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筑水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建筑水平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
页码: 174-17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春县建筑技术在民国时期开始有所提高,逐渐引入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新技术。至1985年,建筑队伍逐渐完善,建筑项目也越来越多,房屋装修水平也不断提高。
关键词: 永春县 建筑设计 装修水平

内容

民国以前,永春县的建筑物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平屋,只有少数寺庙和华侨、富户建的“红砖厝”。这个时期没有固定组织的建筑队伍,建房时,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地点、坐向,再请土木师傅设计施工,造型简单,建筑式样长期没有多大变化。
  民国10年(1921),五里街民生路两侧的三层式楼房建筑,采用土、木,砖和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房屋建筑技术的一个转折。19年,永春中学教师翁不倒在校内设计并主持施工了聚青楼(二层式,土、木、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后为纪念永春中学校庆,翁不倒又设计了三层式土、木、砖结构的“三一”楼和钟楼。30年,县成立建筑工会后,建筑技艺又有所提高,能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和房屋;但建三四层楼房的土墙和较大钢筋混凝土工程,仍须分别雇请永福(永泰县)师傅和广东师傅施工。
  1954年,由县建筑工会承建县群团楼,开始有设计绘图,工程预算等工序。1955年,建成城关和达埔500万斤粮仓二座。1956年3月16日,县建筑社承建天湖山开发矿山的建筑工程。1958年,建成了县商业局五里街冷冻厂。该工程的图纸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绘制的,省商业部门专款投资。工程结构复杂,有隔热、保温等设备,是施工难度大的工程。
  60年代初,全县城的建筑队伍集中到东关,用近一年的时间,建筑北硿华侨茶果场的场部和职工宿舍,上木结构,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使该场及时接待了难侨。接v,又由县建筑工程处设计图纸并施工,完成了通用厂混合结构工程。其中有跨度18米的10吨吊车车间。1966年以后,建筑技术又有进步,建筑项目不断增加,乡镇建筑企业承建的房屋,大都由原来的土木结构上升为砖石水泥结构,楼房层数由二三层向四五层发展。
  70年代,县建筑社引用、推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施工新技术,并试验成功无筋混m土拱形屋面。在县实验剧团宿舍工程中采用预应力小梁、混凝土板,门窗框预制构件施工,解决了建房用材问题,并缩短工期。
  在这期间,又建成华侨旅行社五层式大楼和永春化肥厂办公楼,宿舍楼、厂房共三座,其中有20米跨度的礼堂一座,36米跨度煤仓一座。
  至1975年,大多数的建筑队都配备了混凝土搅拌机、立式升降机、电焊机、振动机等机械。此后,房屋装修水平也不断提高,壁、地板的装饰也由过去的白灰、陶砖发展为涂料,瓷砖,水泥花砖、水磨石。到1985年,城关,城郊,五里街、坑仔口、岵山、石鼓、东平、壶、锦斗、达埔、下洋、桂洋等建筑工程公司,都配有水电安装队伍,从事高层建筑的电器和水塔、下水道、自来水管,“三化池”等的设计安装,使每个工程可以综合配套,一次建筑完整。
  1985年,县建筑工程公司建成七层式宫顶框架结构的永春医院门诊楼——延年楼和六层框架式县政府办公大楼,被泉州市建设委员会核定为全优工程。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