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窑炉烧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19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窑炉烧成
分类号: TQ174
页数: 2
页码: 240-241
摘要: 本文介绍德化瓷窑以龙窑和蛋式窑为主,烧成时需要大量木柴。1957年开始,政府推行以煤代柴的改革,德化瓷厂开始试验煤气窑。1960年,热煤气站和热煤气隧道窑建成投产,实现了以煤代柴。1980年代初,电窑开始普及,窑具也逐渐实现机械化和改进。同时,烤花炉也经历了从小烘炉到烤花隧道炉的演变,实现了全县烤花电炉化和烘坯的以煤代柴、以油、电代柴的改革。
关键词: 德化县 陶瓷工艺 窑炉烧成

内容

一、瓷窑
  德化烧瓷的传统瓷窑主要有二:一为自宋及今采用最广沿用时间最长的龙窑,又称“碗窑”、“蛇目窑”。此种窑依山坡而建,头下尾上,头为姗室,尾放烟囱,利用地势坡度增强窑室烧成时的抽力,窑室为阶级状,每级两边设投柴烧火孔,数级放一窑门以利装出瓷之便,每级称为一目,目数可多可少,长可二三十目,短可十多目。以松木、松枝或杂木、山芒为燃料。二为明代改革成功的蛋式窑,又称阶级窑、“德化窑”。窑体高大、由四、五级组成,每级之间有隔墙、下放通火孔,窑室顶部作圆拱形,外型如蛋壳,每室均开窑门。烧成燃料全用松柴。此二种窑烧成时均需耗用大量木柴,一座四间蛋式窑,每次约可容装430担瓷器,用8个热练工装7天,烧68小时,耗用松柴2.85万斤左右。
  为解决烧瓷的燃料,1957年,轻工业部提出以煤代柴的改革措施,并由省工业厅组织德化瓷厂、新建瓷厂、集联瓷厂的技术副厂长,热工技术员到湖南醴陵参观学习以煤气烧窑的经脸。决定以德化瓷厂为以煤代柴烧瓷的试点,拨专款筹建煤气窑。1958年7月,德化瓷厂试验采用烟煤、无烟煤、木柴混合烧龙窑失败,8月份改用无烟煤配合木柴烧龙窑取得成功。成品率为72.4%。同时,煤气窑建成试产,经11次试烧,成品率达84.2%。从此开始以煤代柴烧瓷。1959年又进行煤柴合烧蛋式窑的试验。
  1960年4月,用自然通风空气煤气炉发生煤气试烧龙窑基本成功。混合煤气炉改用永春天湖山白煤块发生煤气烧瓷也取得基本成功。1965年,建成两座以煤为燃料的95立方米倒焰窰试验成功,至此,从煤柴合烧过渡到全部以煤代柴,结束了该厂靠柴烧瓷的历史。1966年,省工业厅投资157万元在德化瓷厂投建热煤气站和70米热煤气隧道窑,1968年投产。1982年省、地、县三级投资225万元,建一座时产5600立方米净煤气的冷煤气站,并于1983年增建一座80.5米冷煤气隧道窑。同时,还于1974年建成一条70米油烧隧道窑。1977年建成一条22米的电烧隧道窑,并自行设计安装可控硅自动控沮系统,用于专烧建白瓷器,第二瓷厂也推广以煤代柴烧瓷和建油烧隧道窑、电烧隧道窑。两个主要瓷厂分别采用白煤、油和电烧瓷,还创造适合传统坯釉的还原焰烧成方法。由于烧煤需建煤气发生炉,烧油应设贮油罐等系列配套设备,投资大、占地多、机械化程度高、技术操作要求严密,又存在煤源不足、油源短缺、运线长、成本高等问题,小型瓷厂难以普及推广。而用电烧瓷则很快得到普及应用。
  1980~1987年,全县先后建有电烧隧道窑27条,箱式电窑200多个,还出现梭式电窑、蒸笼式电窑等多种多样的电窑,使德化进入了用电烧瓷的历史新时期。窑具匣林的制作,也由人工拉坯成型、人工练泥,改由机械练泥、机械成型,井改进原料配方,改进造型,提高使用效率。
  二、烤花炉
  清末以来,彩瓷烤花都是沿用砖瓦结构用木炭为燃料的小烘炉。1955年4月,德化瓷厂改成较大型的烤花锦炉,用木柴为燃料,于5月1日正式投产,取名“五一炉”。每次装烧彩瓷容蠡提高2.5倍,降低燃料耗27%1956年7月,在以煤代柴改革中,试用白煤块烧锦炉取得成功,烤花合格率达到99.8%。1960年又建成两条以白煤块为燃料的烤花隧道炉,第一次试烧合格率99%,经多次试验正式投产,嗣后又建成白煤辊底烤花炉。1979年,第二瓷厂建成油烧辊底烤花炉,烤花可以连续性生产,烤花电炉的推广应用,普及到全县每个瓷厂,实现全县烤花电炉化。同时,烘坯的烘房也随之以煤代柴,以油、电代柴进行改革,各厂根据自身的条件,或用热风管把窑炉的余热引进烘房烘坯,或采用蒸气烘房,或改用白煤烧烤烘房烘坯。结束以木炭、木柴烤花、烘坯的历史。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