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22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企业
分类号: F279.2
页数: 9
页码: 255-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陶瓷、小水电、竹木加工、其他企业工业的情况。
关键词: 德化县 乡村工业 企业

内容

德化县乡村工业主要是利用当地资源,开办采矿、制瓷、小水电、竹木加工等企业,以陶瓷业为主。自1954年起,农村就开始组织瓷器生产合作社和铁器社等工业企业。但1958~1978年却经历过曲折的道路.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动农村劳力5万多人大办工业,使工农业生产失去平衡,1960年,开始对社队工业调整压缩,1970年,又批判所谓“资本主义倾向”,大砍社队瓷业,直至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全县社队工业产值仅368万元。
  1979年,德化县以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发展社队工业企业,开始新的起步,当年社队工业产值跃过1000万元大关,其中大队、生产队办的工业捷足先登,产值达516.27万元。
  1989年乡办茶场一览表
  改革开放十年来,德化县乡镇工业中,陶瓷业一路领先,并把传统的产品结构,转向生产工。艺瓷,行销于国际市场。1989年,乡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13家,职工12313人。总收入6532万元,占当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51.2%,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获纯利润236万元,缴纳
  国家税金484万元。
  第一节 陶瓷
  陶瓷业是德化的传统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扶持瓷业生产,1954年起先后组织三班、宝美、隆泰等瓷器生产合作社和上涌陶瓷生产组,到1956年隶属县手工业联合社,职工520人,年产值39万元。1958年,分别划归各所在地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经营,奠定了社队集体陶瓷工业的基础。
  1958年,浔中、丁墘、高蔡、岭头、霞碧、瑞坂、潘祠等地相继开办28家瓷厂,建瓷窑30多条,到1965年,全县有个6公社、25个生产大队办瓷厂,职工1600人。1970年,德化冒出“粮瓷之争”,批判所谓“重瓷轻农倾向”,大砍社队瓷业,使6个公社、25个生产大队的瓷厂全部封闭停产.1971年,县委吸取教训,首先对三班、浔中社办瓷厂解封,但限制发展,一些社队瓷厂只能艰辛地维持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化陶瓷业重见生机,乡镇办、村街办、联户办、个体办陶瓷厂相继兴起,发展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1979年,社队日用瓷产量回升到2186.3万件,其中出口瓷647.41万件,产值154.3万元。1987年,全县经工商局登记的乡镇陶瓷厂家巳达118家,职工7000余人,年产日用瓷7830.77万件,占全县日用瓷总产量的74%,产值1736.6万元,占全县陶瓷工业产值的57.36,到1989年,全县乡镇陶瓷厂(包括个体瓷厂)达260家,其中乡镇办的20家,村(街)办的60家,联户办的58家,个体办的38家,还有20家村办瓷厂和64家联户瓷厂实行生产改革或停业整顿。职工人数达11000多人,生产日用瓷5573万件,占全县日用瓷总产量的60%,并改变产品结构,转向生产工艺瓷、摆设瓷,总收入3400万元,其中出口瓷收购总额2351万元,占全县出口瓷收购总额的65%。
  乡镇办的陶瓷厂,具有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随时瞄准国际市场的需要调整生产,发展横向联合,创新工艺陶瓷,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如德化第五瓷厂横向联合的“东方陶瓷有限公司”、“浔中陶瓷技术开发中心”,引导大、小瓷厂联合产品出口创汇。还有一批骨千瓷厂与县陶瓷同业公会组织新产品1500多种,于1990年4月份参加香港国际礼品和家庭用品展览会,受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赞赏,订货额达250万美元。
  村办瓷厂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生产大队开办的老厂,初具规模的有东埔、宝美、隆泰、奎斗、桥内、潘祠、溪口、东漈、盖德等30余家。1984年以后多数采取承包经营;还有部分老厂因生产技术落后,产品不适销而停顿.近年来又有许多街道、村办瓷厂;1989年,村(街)办陶瓷厂有龙浔镇的富东胜春瓷厂、德新陶瓷原料厂、德新陶瓷工艺厂、龙浔瓷雕厂、龙兴陶瓷工艺厂、夏珠陶瓷厂、兴南瓷雕厂、兴南硅酸盐化工厂、凤池工艺陶瓷厂、凤池瓷雕工艺厂、龙新陶瓷工艺厂、兴南陶瓷厂、福兴陶瓷加工厂等13家;浔中乡的爱德华、福美工艺厂、兴艺陶瓷厂、石鼓美术、石鼓电热、世科、东头、东埔、浔联、城东、宝美、宝美第二、石鼓、石山、石玉、宏达、隆泰、隆泰二瓷、良洋、夏兴、丁澳、夏溪、世科、丁珑、土坂、高阳等26家;三班乡的奎斗、东山、泗滨、蔡径、岭头、三班、龙阙、桥内、龙阙“五一”瓷厂等9家;盖德乡的盖德陶瓷厂、盖德、大琳、三福瓷厂等4家;雷峰乡的瑞板、潘祠瓷厂、潘祠工艺陶瓷厂等3家;霞碧乡的东涤、硕儒、
  湖录瓷厂等3家;南埕乡的塔兜瓷厂;水口乡的村场瓷厂等共60家,职工3688人,年产值1384.7万元,此外还有20家在停业整顿。
  联户办瓷厂是1984年以来新兴起的合股企业,以自筹资金合股经营,从组织生产到产品销售、从招聘用工到劳动报酬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没有固定的经营形式,在参与市场竟争中,采取小批量生产见缝插针,以适销产品挤占国际市场,又通过同行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实现
  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随时改变产品结构.但也存在短期行为,随市场的销路而转移,时合时分,时产时停.1989年全县开业生产的联户办陶瓷厂有58家,职工2121人,收入974.30万元。龙浔镇有龙华、三兰、祺山、新兴、雅文、龙泉、德胜、新玉、明玉等9家;浔中乡有蕴玉、浔中、锦兴、浔东、浔南、浔鹕、城联、集兴公司、浔昌、联星、锦东、兴岭、华盛美艺厂、浔艺玩具厂、南兴、厚苏、羁都、科樟、彭洋等19家;三班乡有祥云、协兴、含待、外洋、东溪、三贵、旭东、东桥、旭日、联胜、昌荣、中兴、东兴、新联、嵩玉、龙春、月兴、振兴、艺联、兴文、长泉、龙阙二厂、东桥二厂等23家;雷峰乡有朱紫瓷厂、龙园瓷厂;国宝乡有谊宾瓷厂;上涌乡有桂格紫砂厂;春美乡有上春刈竹尾陶瓷厂:佞碧乡有东兴、联兴瓷厂。还有64家联户瓷厂停业整顿。
  个体办瓷厂,也是1984年以来新兴办的私营企业,集中于龙浔镇和浔中、三班乡。1989年,龙浔镇有18家;浔中乡有12家;三班乡有8家,全县共38家。
  重点瓷厂简介:
  德化第五瓷厂:开办于1966年,原名浔中公社瓷厂(其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隆泰瓷业社),1985年更换现名,为浔中乡的骨干企业,厂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设备有成型车间5座、模型、彩画、烧成车间各工座,烧成车间除原有的1条蛇目窑外,1985年新建2条隧道式电窑,各长为35、39.7米,各可装烧60、67窑车,1989年,全厂职工455人,固定资产100多万元。
  1985年以前,主要生产各式杯、壶、花瓶、仕女、佛像等传统产品,1985年,该厂厂长温克仁赴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等国考察市场,回厂后即改变产品结构,由日用瓷转向生产西式“乐美牌”工艺美术摆设瓷,品种多至千余种,产品走俏西欧市场,产值由1980年的111万元增至1987年的217万元,1989年又升至280万元,1989年生产工艺美术瓷397万件,全部出口,温克仁被省评为优秀厂长和农民企业家。
  三班瓷厂:1954年创办,是全县最早开办的集体瓷厂,1970年,县提出“粮瓷之争”时停办,1972年重办,传统产品为杯、壶、碗、碟等日用瓷,1980年,添置了炼泥机、球磨机、压坯机、瓷选机和碗车等机械设备,提高生产能力,产值由1980年的64万元升至1987年的160万元,职工
  540人。1987年,生产日用瓷1554.3万件,其中出口瓷316.3万件,产品远销马来西亚、菲律宾、伊拉克、新加坡等国家。
  三班新事镜厂:开办于1978年,1980年开始生产中档工艺美术瓷,1981年产值28.2万元,初见成效,继而创制“四新花插”,工艺新颖,产品销往英国、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1987年已拥有职工310人,产值达100万元,出口工艺美术瓷341.1万件。
  国宝第一瓷厂;1958年为队办瓷厂,1968年转由公社经营,专门生产多姿多色的花盆、花插,产品大部分出口英国、瑞典等13个国家,1989年,职工165人,产值109万元,其中出口101万元。
  浔中锦艺陶瓷厂:开办于1981年,原名锦砖厂,生产瓷面砖,1986年转向生产工艺美术摆设瓷,产品与德化第五瓷厂相媲美,1989年有职工160人,生产工艺美术瓷60万件,产品全部出口。
  上涌紫砂陶工艺厂:1979年,由县科委研制成功紫砂陶配方,并投入试产,首创德化紫砂陶生产工艺,1981年建厂,厂区面积1600平方米,分设炼泥、成型、烧成等车间,装备炼泥机、球磨机、压坯机等机械设备,全部固定资产16万元,职工30人,选取杨梅紫砂矿,采用传统白瓷生产工艺,生产紫砂茶具、花盆,1981年产值仅2万元。翌年批量生产6~10时菊花花盆、钟形花盆等,颇受顾客欢迎,1983年又研制过滤茶壶、横柄茶壶、汉君壶、盖杯、茶盘、小茶杯等紫砂陶茶具。采用电炉烧成,质坚色紫,产品走俏县内外市场,但因生产批量不大,1987年产值15万元。
  “蕴玉”陶瓷厂:1984年由宝美村部分农民联户开办,生产工艺美术瓷,职工50人,1987年产值22.8万元。
  “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1987年,由宝美村陶瓷艺人苏清河独资开办,职工12人,研制银丝釉和开片釉(纹片釉)新产品成功.建所以来,先后接受日本、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客商订货,产品供不应求.私人办陶瓷研究所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首创,它为乡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和工艺的创新发挥示范作用,并羸得经济效益。
  第二节 小水电
  1956年,德化三高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于泗滨建成县农村第一个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6千瓦。1958年,上涌、水口、春美(双翰)公社相继建小水电站,日碾水,夜照明,到1965年已经有6个公社和17个生产大队建立了23座小水电站。
  1970年后,德化农村形成建设小水电的高潮,到1978年建成社办电站27座,容量2173千瓦;队办电站202座,容量4005千瓦。全县社、队电站年发电量达526万千瓦小时,供17个公社、168个生产大队、881个生产队照明和动力用电。
  1978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4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巳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部分电站管理不善,多数被淘汰拆除或改建,乡村小水电向百千瓦以上机组发展,到1988年,报废40千瓦以下电站180座,180台,容量2148.7千瓦。到1987年,全县乡村电站123座,装机129台,容量11654千瓦,占全县水电装机总容量的63%,年发电量3853.18万千瓦小时,占全县总发电量的55%。
  1989年,乡村水电站缩为85座,装机103台,容量12300千瓦,发电设备平均利用3377小时,发电量3982万千瓦小时占全县水电总发电量的52.5%,总产值228万元。并实现乡办电站与县电联网,统一调控,调剂余缺,供全县1个镇、17个乡的196个村(街)、60844户的生产生活用电。
  第三节 竹木加工
  德化县森林资源丰富,民间素有以竹木制作家具、农具和编织棕草制品传统工艺。自1962年开始,林区的公社、大队先后开办锯木厂、木器厂和竹木制品厂,1989年,总收入1142万元。锯木:1970年后,林区社队普遍设立锯木厂,生产包装箱板、车箱板、洗衣板、天花板、门窗、家具等板材,其收入纳入生产队农业分配,或作为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企业收入。1981年林业“三定”控制林木采伐,多数锯木厂停业,1987年尚存31家,经营人数430人。收入100多万元,到1989年继续经营的有杨梅、岭脚、溪洋、彭坑、上涌、湖坂、亭坑、村场、樟镜、望洋、前锋、浔中、泗滨等锯木厂和许厝、连山等木材加工厂,主要产品有建筑用的模板、包装箱薄板和小方料,总收入107.7万元。
  竹木制品:竹木制品除了传统的床、椅、桌、橱等家具外,1975年以来相继新增的有车厢、包装箱、台板、鞋楦、木地板砖、竹木农具等。竹藤棕草制品有竹笼、竹床、竹椅、藤椅、棕垫床、草席等,品类繁多,产地广泛。1989年,乡村经营的主要企业有三班乡竹藤厂、三班乡综合厂、三班乡竹器制品厂、三班乡福利厂、雷峰乡缝纫机台板厂、雷峰乡木器厂、荐解村竹木厂、南埋乡车厢厂、南埕乡木地砖厂、南埕乡竹木综合厂、南埕乡木制品加工厂、南埕乡包装箱厂、南埕乡家具厂、南埕林业职中校办工厂、水口乡木制品厂、水口乡鞋植厂、昆坂老区竹木加工厂、丘坂村木梢厂、前锋村木制品厂、连山村竹凉席加工厂、凤坪联户木材加工厂、酸碧乡综合木工厂、倭碧乡林产(木箱)综合厂、赤水乡竹木加工厂、上涌乡竹木厂、桂阳乡木工厂、格中村车木厂、大铭村木竹综合厂、大铭村联户木竹厂、尤床企业组、新阁企业组、杨梅乡竹木综合厂、杨梅乡竹制品公司、有济村竹编厂、土坂包装制品厂、格头联户竹笼加工厂、桂格联户粘末厂、浔中纸箱厂等38家,在业1315人,产值780万元。
  1989年,主要骨干企业有雷峰乡台板厂,生产胶合台板,有职工45人,年产值72.3万元;水口鞋植厂,职工20人,年产鞋植12万双,产值76.2万元;三班乡竹藤、竹木、竹器厂共有职工近400人,生产藤床、藤椅、藤蓝,编织鸟笼、套圈、花篮等工艺品,接受外商订货,年产值近百
  万元;浔中乡纸箱厂,是1986年新开办的企业,有职工70人,加工供瓷、酒、蚊香出口产品包装需要的纸箱、纸盒,1989年产值达150万元。
  第四节 其他工业
  德化乡村工业还有采矿冶炼、机械修配、林产化工、食品加工等,1989年产值共900余万元。
  一、采矿冶炼
  (一)采矿:德化矿山巳开采的有铁矿、石灰矿、瓷土矿、泥炭土(泥煤)等。
  铁矿:1956年,阳山“金星”农业社组织开采铁矿,供德化、永春炼铁之需,1958年,因大炼钢铁的需要大量开采,至1961年停产。1981年,阳山村重建铁矿,翌年采矿1186吨,规模逐年扩大,至1987年巳有采矿人员270多人,年采铁矿石3.62万吨.采用手工兼电钻、空压机等机械采矿作业.1989年生产铁矿石9.5万吨,收入250万元。
  石灰矿:主要产地在阳山、安村、曾坂、湖头等地。阳山石灰矿区有美湖乡与阳山村合办的大按坪石灰矿,还有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石灰矿5家,1989年开采石灰石1.6万吨,产值8万元。1983年,杨梅乡建立安村石灰矿,开采石灰石供德化曾坂水泥厂为水泥原料。1989年开采石灰石2.3万吨,产值11.5万元。
  瓷土矿:德化大宗开采的瓷土矿点有观音崎、宝坑、金竹坑和王春上山岐等地。1972年后,三班、浔中、盖德、美湖、桂阳等公社瓷土矿相继开采,1979年开采瓷土6981吨,产值22万元;1981年浔中瓷土矿停办,其余持续生产。此后又增办盖德瓷土精制厂和上涌瓷土矿,1989年,全县共开采瓷土2.5万吨,又加工精瓷土698吨,总产值83.9万元。其中盖德乡瓷土矿有职工百人,开采瓷土1.5万吨,产值45万元。
  石英矿:美湖乡洋田村石英矿,1989年采选石英石750吨,产值3.6万元。
  泥煤护:1970年后,赤水公社西洋、小铭大队和国宝公社南斗大队集体开采泥煤,销售泉州腐植酸厂提炼腐植酸。1981年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西洋、小铭停采,南斗泥炭厂继续采掘,1989年开采泥煤1700立方米,收入7.65万元。
  (二)冶炼: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人民公社办的炼铁厂有上涌、岭脚、浔中、酸碧、盖德、吉岭、阳山、小湖等,至1961年相继停办。1985年至1987年,大铭、盖德、雷峰乡先后建冶炼厂,以矿热炉冶炼硅铁、生铁,1989年,共生产硅铁160吨、生铁421吨、电石70吨,产值43.70万元。
  铸造:1985年,赤水乡西洋村涂某等12户合办“盛昌锅厂”,年铸民用大小铁锅万余口,当年产值5.1万元,但随各种铝合金炊具输入县内市场,铁锅销量锐减,1989年产值降为1.5万元。
  二、机械修配
  1952年开始,赤水、上涌、葛坑、水口、风山先后组织农具生产合作社(组),1956年隶属县手工业联合社,1958年下半年划归其所在地社队管理,为社队机械修配工业之始。到1978年,全县17个公社都建立农机厂或农具厂,生产锄、耙等农具和修理拖拉机、打谷机等,年产值50.20万元.其后有美湖等4个农机厂停业或转向,有的社队新建机修厂、五金厂和汽车修配厂,到1989年,有三班、浔中、上涌、赤水、汤头、盖德、雷峰、南埕、水口等乡办农机厂和浔中乡汽车修配厂、三班乡五金厂,还有宝美村、德新街办机修厂,总产值66.40万元。
  三、砖石建材
  1970年起,部分社队办机砖厂和瓦窑,大宗生产的有朱紫砖瓦厂、富东街工艺瓷砖厂和苏岭、草村瓦窑.1981年起,上涌、霞碧、浔中、雷峰、三班、葛坑等乡相继开办机砖厂,桂阳乡开办石料厂,西溪村办水泥制品厂,到1989年,乡村办的建材厂17家,产砖8427万块,瓦443万
  片,产值134万元.还有联户、个体办的机砖厂,但时产时停。
  四、林产化工
  1960年起,德化林区的农业生产队利用老松枝、松根提炼焦油.1970年后,霞碧、雷峰、南埕、水口、大铭、双翰、上涌、汤头、溪洋、杨梅等10个公社先后创办焦油厂,1979年总产值68。
  26万元。此后,除吸碧焦油厂继续生产外,其余均转向或停产。1989年,雷峰树脂厂、雷峰涂料厂、汤头化工厂、桂阳化工厂、倭碧焦油厂等产值263.9万元,主要产品有树脂、松香、松节油、涂料漆等。其中雷峰树脂厂年产树脂361.7吨,产值187.5万元。
  五、粮食食品加工
  (一)粮食加工:1958年前,全县农村粮食加工都靠手工砻谷春米.此后,上涌、水口、春美、浔中、三班等乡村有了水电动力,始以碾米机碾米.1970年后,随着水电的发展,机械加工粮食发展迅速,到1989年,乡村办的粮食加工企业44家,产值76万元。此外,联户、个体办的粮食加工点百余处,全县农村口粮均以机械加工。
  (二)粮食簋制:德化农村粮食复制品主要是米粉,其次是面制品。传统加工米粉最著名的首推赤水上安坂(即猛虎)、上涌陈厝坪,产品畅销县内外.米粉原为手工操作,1970年后,多为机制细条米粉,许多粮食加工厂兼复制米粉。1989年,产值3至5万元的粮食复制米粉厂有曾坂、门头、后坂、后宅、黄井、厚德、传和、猛虎等,年产值5~10万元的有云路,上涌、刘坑等米粉厂。规模较大的是丁墘米粉厂,职工25人,年产值15万元。面制品厂有浔中后井面条厂和德新街面条厂,年产值为2.4万元.还有农村联户、个体办的米粉加工点。
  (三)头饮料:德化乡村兴办罐头、饮料厂是1984年后新开办的行业。1985年,赤水猛虎联户办罐头厂,生产柑片罐头4万余瓶,行销三明、福州;第二年改产笋罐,因不适销而停业。
  继而上涌云路联户办罐头厂,1989年产值4万元。
  1986年,洪田村办饮料厂,第二年迁址县城程田寺格,后迁县农场,扩大股份,集资20万元,改名为德化饮料厂,年产可乐和小香槟200余吨.1989年,企业进行整顿,改名为洪田村汽水厂,产值6万元.1988年,县财政投资3万元支持盖德乡办饮料厂,组织盖德柑场种植西番莲,采用西番莲汁为主要原料生产可乐饮料。
  (四)酿酒:赤水锦洋村自1953年开始办红袖厂,主要为财贸部门加工红釉。粮食实行合同议购后,吉山村也办红袖厂制抽,1989年产值4万元。1.985年,长基联户办石城酒厂,有职工20人,1989年酿制白酒50吨,产值18万元。
  (五)制茶:德化于1982年实现万亩茶叶基地县后,相继建立80多个乡村茶叶初制厂。雷峰茶场、浔中英山茶场、赤水水园茶场、美湖茶场、三班红洋水库茶场、杨梅“三八”林场附属茶场、汤头湖坪林场附属茶场、盖德宝坑林场附属茶场均购置制茶机械。村办茶场规模较大的有连山、蕉澳、樟镜、格头、厚德、大跳、桥内、泗滨、美湖、上涤、联春、门头、传和、下涌、桂阳、葛坑、龙涤、盖德、有济、古春、上涌等茶场,均购置制茶设备,1989年,为乡村广大种茶户初制乌龙茶50吨,收入10余万元。
  六、烟花炮竹
  大铭乡上徐村苏氏世代相传卷扎花炮和烟花,其生产工艺流传至今,成为当地家庭手工业。
  1980年,县税务部门扶持赤水公社苏坂大队办花炮厂,1982年转为赤水公社花炮厂,迁址赤水街尾三公格,第二年生产各式花炮22.5万串,装璜美观安全,产品除广销县内,还销售永春、南安、大田、永安等地,1987年产值5万元。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