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体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体运动
分类号: P641.7
页数: 2
页码: 126-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位于福建省,拥有充沛的降雨量和平面分布的多雨区。苏坑乡是全县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为2047毫米。降雨量和地下径流量分布与降雨量、下垫面特性关系密切。永春境内的溪流坡度大,河摘曲折狭窄,调洪能力低,雨洪汇集迅逮,因而洪水多呈暴涨暴落,洪峰流盘大,属流急浪高的山区性特征。全县溪流输沙量较大,主要集中在洪水期。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地下水 永春县

内容

永春雨量充沛,其平面分布是以苏坑乡为中心紧接戴云山的多雨区。苏坑乡平均年降雨量2047毫米(15年平均值),为全县降雨量最多的地区。雨盘以此向东、西、南面递减,至湖洋为1564毫米(17年平均值),至一都中坂为1608奄米(19年平均值),至城关为1734毫米(33年平均值),且迎风坡降雨大于背风坡,其垂直分布有随海拔的增高而明显递增的趋势.雨盈的年际变化较大,以永春挑溪城关水文站所在地为例,年最大降雨量是1952年的2701.6毫米,年最小降雨量是1967年的1292.9毫米。
  永春境内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以挑溪流域最大,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10毫米·一都澳,坑仔口溪、湖洋溪相近,为930毫米,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比例与降雨量近似。
  地下径流量.地下水资源,按直线斜割基流法计算,其年资源盘分布与降雨量、下垫面特性关系密切,以桃溪流域337毫米为最丰富,一都溪300毫米,湖洋溪268毫米。
  洪水特征:水春境内的溪流坡度大,河摘曲折狭窄,摘背水量小?调洪能力低,雨洪汇集迅逮。因而洪水多呈暴涨暴落.洪峰流盘大,属流急浪高的山区性特征。洪水破坏性大,以桃溪最为突出。桃溪城关段1892年10月11日洪峰流量达2300立方米/秒,洪蜂模数达5.81立方米/秒—平方公里。1980年5月24日实测,最大洪峰流盘为840立方米/秒。在湖洋溪外碧河段涸查到的资料,1911年9月22日和1935年7月31日的洪峰流量分别是2450和2160立方米/秒,前者洪蜂模数为5.86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后者洪峰模数5.17立方米/秒——平方公里。1980年5月24日和1985年8月24日实测,洪峰流量分别为973和963立方米/秒。一都溪仙荣河段1934年7月22日洪峰流t为1230立方米/秒,洪峰模数3.0立方米/秒——平方公里。而1961年9月13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480立方米/秒。以上出现的大洪水都是台风暴雨造成的。山区部分溪流受强雷阵雨影响较大。
  全县溪流输沙量{由于悬移质输沙率的实测资料时间不长,仅由短时期的实测资料作粗略估计。一都溪60年代初年侵蚀棋数为300~400吨/平方公里,桃溪1981—1985年年侵蚀模数为1470吨/平方公里,湖洋溪1981—1985年年侵蚀模数为180吨/平方公里。全县年流失的泥沙(悬移质)达110万吨,其中桃溪占50%。沙量的年内变化十分急剧,主要集中在洪水期。外碧站1983年6月19日洪水的输沙量占全年总辅沙量的46%,而枯水期基本没有辅沙量。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