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7.57;F326.12
页数: 3
页码: 214-216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永春县的经济作物生产情况。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经济作物

内容

永春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豆类、甘蔗、烟叶、麻类、木薯、蕉芋、药材、茶果(见《茶果志》)等。
  一、油料
  花生:清代永春始种花生。民国24年(1935)全县种植589亩,总产6万斤。1949年种植300亩,平均亩产90斤,总产2.7万斤。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数年份年种植=三千亩。1978年,种植5790亩,总产136万斤,每亩单产236斤。城郊公社坂头大队种植81亩,总产3.53万斤,平均每亩达435斤.1987年全县种植1275亩,总产27.56万斤,每亩平均216斤。
  油菜:清代就有种植油菜的记载。1949年以后,年种植油菜从数百亩到数千亩。1972年最多,全县种9509亩,但多数是低产品种,总产量13.96万斤,平均单产油菜籽15斤。1987年,只有岵山乡种植350亩.总产3.5万斤,每亩平均100斤。
  芝麻(俗称油麻)。明代开始零星种植。
  二、豆类
  明代种植大豆、绿豆、草豆、赤豆、褐豆、豌豆、筋豆,娥眉虎爪豆、蚕豆,葛豆(又称刀豆),但数量少。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年种植大豆数W亩,1966年第一次上千亩,1987年超5000亩(包括田埂和套种,下同),1982年上万亩,1983年最多达到1.36万亩。1985年全县种春大豆1105亩,产量17.54万斤,平均每亩159斤;秋大豆992亩,产量10.13万斤,平均每亩102斤,田埂或地瓜园套种大豆收获57.38万斤,占大豆总产量85.05万斤的67.47%。1987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5630亩,总产量76.34万斤,每亩平均136斤。传统的大豆品种有自豆、黑豆、古田豆,新品种有花面豆、秋大豆、东平豆、穗稻黄、威莱姆斯,比松等。绿豆和其它杂豆未专门统计,一般用于夏天消暑汤点,或作莱用,或作馅用。
  三、甘蔗
  明代就有种甘蔗的记载。1949年,全县种甘蔗850W,亩产5000斤。70年代以后,永春糖厂建成,一般年种二三千亩,最多的1980年种4058亩,总产2011万斤。1985年,全县种植糖蔗3106亩,总产2520万斤,亩产8113斤。主要产区在城郊、五里街、石鼓、东平、城关等地,德风村、仰贤村种植最多。德风村1984年种甘蔗385亩,一般亩产1万斤至1.1万斤,最高2.1万斤。主要品种是台V134,约占70—80%,还有新引进的闽选661和闽选703。1987年,全县种植糖蔗1315亩,总产1037万斤,每亩平均7886斤。(果蔗见《茶果志》)
  四、木薯、蕉芋
  民国期间就有种植。70年代以后,永春木薯、蕉芋有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种植木薯11264亩,总产2216万斤,亩产近2000斤,蕉芋6703亩,总产1870万斤,亩产2790斤。这一年,全县共生产淀粉近1000万斤,居全省第一位。1987年,全县木薯10956亩,总产量1810.6万斤,每亩平均1652斤,蕉芋6490亩,总产1380.8万斤,每亩平均2129斤。
  五、药材
  明清都有中药材的记载。
  20世纪初,达埔的达中一带,就种有泽兰、祡苏、薄荷等中药材。
  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县就重视收购野生药材。1971年,全县全年收购土茯苓8000斤,乌梅4200斤,蝉退500斤,蝉花130多斤,百合2800斤,百部2200斤,骨碎补2000斤,石南藤1900斤,天文冬1700斤,贯众1600斤,桃仁1000斤等。1977年以后,全县每年收购中药材大都在百万元上下,中药材生产和收购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或首位。1985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031亩,总产13761担,产值100.6万元。大宗的有茯苓、一见喜、玫瑰茄、紫苏、甜菊、姜黄等。郁金,元胡、白菊花、生地、瓜蒌,牛膝,元参,砂仁、肉桂等也不少。茯苓产量曾达100万多斤,达埔一带种植最多。姜黄最高年达200多万斤(折干品40多万斤)。玫瑰茄、一见喜常达数十万斤,甜菊曾达10多万斤。五里街乡吾东村1983年后,种植药材收入每年都达20多万元(和当于百万斤稻谷的价值),人均100多元。石鼓乡马峰村1983年至1985年,年种药材收入也达10万元左右。1987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41亩,总产量82.4万斤,产值131.85万元。
  六、烟叶
  清代就有种烟叶的记载。1949年全县种植烟叶600亩,产量6万斤。50年代以后,年种烟叶儿百亩。1985年,全县种烟叶1015亩(其中烤烟98亩),总产15.05万斤,平均亩产148斤。主要产区石鼓、城关、岵山、吾峰,蓬壶、达埔等地。石鼓公社凤美大队1983年种烟叶100亩,产量约4万斤。该大队南边村落,世代种植,质量较好,远近闻名。1987年全县种植烟叶732亩,总产量11.52万斤,每亩平均158斤。
  七、麻类
  五代、后唐,永春就有蕉布作为贡品。
  草麻:清代就有普遍种植。1949年,全县种苎麻950亩。棉纺织工业和化纤工业发展后,苎麻布逐渐减少。每年种植苎麻面积从几百亩减至几十目。到70年代只有零尾种植。1985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41亩,产量800斤。
  青麻和黄麻:明万历年间(1573—1619)种植青麻153.4亩,黄麻788.5亩。1949年,全县黄麻550亩,产量20.9万斤。化纤工业迅速发展以后,麻布,麻绳逐步被化纤产品取代。1985年,全县种黄麻188亩,产量6.85万斤。1987年,全县黄麻面积降至13亩,产量4000斤,每亩平均308斤。80年代初,东平等地引种红麻,为外地提供红麻种子。
  八、席草
  清代,永春就种植席草,但数量很少。1972年全县种植席草101亩。1985年苏坑乡和国营永春县农场种植14亩,总产2.9万斤。
  九、花卉
  明、清间,永春有记载的观赏花卉达60种。1950年以后,达埔,蓬壶开始有培育花卉的苗圃。80年代初,花卉苗圃蓬勃兴起。1984年,全县有花卉和观赏竹木苗圃约200亩,收入在百万元以上。1985年137亩,收入59万多元。此后,经营花卉苗圃的逐年减少,1987年减至48亩,产值仅6万元。经营的主要品种.木本花卉有山茶花、杜鹃、西杜鹃(从日本、荷兰引进)、含笑,梅、月季、瑞香、栀子、玉兰、木笔、夹竹桃、佛手、寿星桃、碧桃、茉莉、榴花,桂花、扶桑等等;草本花卉有建兰、报岁兰,素心兰、海棠、芍药,紫薇、绣球、菊花、丽菊,日日红、美人蕉等等,观赏竹木有南洋衫、地龙柏、龙柏,金沙柏、塔柏、花柏、千头柏、侧柏、五针松、金钱松、雪松、铁树、方竹、佛肚竹、雷公竹,斑竹等等。
  十、罂粟(鸦片)
  光绪廿八年和廿九年(1902—1903),永春年产罂粟果4.6万斤到8.1万斤。民国19年(1930)地方军阀陈国辉占据永春时,强迫种鸦片,设烟管局统一收购。1933年,十九路军进驻永春,禁止种植。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