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慈儿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5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慈儿院
分类号: D632.1
页数: 2
页码: 525-5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50年,凤林慈儿院被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育幼院,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捐助和郭蔼士奖学金。院生出身贫苦,受到良好教育,部分成为干部和职工。1952年,4人被亲属领回或参加工作,16人转入实验小学就读,4人被送往莆田黄石儿童教养院安置。
关键词: 德化县 社会福利 慈儿院

内容

清雍正二年(1724年),奉旨建育婴堂于下市东南水门内,因无人送婴来育,不久即停办。
  民国28年(1939年)1月,华侨叶乃矧捐资万元,商民苏由甲襄助,并劝献程田寺租谷为基金,创办凤林慈儿院(现址县农业机械厂),收容10~15岁的抗日征属子弟、阵亡将士遗孤和沦陷区孤贫儿童授以初等教育。后来因抗日战争侨汇中断,人数剧减到60人,加上院长李述贤因劳积疾逝世.管理更加不善,生员逐渐减少。
  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派员接管时只剩院生22人、员工5人,将慈儿院改名为育幼院。
  采纳社会人士建议,将郭蔼士奖学金献作该院经费,年收谷267担维持。1951年有些院生已由家属领回就业只剩20人和员工2人,其经费纳入社会救济事业费预算开支。在其自行生产收入外,每人月补大米25公斤,并拨给补助款876元、稻谷2000公斤。1952年,4人由亲属领回和参加工作,2名院生就读城关夜校速成班,16人转入实验小学就读。同年2月根据专署安置育幼院意见,就地解决升学14人,尚有4人确系无家可归,移送莆田黄石儿童教养院安置。这些院生由于出身贫苦,又受到良好教育,陆续在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参加工作。据统计,陆续被提拔为干部、职工12人,其中县级4人,一般干部5人,职工3人。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叶乃矧
相关人物
苏由甲
相关人物
李述贤
相关人物
郭蔼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凤林慈儿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