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晋江与台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9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晋江与台湾
分类号: D827.57
页数: 9
页码: 286-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与台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地缘、血缘、俗缘、共御外侮、两岸隔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涉台事务、台北市晋江同乡会等。
关键词: 晋江市 台湾 关系

内容

晋江与台湾为“一峡系两岸,乳血融潮水”,素有“地同脉、人同根、民同俗、语同言、书同文”之渊源。寓台晋江籍人达百万众,长期以来同广大台胞并肩开发、浴血卫疆、驱逐外夷,共书龙裔气壮山河之青史。
  一、地缘 血缘 俗缘
  (一)地缘
  晋江与台湾隔海相望,相距137海里,地脉相连,地名相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据宋人《攻媿集》和《周文忠公全集》载,泉州沿海居民,当时已在澎湖岛上种植粟、麦、麻。据乾道七年(1171)四月,汪大猷知泉州时,为了加强海防,在澎湖建屋200间,留屯水军,以保护滨海居民。这是宋代在澎湖置兵立戍的最早记载。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也写“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至元年间(1271~1294),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地隶泉州晋江县,“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小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这是中国在台澎地区正式设置政府机构的开始。至元十四年(1277),泉州立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元政府为了经营台澎,进一步明确晋江和澎湖的隶属关系。
  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明洪武五年(1372),对澎
  湖巡检司“议徙之于近郭”(泉州城郭外,即晋江县),二十年,即尽“徙其民于泉之南关”(即晋江县),废巡检司而墟其地。至明代中期,倭寇盘据海岛,经常侵扰福建东南沿海,同时,西方殖民者也开始入侵澎湖、台湾。明王朝意识到台、澎地位的重要性,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恢复澎湖巡检司机构,派兵长期驻防。天启四年(1624)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相继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建置一府(承天府)、二县(天兴县和万年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晋江县衙口人)率军进入台、澎,郑克爽归降。二十三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厦门道。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改建台湾为行省。
  “地缘”之本源,两岸村庄城镇名称相同的竟达200多个。晋江有安海(明称安平)、郑成功复台后,即把“热兰遮堡”命名为安平镇。晋江有安平港、台湾亦有安平港;晋江有东石镇、台湾有东石里、东石乡;晋江有粘厝埔、台湾有粘厝庄等等。晋江人参加郑成功复台后屯垦并将该地冠为大小“营庄”的有35个。为纪念靖海侯施琅(人称施将军),以将军命名的有澎湖将军澳、台南将军港、云林将军里等。
  (二)血缘
  春秋战国始,古越人从晋江一带就已涉足台湾,携带亲戚迁台定居,历代不息。晋江大批有组织移居台湾始于明末清初,先后有陈、林等37个姓氏移居台湾。继后,从大陆移居者达102个姓氏。落脚之后即开荒种植、兴修水利、开设作坊、兴办公益事业,并续谱序辈、修建祖祠、探亲谒祖,眷念故土,维系亲情,密切往来,结配连理,乳血相融,繁衍至今百万人。
  (三)俗缘
  台湾的岁节时令,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晋江地方特色。春节拜年、元宵挂灯、清明扫墓、端午插艾、中秋赏月等等,晋、台一脉相承。连房屋建筑、婚丧喜庆、禁忌回避等起居礼仪,亦大同小异。至于民间信仰,寺庙也随迁民而过峡。台湾有龙山寺300多座,由晋江安海龙山寺分灵而成。台湾最早妈祖宫是澎湖马公岛的妈祖宫(泉州天后宫分灵),明万历二十年(1592)系晋江渔民所建。全台湾供奉的关帝庙是康熙八年(1669)从当时晋江县通淮关帝庙恭到台南的。保生大帝即于康熙间从泉州府同安县白礁宫分灵到台湾。百年前深沪渔民从台南学甲慈济宫迎奉回晋江深沪镇宝泉庵谓“大道公”,如今两庙关系密切、往来频繁。可谓“地同脉、人同根、民同俗”连庙宁也同“宗”共“祖”。
  二、共御外侮
  明代,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并在台湾、澎湖等地大肆抢掠。万历三十年(1602),镇守晋江石湖的把总沈有容奉命率21艘船舰往台湾迎敌,击没敌舰6艘、杀敌15人,救回百姓370余人。继后,把总沈有容、总兵俞咨皋分别率兵击退荷兰侵略者,收复澎湖列岛。
  康熙元年(1662)2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万,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达38年之久的台湾。在这场收复台湾的战斗中,居台的晋江籍移民全力以赴地支援,籍人薛祖武领队率先登上台湾岛。
  鸦片战争期间,两岸同胞共筑防御工事、拿武器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中法战争期间,晋江移民刘廷玉组织乡人奋勇抗击法
  国侵略者。当时台湾抗法斗争的指挥官刘铭传赞叹说,大家都像刘廷玉,“则天下事不足虑也。”台北龙山寺悬挂“慈晖远荫”,即为刘铭传就晋江籍台胞奋勇抗击法军一事呈奏清廷而颁发的匾额。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侵占台湾。晋江移民同台湾同胞为驱逐日寇、收复台湾而进行前仆后继的斗争,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随李友邦将军返回大陆参加抗日义勇队晋江籍的有95人,不少为国捐躯。
  三、两岸隔离
  历史上第一次两岸对峙,发生在荷兰侵占澎台期间。此间“红夷肆掠、奸淫作恶、海禁日严、民生憔悴。”福建沿海被焚毁民船81只,被绑架并遭折磨致死近千人。
  第二次两岸对峙是发生在郑成功与清廷对抗期间,清政府强施“海禁”、“迁界”,造成沿海地带荒田芜地25940顷,百姓颠沛流离,晋江民众受害不堪言状。
  第三次两岸对峙是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晋江沿海遭受日本蹂躏的村庄13个,被烧毁船只300艘,被炸毁校舍、楼房、商铺93座,被杀害的平民80多人。
  第四次两岸对峙是在1949年国民党当局溃退台湾后。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省;1949年~1978年,晋江遭国民党飞机炸伤、炸沉渔船导致渔民伤亡57人,上百艘渔船在海上作业的遭国民党军掠夺,2658人次遭搜捕,300多名渔民在海上生产时被强抓去当兵。围头半岛的13个自然村遭受国民党军炮击,受损毁民房2000多间,受灾民众上万人。震惊中外的1958年8月23日炮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炮射击金门国民党军阵地,击毙国民党三个副司令
  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在炮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岸炮兵安业民英勇牺牲,朱德司令亲题“人民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安业民烈士陵园被确定为晋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两岸的阻隔与对峙,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不幸。但割不断晋江与台湾血肉的历史渊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此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
  1986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在台湾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迫于内外形势的压力,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解除在台湾、澎湖地区的“戒严令”。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正式解除实施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规定》。
  从快结束民族、历史的不幸,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夙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四、经贸往来
  两岸经贸交往由来已久,明代晋江的安平、东石、围头、祥芝、石湖、蚶江等港口、集镇都是商船货物集散地,晋江安平最大海商郑芝龙集团拥有船只千艘,左右着台湾海峡的贸易。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放台湾鹿港与晋江蚶江对口贸易。五十七年,又开放台湾的八里岔(淡水河口)与蚶江、五虎门(福州)对口通航。蚶江对台贸易的商号就有20多家,货船200艘。大小商船、渔船往来利涉,群趋若鹜。
  80年代,晋江与台湾经贸交往尤为活跃。1984年1月2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就晋江引进台资问题批示:“晋江县可以大胆进行,先不用请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示:“台胞要在家乡创办一些公益事业,这是很好的,应给予鼓励,大力支持,积
  极为他们创造条件。”这两项批示给晋台民间经贸交往注入生机,不少台胞不辞绕道辗转,返乡洽谈经贸合作事宜。1984年春夏间,晋江成立“晋兴投资贸易公司”,专营对台小额民间贸易,双向成交了涤纶丝500吨、电冰箱408台;盐水蘑菇315吨、麻30吨、兔毛20吨,还引进“灯光诱鱿鱼”及“紫菜加工”等新技术与新工艺。这可谓两岸对峙45年来的一次历史性突破。1985年3月,晋江首家台资企业“玛莉塑胶装饰有限公司”在龙湖中山街创办。至2000年全市已有开业台资企业86家,遍布全市15个镇1个场,合同总投资达27163万美元,其中台资占93%。创办内坑“金星陶瓷工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正男于1993年7月23日和1996年8月29日,在北京两次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切会见,并合影留念。罗山镇的台资企业“钻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执行《劳动法》“先进单位”和被市地税局授予“A类企业”称号。1998年8月6日晋江工商界一行9人应台湾海峡工商促进会邀请首次组团入台经贸考察。
  1992年1月24日,经省政府专题会议确定,围头半岛作为福建省民间对台小额贸易交货试点。90年代初,来自金门、台湾、澎湖的船只559艘、14373船次、32026人次,年均成交金额达1亿元人民币。村民参与小额贸易的有30个小组160人。经贸促进了两岸民间交往与连婚。“8.23”炮战二等功臣洪建才之女,1994年嫁给金门籍同胞陈先生。
  五、文化交流
  早在新石器时代两岸的文化已有所联系。宋元以来晋江文化教育、医药卫生、音乐戏曲、少林武术等陆续传入台湾并互为交
  流。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晋台经贸发展既促进民间频繁往米,也活跃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1987年10月台湾《人间》记者钟俊升、陈庆源、林瑞含(女)来泉州、晋江,专题了解“关于唐山过台湾”的历史。1988年5月10日,东石“龙江吟社”举办成立153周年庆典,20多位台胞组团参加庆典。
  1995年11月12日,台湾《工商时报》还刊出“热烈祝贺福建晋江建市三周年”专版,其中有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施永康、晋江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龚清概署名的文章《一峡系两岸,携手世纪行》。专版的文章还有《闽海明珠——晋江市》等,并有彩照11幅。这是晋台半世纪以来,首开以党政首长署名的撰文入岛登报之先河。90年代末,晋台文化交流更为活跃。1998年10月13日,晋江举办《从谱牒看闽台关系》学术研讨会。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会理事长林瑶琪、顾问陈正炎、台北市晋江同乡会名誉理事长王人瑞前来参加,140多名出席者共同阐述两岸“人同根、民同俗、语同音、书同文、地同脉”之本源。《台湾源流》杂志第12期亦报道了此活动情况。台胞许希哲和王人瑞还分别向晋江市图书馆赠古籍图书400多册和134册。晋江市输台交流的文化书刊有:《晋江市志》、《晋江年鉴》、《福建省地方志系列片——晋江》、《晋江乡讯》、《晋江谱牒研究》、《南英诗刊》、《泉州画册》。2000年12月29日,晋江举办首届谱牒展览,有关“晋、台关系谱牒”尤引人瞩目。
  六、涉台事务
  晋江市坚决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据中央有关政策规定,设置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司法局公证处、公安局出入境科等共同服务涉台事务工作机构,为台胞30人、台属336人落实政策,清退房屋21幢292间、7253平方米。
  (一)“现场办公”
  1989年,山东省籍台胞张先生择地东石镇,投资3000万元创办“东伦织造厂”。其厂房动用土地五六十亩,须迁墓移棺500多座。市镇联合“现场办公”,实施“一条龙”服务,从洽谈审批手续到用地报批、银行开户、报备海关、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等等仅用25天。高效服务让张先生信心倍增,自动增资2000万元,共5000万元。继后,对“金星”、“美亚”两家注册资金各1000万美元的台资企业同样采用这种办法而促成其早投产经营。
  (二)依法维护台商权益
  1992年5月28日,晋江市工商局与有关执法部门联合为漳平市台资企业“华民公司”侦破价值数十万元案件。台商许先生感激万分并赠匾:“秉公执法益经贸,求实办案促开放”。市委、市政府于1995年贯彻实施《台商投资保护法》联合进行执法调研,走访230人次、座谈24场,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营造台商投资良好环境,促进台商企业发展。2000年,有4家台资企业增资扩营,总增资额共3295.4万美元。
  (三)民间交往
  1980年~2000年,晋江办理入台会亲访友、探病奔丧、文化交流、经贸考察等累计超万人次(其中定居逾百人);接待台胞回乡寻根谒祖、探亲团聚、洽谈商务、旅游观光、学术探讨等达20万人次以上。至90年代,晋、台两岸青年办理婚姻登记达850多对。一批台胞还在围头半岛购置套房。从1996年~2000年有关部门办理涉台公证文书共4593件,办理台湾儿童寄居53人次。
  (四)海上民间救援
  1993年8月底闽晋渔5633号和5225号在海上作业时,营救落水达9小时之久的台湾青年吴明达、许国纬。至90年初,晋江军民营救海上遇难的台轮7艘14人,修船22艘。台胞赠旗题词“大陆同胞胜亲人,博爱人道救生命”。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7.6级强地震,灾情牵动着晋江党政军民的心,各界纷纷致电慰问,踊跃捐款赠资。
  1998年5月22日,晋江市红十字会等一行7人往金门岛料理东石镇塔头村渔民黄梅花海难后被金门渔民捞尸上岸的事宜。受到金门红十字会主任许乃荣等人士热情接待,体现“血浓于水”之情。
  (五)台胞接待站
  1997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把在围头半岛建立“台胞接待站”列入为民办20件实事之一。工程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预算投资500万元。1998年封顶。
  七、台北市晋江同乡会
  成立于1968年9月21日。会址:罗斯福路三段140巷3号楼。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晋江市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不设上限,下限至2000年。分概述、建置与人口、自然、党政社团、经济、晋江与侨台港澳关系、文化、方言与风俗、人物、大事记等10章,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