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报刊 报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64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报刊 报道
分类号: G219.275.7
页数: 2
页码: 640-6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民国时期,德化县的报刊发行相对较少,但有一些外来报刊如《中央日报》、《福建公报》等。德化县也创办了一些自办报刊,包括《红光报》、《德化报》、《青年报》等。新闻报道方面,德化县设立了宣传部门和报道组,负责撰写和发布新闻稿件。此外,德化县对台办公室也参与宣传工作,向广播电台和新闻社发稿。总的来说,德化县的报刊事业在民国时期有一定发展,尽管规模较小,但在新闻宣传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德化县 文化 报刊 报道

内容

第一节 外来报刊
  民国4年(1915年),县“共和阅报社”订阅京、沪、省厅出版的报刊杂志50余种。民国期间,先后在德化发行的有《中央日报》、《福建公报》、《闽商日报》、《泉州日报》、《江声报》、《星岛日报》和《永春日报》、水春《崇道报》。但发行量很少。
  1950年,邮政局开始正式办理各种报刊发行业务,当年发行各种报刊5317份。1951年11月工9日,县成立报刊委员会,推广报纸下乡,初定每月至少有10份《农民报》发行到乡,至年底每乡增发至30份。此后发行报刊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1959年11月中旬,县提出;苦战半个月,组织一千个读报组,生产队以民校、食堂,工矿以车间15人组成一个读报组,学校以班级为读报组,同时要求生产队订《泉州报》,大队应加订《福建日报》和《红与专》,公社要增订《人民日报》等4种报刊。由于缺乏讲求实效,次年起,报刊订阅数相对减少。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多数报纸杂志停刊。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一些原无故停刊的报纸陆续复刊出版,尤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种报刊又陆续地大量涌现现,报刊发行量超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德化邮局发行报刊的种类达1687种,其中报纸317种,杂志1370种,期发数报纸达23275份,杂志22491份。
  第二节 自办报刊
  民国14年秋至16年(1925~1927年)本县首次创办《红光报》周刊,及《石笙》小报。民国18年《红光报》更名为《德化报》,民国19年改为《德化周报》。同年春,驻军创办《德音报》。是年底驻军他调停刊。民国22年12月,县教育界倡办《德声报》,旋又停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先后创办的报刊有;抗战周刊》,由抗建后援会主编漂德化民报》,由国民党县党部主编,每周出版八开一小张,《青年报》于民国34年1月由三青团德化分部主编;《民众导报》系政界刊物,由民众教育馆主编。当时出版的报刊乍办乍停,只有《德化民报》、《青年报》出版比较经常,但都于民国35年10月相继停刊。抗战胜利后,《德化民报》于民国36年1月再度复刊,并改为三月刊,每期出版数仅200份。民国38年3月29日德化《正报》创刊,发行人柯忠信,社长陈梦周。创办不久,即告停刊。
  1954年县创办《德化生产简报》,由中共德化县委办公室主编,发给区、乡及县有关单位;部分区一级人民政府办公室也主办《生产简报》以交流发展生产情况。1958年5月1日,创办全县性报纸《德化报》,初为5天一期,继为3天一期,后改为日报,最后又改为2夭出版一期;版面初时八开二版,后改为四开四版;截至1961年2月28日,共出版574期,每期最高发行数达2300份,一般每期发行数为1400份。县各部门、单位在“大跃进”期间还自行印发(铅印或油印)各种小型业务报刊。
  《德化报》停刊以后,县各部门转入自办系统的刊物小报。1984年,县委创办《德化信息》,1986年后更名为《瓷城快讯》,县人大常委会创办《人大简讯》、《情况反映》、县府办的《政务信息》、县政协的《德化政协》;其他一些部门也创办“简讯”、“简报”、“快报”反映全县和各部门的重要信息。县文化馆结合本身业务,编印各种文艺演唱和宜传材料。其中作为繁荣业余文艺创作的园地者有《德化文艺》小刊和《春笋》小报。1979年11月至1982年12月,德化一中办的《学语文》小报向全国各中等学校师生发行,计办26期,发行量最多达16万份。1980年11月,德化一中还创办《教与学》小报,计发行6期。1978年7月,德化科协创办了《德化科普》报,向全国28个省(市)580个单位进行交流,发行量多达3500份。1983年7月,德化电气化办公室创办《德化电气化情况》小报,至1986年9月,已出版10期,与国内有关省、地、县进行信息交流。
  第三节 新闻报道
  民国期间,德化境内干戈不息,从事新闻报道鲜有人知,断断续续办的几种小报、小刊,均无存底。
  1950年中共德化县委宣传部设新闻干事,专司新闻报道工作。1951年县建立宜传网,县、区确定宜传员,是年底,全县4个乡建立宜传网,配备宣传员614人,宣传员兼负着通讯报道任务。1957年,县开始成立报道组,配备人员2人;1970年报道组增至5人,隶属县委宣传部;1973年,报道组增至6人;1976~1980年,减至3人。1985年6月起,报道组改隶于县委办公室,同年10月,报道组又名新闻科,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对外称报道组,对内称新闻科,配备人员2人。1987年,全县新闻采编专职人员4人(县报道组2人、县广播站2人)、业余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30多人。县通过召开通讯报道会议、举办培训班、评选优秀稿件等措施,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报道稿件的质量。
  历年来,新闻报道围绕中共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组写并向上级报刊输送各种稿件。1980~1987年,被县广播站采用稿件2732篇,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的文字稿1578篇、照片192幅,其中被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的文字稿376篇、照片89幅,业余作者采用稿占30%多。县报道组还经常配合上级新闻单位、电影制片厂、电视台采拍和组稿。
  1971年至1987年底,县对台办公室发动群众撰写稿件,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及其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发稿1052篇,被采用989篇,采用率达94%。从1980年开始共有13篇对台宜传专稿被省新闻单位评为好稿或优秀稿。同时发展到“声象化”、“形象化”和“定向化”的宣传形式,1987~1988年两年间共输录相带5盒、录音带10盒、彩照161幅、瓷器图片2幅,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