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9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乡村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
页码: 168-171
摘要: 本章介绍了永春县农村住宅建筑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建筑风格、选址、坐向、布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 永春县 农村住宅建筑 建筑风格

内容

水春现有21个乡(镇),226个行政村,1603个自然村。
  农村住宅建筑,一般是同一氏族聚集一起,先后建筑,形成村落。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是平屋,土木结构,锦斗以西有部分木结构,附城农村和集镇一带有少数砖石结构。有些住宅附有护厝或两层楼式的梳妆楼或书房,有的乡村有土石木结构的土楼。建筑的间数有6间、8间、10间、14间、18间、24间,还有“三落大厝”、“五落大厝”.桃星村有一座120间大厝(部分已焚毁)。
  清末民初有些华侨和富户建有民族风格的“翘脊红砖厝”,一般为24间平屋,还有部分土木、砖石混合结构的二三层楼房。以后由于社会动乱,经济萧条,兴建民房的很少。
  农村住宅大多聚集在溪谷盆地和山麓,选址、坐向大多取决于“风水”。从住宅的高度、宽度到门窗的高度、宽度都有固定的尺寸。因此,农村住宅建筑普遍存在布局凌乱、造型简单、低矮阴暗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生活虽然有所好转,但由于底子薄,兴建新屋不多。到7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住宅的紧缺已成为突出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搞活,收入增加,出现了“建房热”。大多数农民在伯叔兄弟共同居住的祖厝屋后、两侧或附近,利用空杂地,山农地及少数田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建筑新屋。吾峰乡吾顶村40年代全村有大小楼房8座,平屋93座,都是土木结构,现在全村有大小楼房171座,平屋159座,共330座,比40年代增加两倍多。1986年以来建的新屋大多是砖石、水泥、钢筋混合结构。
  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全县新建立起来的新村和村落有,下洋镇的新村村;横口乡的上西坑村,城郊乡仑山村的火烧桥村落,外山乡螨溪村的肖田和小白土村落,云峰村的庵墓、四邦院和埔坪村落。新建村和村落,使原来的远田、瘦田变成肥田,经济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下洋镇的新村村尤为显著。该村是1957年由县手工业科正副科长潘儒赞、李芳远带领一些职工、居民开创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到1984年,全村已建立3个村民小组,79户,381人,有耕地273亩,亩产粮食913斤。现有村办小水电站2座,装机75千瓦,年发电16000多度。还有汽车1辆,手扶拖拉机11辆(私有8辆),村办小煤矿年产5000吨,1985年被煤炭工业部定为全国乡村小煤样板矿之一。
  近几年来,农村住宅建设有3个特点:一是楼房多了,基本都是二三层的,且样式有了革新;二是建筑质量提高了,条石墙、砖墙、水泥预制砖墙逐步取代土墙,三是居住条件的标准高了,注意人畜分居,厕所、澡间配套,外表美观大方,内部通风明亮,有的还挖水井,铺管道、安水泵,绝大部分用上了电。
  到1987年,全县各乡兴建了乡政府办公大楼。各乡都有小学、中学、广播站、文化站、影剧院、卫生院、兽医站等。商业,服务行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也较快。全县乡村较大的街市有:一都、坑仔口、玉斗、桂洋,锦斗、苏坑、达埔、太平、塘溪、剧头铺,爱门街。正在形成的街市有:横口、西村、汤城、延清、岩蜂、石鼓、桃场、吾顶、高垄、紫美、东关、西向,夹漈、仙溪、桃源、墘溪等。
  一、一都街
  位于一都乡仙阳,南阳两村交界处,原名黄坂街,又称中坂街,新中国成立后称今名。旧街的建筑物都是木结构的低矮平屋,街道宽一米多。每逢墟日漳平、大田、德化部分农村和本地区的竹、木、菇、笋等山货,大多汇集在这里进行交易。
  1958年以后,下洋经一都至漳平的公路通车后,一都乡的行政,财税等机构和集市地点,逐渐移向旧街东北数百米处的公路线两侧,形成了新的一都街。1984年底,一都街住户人口为1737人,用地83.65亩,其中公共设施用地33.62亩,占40.2%。
  二、坑仔口街
  位于坑仔口乡东南部,离县城52公里,西a坑仔口溪。玉西村的坂中、地榜和诗元村的横洋、新庵都是坑仔口集市的范围。
  坑仔口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开始建顶街,因地点在新庵,也叫新庵街,至本世纪初建下街。民国20年(1931),建统一格式的店面38间,每间宽4.7米,高3.5米,称新街。80年代初,由于乡政府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建在北段。商业集市也随着从南向北转移。
  坑仔口街的交通,达埔至荷殊公路横穿街市南北,长为1.52公里,宽8米,部分为沥青路面。正在建设中的漳泉铁路长基至下洋支线经过坑仔口。1984年,坑仔口街占地100.7亩,建筑面积71230平方米。住户374户,1908人,住宅用地46.9亩,建筑面积4178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4.7平方米,住宅大多数为平屋或二层楼房,土木结构,“开嘴厅”是坑仔口民房建筑的特色。
  坑仔口街1984年用电量4万度。现有机井6口、水井31口、山泉引水12处,。街道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污水直接流入溪中。
  三、玉斗街
  玉斗街始建于民国18年(1929)。该街跨玉斗乡玉斗、玉美两村离县城46公里。街道为一字形,南北走向,长约500米,宽约6米,80年代后期铺设混凝土,路面。店屋傍溪建筑,进深10—15米,骑楼式土木结构,大多为二层,外观尚整齐。街道南端东侧有民国初期建的土楼一座,北端东侧为玉斗乡政府,东侧店屋后面是玉斗中学和玉斗中心小学。达埔至荷殊公路横穿街道,并与锦斗至玉斗公路相接。公共服务设施有商业、供销,银行、卫生院,粮站、邮电等。
  四、桂洋街
  位于桂洋乡政府所在地桂洋村,始建于民国20年(1931)。街道宽7米,两侧旧建筑物大多为土木结构,二层骑楼式,分二进,店口深2米,80年代新建的大多是混合结构,二层。较大建筑物有民国期间建成的四合院式桂洋土楼,土墙基脚厚2米,齐腰厚1.5米,三层,瓦顶。街中有桂阳桥,建于30年代,长15米,宽5.5米,混凝土结构。
  五、锦斗街
  始建于民国20年(1931),位于锦斗乡锦溪村,离县城36公里,海拔约500米。新中国成立后,在沿永春至漳平公路两侧建设新街,街面宽10米。1984年底,锦斗街人口为653人,其中农业人口436人,非农业人口217人。锦斗街主要公共设施用地48.2亩,建筑面积25906平方米,村民住宅多数是传统的土木结构平屋。有机并3口,水井20多口。
  六、苏坑街
  始建于民国21年(1932)。位于嵩溪村,海拔580米,永春至德化的公路由南向北穿过街道。
  苏坑街道宽9米,两旁店屋,西南侧的长170米,深13至19米不等,有粮食加工厂、旅社、饭店、供销社、住宅等,东北侧的长70米,宽19米,有食品站,文化站、住宅等,都是土木结构二层骑楼式店面。两侧用地7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0年,又在东南部永德公路北侧建成单面街,长70米,宽12米,为混合结构的二层楼店,普医站、茶站、建筑社、农具厂、锯木厂、银行、敬老院等单位均在这条街上。计用地1.6亩,。建筑总面积1600平方米。
  七、达埔街
  建于民国18年(1929),街道宽10米,东西街长约500米,南北街长约200米,交叉成十字形。东通县城,北通蓬壶,西通玉斗。达埔街是达埔乡农副产品的集散地。1984年底,达埔街的人口3914人,其中农业人口2871人,非农业人口1043人。住宅(包括达中村的下街、旧街、后坑和新街部分)占地41.78亩,建筑用地23495平方米,建筑面积25194平方米。
  八、太平街
  原有的太平街始建于民国13年(1924),20年废弃,同时在旧街北面另建新街,即今之太平街。街道位于东平乡的西部,离县城5公里,长约100米,宽7—9米,是东平乡主要的商业区。1978年以来,街道逐渐向东西两方延伸。东面建有乡政府、邮电所、银行营业所、倌用社、小学、幼儿园、会场等,西面建有农资市场、供销社一系列的楼店以及私人的楼房店屋,长约180米,街面宽12—13米。
  1984年底,太平街住户人口2562人。济(川)外(山)公路穿过街道,是太平街对外的交通线。
  九、塘溪街
  岵山乡塘溪街分上街,下街。上街建于民国初期。下街是民国19年(1930)统一划地建筑的,每个店面宽4.5米,底层高2.7米,进深18米,土木结构,大多为二层,前后出水。整条街道长120米,宽7米,两侧设排水沟,污水由西向东流入岵山溪。50年代在塘溪街东面的茂霞村建供销社、仓库,侨联,80年代建银行、税务所、邮电所,並扩建供销社,二或三层,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街道为沥青路面,商业集市也随着向这里转移。
  十、剧头铺街
  位于吾峰乡吾中村,明清时期在这里设驿铺,因称铺街,为永春、德化、大田三县重要交通站点。街道长约200米,宽约2米左右,卵石路面,两旁为土木结构小平屋店铺。民国前期,往来于永、德、大的旅客、商贩皆步行,这里是客商中途重要的停靠点,客栈、饭店、点心摊生意兴隆。民国19年(1930)永,德公路通车后,客商不必经过本街,市面随着冷落。新中国成立后,旧街两端均建有一些新楼房,交通贸易也有所发展。街西有谷音亭,系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永春知州郑一崧所建,亭内竖立宋朱熹任同安主簿期满路过这里住宿时所赋诗碑一方。
  十一、爱门街
  建于民国20年(1931),街道系同字形,中间建有土楼和小公园,东西两边有小商店数间。每逢墟日附近各地的土特产都在这里交易。新中国成立以后归属涂山村,土楼改为涂山小学校舍,公,园改为烈士墓。下洋至大田济阳的公路修通后,商店建在公路两侧。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