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节令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79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节令习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2
页码: 737-738
摘要: 本章记述了中国福建省德化县的传统节日习俗,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四月八、端阳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立冬、冬至和除夕等节日。这些节日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庆祝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春节和元宵节是德化县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燃放鞭炮、吃团圆饭、赏花灯等庆祝活动。清明节则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会扫墓并纪念已故亲人。其他节日也有各自的庆祝方式,如四月八是僧尼挨家“洗佛”为名募化的日子,端阳节是吃粽子等传统食品的日子,中秋节则是以家庭为单位聚餐、赏月等。这
关键词: 德化县 风俗习俗 节令习俗

内容

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俗叫“初一早”,从前叫“元旦”。是日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贺正”迎新年。起床后,大人小孩大多穿上节日盛装。旧时,早晨用汤圆或三茶、五酒、糖果敬天,还要给长辈叩头祝福(今已废除)。早饭前,喝甜茶,早餐多吃素,吃蒸“岁饭”、“长命菜”(芥菜或菠菜),象征人人食足寿长。忌吵架,不说不吉利的话,也不扫地。老少大都出门游玩。此后几天,邻居亲友等互相拜年,主人备烟、茶、糖果或小点汤圆等款待。今存此俗。旧时农村少年儿童则以钟鼓娱乐,直到正月底,此俗早巳自行消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镇农村给军属、烈属拜年慰问;县干部举行团拜或军政联欢。有时还组织文娱活动,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内容。
  汤头、杨梅、葛坑诸乡,除夕起吃“馒头粿”,到吉日才蒸“岁饭”,连同除夕供土地神的一大碗“搭饭”掺杂蒸食。
  二、天诞节(见第五章第一节“敬天”)
  三、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也称“上元”,为一年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当晚家家团聚会餐、张灯、放鞭炮,少数人家放焰火。旧时,有些地方每三五家在大路边搭起一座牌楼悬挂彩灯,十三日放灯,十六日收灯。县城民间还组织舞狮、奏乐,设供筵,迎“城隍”巡城;农村同样迎神闹元宵。有的村庄如遇人家生男孩,于元宵备彩灯一盏集中祖宇或庵堂悬挂;有的族姓还规定杀一只公鸡、一篮白棵供奉祖先报喜,叫“报丁”。
  1986年,县城曾举行元宵踩街活动,由各机关单位装设彩车、舞狮弄龙,伴随笙箫鼓乐,大队人群环城游行,鞭炮震耳,魔术弹冲天,焰火悦目。这种大规模活动需费财物较多,并不连年举行。县、乡文化馆、站有猜灯谜活动。
  四、清明节
  民国时期,赤水、美湖等乡于此日扫墓,对未筑成的“灶仔墓”(也叫“凿仔墓”),仅劈除杂草而不祭祀。1951年起,年年祭烈士墓,到60年代间,曾一度中断。1979年以后,县或部分乡村仍组织干部、职工和师生祭扫当地烈士墓,悼念革命烈士。
  五、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日)
  民国时期以前,妄信此日吃饼不会掉牙齿,此日僧尼挨家“洗佛”为名,挨家募化。有的人家煮“青精饭”供佛,并馈赠亲友。耕牛此日歇息,不能使役。
  六、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节”,又称端午节、端五节。
  家家做糯米棕(角黍)。中午吃粽子、春饼等。人家门上皆插菖蒲、青艾祛邪;室内喷洒雄黄酒消毒除污,以灭蚊蝇虫蛇。农村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姑娘少妇吃红杨梅、白荞葱,俗以为能红唇皓齿。小孩佩带五彩丝线织成的心形、菱形等各式香囊,内装香料,意为避邪除病;或制一小囊装“蒜孤丸”或卫生丸,兼作装饰品。此俗今存,但逐渐简化。
  农村端午节午餐后上山采百草,晒干作药用。
  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月半”
  旧时,外出的人不论远近都回家过节,以示不忘祖。农村各族姓从七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定日的隆重祭祖活动。人家过节则以十五日或十四日居多。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祭祖习俗已废;近年来又因仍旧习,但已逐渐简化。
  八、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此日,农民挖芋、宰牛,聚餐度节(水口、赤水、美湖等乡)。赤水、上涌、葛坑、桂阳等乡还有祭墓习俗。当晚有人“听香”。旧时,有的文人则于月下赋诗吟哦,近年来,城关人家吃月饼、赏月,象征家庭团圆。县、乡文化馆、站和学校有时举办猜灯谜活动。
  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旧俗有人游山,有登高避灾意。民间对此节日已渐淡忘。近几年来,中小学曾于此日组织师生秋游登山。1988年6月,省定此日为敬老日,县离退休协会每年组织会员举行登山、吟诗和奏南音等活动。
  十、立冬俗叫“交冬”
  这时稻谷大都登场,农民欢庆,家家做甜糍供奉“土地”神;还杀鸡鸭、备佳肴“补冬”,城镇亦然。
  十一、冬至也称冬节
  冬节到来,家家为祖先和已故亲人祭扫坟墓。墓上压几叠纸,周围撤“纸钱”。祭扫时间各地不同。1949年10月以后至6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破除封建迷信,大都不祭墓。此后恢复祭墓活动;不数年,又有反复。城关和部分乡村做甜糍或汤圆过节。
  十二、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卅日)俗称“过年”
  事先,家家忙备年料;城关和乡村部分人家贴春联、年画迎新。中午祀同房派祖先与已故亲人,下午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祖父母、父母给小孩“压岁”钱。晚上盛宴欢聚,外出的人大都回家团圆,吃“团年饭”。旧时过年,富家酒肉足,穷人无米钱,甚至逃债离家,夜半始回。1949年以后,穷人生活逐渐好转。入夜,家家灯火通明,门前室内燃烛开灯,象征光明。城郊一带农村,每座屋子大门外,由儿童取柴枝“燃火盆”,意为丰年以烧柴火报天。农村人家当夜灶里“掩火种”,意为兴旺;而且家有儿孙“守岁”,通宵不睡,以期长辈长寿。近来大多于子夜“贺正”后就寝。
  此日百业停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