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1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5
页码: 202-206
摘要: 本节介绍了永春县农田灌溉的历史和现状。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水利

内容

永春农田灌溉,历史上主要依靠泉洞、溪流、池塘。明嘉靖年间,全县较大的水利设施有陂圳102处,其中蓬壶马跳的陈岩上陂(即黄佛圳),为最早的水利工程。清代,全县有陂、圳181处。民国期间,灌田百亩以上的水利设施233处,灌溉面积46183亩。
  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民办公助”的方针和“谁建、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县、社(乡),大队(村)、生产队(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自办或联合办水利,多次掀起兴修水利热潮。30多年间,全县水利投资591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076万元),建设灌田百亩以上的引水工程27处,库容一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山围塘320处(总库容2205.61万立方米),机电排灌和水轮泵站300多处,增加亩。但进入80年代,水利投资和新建工面积7万多万程减少,许多水利设施失修,影响效益。1987年,全县有大小引水工程7853处,大小蓄水工程321座,提水设施405台,有效灌溉面积19.3万多亩,早涝保收面积14.3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22%,还有柑、茶园机械喷灌31处,喷灌面积5051亩。
  一、引水工程
  民国期间,永春灌溉百亩以上的引水工程233处。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10月建成一都南阳村官埔圳,有效灌溉面积600亩。1952年在五里街埔头原永阳陂旧址上游约1公里处重建五里圳,主灌区埔头、西安.华岩、仰贤,儒林、桃东等村,于渠长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810亩。从1953年至1957年的合作化期间,建成九里圳、十里圳等9个工程,灌田2306亩。1958年,各地大办水利,兴建大小引水工程数十处,如胜天圳,万工圳等,实际建成的较大引水工程6处,灌溉面积1584亩。1961年至1965年建成水圳10处,灌溉面积1720亩。至1997年,全县有大小引水工程7853处,总受益面积13.11万亩,其中灌田上百亩的引水工程260处(包括灌田上千亩的工程4处,灌田560亩至810亩的工程10处)。
  (一)大边坝 在石鼓乡凤美村,原名酸兜岩前塠陂,干砌卵石坝,明永乐年间黄德隆修筑。1964年县政府拨款于原坝址下游40米处重建新的浆砌块石重力坝,坝高3.2米,长90米,引水流量2秒公方,干渠长4公里,灌溉面积2500亩。
  (二)富圳 在蓬壶美山村。建于明嘉靖五年,原名陈岩大肢,属石砌重力坝,坝高2米,长18米,引水流X0.5秒公方,千渠长2公里,灌溉面积1370亩。
  (三)二世坝 建于明天顺至成化年间(1457—1465)在湖洋锦凤村,原属干砌卵石坝,高2.4米,长158米,引水流量0.4秒公方,干渠3公里。主,灌区桃源、桃美两村,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1982年改建为浆砌块石重力坝。
  (四)九里坝 起点在石鼓村,1953年建成,1963年改建。坝高2米,长96米,重力坝,引水流量0.4秒公方,于渠长5公里。主灌区华岩,儒林、仰贤、桃东等村,灌溉面积1200亩。
  二、蓄水工程
  永春旧存主要的蓄水设施有水坝、池塘和吊坞(田间吊水灌溉用的井)。最大的蓄水工程是东平霞林村的连续7个水池,名鸡庵池,群众又称“七生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04)总蓄水量1.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6亩。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蓬壶美林村在田地洋动工兴建全县第一个山围塘,蓄水3.7万立方米,灌渠500米。翌年建成发挥效益,有效灌溉面积350亩。1956年至1957年建成小(二)型水库(库容10万至100万立方米)5处,库容55.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150亩。1958年“大跃进”期间建成蓄水工程54处,库容235.1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776亩,其中小(二)型水库4个。1964年至70年代末,建成蓄水工程256处,库容1615.37万立方米,灌溉而积30038亩,包括县办“红五一”中型水库和小(一)型水库(库容100万至1000万立方米)2个、小(二)型水库14个。1979年至1981年3年间建成蓄水工程4处,库容280.2万立方米,灌溉而积3740亩,其中小(一)型水库1个、小(二)型水库3个。1986年,蓬壶美林村田地洋山围塘扩建成小(二)型水库。1987年,全县蓄水工程共321处,总库容2206.7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920亩,保证灌溉面积35601亩。
  (一)县办“红五一”中型水库
  1958年动工,动工后两度停建,1971年续建,1974年建成,投资520万元。地点在吾边村石牌。集水面积13.7平方公里,均匀土质坝,坝高50.8米,库容1033万立方米,有千渠2条38.7公里,渡槽22座0.46公里,倒虹吸管1座0.15公里,隧洞5座总长1.0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61万亩,保证灌溉9800亩。
  (二)社办小(一)型水库
  三个仙夹革命水库,地点在仙夹乡东里村。1958年建成蓄水19.5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1966年动工改建,时建时停,到1974年建成,集水面积3.7平方公里,均匀土质坝,坝高42.1米,库容136万立方米,干渠34.8公里,有渡槽2座总长0.125公里,倒虹吸管1座0.3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保证灌溉3200亩。工程投资9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5万元。岵山水库,地点岵山乡磻溪村虎硿口。1972年动工,1977年建成。集水面积8.2平方公里,粘土心墙坝,坝高35.7米,库容210万立方米,干渠长16.6公里,有渡槽5座,总长0.17公里,倒虹吸管2座,总长0.9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5600亩,保证灌溉面积5500亩。工程投资22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5.5万元。
  达埔坑口水库,地点在达埔乡达理村,1981年建成。集水面积15.1平方公里,石拱坝,坝高42米,库容111.5万立方米,干渠5.97公里,有渡槽1座0.02公里,倒虹吸管1座0.06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900亩,保证灌溉800亩。工程投资171.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1.8万元。
  (三)小(二)型水库
  共27个,总库容672.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1970亩,保证灌溉面积15451亩。
  (四)塘坝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的塘坝290处,总库容43.4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50亩,保证灌溉850亩。
  三、提水工程古老的提水灌溉,有人工戽水,吊坞提水。民国期间开始有木制龙骨水车提水。1956年,东平乡霞林村建成全县第一个50马力的抽水机站,扬程11米,干渠长1公里,灌溉面积350亩。1957年,玉版乡魁斗村在上坝坂建成全县第一个水轮泵站,水头3米,扬程10米,有效灌溉面积180亩。1965年到1966年,全县水轮泵站发展到86座105台。后因河床淤塞或管理不善,有些站失去抽水能力。1987年,全县有机电井1处,水轮泵7台,机灌212台,电灌186台,有效灌溉面积1.16万亩。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大边坝
相关专题
富圳
相关专题
二世坝
相关专题
九里坝
相关专题
岵山水库
相关专题
达埔坑口水库
相关专题
塘坝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