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地方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4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地方政权
分类号: D62
页数: 3
页码: 450-4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德化县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县政府机构设置经历了多次改变,历任县知事、县长也因国民党各派势力和民军、军阀、土匪的争斗而更迭频繁。基层政权方面,经历了里社制度名存实亡,保甲制度的推行和乡(镇)公所、保办公处的设立等阶段。在社会变革方面,县政府实施了一些进步的社会变革,如剪辫子、禁止缠足、取缔私塾、创办学校等,使民众风气有所更新。在民国34年,国民党为“清剿”中共闽中地下党,再度设立特种区。民国35年,县置有11乡、1镇,辖118保。该机构沿袭至1950年初。
关键词: 德化县 民国时期 政治变革

内容

一、县政权
  (一)机构设置
  民国国元年(1912年),改县堂为县署,设知县1人,佐治4人分管事务。民国4年,改知县为知事,裁撤佐治员额,设立第一科(承办民政)、第二科(承办赋税)。县知事则兼理司法,下设承审员一人,襄理民刑事案件;并设视学,视导全县学务。民国5年设劝学所,随即撤销,民国9年恢复劝学所,设视学一职。翌年设公路局,原清末设置的邮政代办所改称邮政局。民国12年设教育局。
  民国17年,改县署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县政府设置民政、财政、教育三科。民国20年设建设局,越年改称建设委员会。民国24年设秘书室,越年设警察局。民国27年设司法处,审判官由省高等法院委任,县长兼检察官。是年,县政府设置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委员会、司法处、警察局7个直属机构。民国28年设军事科及国民兵团,负贵征集壮丁事宜。民国29年,建设委员会改为建设科,并设会计室、统计室,同时成立田赋粮食管理处和税捐稽征处,归属省政府管辖。民国32年设查征所,直属省政府管辖。民国35年设社会科,办理各人民团体活动事宜。同年,县政府设置有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社会科、军事科、会计室、统计室、警察局、司法处等11个直属机构。
  (二)历任县知事、县长
  民国时期,德化屡遭战乱,国民党各派势力和民军、军阀、土匪为占据德化地盘,战争连年不休,县官随着各派势力的兴衰而更迭频繁。自民国元年~38年,县知事、县长更换81任、81人,仅民国12年更换13任县知事,14年更换16任县知事。县官以省方任命、民军委派、自称等多种形式并举。
  二、基层政权
  民国初期,沿袭清末里社制。因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里社制度名存实亡,而以宗族、角落划分为乡里,乡里中以族长或有实力者掌管一乡事务。
  民国23年(1934年)5月,依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开始分期推行保甲制度,至民国25年完成保甲编制。县以下置区,区以下置联保,联保以下设保甲;而以10户以上者编为1甲,10甲以上者编为1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各1人;按区域划分组成联保,置联保办公处,设联保主任1人,办事员2~3人。当时,县政府以下辖4区、39联保、254保。民国28年撤区署、废联保,置乡、镇公所和保办公处。是年,国民政府为清剿张雄南,在本县与永春、仙游、水泰三县边界一带数十乡设立凤顶特种区,同时全县设15个移民管理区。越年,张被歼,特种区撤销。民国34年,国民党为“清剿”中共闽中地下党,再度设立特种区。民国35年,县置有11乡、1镇,辖118保。该机构沿袭至1950年初。
  民国32年,国民政府公布地方自治法,各保选出保民代表组成乡(镇)民代表大会。乡(镇)民代表会选出主席1人、县参议员1人,商会、工会、教育会、农会等人民团体也各选出代。
  民国年间历任县长名表
  表组成县参议会。代表候选人分甲、乙两级,甲级公职人员作为省、县参议员和乡(镇)长候选人,乙级公职人员为乡(镇)民代表和保长候选人。民国35年,各乡(镇)完成乡(镇)长选举,乡(镇)设乡(镇)长、主任干事、户籍副主任、干事、乡(镇)队副各1人。
  三、政务记要
  民国初,县署实施一些社会变革,奉令成人男子剪辫子,禁止女人缠足,禁止吸毒、贩毒,提倡男女平等,实行学制更新、取缔私塾,创办学校,民众风气有所更新。民国13年始建德化城关至三班第一条公路,长12公里。
  民国17年(1928年),县署改为县政府。全县有小学50所,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职员194人。由于教育经费拮据、教师待遇低微等原因,学校时兴时废。公路交通至民国27年先后完成德化至雷峰、雷峰至南埕、城关至盖德、英山格经赤水至石岭、赤水至上涌(未峻工)5条简易公路,共长112.5公里,泉(州)、永(春)、德(化)公路在德化境内路段勉强营运使用,抗日战争时期,奉令全线毁坏。这一时期政府推行统一度量衡,城镇商人开始实行市斤、市尺制。并引进培育按树良种,试验推广南特籼、马铃薯等新品种。
  民国时期,国民党各派势力民军、军阀、土匪争权夺利,混战连年不休。县官随着各派势力兴衰而更迭频繁,自民国元年至38年,县知事、县长更换81任,81人。民国16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共德化组织被迫转入秘密活动。此后,政府腐败,官贪政废,经济凋敝,民怨日高,政局动荡。
  抗战期间,县成立“抗敌后援分会”、“妇女抗日后援队”、“儿童劝征募队”,一面宣传抗日抓丁派款,一面实行白色恐怖;民国34年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思想控制,积极“反共”、“剿共”。民国37年(1948年)成立“县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翌年7月成立“德化县清剿协会”,解放前夕布置应变,妄图顽抗,直至垮台。
  附:国民参议会民国初,德化县没有民意机构,县行政长官由省政府及军政要人委任。民国33年,各乡(镇)人民团体依据国民党政府颁布《各级组织纲要》等自治法规定,选出临时参议员27名组成县临时参议会,国民党省政府指定苏友仁、陈其英为正副议长。6月,召开成立大会,并选举苏育南、徐其中、林昆岗为驻会委员。民国34年11月,各乡、镇和人民团体选举出第一届参议会议员17名。民国35年1月,召开第一届国民参议会一次会议,选举陈其英为议长,曾天民为副议长,省参议员陈伟彬,秘书徐宗汉由省府委任。
  民国36年,苏友仁在竞选中,被选为全国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