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镇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镇人民生活
分类号: D669
页数: 2
页码: 152-153
摘要: 本文从吃、穿、住、用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1949年前及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在新中国成立前,城镇居民主要靠自谋职业维持生计,生活条件艰苦,饮食以稀饭、杂粮为主,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人员成为全民或集体职工,工资成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住房条件、家用物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80年代后,家用电器普及,生活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 城镇居民 生活方式 永春县

内容

1949年前,在城镇居住的大多数是小商小贩和小手工业者,或从事运输,服务行业的劳动者,他们自谋职业,靠各自的一技之长维持一家生计。有些商人既经商又在农村买田地出租,还有部分靠薪俸生存的官僚,靠工资收入的自由职业者。民国25年(1936),全县非农业户6762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0%。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人员绝大部分成为全民或集体职工,经济来源主要靠工资收入。19邬年全民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498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倡多种形式就业,搞活市场经济,城镇居民自谋职业的增多,出现各类个体专业户。1985年,桃城镇桃城居委会四、五、六、七选区不完全统计,有干部、职工88户,从事建筑业的26户,手工业15户,小商贩29户。1987年,全民职工年人均工资1435元,城镇集体职工年人均工资1031元,中外合资企业职工二年人均工资1397元。
  一、吃民国及以前,城镇一般人家每日三餐吃稀饭,辅以地瓜等杂粮,逢年过节买点猪肉等副食品。1953年,城镇居民开始实行粮油定量供应,成年人每月大米24斤、油4两,副食品消费量迅速增多。60年代初,居民粮食定虽减少,提倡“瓜菜代”中后期开始定量供给豆腐、肉、糖等副食品。进入80年代,由于收入增加,城镇居民食谱,有很大变化。普通家庭每日“一干两稀一点”,集体食堂大多是“两干一一稀”,且多吃细粮。副食品定量供应改为现金补贴,自由采购。大部分居民已从吃饱转向吃好,逢年过节举行家宴的越来越多。不少人家婚丧喜庆讲排场,铺张浪费。有些人家丧葬时既请道士、和尚,又雇中、西乐队,迷信之风有所抬头。
  二、穿民国以前,除少数官僚士绅穿绫罗绸缎外,平民大多穿土布汉装,少量机织布。民国期间,一般平民衣服只分冬、夏装,脚着木屐的仍很普遍。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居民一般穿咔叽布汉装或中山装,但式样、颜色较为单一。呢绒、哔叽、毛衣只少数人穿用。“文革”中,草绿色军装风靡一时。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化纤布料服装,并逐渐取代棉布衣服。进入80年代,从穿暖转向追逐时髦,从买布制作到直接购买成衣,有的还讲究高档名牌。各式皮鞋、旅游鞋、凉鞋取代了胶、布鞋和木屐,各式丝袜代替了布袜、线袜。一般穿着四季分明,补钉衣服已极少。
  三、住民国时期,城镇居民住房绝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除街道两旁有二三层店式楼房外,其余大都是平屋,且低矮阴暗,规格也较为单一,楼梯、楼板、门窗都是杉木或杂木制作。70年代以来,部分机关、厂矿开始兴建砖石水泥钢筋混合结构的宿舍楼,部分干部、职工住上宽敞明亮的套房。80年代中期,由于改革开放,不少个体户富裕起来,部分干部、职工、个体户掀起建房热,一幢幢砖石水泥钢筋混合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桃城镇桃东村的耕地大部分建起楼房,且多为四五层套房。装修日趋高档:有的玻璃钢质门窗、瓷砖地板、各色涂料的墙壁、消音天花板等。
  四、用民国时期,家具都为中式木、竹制品。使用钢笔、座钟,怀表、手电筒的人不多。50年代家庭有收音机的很少。60年代初,城镇居民大多用电灯照明。70年代大多数家庭有半导体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闹钟、铝材日用制品。进入80年代,家用电器日渐普及,电视机、收录三用机、洗衣机、电风扇、电饭锅、电烫斗等已成为普通家庭必备之用品。手表、自行车不但每个干部、职工都有,而且在中学生中也不为少见。不少家庭有录像机、照像机、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用品,不少新房里是组合家具高档沙发。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