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5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德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1
页码: 5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民国时期,国民党通过党义教育、修身科、公民科等对学生进行忠于三民主义、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废除了旧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组织师生参加土改、镇压反革命等社会活动。
关键词: 德化县 教育历史 中学教育

内容

民国时期,以国民党党义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修身》科(民国11年前)、《公民》科和童子军训练、纪念周(每星期举行一小时。后来改为“周会”)等活动,对学生灌输忠于三民主义的思想和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民国16年后,推行“党化教育”,在学校中建立国民党和三青团,设童子军课,对童子军(学生)进行“智、仁、勇”(即好学、力行、知耻三道德)教育。县政府还派军事教官进校对德化师范学校学生实行军事管理,时有体罚或变相体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学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撤销训育主任一职,取销童子军制,停止公民课。通过新开设的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人民解放军教育。组织师生下乡参加土改、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宣传活动。1953年提出“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的要求。对学生施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尔后,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批判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组织未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和社会工作,县表彰一批在农业战线上表现突出的毕业生。1955年,在中学中错误地组织学生开展批判胡风运动。1957年,组织师生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开展大放大鸣,教师参加肃反和反右派运动。
  1958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各中学组织师生日夜挑矿石、木炭,建土高炉炼铁。德化一中还在后山洋和下寮村创办农场,建立勤工俭学基地。由于劳动占用教学时间过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1960年,完全中学设政教处,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学生中开展评选“五好干部”和“三好学生”活动。强调进行阶级教育。
  1963年,各校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守则》,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翌年,提倡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各中学先后成立“红卫兵”组织,停课闹革命,自发组织外出串联。尔后,工人宣传队和军宣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又成立“工农兵讲师团”上讲台给学生上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先后数次掀起批判所谓“修正主义”,致使学校一片混乱,“红卫兵”打着
  “造反”的旗号,冲击学校,批斗教师,公共财物损失甚多。
  1976年底,学校组织师生揭露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肃清其流毒。翌年,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雷锋运动的通知,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的活动,学雷锋小组在学校重新组织起来。还广泛进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号召为“四化”勤奋学习,大力加强纪律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各中学共青团组织和少先队活动逐步恢复,建立班主任工作制度,试行《中学生守则》。
  1981年,学校加强梢神文明建设。翌年,初中增设法律常识课,加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1983年,在桂阳中学召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经验交流会。1985年,各校对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扎实地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1986年,各校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蚀的斗争。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