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7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源流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138-140
摘要: 本文详细叙述了永春县各姓氏的源流,从商周时代的土著闽越人,到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中原人迁入,再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众多姓氏陆续定居永春。这些姓氏有的因战乱南迁,有的随王朝更迭迁徙,有的因做官、经商、做工而定居。文章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了永春县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 永春县 姓氏源流 氏族谱系

内容

商周时代,就有人类在永春生息繁衍,最早的是土著闽越人。南北朝时,开始有中原人陆续迁来永春定居。
  一隋
  陈后主叔宝(583—589)之子镜台,带两弟及宗族引兵南逃至桃林场的肥壶(今蓬壶)。后隋文帝令释兵为民,乃定居于陈岩和溪西。
  二、唐至五代(一)湖洋庄氏:庄文盛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唐光启年间(885—888)定居湖洋蓬莱山下。(二)■翔郑氏:郑凝远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来泉州。唐光启二年(886)迁桃林场,后居姜莲龟山坪上。宋咸平年间(998—1003)迁县城东门。(三)福鼎林氏:后唐清泰二年(936)林肇福定居福鼎。(四)留安留氏:唐朝年间,留钟自浙江金华迁居福建晋江,留钟次子留侃,迁居桃林场的留湾村。留侃八世孙留从効为南唐清源军节度使,封晋江王。元末改为刘。(五)锦斗王氏:王审知后裔,五代时,自温陵横墩迁永春,定居溪坝。
  (六)山陈氏.陈校尉于后周显德二年(956)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居泉州,后迁桃源小姑南山。
  三、宋(一)蓬壶尤氏,沈宗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因避审知讳,改姓尤。宋太平兴国时(976—983),尤柳自威武军(现泉州)迁永春,定居蓬壶溪园。(二)蓬壶吕氏.其祖先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家住泉州相公巷,后居南安朴乡。宋时迁入永春上场,续迁徐前、西阳、林口、杰山。(三)蓬壶林氏:其祖先避永嘉乱南迁晋安(泉州)。宋时由泉州迁入永春,先居蓬壶高丽,元至正六年(1346)移居山美,后又一部分迁至城关仰贤。(四)一都冯氏族:宋嘉定十六年(1223)冯九郎自仙游龟m乡迁至一都龙山。(五)遐陵林氏:唐邵州刺史林蕴,居莆阳,宋时其后裔从周偕兄从政,隐于永春盖福洋之鸣琴里。(六)卿园黄氏:宋嘉定定间(1208—1224)黄佛乞由莆田迁入永春卿园。(七)东山颜氏:宋颜潾自德化溪边迁永春东山。
  四,元
  (一)达埔、蓬壶潘氏:唐光启(885—887)间,潘节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元皇庆间(1312—1316)潘银胡由漳州入永春,先居于溪源,后迁到卓口,现散居达埔、蓬壶等乡23个村。
  (二)蓬莱巷梁氏:汉安帝年间(107—125),梁遐来闽之三山,后裔于11世纪由初惠安
  入泉州,14世纪60年代避乱隐居永春。(三)上场郑氏.其祖先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元时自莆田迁永春上畅。(四)儒林辜氏:元末由南安白礁入永,居廿二都姑岭头。
  五、明(一)东平李氏:原居四川成都,明洪武间(1368—1398)李肇永调任福州左卫总旗,永乐年间(1403)迁永春督屯军田;定居太平里。同时来永春屯垦军田并定居的还有仙乡郭氏、德风曾氏,小边张氏、都溪梁氏等姓。(二)一都黄氏:明洪武间(1368—1398)自安溪■盘迁入永春古格。(三)一都萧氏.明正德七年(1512)自安溪达德迁永春一都古格。(四)玉斗康氏:唐时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居建阳县,后迁安溪盛化里。明时迁永春锦斗芦蚯,再移玉斗凤山。(五)达埔李氏:明洪武初(1368)居永春九、十都官林。(六)湖洋刘氏:其祖先唐时从王潮自光州固始县入闽,居安溪依仁里。明宣德已酉(1429)迁永春十九都桃源巷头。(七)桃溪周氏:明初,周逊由莆田北磨来永春城南象山下定居。(八)儒林邱氏:其祖先唐末避乱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泉州,明初迁永舂城西卿美。(九)化龙王、林、薛、萧等四姓和高垄王氏都是明代由泉州迁入的。
  此外,还有许多姓氏是到永春为官、经商、做工等而定居下来的。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