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章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3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人物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20
页码:
377-396
摘要:
1
关键词:
人物传
晋江市
内容
唐
欧阳詹(755~800) 字行周,唐天宝十四年(755)生于今池店镇潘湖村欧厝。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一甲二名,联第同榜者有韩愈(三名)、李观、李绛、崔群诸名士,皆天下英俊,故时人誉称为“龙虎榜”,开了闽中进士之先河。贞元十四年,授国子监四门助教。詹与韩愈结为至交,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著有《四门文集》10卷,共收诗、赋、传、记、论、颂、书诸门类计146篇,其文精于理、切于情,而诗名尤卓绝一时。
五代
陈洪进(914~985) 字济川,后梁乾化四年(914)生于今仙游县。累战功为清源军统军使。宋建隆三年(962)掌握泉州军政实权。五代十国,北方战乱,民众纷纷南下,泉州晋江地处东南沿海,远离政治中心,相对稳定,人口急剧增长。“泉州
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为解决耕地和粮食问题,陈洪进决定在晋江南岸沿海一片荒无人烟的海滩上筑埭围垦。其地因陈洪进首倡开发,后人为纪念他,遂称“陈埭”。
宋
高惠连(972~1068) 字公溥,北宋开宝五年(972)生于安平(今安海镇),咸平二年(999)登甲科进士,初授宣教郎,后历官泉州知州、御史大夫至兵部尚书,从政60多年,政绩斐然。时誉为“耆旧之英,皓儒之伯”。
吕夏卿(1015~1068) 字缙叔,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生于晋江。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初任广东端州高安县主簿,后升江苏江宁县尉,迁调直秘阁、同知礼院,改任史馆检讨,调任兵部员外郎,终任颍州知州。夏卿善治史,曾参加编纂《新唐书》、《新书纪志传义例》、《唐书直笔新例》、《唐兵志》、《唐文献信考》、《古今系表》等。
曾公亮(999~1078) 字明仲,号乐正,宋咸平二年(999)生于晋江。天圣二年(1024)高中一甲进士第五名。皇祐三年(1051)受命为翰林学士,后以端明殿学士衔出知郑州,又晋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进而迁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封鲁国公。以太傅致仕。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树立不少勋绩。著作很多,除参加编纂《新唐书》外,还有《武经总要》40卷,为中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的百科全书。
吕惠卿(1032~1111) 字吉甫。宋明道元年(1032)生于今晋江市安海镇西垵村。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授真州推
官。后历官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判国子监。卿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支持王安石改革,被升为参知政事,坚持推行新法。因保守派主国政,贬卿为光禄卿,后复官入为资政殿学士,受蔡京阻挠转徙外任,后又重新起用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府,政和元年致仕。惠卿才思敏捷,学识精深,著作有《孝经传》1卷、《道德经注》4卷、《论语义》10卷、《庄子解》10卷、《文集》100卷、《奏议》70卷等。
梁克家(1127~1187) 字叔子,南宋建炎元年(1127)生于晋江。绍兴三十年(1160)高中状元,授湖南平江府签判。后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因议论金国使者朝见授书仪式,与张说意见不合,便辞去右丞相职务出知福建建宁府。后再拜右丞相,封仪国公。修有《三山志》40卷,《宋史》称“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令尤温雅,多行于世”。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安海首任镇监朱松子。宋建炎四年(1130)生于尤溪。绍兴十八年(1148)举进士。二十一年授同安主簿。任内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朱熹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活动,在晋江影响极为深广。
曾从龙(1175~1236) 初名一龙,字君锡,别号云帽居士。南宋淳熙二年(1175)生于晋江。庆元五年(1199),殿试廷对“独占天下第一之选”,被宋宁宗视为“无双”,擢为进士第一人,并御笔改赐“从龙”。历官兵部员外郎、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及太子左谕德、兼同修国史、国子祭酒、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直至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宋宁宗称赞他“有经纬之文章,乃天下之贤才”,有《曾少师诗文集》遗世。
明
陈1477~1545) 字思献,别号紫峰。明成化十三年(1477)生于晋江涵口。为著名理学家蔡清(亦晋江人)高弟。正德五年(1510)中举人,十二年中二甲进士,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后历官南京户部主事、吏部考功郎中。琛本无意官场,遂乞致仕归养。“其资禀郎迈,于世情无所倚涉,闭户独学,不苟同于人。”著作有《易经通典》6卷、《四书浅说》6卷、《紫峰文集》12卷及《正学编》等。
王慎中(1509~1559) 字道思,初号南江,更号遵岩居士。明正德四年(1509)生于晋江安平镇。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五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时年18岁。历官户部主事、礼部祠祭司、广东主考官、吏部郎中、南京礼部员外郎等。与唐顺之、李开先等成独立学派,被称为“嘉靖八才子”。晚年居家专事古文著作,开明代唐宋论文派的先河。有《遵岩集》25卷,《玩芳堂摘稿》等。
俞大猷(1504~1580) 明代抗倭名将。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人。曾举武会试,授千户职。守御金门。后历任都指挥佥事、参将、总兵等职。嘉靖二十八年(1549)奉命援粤,击退安南来犯。又率军镇压琼州五指山黎族起义。三十一年,倭寇侵扰浙东,授宁波、台州诸府参将。改进明军边防,征调修建大批战船,招募训练民工,增强抗倭力量。号称俞家军,先后重创来犯倭寇。后又与抗倭名将戚继光一起,在兴化、潮州、海丰连败倭寇,解除沿海倭犯,战功卓著,有《正气堂集》、《剑经》等。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泉州旧称)居士。回族,晋江人。嘉靖举人,当
过教谕,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后弃官在麻城龙潭湖芝佛院著述近二十年。公开以“异端”自居,认为人类天然平等,反对封建等级特权。主张重视功利和个性自由,揭露道学先生,尖锐批判儒家经典。反对神化孔子,崇拜偶像。在世界观上,未能摆脱王阳明心学和禅教的影响,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入狱,自刎死。在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抒发己见,对后来的公安派有直接影响。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肯定《西厢记》、并评点《水浒》。著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黄克缵(1543~1628) 字绍夫,号钟梅。嘉靖二十二年(1543)生于晋江二十都梅林乡(今永宁梅林村)。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初任寿州知州,累官至工部尚书。历任兵、刑、工等五部尚书等职,世称“黄五部”。留下的著述有《杞忧疏稿》、《性理集解》、《百氏绳》、《春秋辑要》和《古今疏治黄河全书》4卷。
庄际昌(1577~1629) 初名梦岳,字景说,号羹若。明万历五年(1577)生于晋江青阳。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会试、殿试皆第一。天启元年(1621)补授翰林院修撰,编辑《六曹章奏》、《光庙实录》。因撰写诰敕,两次拒宦官魏忠贤私请,遂遭罢斥。魏伏诛后,被起用为谕德、左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因劳累过度,病卒官邸,明毅宗特赠予詹事府詹事。际昌“兼通禄命、医药、形家之书,人服其多才”。著作有《羹若文集》等。
张瑞图(1573~1644) 字长公,号二水。明万历元年(1573)生于晋江青阳霞行乡。万历三十一年乡试中举,三十五年进士及第(第三名),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少詹事、礼部右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因受魏忠贤逆党牵连罢官遣归。他隐居故里,诗书并发,留下大量书法及诗
歌作品。张瑞图以擅书名世,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齐名,时人称“南张北董”。其现存书法作品均为珍品。
清
郑成功(1624~1662) 名森。祖籍福建南安石井。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崇祯三年(1630),自日本回国,住在安平郑氏府中。其后先后在晋江安海读书及抗清活动达20多年之久。21岁进南京太学。隆武元年(1645)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从此中外咸称成功为“郑国姓”或“国姓爷”。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成功挥师东征,收复台湾。十二月,荷兰总督揆—投降。成功收复台湾后,即改热兰遮城为安平镇,以表他对安平旧府的怀念。康熙元年(1662)五月,成功因积劳病逝于台湾东都,时年39岁。
释木庵(1611~1684) 俗姓吴,名性瑫,晋江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13岁入泉州开元寺礼佛拜塔,遂萌出尘之志。16岁入开元寺拜印明和尚为师,19岁成为正式僧人。崇祯九年(1636),不畏路途艰险,前往浙江诸山参拜名僧。十一年登金粟山广慧寺,认真参禅学法,越年任广慧寺副寺。多次前往各地求法。清顺治十二年(1655)率弟子东渡日本助化,日本宽文十年(1670),在江户白金创建瑞圣寺,开关东黄檗宗之基。日本天皇特赐紫衣。后退隐万福寺紫云院,日本贞享元年(1684)病逝。木庵除精于佛学外,诗文书画都有较深造诣。文学作品传世颇多。日本明治十四年(1881),明治天皇追赠木庵为“慧明国师”。
黄虞稷(1629~1691) 晋江安平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从小刻苦向学,嗜书成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16
岁进县学,即博洽群书。战乱时不但千方百计慎守先世藏书,而且广泛搜购,几年间使千顷斋藏书增至8万余卷,成为江南大藏书家之一。他编成《千顷堂书目》32卷,总计收录明人著作,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2400余种。康熙十七年(1678),虞稷以“博雅能文”尤谙经籍目录之学被荐进京。十八年以布衣就任《明史》纂修官,在明史馆分纂列传和《艺文志》。二十三年,虞稷兼任《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官,负责纂修福建全省分志。《一统志》基本完成,而虞稷积劳成疾,三十年病逝。除《千顷堂书目》外,尚著有《我贵轩集》、《建初集》、《史传纪年》等等,但大都失传。
施琅(1621~1696) 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晋江龙湖衙口村人。青年时,从师学习战阵击刺诸技,智勇双全。清顺治三年(1646),施琅投入郑成功麾下,任左先锋。由于小人从中挑唆,郑成功一时失察,逮捕施琅,并囚其家属,后施琅逃脱,其父、弟及子侄都被杀戳。施琅遂归降清定远将军,因屡立战功,被授为同安副将、同安总兵,后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又以收降郑军1.8万人,晋右都督、封靖海将军。调入京师为内臣,封伯爵。未几,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加太子少保荣衔。康熙二十二年(1683),率领大军到达台湾,完成统一台湾使命,被封为靖海侯。台湾遂成福建省一个府,二十四年升为台湾省。施琅为此立下不朽功绩。三十五年,病逝于任上,时年76岁。卒赠太子少傅,谥襄壮。
施世纶(1659~1722) 晋江衙口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生。靖海侯施琅次子。康熙二十四年(1685),世纶以“荫生”身份入仕,初授江苏泰州知州,后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十一年五月病故,钦赐祭葬。世纶生前,清圣祖多次召见,宠爱有加。世纶居官时,政绩显著,清名远播,《清史稿》称他“聪强果决,推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
有惠政”;清乾隆《泉州府志》则称他“性警敏,勤于莅事,听断讼狱,摘发如神。他郡有疑案不决者,辄移鞠之。自州牧荐历大吏,清白自持,始终如一”。后小说家借用其名,编撰一部《施公案》,又衍化为戏曲,变为家谕户晓的艺术形象——施仕纶,即“施公”。
吴亦飞(生卒时间不详) 晋江青阳霞浯村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移家泉州城内通天宫口,开设一家小药店,名“承志”。亦飞深谙药性,探究药理,经常按方调剂,研究试验。他研究《本草纲目》等医药验方后,认为当时泉州出售的神曲,可以进一步改进提高。于是按传统配方,加以增减,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成新的神曲,疗效显著提高。将“承志”改成“范志”。“范志神曲”由52种药材组成,生产周期百余天,成为吴氏家传秘方,并传入宫廷,荣获褒奖。“范志神曲”一直流传至今,驰名远近。
丁拱辰(1800~1875) 清嘉庆五年(1800)生于晋江陈埭岸兜。拱辰天性好学,少时入村塾读书,11岁时因家境贫困辍学从事耕牧,只能自学。17岁时,随父到浙江学习经商,20岁时随堂叔到广东经商。拱辰在留心商务的同时,坚持自学,他善于经营,又精于科学计算,“尤喜天文、算学”,精通“三角八线之法”,曾自制“日晷”等小型仪器。道光十一年(1831),丁拱辰出国经商,大开眼界。他一面认真学习,一面实地观察,努力理解和掌握西方各式火炮和船舶的构造原理与操作方法。当他从海外回国时,正值英帝国主义挑起鸦片战争,他决心运用历年所学报效祖国,殚心竭力绘制成铸炮、制弹、演炮差高和用滑车拉炮、举重等图说,呈交两广总督祁■等人,得到肯定和褒奖。后在广州附近监造火炮,配制弹药。并奉命向团练火炮手传授火炮发射方法。二十一年编成《演炮图说》一书。后又重订成《演炮图说辑要》共4卷50篇,附有插图110多幅。清咸丰、同治年
间,被李鸿章调上海襄办军器,研制西洋武器,编著《西洋军火图编》6卷、12万字,附图150幅。他还制造蒸气机车和机动火轮船模型,并撰写《西洋火轮船图说》等。被誉为中国近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爱国知识分子。光绪元年(1875),拱辰病逝于家乡。
扶西·黎刹(1861~1896) 菲律宾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祖籍晋江罗山上郭村,出生于菲律宾内湖省卡南巴镇。1882年留学欧洲,获医学博士学位。1892年6月,由欧洲返回菲律宾,投身于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革命斗争中,组织菲律宾同盟,领导菲律宾人民的革命斗争。不久即被西班牙殖民统治者逮捕,1896年12月30日凌晨七时被杀害于马尼拉马焉广场。牺牲后,被菲律宾人民尊为国父,并在菲律宾各地乃至美、英、德以至香港等地建立了许多纪念性设施和场所。
民国
吴鲁(1845~1912)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生于晋江池店钱头村。光绪十六年(1890),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历官翰林编修,陕西主考,安徽、云南督学,吉林提学使。他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兴学卓著成效,升授为资政大夫。著有《蒙学初编》2卷、《教育宗旨》2卷、《文集》4卷等。
罗曼·王彬(1847~1912) 祖籍晋江青芒乡(今池店清濛村),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幼年就读于私立英文学校,长大后经商。积极支持并参与革命活动,在1896年的菲律宾革命和1899年的美菲战争中以大量物资赞助革命党,是菲律宾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杰出革命人士。逝世后,被菲律宾人民称为最高度爱国
者。1915年,马尼拉市政府为纪念其对菲民族独立所作的贡献,将华侨聚居的沙其厘谢街改为王彬街,并在街上建牌坊,定为“中菲友谊门”。1973年,又在街中心建立1座纪念碑,塑王彬全身铜像于其上,碑文中写道:“罗曼·王彬氏对菲国之贡献,将与此碑共垂于不朽”。
黄秀烺(1859~1925) 字犹炳,晋江东石人。少年时随二兄经商,不久南渡菲律宾谋生,历经二十多年奋斗,遂成巨富。清末清廷诰封为一品“忠宪大夫”,大总统黎元洪颁赠嘉禾勋章,并赠给“热心公益”、“急公好义”之匾额。民国初年,拨巨款在祖籍东石檗谷村营造祖茔,建成有“闽南绿冠上的翡翠”之美誉的“古檗山庄”。海内外轰动一时,康有为、梁启超、蔡毅仁、陈宝琛、郑孝胥、章炳麟、梅兰芳、吴昌硕、张骞等名士显宦纷纷题词相赠。被其一一镌石藏于山庄,并刷拓辑为《古檗山庄题咏集》。古檗山庄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董云阁(1908~1933) 又名董光泰,曾用名董奕象、董光华。晋江(今石狮永宁后山村)人。民国14年(1925)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7年底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委员,19年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19年12月任中共闽南特别委员会副书记,21年2月被委任为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常委、组织部长。22年5月在厦门不幸被捕,10月被杀害于厦门禾山海军司令部。
尤大斧(1911~1935) 曾化名吴雄,晋江内坑砌坑村人。民国20年(1931)加入中国共产党,21年担任中共砌坑党支部书记,23年被选为中共晋南县委委员、官桥区区委书记兼晋南武装队队长,24年3月任晋南游击队大队长。10月3日晚,敌人调集200多名兵士分三路包围游击队驻地后垵村,大斧带领游击队员突围,由于敌众我寡,只好和4名队员隐蔽在橄榄洞中。10月6日上午,被叛徒杀害。
陈清机(1881~1940) 乳名火萤,号穆亭,晋江安海镇人。早年侨居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回国,与闽南同盟会骨干许卓然等人组织革命军,开展秘密活动。民国4年(1915),参加讨袁斗争。8年,在安海创办全省最早的民办汽车运输企业——闽南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翌年6月1日,安海至泉州公路全程28公里全线通车,是福建省第一条民办公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支持孙中山组建南京政府,12年被委以晋江知事。17年,参与创办安海养正中学。22年,发动海外华侨支持十九路军反蒋,翌年再渡日本。抗日战争前夕,被日本政府认为是“危险人物”,被迫避往菲律宾。
李清泉(1888~1940) 又名回全,晋江金井石圳村人。早年随父往菲律宾,经过艰苦奋斗,由一个零售木材小商人,发展成为大企业家,被誉为菲律宾“木材大王”。1919年即被选为马尼拉中华商会第16届会长,之后,蝉联了六任会长。1932年12月被南京中央政府任命为福建省政府委员。抗战时发起建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任副主席,曾多次捐巨款支援抗战。1940年10月27日病逝于美国加州。菲律宾总统、宋庆龄、蒋介石、新四军的叶挺、项英等都致电吊唁;出殡那一天,菲律宾全国下半旗致哀。
吴永乐(1916~1940) 字慎授,曾化名长头毛颜、阿严、阿岩,晋江安海镇人。民国20年(1931)小学毕业后在布店当学徒,不久加入共青团组织,后转为中共党员。22年被选为晋南县委委员,28年接任中共云(云霄)、和(平和)、诏(诏安)县工委书记。29年11月牺牲。
许运伙(1912~1941) 又名新礼、建民。晋江深沪吕宅村人,出生于菲律宾宿务。因参加进步活动,被迫回国。“七七”事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员为身份,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8年(1939)7月被任命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宣传部
长,不久改任组织部长。29年9月被任命为泉州中心县委书记。30年10月31日,在吕宅村开会时,突遭国民党特务袭击,为了掩护同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李子芳(1910~1942) 乳名清心,晋江(今石狮永宁岑兜村)人。民国12年(1923)南渡菲律宾,接触很多进步书报,萌生报国救国大志。16年毅然重归祖国,不久在厦门鼓浪屿参加中共地下活动。21年4月在漳州石码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先后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奉调出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30年1月,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31年5月,被残杀。
沈尔七(1914~1942) 原名庆炬,晋江池店清濛村人。早年往菲律宾谋生。1934年被选为菲律宾华侨总工会组织部长,领导菲华工运。1936年被推举为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秘书长。1937年11月参加菲律宾华侨归国抗日义勇队,被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后更名为“菲律宾华侨回国随军服务团”,担任团长,这是中国第一支抗日华侨队伍。其后,又先后二次返回菲律宾,除劝募财物回国慰劳前方将士外,还两次带领华侨青年回国参战,受到陈毅、粟裕二首长的称赞。1941年任东江游击总队第二中队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1942年11月牺牲。
释妙月(1883~1944) 法讳腾朗,号铁罗汉,俗姓邵,名丕恩。晋江安海邵厝村人。17岁受戒于南普陀寺参喜和尚座下,后嗣法于妙释寺愿意老人。精读金刚经,嗣曹洞正宗。年少时好拳技,多方求教,自成一家风格。其一生抑强扶弱,行侠抗暴轶事广为流传。既通国术,又擅医道。民国10年(1921),受聘任泉州崇福寺住持,以行医、躬耕、募化使崇福寺逐渐兴复。33年,圆寂于泉州崇福寺。法腊46。有拳术及医道文稿,经其徒
孙释元镇编订为《少林太祖拳》3卷、《伤科经络疗法》1卷,刊印行世。
吴天亮(1921~1946) 曾名吴新、许竹、希明,晋江内坑白垵村人。民国21年(1932)任白垵村儿童团长,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0年任泉州临时工委书记,32年3月任永(永春)德(德化)大(大田)地区特派员。34年除夕因工作关系回到家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35年2月21日被杀害。
郑家玄(1916~1948) 乳名王芸生、海秋、山猗,晋江安海镇人。民国22年(1933)毕业于泉州昭昧国学专修学校。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33年4月任中共晋江安海区区委书记,10月兼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委员。34年4月任中共晋江县工委书记,36年2月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委员。10月代表中心县委到南安新游击区检查工作,由于混入党内的特务分子、内奸告密,被南安县国民党特务逮捕。37年7月12日被秘密枪杀。
黄竹禄(1922~1948) 晋江安海镇人。民国28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养正中学第一个入党的学生。31年任中共安海青年支部书记。33年4月任中共安海区委宣传委员。34年4月被任命为中共南安县工委宣传委员。35年10月被推选为泉州中心县委委员,具体负责南安的工作。36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37年7月12日被敌人秘密杀害。
新中国成立后
高铭网(1892~1958) 又名文网,晋江安海高厝厝围人。14岁开始入安海雅颂轩学习南音。高铭网对南音的唱腔曲艺、管弦指法以及箫、弦、琵琶、唢呐等乐器的演奏技艺尽皆精通。民国7年(1918)入主雅颂轩教席,在闽南南音界渐露头角。18年,
应聘为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教授,菲律宾南音界称之为“一代宗师”。1955年,回故乡安海定居,参与编写晋江《南音全集》,先后创作《阿兄参军》、《移风易俗》、《侨乡风貌》等新南曲一百多首。其著作有《南音指谱全集》,曾两次在海外出版。
林惠祥(1901~1958) 字圣麟,又名石仁、淡墨,晋江(今石狮市蚶江莲埭村)人。民国10年(1921)考取厦门大学文科社会学系,为厦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15年获文学士学位,为厦大第一届毕业生。19年担任厦大文学历史社会学教授兼主任。为新中国第一位人类学专家。23年创办厦门人类博物馆筹备处,为中国第一家人类学专科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被选为厦门市人民代表、厦门市侨联副主席。一生留下专著18种,论文和译文70篇~80篇。
庄杰赶(1901~1958) 字汉新,绰号“源和堂赶”。16岁时在青阳开办一间水果摊,后来学到制作蜜饯的技术。民国21年(1932)在青阳兴建厂房,购置设备,开始生产蜜饯。以“源水成甘,和末配制”的冠头字“源和”为招牌,“源和堂”的名称由此诞生。几年后产品远销国内外。抗战胜利后,源和堂进入全盛时期。1956年在泉州筹建源和堂新厂,改名为“福建华侨投资公司源和堂蜜饯厂”。
安业民(1939~1958) 辽宁省开原县人。1957年1月参军,分配到晋江围头海岸炮兵连当炮兵。1958年8月23日下午5时正,奉命参加炮轰金门战斗。傍晚,金门岛上蒋军集中炮火,向围头炮兵阵地进行猖狂反扑。为救海岸炮,安业民被炮火包围,脸部浮肿,皮肤焦黑,两眼血红,眉毛、头发全被火烧光。因烧伤面积过大,经多方抢救无效,于9月9日牺牲。9月26日,朱德委员长亲笔题词:“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
王少平(?~1964) 约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晋江安海。17岁赴香港随父学习经商。21岁接掌其父开设的顺益号
商行。热心社会慈善公益,常赈济过往香港的同乡。抗日战争爆发后,与旅港福建商会和筹建中的福建旅港同乡会诸董事、委员成立救济难民委员会,安置福建往港的难民。历任旅港福建商会副主席、主席,香港保良局总理,香港华商总会常务董事、代主席等职。
蔡子钦(1894~1964) 字以钊,曾名筱园,晋江安海人。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养正小学,为清代末科秀才。民国元年(1912)入福建政法学堂预科,毕业后前往菲律宾。17年回国,次年承办安海电灯公司,被委为经理。21年集资4万银元,承顶泉州电气公司,并改组为“泉州电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被推为经理。1952年下半年,公司成为福建省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时,被推举为董事长。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先后任福建省政协常委、晋江县政协副主席、福建省工商联合会副主委、晋江县工商联主委等职。
许昭明(1923~1969) 乳名冤让,又名瑟亮,晋江英林岑张村人。早年南渡菲律宾谋生,先后担任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宣传部长、联络部长和菲律宾店员联合会组织部长等职。1948年12月回国,任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二营二连指导员。1949年4月,调任漳泉厦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5月,受命建立泉州临时工作委员会,担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同安县县长,澄海县县委书记兼县长,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等职。1969年,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迫害致死。
许立(1905~1971) 晋江龙湖石龟村人。民国14年(1925)移居菲律宾,先后在菲律宾、印尼、香港等地从事职工运动。18年代表菲律宾总工会出席在上海召开的泛太平洋职工代表大会。19年4月到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31年3月任“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主席,组织
“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35年9月回国。解放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侨务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三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文革”中受迫害,1971年逝世。
蔡尤本(1889~1974) 晋江东石人。9岁卖身小梨园戏班学戏,民国3年(1914)学习“正鼓”(即教戏师傅),28岁正式受聘为小梨园启蒙师傅。此后长期从事戏曲教学。1951年,担任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团长。1954年,口授的传统剧目《陈三五娘》参加华东区第一届戏曲会演,获得大会全项大奖,以后又拍成电影,使梨园戏这一老剧种闻名全国。1956年,被推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等职。1959年为表彰其对梨园戏恢复、发展所建树的特殊功绩,晋江地区文艺界举办“蔡尤本从艺20周年暨戏曲教学45周年”纪念活动。
李荣宗(1901~1975) 俗称“潘径宗”,晋江东石潘径村人。11岁随其父李绳煌学掌中木偶表演艺术,16岁接任李家“金永成”布袋戏班班主,以表演精湛、刻划人物性格逼真细腻著称,成为南派掌中木偶戏一代名师。1953年任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团长。同年10月,带领剧团先后到华北、华南等12个省市巡回演出,均受欢迎和赞扬。晚年身传言教,培养出一批优秀演员。曾任晋江县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联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等职。
苏廷芳(1908~1975) 又名廷垮、旭挺,祖籍晋江安海镇,生于泰国曼谷。五十年代后期,投资建筑地产业,遂成为闽籍泰华富商之一。曾任泰国福建省会馆第34届~38届理事长,泰国中华总商会执委,泰国福建会馆第39、40届理事长、第41、42届名誉理事长、永远名誉理事长。任内热心泰华会馆事业,贡献杰出,还善于调处泰华社会各种纠纷,在泰华社会有“黑包”的美誉。
刘基固(1927~1977) 晋江东石塔头村人。民国30年(1941)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支部组织委员、又任支部书记,后调任晋江县工委委员兼游击队大队长。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晋江县第七区区长,后升任晋江县副县长、县长、中共晋江县委副书记,兼任金门县县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调任省革委会外事组副组长。
倪端仪(1893~1985) 女,晋江安海镇人。民国4年(1915)任厦门女学教职;后南渡印度尼西亚,仍从事教育工作。抗日战争后期,弃教从商,于香港、上海等地致力商务活动。1952年返乡定居。1953年,首倡创建安海医院,使之成为闽南一带颇具规模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综合医院。曾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一至四届委员、福建省侨联委员、晋江县侨联顾问和安海医院董事长等职。著有《行素集》,为其半生诗稿之选编。
俞贵元(1906~1986) 别名贵昆,晋江安海镇人。民国20年(1931)由广州中山大学学成回乡,翌年受聘为晋江养正中学校长。25年向旅菲安海乡侨募集资金,于养正小学后建养正中学新教室。抗战胜利后,亲往香港、越南等地筹措学校经费,回国后在安海体育场北面高地兴建校舍,37年新校舍落成并增办高中部。解放前后,先后主政养正中学三十多年。1983年,被晋江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养正中学名誉校长。
苏紫听(1902~1988) 晋江安海梧山村人,17岁往马来西亚槟城。30年代中期开始发财致富,拥资数亿元。被当地当局封为准拿督(准皇族),先后任过马来西亚槟城总商会董事、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会长、马来西业合众银行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南云银行董事长、大正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周明福(1907~1989) 别名鸣鹤,笔名浩然,晋江安海人。民国12年(1923),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年获医学学士学位,受聘为上海宝隆医院内科医师,兼任母校助教。21
年,协助父亲在安海开设纯生诊所。27年,被征召入江西第三野战区第六后方医院,任中校医务主任,10个月期满仍回安海。1953年,任晋江县卫生院(后改为县医院)院长。1964年,经省卫生厅考核批准为主任医师。精通德语,熟悉英文。从30年代开始,翻译了大量的德文医学论文,并撰写大量学术论文。历任晋江县科普协会主席,晋江县政协第一至第五届副主席等职。
庄清泉(1926~1989) 晋江青阳梅山后塘村人。早年随父往菲律宾。1955年,主张投资金融业,购买香港恒隆银行、海外信托银行大量股份,并担任这两家银行的副董事长。之后,在菲律宾投资“阿波罗”钢铁厂(全菲最大钢铁厂)有限公司并亲任董事长兼总裁。60年代,又把大量资金投向台湾,先后创办华侨信托投资公司、国际夹板公司、统一大酒店等企业。1985年,当选为第十五届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极力主张“商总”与大陆建立与发展友好关系,改变了“商总”长期不与大陆接触的政治态度。1988年又被选为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理事长。1989年病逝于台湾。
释宏船(1906~1990) 俗姓朱,名成基,晋江池店乡霞福村人。民国8年(1919)在泉州承天寺出家,13年移住厦门南普陀,27年南渡新加坡,32年任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住持,36年任新加坡普觉寺住持。1983年起,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连续3年率领普觉寺信徒朝山团到国内四大佛教胜地朝山进香。其一生宏扬佛法,在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享有盛誉。新加坡佛教总会成立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同时兼任新加坡僧伽联合会主席、东南亚佛教协会主席、世界僧伽协会副会长等职。
许志猛(1909~1990) 晋江龙湖石龟村人。民国14年(1925)就读于厦门大学。24年南渡菲律宾,从事教学工作。25年加入菲律宾洪门团体。31年,任菲律宾华侨抗日锄奸义勇军总指挥。抗战胜利后,出任菲律宾中国洪门联合总会理事、菲律
宾中国洪门致公党主席。1949年回国,任福建省侨委和省第一届政协委员。1956年调北京,先后任中侨委处长、华侨旅行社总经理。1978年调致公党中央工作,历任联络部长、第七、八届副主席、第九届名誉副主席,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庄明理(1909~1991) 又名汉光,祖籍晋江(今泉州东郊东塘头村)人。民国14年(1925)底南渡,在马来西亚槟城、印度尼西亚等地经商。在槟城,历任晋江会馆副主席、中华总商会理事等职。29年,随同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慰问团回国慰问。1949年6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华侨事务工作。历任全国侨委委员、副主任,全国侨联一至四届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四至六届中央常委,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黄哲真(1905~1992) 晋江安海人。上海群治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政治工作。历任菲律宾中国国民党总支部常务委员兼书记长,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安溪、海澄、漳浦等县县长,甘肃、青海、宁夏监察署秘书,福建省党部委员兼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第八(福安)、第四(泉州)区行政监察专员等职务。抗战胜利后,受国民党中央委派出任台湾省党部常务委员兼党部书记长。民国37年(1948),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立法委员。还先后当选为台北市福建省同乡会第二、三、七、八届理事长。著有《建言集》、《中国复兴与台湾》、《菲律宾概观》、《我们的台湾》、《民主法制与选举》等书。
蔡万春(1916~1992) 祖籍晋江青阳蔡厝,生于台湾苗栗县竹南村。民国21年(1932)到台北谋生,几年后与兄弟合开大万酱油厂。60年代,兴办台北第十信用社(简称“十信”),
开始进入金融圈。在短短3年内,“十信”的资本从全省信用社第六十一位跃居第一位。1962年,同弟弟蔡万霖等创办国泰系列企业,包括国泰保险公司、国泰建设、国泰信托等企业,以及由国泰塑料公司、国泰印刷公司、国泰海运公司等组成的工业财团,总资本额居台湾各家之首。
李焕之(1919~2000) 晋江池店镇人。中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合唱指挥家。1937年投入抗日文艺活动,1938年赴延安,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国音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从16岁起到80高龄,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代表性作品,如参加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创作合唱《社会主义好》、《保卫祖国》、管弦乐《春节组曲》等歌曲。1949年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乐曲配器。其创作成就和为音乐事业付出的巨大努力,赢得了国内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不设上限,下限至2000年。分概述、建置与人口、自然、党政社团、经济、晋江与侨台港澳关系、文化、方言与风俗、人物、大事记等10章,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