  (四)卷秧 以水泥埕,砖埕、石灰埕或以塑料薄膜铺地为秧床,秧床上铺约厚1—2
  厘米的薄泥浆做成秧畦,每平方米约播种1斤,上面复盖塑料薄膜,出芽后浇水管理,秧苗长至二叶一尖,即可连土带秧卷起,运送田间栽插。育卷秧省秧地,管理方便,秧苗带土移栽,返青快,有利低节位早分蘖多分蘖,但超过二叶期容易死苗。1970年春开始推广卷秧,1971年“三改三化”中搞卷秧化,全县早稻卷秧达80.6%。
  (五)蒸汽育秧 用育卷秧的方法,在木板上播种,移放室内的木架上。屋顶改用塑料薄膜,以利透光。室内通以蒸汽,调节适宜温度。移栽前,先逐渐降温,并移出室外,练苗一段时间,以适应自然环境。1972年4月24日统计,全县蒸汽育秧种子8006担,约占早稻育秧总数1/5。这种育秧方式适用于春寒严重的季节。
  (六)湿润铲秧 用湿润育秧法育秧,但增加播种密度,亩播种500—700斤。秧苗二叶期后排干积水,二叶一尖至三叶期带土1厘米铲秧移栽。此法既具有卷秧小苗带土移栽早生快发的优点,又避免二叶期以后容易死苗的缺点,成为山区和半山区早稻普遍使用的育秧法。70年代以后,早春育秧,为避寒害,大多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
  (七)二段育秧 第一段育小苗铲秧,二叶半至三叶期移植于施足基肥的二段秧田,密度2×2寸。假植后,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早分蘖、多分蘖,培育多蘖壮秧,有利于移栽后早生快发。这样,总秧龄可达50—60天,弹性大,可解决前后作高产栽培生长期不足的矛盾。
  地瓜育苗:有薯块育苗和藤蔓育苗两种。薯块育苗占总数80%,一般采用露地育苗。70年代推广酿热物(猪牛栏粪和作物稿杆混合)温床育苗、蒸气温床育苗或露地苗床加盖薄膜育苗,加快出苗速度。蔓育主要在城区附近。80年代推广秋育地瓜苗,提高繁殖系数。
  三、种植密度
  (一)永稻
  传统的插秧密度.间作稻约9×12寸,连作稻约9×9寸。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合理密植,间作稻8×10寸,连作稻8×8寸。
  1958年早稻间作5×7寸,连作稻5×5寸,早稻大丰收,被认为越密越丰产,要求连作晚稻插2×2寸,间作晚稻也要按同样密度搞移植并丘。杜员思想不通,一般实插密度3×3寸至4×4寸或5×5寸,当年凡插2×2寸密度的几乎绝收。同时,高度密植后,大量缺秧,临时采用直播种,并提出“亩下千斤种,亩收万斤粮”的口号,农民暗中抵制,每亩大都实播六七十斤,部分超过百斤。尽管如此,全县直播晚稻仍有1.5万亩绝收。
  60年代,高秆水稻恢复8×8寸规格,矮秆品种5×5寸,5×6寸或4×7寸。
  70年代以后,多穗型矮秆品种在部分山区和半山区梯田栽插,密度4×5寸,杂交水稻有的插4×7寸、5×6寸、4×3寸、5×7寸,也有插6×7寸、5×8寸的。推广宽行窄株法。
  (二)小麦
  传练麦畦宽3尺,穴播密度8×8寸。
  70年代以后,穴播畦宽4—6尺,密度5×6寸,6×6寸、6×7寸,条播畦宽4—
  6尺,行距8寸,撒播畦宽5—6尺,亩播种量16—18斤,采用五氯酚钠除草。1973年开始推广大畦撤播,当年撒播3951亩。东平公社太平大队第一生产队撒播14亩,平均亩产530斤,最高656斤。1974年全县大畦撒播面积19056亩,1975年又增加到33633亩,占大小麦总播种面积64869亩的52%,其中东平公社小麦5626亩,撒播种4916亩,占87%。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不能翻田整畦,曾推广板田撒播,待晴天后挖沟整畦,进行正常肥水管理。
  (三)地瓜
  传统地瓜畦宽2尺左右,株距8—9寸,亩种2400株左右。1958年株距改为5寸,亩种4000株以上。60年代以后,株距又改为7寸左右,亩种3000株上下。
  四、肥水管理
  (一)水稻水稻基肥的传统施法,早稻采用勾粪(拌匀的土粪和人尿粪)插秧,中稻采用骨灰(冷水田加用硫磺)蘸秧根。传统追肥方法,一般采用散施面施,少数采用塞兜点施。
  70年代后,水稻基肥推广全层深施法(将基肥散施后把田耙匀)。追肥一般采用散施,结合推广球肥、粒肥深施方法。70年代后期,推广东平霞林四队林成平创造的隔行拉沟深施化肥法,减少化肥流失和挥发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延长肥效。在此期间,还大力推广根外追肥,每年30万亩左右。80年代逐步推广配方施肥。
  在整个水稻施肥上掌握重施基肥(约占总施肥量40—50%),早施重蔫分蘖肥(约占总施肥量40%),看苗适施穗肥和壮尾肥。
  水稻田管水,传统采用串灌、漫灌方法,一般保持一寸多的水层,至1960年以后,推广轮灌。插秧后深水保活,继则浅水勤灌,有利水稻低节位早分蘖。并推广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稻根深扎,秆壮而不徒长以防倒伏。1983年,早稻烤田81935亩,占45%,晚稻烤田66990亩,占39%。
  (二)小麦
  小麦基肥以人粪尿(掺化肥)作底肥,种子浸入尿肥育,火烧上粪为面肥,追肥以薄施麦针(种后10天左右)肥促长苗,重施月内肥促分孽,看苗酌施拔节肥。小麦田管水,播种后遇干旱灌催苗水,促早出苗,出全苗,结合月内迫肥,灌一次壮苗水,拔节期控制较低土壤水份,利壮秆、防倒伏,入春后着重排除积水,防败根早衰。
  (三)地瓜
  地瓜栽插后10天左右点施人粪尿,50天左右施夹边肥,长块根期间畦中出现裂痕,巧施“裂痕肥”(一般施用人尿肥)。地瓜栽插后遇炎热天气,畦顶藿盖稻草并浇水二三天,晚地瓜还掌握沟中见白即灌水,水量以畦高2/3为准;收获前控水,以防地瓜腐烂。
  五、三熟高产栽培
  一麦二优三熟高产栽培,开始于1978年。五里街公社华岩二队68.2亩耕地,种植小麦和二季杂交水稻,都创高产,平均亩产2512斤。县总结推广这一经验后,1983年全县有18个生产大队粮食亩产达1500斤以上。高产栽培面积最多的东平乡,每年都有1000—2000多亩的杂交水稻丰产片。该乡农技员施贻深,在多年高产栽培中成绩突出,1986年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三熟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冬种小麦
  1、选用高产良种。
  2、适时播种。迟熟品种11月上中旬播完,早中熟品种11月25日前后播完,第二年4月20日左右可收割,有利后作的高产栽培。
  3、推广宽畦,深沟法。采用撒播的畦宽6—8尺,沟宽1.2尺,每亩播种量16—18斤,土地利用率约80%;采用点播的畦宽6尺,沟宽1.2尺,土地利用率70%左右,株行距5×5(寸)。
  4、科学施肥。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8—20斤,纯磷17斤,纯钾10斤左右。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看苗施平衡肥。
  5、田间管理。前期湿土保全苗,中期控水,防止狂长徒长,后期清沟排积水,防败根早衰.适时除草,四叶期和拔节期每亩各喷蕊矮壮素一次,每次3两,防止倒伏。
  6、防治赤霉病等病虫害。
  (二)早晚连续两季杂交水稻
  1、选用抗病高产组合。
  2、二段育秧,解决一麦二优高产栽培季节和生育期长的矛盾,培育分蘖壮秧。
  3、适当插足基本苗,为足穗打好基础。亩插10万左右基本苗,采用宽行窄株,合理密植,发挥边行优势,以利于接受阳光、通风透气,中耕迫肥和防治病虫害,一般采用东西行向,拉绳浅插。
  4、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一般采用拉沟深施和面施相结合,一次施足追肥,并注重抓“早”,促进早生快发。一般每亩总施肥量约施纯氮23斤,过磷酸钙60斤至80斤,氯化钾15斤至20斤。烤田以后,根据叶色情况,缺肥的田地适施穗粒肥,亩用尿素10斤撒施,或用磷钾肥根外喷施。
  5、适时烤田,促进壮秆大穗。一般在插秧后14天左右,汕优组合的亩茎穗在18万苗左右、威优组合的亩茎穗在20万至22万苗时,开始烤田。地下水位低的轻烤5天,地下水位高的重烤7—8天,但最迟不超过幼穗分化第四期。复灌后田间保持干湿交替,直至收割。
  6、及时防治病虫害。
  永春杂交水稻丰产栽培曾获晋江地区和省农业厅农业科技推广奖。晋江地区(泉州市)农业局多次在永春召开全区(市)水稻田间管理现场会议。1985年7月,国家农牧渔业部组织广东、福建等六省专家40多人曾来本县考察杂交水稻栽培情况。
  六、倒种栽培(春季作物品种在秋季栽培)20世纪50年代,永春开始有早稻品种倒种栽培,主要目的为第二年培育优质种子。由于倒种稻作的生长期缩短,有利于山区半山区晚季水稻避过寒流,也有利于平原地区提早播种各种生长期长的高产小麦品种。70年代早稻品种倒种春发展很快。1971年全县倒种面积盲目扩大到6.2万亩,有些生产队过早播种,秧期拉长而早孕早穗,有些生产队过迟播种,推迟抽穗而遇寒流袭击,造成晚稻减产460万斤。1972年倒种面积缩减到4.5万亩,适时播种(一般在7月5日至20日山区略早),并提早施肥管理,获得丰收,尔后每年早稻品种(包括杂交早稻)倒种面积,大多为三四万亩。
  花生、大豆秋季倒种,为翌年培育优质种子,全县每年倒种面积约30亩。
  70年代以后,开始有春夏蔬菜品种如莴苣、菜豆、黄瓜等于秋季倒种栽培应市。
  七、再生稻栽培
  70年代初,山区开始利用水稻再生能力和再生生长期短的特点,于早稻收割后,选择再生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再生栽培,既增一季稻作,又利避免寒害。1972年,锦斗公社长坑大队以三冬早p品种搞再生栽培,每亩收获200多斤。第二年,全县山区推广再生稻638亩。是年是祥公社东溪大队第一生产队8月10日收割科情一号,搞再生栽培2亩,11月7日收获,亩产150斤。1977年,全县利用闽优一号搞再生栽培2390亩。苏坑公社嵩山十一队在海拔500多米的山垄田搞闽优一号再生栽培3.5亩,肥水管理认真,平均每亩收获272.5斤。
  第四节 病虫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
  (一)水稻
  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虫害主要是螟虫、稻飞虱、浮尘子等。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赤吊”,是本县历来最严重的病害。民国22年(1933)桃东有一户农民的早稻发生稻瘟病,颗粒无收。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因推广密植和矮秆稻种,稻瘟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县每年发生稻瘟病常达万亩以上。1981年,早稻发生稻瘟病病3万余亩,虽大力防治,损失稻谷仍达五六百万斤,约占全年水稻产量的2。7%,有数千亩绝收。
  白叶枯病,是晚稻的主要病害。70年代年发生数千亩,1984年发生15000多亩。
  纹枯病,高产栽培的水稻,群体密度大,容易发生,70年代年常达数万亩,1984年近20万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约53%经防治后仍损失稻谷255万斤,占水稻产量1.3%。
  细菌性条斑病,1987年发生1.12万亩,损失稻谷约26万斤。
  此外,稻胡麻斑病、稻粬病,恶苗病、小球菌核病、干尖线虫病、赤枯病、黄矮病等,也时有发生,但为害较轻。
  螟虫,以三化螟为主,二化螟多发生在山区,大螟、台湾螟发生为害较少。永者农民称螟害白穗为“白吊”。民国29年(1940)福建农学院农业考察团到永春考察,全县螟害损失率达4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发生数千亩至数万亩,为害率在1%以内。1984年是螟虫发生偏重的一年,全县发生螟害成灾面积1万多亩,经防治还损失稻谷70万斤,占当年水稻产量的0.3%。
  稻飞虱(农民称它“烂头沿”),民国以前常发生,为害严重,但未见统计资料。1978年后,有五六个年头严重发生,1982年为特大发生年,早稻后期形成塌圃的60多亩,中稻分囊期塌圈的200多亩,晚稻受害面积78000多亩。1984年较轻,全县发生2万亩。
  稻叶蝉(又叫浮尘子,农民称“稻尾沿”),民国期间常严重发生,近年来,为害较轻,未专门统计。
  稻纵卷叶螟,70年代以后,发生面积较大,1982年9月份,全县发生6.3万亩,1984年发生1万亩左右。
  稻蓟马,70年代以后发生较多,有的年份达数千亩或上万亩。
  稻瘿蚊(又叫稻出葱),民国23—24年(1934—1935),从山区芟廷到平原,山区严重的近于绝收。50年代发生较多,1977年全县发生300亩。
  负泥虫(又称“背屎龟’),早籍前期经常发生,年数千亩或数万亩。
  还有稻蜈蛉。稻蝗虫、稻榕象、食根金花座,行军虫,除个别年份外,为害较轻。
  (二)小麦
  赤霉病,威胁最大。1970年以后至80年代,每年常有数千亩或上万亩小麦发生赤霉病。1983年最严重,这一年春天长期阴南,湿度大,全县小麦发生赤霉病的2万多亩。药物防治不见效果。损失约400万斤。其次是小麦锈病,。民国24年(1935)发生2000亩,损失小麦20万斤,50年代也为害较大。70年代推广抗锈品种后基本得到控制。小麦虫害以蚜虫、叶蝉等为主,但为害较轻。
  (三)地瓜病虫害
  以疮痂病、蔓割病为主,有时发生千亩以上。薯瘟病于1978年在桂洋少量发现,经采取措施,第二年不见发生。1982年湖洋溪西少量发生。1983年全县重点普查,有湖洋、城郊、石鼓、锦斗4个公社25个大队,发生薯瘟750亩,损失地瓜约21万斤。地瓜虫害有地瓜象鼻虫、青虫、卷叶虫等。
  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19.55年,县农技站确定一名技术人员兼做农作物病虫测报。1959年开始作田间调查,剥查,作短期预报。1962年在桃溪建立县病虫中心测报站,除室外诱虫、田间调查外,也作室内病虫生活史观察,开始搞中、长期预报。1975年,县病虫中心测报站建新站于县农场所在地,有固定技术人员3人。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1977年开始在一都、锦斗、湖洋等设病虫测报点,以后又增加坑仔口、苏坑,蓬壶、达埔、介福、桂洋、石鼓七个测报点,除当地农技员兼抓测报工作外,还培训聘用10个农民测报员,具体负责测报业务。
  预测预报采取定点检查和普查相结合,根据测查所得病虫发生情况和趋势,编出《病虫情报》,印发给社、队,指导防治,还用有线广播,通报病虫情况。
  1984年县病虫中心测报站,选择0.8亩稻田,建立水稻主要病虫系统现察团,了解水稻主要病虫在自然条件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规律及其生理生态特性,提高测报质量。
  三、病虫害的防治
  民国及其以前,缺乏科学知识,多把农作物病虫害视为“天意”,任其自生自灭,一旦病虫成灾,往往求助于神佛。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注重农业防治措施和人工防治,积极采用化学药物防治,小量培养寄生蜂,搞一点生物防治。
  (一)人工防治
  1、挖毁稻根。1951年冬,开展全县性挖毁稻根的群众运动,第二年水稻枯心,白穗极少,效果很好。此后,每年冬天挖毁稻根常在七八万亩以上。
  2、早稻育秧前,处理有病稻草,水利条件较好的稻田,提早在春分前劈岸溶田,捞除纹枯病菌核和田中越冬的病虫源。1982年用石灰作水田的土壤消毒,约占稻田面积59%。
  3、种子消毒。用1%石灰水或1%西力生的稀溶液浸种,消灭附着在种子上的水稻病菌。1982年,全县种子消毒202万斤,约占播种量40%。
  4、增强抗病虫能力。不断选用抗病虫力强的新品种,改进栽墙技术,使病虫不易发生、蔓延。主要抓适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搁田、烤田。
  5、人工器械治虫。50年代化学农药少,基本用人工、器械治虫,最常用的是点灯诱杀螟蛾、稻飞虱,稻叶蝉,人工采摘卵块,拔除枯心苗。进入70年代,为了保护天敌,减少用药,仍兼用上述人工治虫方法,并推广使用黑光灯。
  (二)化学药物防治
  矮秆水稻良种和杂交稻的普及,水稻生产进入高产栽培,作物群体密度大,病虫威胁增加,化学农药防治成为主要防治措施。全县农药的购用量,1957年为2.5万斤,1965年为110万斤,1975年为110万斤,1982年为230万斤。
  在药物防治中,根据病虫测报资料,注意治准,在多种病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农药混合施用,综合防治.还注意治早、治少,重视秧田病虫防治和秧苗带药插秧,这种方法成本少,效果好。据1982年8月统计,晚稻秧苗带药插秧的占59%。
  四、植保专业承包
  1983年,县农技站,湖洋公社农技站和桃美大队联合,承包该大队农民813亩早稻的病虫防治,每亩收取防治费用4.50元。承包指标:三化螟白蔼率1%以下,卷叶螟剑叶卷叶率10%以下,稻飞虱不塌圈,稻瘟病感病品种损失率在15%以下。超过指标造成的损失,每百斤稻谷由承包者折价赔偿20元。承包结果,农药、机用油费、机手工资、杂费共2110元(平均亩开支2.60元),扣除赔偿(187元)以及其他人员工资,纯利润600元左右。省工,省本,防治效果好,超过防治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只有3亩稻田。
  第五节 农技推广
  民国33年(1944),县政府将县农林场改为农业推广所,配备技术人员4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此后,区或乡镇(公社)逐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80年代,县农技站设有病虫中心测报站、作物栽培组、土壤肥料组、稻麦苗情中心观察点。1985年,县农技站配备技术人员18人(其中农艺师1人,助理农艺师4人),各乡农技站共配备技术人员55人(其中农艺师7人,助理农艺师14人)。
  1979年成立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85年,配备干部和技术人员9人(其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2人)s有50亩高标准规格化的实脸和生产基地。至1985年为止,有五里街、湖洋,石鼓、坑仔口、下洋五个乡(镇)建立乡级农业科学研究所。
  县和乡(镇)经常举办短期农业技术训练班,一般年培训农村农业技术人员数百至上干人次。70年代后期,有219个生产大队建立农业科技中心小组,有2526个生产队建立农业科技小组,共有成员9357人,形成农村农业科技网。1984年,县、乡两级共培训农村农技人员2410人次。
  新技术的推广除各种会议介绍经验外,主要采用宣传,示范、参观和咨询服务等形式。
  宣传:农村识字夜校设农业技术课,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县农技站办《永春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简报》等刊物,每年印发上万份各种农业科技资料,70年代开始利用有线广播,举行定期或不定期农业科技讲座,宣传农业科技知识。
  试验田,示范片{新引进的优良品种,新的栽培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的使用,先由农科所,良种场,县农场和不同条件的社、队或个人,采取对比的方法试种和试脸,对适合本地区的作物品种、技术措施,作多点小面积示范,然后推广。县、社、队都有试验田。80年代中期,示范的规模逐渐扩大。1984年,县建立1.25万亩杂交水稻丰产示范片,推广东平乡大面积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经验,有8个乡21个村的6800户农民参加。同年,全县建立2.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的攻关示范片,有18个乡32个村参加。1987年,全县中低产田协作攻关示范片发展到7万亩,有20个乡镇132个村的25651个农户参加。
  组织参观:对推广优良品种、断科学技术措施成效显著的,组织干部、技术人员实地参观,有时专门召开现场会议,边参观学习、边讨论推广.农技咨询服务:1981年,蓬壶、岵山等农技站开始设农村咨询服务项目.1987年,县和各乡镇的农技站,普遍建立农技咨询服务公司或咨询组,形成农技咨询服务网络,不但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并组织供应农药,化肥和部分良种,方便农民。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