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26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市场
分类号: F757
页数: 2
页码: 301-3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历史上集镇商店较少,农副产品在乡村集市交易。1949年后,社会安定、经济形势发展,集市不断增加和移址。1979年以后,商业流通渠道的疏导和经商业户的增多,全县城乡市场有更大发展。
关键词: 德化县 商业 贸易

内容

第一节 集市
  德化历史上集镇商店较少,农副产品多在乡村集市交易。据清乾隆《德化县志》载,宋、元时,县城的市场,设在宜化门与觐宸门之间交易(在今凤池街)。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始设县内上市、下市(在今凤池街上下段)2个市场。清康熙十八年(工679年),升赤水格店铺为赤水格市.同年在城外,始设东关市(在今富东街)、西关市(在今西门街)、南关市(在今塔雁街一带),至此全县市场有6处,其中在县城5处。
  清乾隆后至民国初,乡村市场有所发展。据民国《德化县志》载,除上述县城5处市场外,乡市有山坪头、大墘(1950年8月划属大田县)、厚宏(后房街)、溪南埕、南埕、水口、后坪(今美湖)、双翰、虎跳(今上涌)、桂林、葛坑、云溪等12处;赤水街,是仅次于县市的乡市。
  1949年11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建立后,社会日趋安定,加上人口的增长、公路的开辟、生产的发展,集市随着经济形势发展不断增加和移址.1979年以后,因商业流通渠道的疏导,经商业户的增多,商品购梢日益活跃,全县城乡市场有更大发展.1983年新建龙鹏街后,至1987
  年,县城由西门、凤池、富东、龙鹏、兴南、塔雁、德新街等7条街道联成统一体市场.并附设三角街、南门、龙鹏3个农贸市场.
  乡市场有赤水、上涌、三班、水口、南埕、雷峰、倭碧、盖德、国宝、美湖、春美、大铭、汤头、桂阳、葛坑、杨梅等16个市场.村市场有隆泰、丁嫌、英山、仙境、泗滨、奎斗、桥内、上林、有济、苏洋、碧坑、蕉溪、瑞坂、溪南埕、连山、高涤、溪兜、溪坂洋、南斗、猛虎、桥兜、阳山、内春里、双翰衫树格、十八格、下涌、曾坂、岭脚、云溪等29处。
  第二节 圩场圩期
  明、清时期,厚宏街邻近泗滨土地祠埔已有“早市”;上涌的桂林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后坂八月初一日各有“庙会”.人们随带土产品、小农具交易。
  民国34年(1945年),设葛坑圩日.民国37年,设上涌圩日。
  1950年至1951年,全县开展剿匪,土地改革,圩日中断。1952年,葛坑、上涌圩日恢复。此后增设圩日的有:1954年赤水街设圩日,1963年城关设猪苗交易日;同年,泗滨土地祠埔“早市”移址后房街,1965年水口设圩日.1981年起,杨梅、十八格等市场相继设圩日,1983年,后房街设猪苗交易日。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