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016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7;F632.7
页数: 29
页码: 69-97
摘要: 本篇记述了德化县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矿藏和灾害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德化县 自然地理 概况

内容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北部,东经117°55′~118°32′,北纬25°33′~25°56′之间,东西宽62.1公里,南北长60.4公里,总面积2232.16平方公里。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带东部周宁至华安断隆带。地形以中低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千米以上山峰258座,最高点为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县城位于戴云山南侧山间河谷阶地之中。
  德化县地处中亚热带,受季风影响明显,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红壤分布面积最大,黄壤次之,林地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属一级林业用地占69%。植被属南亚热带照叶林区,但因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交界,植被类型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
  德化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种多样,其中瓷土、铁矿尤著。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地层比较齐全,由老到新出露的地层有:
  震旦系上统分布在与尤溪交界的汤头、杨梅一带。岩性以黑云母斜长石变质岩,绢云母石英片岩为主。是卤内主要含金层位。
  石炭系上统船山组至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分布在阳山、曾坂、湖头、下玲、安村、占久。岩性为石灰岩、泥灰岩。厚度约400米,是石灰石矿主要层位。
  二叠系下统文鳍山组 分布在阳山铁矿外围和山茶、湖头等地。岩性为泥质岩夹粉砂岩。
  二叠系下统宜子岩组 分布在阳山、山茶、湖头、安村、上涤。岩性为砂岩、泥岩夹煤层。煤系地层炭质页岩中掘出许多大羽羊齿植物化石。
  二叠系上统翠屏山组 分布在金竹坑、上涤、山茶、安村。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下部常见耐火粘土或铝土矿。
  三叠系下统溪口组 分布在安村、白荇、美湖。岩性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夹钙质和硅质条带。
  三叠系上统文宾山组 主要分布在湖头。岩性为砂岩夹似层状英安质晶屑凝灰岩。
  侏罗系下统梨山组 分布在上春洋、湖头、国宝、桂阳等地。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砂岩、粉砂岩。
  侏罗系中统长林组分布在杨梅乡云溪、葛坑乡李田、湖头,桂阳乡梓溪、下不老和汤头、益德、赤水等乡。岩性为粉砂岩、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最大厚度3400米。
  侏罗系上统南园组 分布在俊碧、雷峰、南埕、水口、赤水等乡。岩性为晶屑凝灰熔岩、凝灰石、英安岩。厚1700米。常见有叶腊石、石英脉。
  白垩系 分布在石牛山一带。岩性为凝灰熔岩、凝灰岩、夹凝灰质粉砂岩。
  鳙四系 分布在浔中、上涌、水口的山溪滨间盆地,主要为洪积和冲积砂砾岩层。
  第二节 岩浆岩
  境内分布着五个不同时代的岩浆岩。
  一、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分布在安村、普洋。岩体中铜、铅、锌、镍等9种元素含量较高,是铜、铅成矿的母岩。
  二、华力西~印支期二长花岗岩 以桂洋岩体为代表。分布在上田、金竹坑一带。常见有独居石、褐钇铌矿、铌钽铁矿等稀土矿物。
  三、燕山早期岩桨岩、二长花岗岩、燕云母花岗岩 分布在上涌、国宝、琼溪、阳山、盖德。相关的矿产有铁、锰、高岭土和多金属矿。
  四、燕山晚期辉长岩、闪长岩、钾长花岗岩 分布在蟠龙、白潭、湖仔顶、艘碧、盖德。有关的矿产有石材、高岭土等。
  五、白垩纪兜岭火岩系石英斑岩 分布于戴云山一带。斑晶颗粒显明。
  第三节 构造
  大地构造位于平和县至广东省大埔断裂带东侧、晚古生代华夏古隆起的西缘。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多旋回、多构造层特点。
  一、扬子和加里东构造层 构成戴云山隆起基底,一系列北东东一北东向褶皱,同时伴随着东西向断裂带,是德化县早期构造运动产物。
  二、华力西~印支构造层 在戴云山隆起的基底上发育次一级的隆起和拗陷,沉积了晚古生代的碳酸岩建造和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而后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一系北东向褶皱同时伴随北东断裂带。
  三、燕山构造层 中生代中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起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伴随着北北东向的断裂带出现,形成了雄伟的戴云山脉;如上春洋至汤头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了本县主要山脉的走向。
  四、喜马拉雅山构造层 本县境内被断裂切割的断块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缓慢上升。经20年(1956~1976年)测量上升了10~20毫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这是戴云山脉成为“闽中屋脊”的主要原因。
  德化县的地下热水(温泉)和轻徽地震的震中多分布在老断裂活动带。
  第二章 地貌
  德化县地势较高,山脊多呈北东~西南走向,地貌以低中山地为主,部分为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阶地。最高点戴云山,海拔1856米,最低点仅217米。大部分地区海拔700米,素有闽中屋脊之称。
  第一节 地势
  德化县中部高耸,往四周呈阶梯状渐降,东南低于西北。海拔在800~1856米的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赤水、上涌、桂阳、葛坑、汤头、大铭、雷峰、南埕等乡;海拔500~800米的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6.5%;海拔在217500米的山间丘陵、盆地、河谷阶地仅占总面积的14.3%,主要分布在雷峰、浔中、三班等乡。全县山岭连绵,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嶂谷十分发育,如猛虎格附近河谷深切达400米,谷宽不过百米,两岩坡度50°。散布在群山之中的山间盆地和河谷阶地,面积较大的有浔中、三班、上涌、美湖、水口等乡。全县75%以上的村驻地在海拔600~900米以上;洋坑、金黄、榜上、吾华、铭爱、小铭、吉山7个村都在千米以上,最低的是湖坂村,海拔仅240米。
  第二节 主要山脉山峰
  戴云山 曾名迎雪山、佛岭。是福建省中部主要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由大戴云、小戴云和中尖、白鹿贡、莲花池贡、牛皮尖、大格贡(海拔均达1660米以上)等七座山峰组成,远望仅见五峰,似莲花。主峰大戴云位于北纬25°40′,东经118°11′。1985年5月16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包括九仙山,隶属德化县人民政府。保护范围位于上涌、赤水、雷峰、大铭四个乡交界处,总面积145957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3。自然保护区内地势一般为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山体坡度都在40°~60′之间。
  九仙山 海拔1658米。在赤水、上涌、大铭3个乡交界处,位于北纬25°42′,东经118°06′,面积约35平方公里。九仙山,构成以火成岩为主,地面起伏较大,西北坡陡峭,东南坡较平缓,北西~南东走向。
  石牛山 海拔1782米。位于水口乡与南埕乡交界处,北纬25°37′,东经118°28′。北西~南东走向。西起南埕,东至秀才山,北起水口,南至石龙溪,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山腰腰石壶寺前池中和顶峰各有石似牛而得名。山巅由火山喷出含镁铁成份多的基性岩浆形成盾形火山锥。地下热水丰富,山陡林密,木材蓄积量大,是德化县重要林区和天然的中草药库。
  龙浔山 习称驾云亭山,主峰海拔549米。在县府东侧,下临浔水(沪溪)故名,为县治主山。
  观音岐 海拔738米。浔中、三班乡交界处。富优质高岭土,因明代何朝宗以其原料雕制瓷观音,故名。
  大剧山(大山寨) 海拔870米。在三班乡锦山村,界永春县,岭顶虎豹关,立永德交界石碑。
  天马山 海拔1079米。双峰状如马鞍,三班乡岭头村等村与永春县界山,北坡属德化,南坡属永春。
  七台山 海拔1094米。霞碧村兜、内洋村界山,山巅宽平有泉。
  吾华山 海拔1196米。位于盖德乡吾华村。五峰并峙,状如莲花。
  金钟山 (金液洞)海拔1184米。位于盖德乡三福村。元代在此建金液洞。
  三台山 海拔1246米。位于盖德乡风山村石牌格。三峰状如笔架,亦名笔架山。邻近永春县。
  雷山 海拔1366米。在盖德乡。上平,有池。南邻永春县。
  马头寨 海拔1200米。位于盖德乡,邻永春县。
  双尖山 又名双阳山。海拔1384米。位于盖德乡上地村与美湖乡阳山村之间。
  芹山 又名琼山、囷山。海拔1158米。位于浔中、盖德乡。邻水春县。
  火烽山 (火崩寨)海拔874米。位于英山村东侧,南界永春县。
  西天山 (科荣山)海拔1142米。在浔中乡祖厝村,为浔中、国宝乡界山。其主峰科荣峰又名燕脐峰。
  金鸡山 海拔1212米。位于浔中乡科荣。四周邻雷峰乡潘祠、李溪和国宝乡内坂、厚德等村。
  土云岐 海拔1587米。位于雷峰、南埕乡之间。
  覆鼎山 海拔1519米。位于雷峰、上涌、桂阳乡之间。
  大尖山 (云顶山)海拔1356米。位于赤水乡吉岭村和福全村之间。孤峰独耸,山顶有泉,久旱不涸,久雨不溢。
  双髻山 又名天马山。海拔1225米。位于赤水乡永嘉、苏岭、锦洋村之间。山形如女结双髻。
  狮峰山 又名赤水格山或狮头山,海拔1172米。位于赤水乡。状如狮头。
  莲花池山 海拔1665米。位于赤水、上涌乡之间。
  罩雾山 海拔1535米。位于上涌、赤水乡之间。
  大仙岐山 海拔1313米。位于桂阳乡,界上涌。山势秀削如抽笋。
  十八灶山 (岱山湖)海拔1181米。位于葛坑乡西北。界尤溪县。山巅平坦宽阔,可容近千人,元时屯兵于此。遗灶18个,故名十八灶。
  笔架山 海拔1138米。位于葛坑乡葛坑村。
  石狮岐山 海拔1325米。位于大铭乡上徐村,周围数十里。
  龙湖山 (太湖山)海拔1350米。为春美、美湖、大铭三乡界山。旁罗列12峰,山顶状如船形。
  明头妓 海拔1034米。位于春美乡春美、双翰村之间。
  狮子山 海拔1105米。位于春美乡尤床、新阁村之间。
  云头岐 海拔1424米。位于美湖乡赤水乡之间。
  九龙1山 海拔1222米。位于美湖乡阳山村。邻大田县。
  矿山岐 富藏铁矿、石灰石等而得名。海拔1229米。位于美湖乡阳山、斜山村。西北与九龙溱山相峙,为阳山铁矿主要矿区。
  大白岩(白岩山、双鲤山、太白岩) 海拔1349米。位于美湖乡阳山村。
  吉山 海拔1112米。位于汤头乡吉山村。
  仙亭 海拔1085米。位于杨梅、葛坑乡之间。
  虎头寨 海拔1005米。位于杨梅乡云X村。
  尖鼻岐 海拔1022米。位于杨梅乡。界尤溪县。
  大帽寨 海拔1051米。位于杨梅乡。界尤溪县。
  桃坪山 海拔1085米。位于杨梅乡上云、云溪村,界尤溪县。
  天花寨 海拔1125米。在杨梅乡西墘村。险峻,上平旷,有泉。
  雷尾尖(鸡髻岐) 海拔1360米。位于南埕乡梓坡、许厝村之间。
  蜂仔山 海拔1759米。在南埕乡枣坑村。
  熊空尖 海拔1624米。在南埕乡枣坑村。
  秀才山 海拔1462米。在南埕乡枣坑村。
  十八股 海拔1520米。在南埕乡枣坑村。邻仙游县。
  鲤鱼朝天(山) 海拔1614米。为南埕、水口乡界山。
  尾尖 海拔1566米。为南埕、水口乡界山。
  银瓶岐 海拔1170米。位于水口、桂阳乡之间。
  梅峰山 在水口乡之北。上有梅峰寺,下有梅峰隘,南为唐帽山,左为三层阶山,右为清从山。邻近永泰县。
  太华山 海拔1103米。位于水口乡淳湖村,界尤溪县。上有太华洞。
  莲花岐 海拔903米。在水口乡东南隅,界永泰县。
  飞仙山 在水口乡赤石口。悬崖峭壁,有岱仙涤、油漏涤瀑布。
  石谷解 海拔1803米。位于水口乡昆坂村,界仙游县。
  五。山 海拔1791米。位于水口乡昆坂村,界仙游县。
  炉仪山 又名蜈W格、呼鼻格,海拔1624米。位于水口乡,界仙游县。
  水尾岐 海拔1565米。位于水口乡昆坂村,界永泰县。
  对面山 海拔1635米。位于水口乡昆坂村。
  鱼潭山 海拔1553米。位于水口乡昆坂村。
  笔架山 海拔1453米。位于水口乡昆坂村。
  四角石 海拔1362米。位于水口乡昆坂村。
  铁堑石 海拔1599米。位于水口乡榜上村。
  飞风山 海拔1123米。为水口乡上湖、风坪村界山。
  石笋岐 海拔1094米。位于水口乡淳湖村,界永泰县。
  上尖峰 海拔1015米。位于水口乡淳湖村,界永泰县。
  梅岭头 海拔1006米。位于水口乡昆坂村。
  附:部分岭、格
  高阳岭 又称县前岭,遥对县府。在浔中乡。
  大剧岭 岭巅虎豹关位于三班乡之西,为永德交界处,有德化通往永春古道。
  塔岭 又名东山尖。海拔713米。在三班乡东山洋村。南坡为永春县介福乡。
  家春岭在三班乡桥内村。岭巅为岭头村,邻永春县。偏南为转马岭自古有通往永春县大道。
  英山格岭 在浔中乡英山村,与永春县苏坑乡毗邻。泉永德公路从此通过。
  石回头格 在浔中乡大坂村,邻永春县。
  石牌格 在盖德乡凤山村,邻永春县。
  石岭头 又名蕉岭头。在春美乡。西下石半岭,岭下溪涧界大田县仙峰乡,岭长且陡,为德化县通往大田县主要古道。
  大官岭 在葛坑乡。岭下上坡处有清光绪间竖立的德化县、尤溪县石刻界碑,昔为通往尤溪大道。
  张地格 在水口乡湖坂村,邻永泰县。
  尖峰尾格 在水口乡淳湖村,邻永泰县。
  尤岭格 在水口乡淳湖村,邻尤溪县。
  隘门格 在赤水乡吉岭村。格有石砌隘门,是吉岭、永嘉、洋坑、小湖往县城古道必经之地。
  第三章 气候
  德化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进退明显,雨季、千季显著,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兼备。夏长不酷热,冬短少严寒,一年四季分明。城关地区春季104天,夏季128天,秋季86天,冬季47天,城关年平均气温18℃,一月平均气温9℃,7月平均气温26℃。≥0℃全年积温6566℃,海拔每上升100米,积温减少230℃;≥10℃全年积温5390℃,海拔每上升100米,积温减少235℃;>15℃全年积温4449℃,海拔每上升100米,积温减少245℃;≥10℃一≤20℃全年积温4371℃,海拔每上升100米,积温减少229℃。无霜期,东南部长于西北部,城关地区一般260天。年降水蠡1600~2100毫米,东南多于西北,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3~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8~89%。水、热同期,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她形复杂,气候变化不稳定,“三寒”、早春霜冻、暴雨、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第一节 气温地温
  一、气温
  气温分布与变化 德化年平均气温在1218℃之间。中部的戴云山区和东部的石牛山区,因地势高,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下;九仙山,年平均气温仅12℃。大樟溪上游的沪溪沿岸河谷平地和汤头乡岭脚村等地年平均气温最高,一般都在19℃,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据县气象站(以下称县站)观测资料载,年平均气温为17.9℃(1960~1985年),最高年温是18.6℃(1966年),最低年温是17.3℃(工976年),年变幅为1.3℃。
  全年以~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9℃之间。极端最低气温,据县站1963年1月8日和1973年12月26日观测资料记载,最低气温为零下6.2℃。1967年1月16日,九仙山气象站(以下称九仙山站)观测到零下12.8℃,为气温极端最低值。全年以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9.2~25.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温度在32~36℃之间。极端最高气温,据县站1967年7月16日观测资料,为36.6℃,九仙山站观测资料在30℃以下。
  县站平均气温年较差约17℃,最大为1963年20.7℃,最小为1966年14.9℃;九仙山站气温年较差小,约15℃。
  气温日变化和变率 一般以13~15时出现气温最高值;凌晨6时为气温最低值,冬季则出现在7时,但受到降水或冷空气等因素的影响,就难正常。
  县站气温日较差年平均值为9.6℃,九仙山站气温日较差年平均值仅6.8℃。
  城关日气温>30℃的高温日,平均每年69天,大部分出现在7月上旬~9月上旬,约占全年总日数的73%。最早在3月9日出现,最迟在10月25日结束。
  日气温≤0℃的寒冷日,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高山多于平地,龙浔镇、浔中乡等地区平均每年15天,大多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最长连续日数可达12天(1971年1月4日~15日)。最早初日11月19日,最迟终日3月6日。
  四季的划分 凡候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界于二者之间为春季或秋季。受地形的影响,四季长短差异很大:城关地区5月下旬入夏,长达四个多月,12月下旬进入冬季,只一个半月;九仙山站,终年无夏,而冬季长达五个多月。
  城关地区全年候平均气温在7^27℃之间。九仙山站在3~20℃之间。80%的年份出现严寒,最长连续可达三候。
  二、地温
  地面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气温,城关地区地面温度年平均值在20~22℃之间。地面平均最高温度为7月47℃,与同期平均最高温度相比高16℃;地面平均最低温度为1月2.5℃,与同期平均最低气温相比低1.6℃。地面极端最高温度在53~66℃之间,大多出现在7、8月间;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在零下4~10℃,大多在1~2月。
  地面温度<0℃是出现霜的临界温度,城关地区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始,次年3月上旬结束,相隔最长日数达98天,最短49天。地面最低温度连日≤0℃的日数出现在1963年1月,长达27天。
  第二节 降水
  一、年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0003米之间,荐解;英山、花桥一带为多雨区,琼溪、葛坑、水口、久住一带雨量较少。
  二、降水分配
  自2月开始,降水逐月增多,5~6月为高峰期。城关地区月平均降水量以6月最多,达303毫米,占全年17.3%;9月开始锐减,11~12月最少,12月份平均降水量仅32.7毫米,占全年1.8%。
  春雨(3~4月) 全县平均雨量为250^350毫米,占年总降水量14~20%,城关地区最多春雨量为1973年408.1米,最少为1971年72.4毫米。
  梅雨(3~6月) 全县平均雨量为500~700毫米,占年总降水量30~35%。城关地区梅雨最多的1962年达921.1毫米,最少的1967年为365.3毫米。
  热带风暴、台风、阵雨(7~9月) 全县平均雨量为450~700毫米,占全县总降水量28~38%。城关地区最多的1961年达1264.6毫米,最少的1968年仅264.5毫米。
  少雨季(10月至翌年2月) 全县平均雨量250~350毫米,占年总降水量14~20%,城关地区最多的1974年达548.2毫米,最少的1964年仅136.9毫米。
  三、降水变率
  全县年降水相对变率不大,在12~17%之间,以琼溪最小为12%%,林地最大为17%。城关地区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3%,月降水相对变率远远大于年降水相对变率,6月最小为27%,11月和1月最大达80%以上,秋冬降水稳定性差,每年降水量变化大。
  全县以梅雨季变率最小,春雨季变化较大;城关地区则以少雨季降水相对变率最大。
  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保证率全县都在90%以上,年降水量大于2200毫米,仅琼溪、久住,其他地区尚未曾出现。
  城关地区各季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的保证率,少雨季是23%,春雨季是39%,台风、热带风暴、雷阵雨季为95%,梅雨季达100%。
  四、降水日数
  全县年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在130~170天之间。九仙山、戴云山和石牛山以南地区雨日较多,以北较少,九仙山降水日数年平均达206天,最多达237天,城关地区雨日165天,最多达200天,最少131天,全年以5、6月雨日最多,均达15天以上,11、12月最少,月平均在10天以下。
  历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均在10^18天之间。城关和九仙山1977年5~6月最长达34天。
  历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均在20~30天之间;琼溪1963年10月~12月最长达58天,城关地区1964年1112月最长达53天。
  五、降水强度
  一般为5、6月最大,7~9月次之,1月最小。霞碧乡黄洋村1973年7月3日日雨量最大,达245.5毫米,城关地区以1961年5月20日降水量最大达208.8毫米。1963年7月1719日最大雨量达310.7毫米。全县大雨日数多集中在梅雨季和台风、热带风暴、雷阵雨季中;中雨和大至暴雨分别占19%和12%;雨日数为114天,占年总雨日69%。九仙山站多中小雨,而大至暴雨日数反比城关地区少。
  六、雪
  全县降雪日数,西北多于东南,一般出现在1、2月,以碎雪为多,鹅毛雪少。城关地区降雪日少,年平均不到一天。最早初雪日为12月13日(1968年),最迟终雪日为2月27日(1972年),九仙山年平均降雪日数为4天,最多年份达11天,最长连续降雪日为4天(1971年1月),最大降雪量达21.8毫米(1971年1月28日)。
  县内积雪甚少,城关地区1975年12月14日雪深约2厘米;西北高山地区积雪日数较多,且深度较大;九仙山站最多年份达7天(1975年),最大雪深为17厘米。
  第三节 霜雾
  一、霜
  霜日大致是西北部、中部山地比东南部、南部多。城关霜日年平均25天,最多年份为55天,最少9天,量长连续21天(1963年1月)。
  城关平均初霜期为11月18日,最早为10月28日(1960年),最迟12月24日(1985年);终霜一般在2、3月,最早为1月15日(1985年),最迟为4月10日(1963年),无霜期平均264天,最长331天(1985年),最短206天(1960年)。
  二、雾
  城关年平均雾日46天,最多年雾日66天,全年以2~3月最多,7~9月次之。九仙山年平均雾日300天,最多为1964年,达326天(仅次于四川峨山),居全国第二位,最少为1963年266天。全年雾日以5~6月最多,月平均28天;历年连续雾日最长是1964年7月28日~11月11日,达107天。
  第四节 日照 蒸发量 湿度
  一、日照
  城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7.3小时,年平均日照率43%,最多为1963年2288.8小时,占年可照时数52%,最少为1984年1539.3小时,占年可照时数35%。一年中7~8月最多,平均200小时以上,2~3月最少,仅100小时左右。全县常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2卡。
  二、蒸发量
  城关地区年平均蒸发量王521毫米,最大的一年是1986年达1682毫米,最少的一年是1981年,仅1385毫米。一般5~10月蒸发量较大其中7月份蒸发量最大,11月至次年4月蒸发量较小,其中2月份蒸发量最小,仅58毫米。
  三、湿度
  全年平均绝对湿度在13~19毫巴之间,最大平均值出现在7月,最小平均值在1月,城关地区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8毫巴,极端最大绝对湿度为1967年8月27日达36.6毫巴,极端最小绝对湿度为1963年1月、1973年12月仅1.4毫巴,九仙山绝对湿度为0.1毫巴。
  全县相对湿度年平均在8088%之间,相对湿度最大平均值在梅雨连绵的5~6月,最小值在12月前后。年平均相对湿度城关地区为81%,历年最小相对湿度为1973年12月23日80%;九仙山年平均达87%,仅次于四川省金佛山,居全国记录第二位。各月间的差异,6月93%为最大,5月92%次之;月平均相对湿度为全国目前记录最大,历年最小相对湿度曾经达到零。
  第五节 气压 风
  一、气压
  城关年平均气压为957.7百帕,全年气压以12月为最高,7月为最低;1~7月逐月下降,8~12月逐月上升,其中5月的降压和10月的升压为全年最剧,差值分别为3.6百帕和4.9百帕,历年定时最高气压为1965年1月15日达976.8百帕,最低气压为1976年8月10日的926.9百帕。九仙山站年平均气压为834.3百帕,气压日际变率,以冬春季变率较大,夏季较小。
  二、风
  风向 城关地区年最多风向,静风占39%,东北风占11%。全年9月~次年3月以东北风为主,4~8月以东南风居多。九仙山站全年风向,东风最多,占13%,西南风次之,占12%。
  风速 城关年平均风速约1.8米/秒,每月变幅甚小;定时最大风速为1961年9月,曾出现18米/秒。风速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大,如九仙山站年平均为7.0米/秒;定时最大风速在12级以上,为全国有名的最大风速之一。
  附录
  一、物候
  农作物物候谚语:清明薯,谷雨芋。清明谷雨种瓜点豆。立夏早(稻)、芒种甘薯稳(中稻),小署甘薯恰大鼠,立秋甘薯恰大泥鳅。七葱八蒜、九“落玉(荞葱)”。白露出寒露捋,籍降割冬秫。德化县地处山区,各地海拔差异大,随地势高低及区域的不同,其物候亦随之推迟或提早,此处所记,大多指城关附近,早稻于春分前后播种,谷雨前插秧,小满前分蘖,夏至前后抽穗扬花,小暑至大署成熟,中稻于清明至谷雨播种,小满至芒种移栽,白露前后抽穗扬花,寒露成熟。晚稻于夏至至小暑前播种,大暑移栽,立冬前后成熟。马铃薯于立春前后播种,立夏成熟。梅于立春前开花,小满后成熟。立春后桃李(花)争妍。石榴于惊蛰萌芽展叶,立夏前后开花,立秋后成熟。毛竹笋清明出,谷雨高,立夏至小满展枝长叶而成竹。杜鹃花清明盛开。十八学士茶花一般于立春开花,白色茶花于小雪就开花。田蛙清明始鸣,立秋终鸣。蝉夏至始鸣,白露绝鸣。蛇惊蛰初醒,清明出洞,冬至前后冬眠。水稻耕作季节,三个“不过二十五”(即早稻插秧不过4月25日,晚稻插秧不过7月25日,晚稻齐穗不过9月25日)。
  二、物象
  猪衔草,寒潮到。
  乌鸦成群飞叫,寒潮快来到。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鸡宿迟,兆阴雨。
  白昼猫头鹰叫,天将雨。
  缸穿裙,大雨淋。
  青蛙集会,有大雨。
  大蛇拦路,雨将至。蚂蚁搬家,天将雨。
  盐罐返潮,大雨难逃。
  钟声清晰,胡琴响亮,天气好。
  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落雨天鹧鸪叫,天气转晴好。
  第四章 水文
  境内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向四周分流。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河流水力资源丰富,但河水流量随季节变化,夏季较大。温泉分布在老断裂带,水温高,可利用的价值较大。
  第一节 河
  境内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有浐溪、涌溪、大张溪、小尤溪、雷潭澳、双芹溪、梓溪、蕉溪、大溪、下甸溪、岭脚溪、双翰溪等12条,其中以沪溪、涌溪集雨面积最大,河流最长,流量最大。
  一、闽江水系
  浐溪 亦名浔水。位大樟溪上游,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全长101公里。发源于戴云山南坡,环绕县境东南部,至水口乡湖坂村的涌口与涌溪汇合,称为大樟溪,流经永泰、闽侯入闽江。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估计水力蕴藏量7.5万千瓦。年平均流量25.9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1.722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0.183公斤/立方米。
  涌溪 发源于戴云山西麓,环绕县境北部,为境内第二大河流。上游为卢地溪,与九仙山东张岩溪汇合为西溪,至上涌合东坑洋溪始名涌溪;又汇山茶溪折东流经曾坂,复向东北合香林溪,至李田又合葛坑溪、中坑溪,东流入彭坑尾,东南流再纳梓溪水后,入涌口与沪溪汇合称为大樟溪,进入永泰、闽侯等县流入闽江。自西溪至湖坂村涌口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453平方公里。
  涌溪年平均流量15.87立方米/秒,估计水力蕴藏量3万千瓦。
  花桥溪 在盖德乡。发源炉山,流经上地村,至林地村纳吾华山水,东流经石山村入沪溪。
  盖德溪 在盖德乡,发源凤山村石牌格斤山,东北流经凤山、三福、盖德、土坂村入沪溪。
  丁溪 发源于雪山下,在县府前入沪溪若丁字,故名。上游为有济溪,流经福阳、有济、英山、丁珑、丁溪村入沪溪。
  缨溪 发源于格仔后金鸡山下,流经仙境、龙翰、浔中村南流入泸溪。
  大云溪发源于天马山北麓,流经锦山、儒坑、桥内,至三班受罗城山北麓之水,到下村溪合高阳洋水,北流入奎斗村汇沪溪到龙门。
  燕溪 在县东北10公里,源出戴云山东南麓霞山尾为祥云溪;合上洋溪绕虎贲山东南行,经李溪、潘祠、蕉溪、溪美等村,至蕉口入浐溪。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河床坡降为18.2,年平均径流量1。338亿立方米。
  石龙溪 古称石牛溪,发源于仙游县十八股头,曲折西流,经霞碧、南埕乡塔兜入沪溪。源出外县之水惟此一溪。
  双芹溪 源于戴云山东麓七里溪,流经双芹、荐解、许厝、望洋、南埕而入浐溪。流长25公里,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00亿立方米。
  梓溪 又名左溪。发源于戴云山北麓黄上林村,上游黄上林溪经陈溪合后宅溪为龙潭东流,经后宅、陈溪、梓溪、梓坡等村,至久住村双溪口入涌溪,流长29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404亿立方米。
  雷潭溪 发员杨梅乡铁钉尖山北麓,流经杨梅、安村、西墘等村汇入后亭溪,全长26公里,流城面积12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20亿立方米。
  后亭溪 发源于杨梅乡北上云村,流经尤溪玉溪,流入本县杨梅乡和顺、红菇林西汇云溪,称后亭溪,至扶枫林汇雷潭溪,经大传村汇大樟溪入嵩口乡,经永泰县直入闽江,在德化境内流长12.2公里,流域面积75.5平方公里,河床坡降19.8%。
  东坑洋溪 源出戴云山北麓,流经辉阳、上涌村陈厝坪入涌溪。
  小尤溪 源出九仙山南麓赤水乡铭爱村,流经小铭、西洋村、美湖乡上岸、小湖、美湖村,经大田,入尤溪县后汇入闽江。在德化境内流长14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1.160亿立方米。
  大张溪 又名大章溪、潮潭溪、上水溪。发源于九仙山西南麓。流经大铭、新阁、琼英、格中、尤床等村至大张口出尤溪县。境内流长28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595亿立方米。
  双翰溪 又名吉溪。一源出龙湖山经屈水岭,另一源出石狮岐,经金竹园至双翰溪口汇合,称双翰溪。流经金黄,双翰、古春、春美村出大田县后,重返尤床村至梧村再入大田县。县境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河长18公里,河床坡降8.06,年平均径流量0.565亿立方米。
  岭脚溪 又名贵滨溪。发源吉山长生寨,流经吉山、汤头、岭脚村至溪坂尾注入尤溪县。境内河长13公里,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河床坡降27.7‰年平均径流量1.090亿立方米。
  下旬溪 源出汤头乡湖坪。流经葛坑乡龙潦、龙塔村气至前坪后入尤溪县。河长11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河床坡降16.36,年平均径流量0.720亿立方米。
  琼溪发源于九仙山西麓,经琼溪、琼山、琼英村入大张溪。
  下格坑溪 发源于产洋。经琼山、琼英村汇入琼溪。
  二、晋江水系
  大溪 发源于履碧上围南,流经大溪村至双坑汇湖洋溪入永春县湖洋乡,最后注入晋江东溪。境内长14公里,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流量较大,可供放运木排,有的地段急水险滩,水力资源丰富。
  畬寮溪源于霞碧乡西南隅永、德交界处,流经霞山村冷水坑流入永春县,最后注入晋江。
  第二节 潭温泉
  一、潭
  岭脚潭 甲庚门口潭、登龙潭、桐林潭,俱在土坂村沪溪地段。古称放生潭。
  古井潭 在鸣凤桥下不远处。一石横砥,水深有旋涡。
  旺头潭 在奎斗村大桥下百余米处。
  大温潭 在沪溪下游的南埕乡塔兜村地段。自北而南长里许,塔兜温泉注入潭,水温高,冬
  季水族聚此越冬。
  二、温泉
  燕溪沮泉 位于燕溪村,温泉沿蕉溪涧两侧附近分布。从上蕉溪至下蕉溪近2公里,明显的有6处,上燕溪养鱼场喷水口水温75℃,下蕉溪出水口水温为65℃。群众洗衣物的汤池水温为52℃。
  塔兜沮泉 在南埕乡塔兜村的割云岩石壁,泉出成小涧,水温达86℃,流入沪溪大温潭。
  姗龙汤坑退泉 位于南埋乡蟠龙村,泉由下涌上,蒸气升腾十余米,水温近于沸汤,居民常用于宰牲畜。
  汤布沮泉 位于南埕乡汤布山下,宜沐浴。
  前锋(前枫)涓泉 在南埕乡前锋村南坡,泉自岩中流出,水温高,硫磺味甚浓。
  汤岭温泉 在汤头乡岭脚村,有温泉三眼,水温36℃。汤垵村也有温泉,但流量较小。
  汤边洋沮泉 在云龙桥下沪溪右畔。
  第五章 土壤植被
  境内土壤可归纳为6个土类,其中林业用地土壤有5个土类,以红壤面积最大,占林地土壤总面积的84%;黄壤次之,占16%。成土母岩主要有5类:酸性岩占48.5%,主要为流纹岩、凝灰熔岩、花岗岩;中性岩占27.3%,主要为英安岩、安山岩、石英闪长岩、粗面岩;基性岩占0.1%,主要为辉绿岩、辉长岩;泥质岩占8.7%%。主要为粉碎岩、变粒岩。灰绿二云母片岩、石英片岩;砂质岩占12.8%。主要有砂岩、砾岩。成土母质中,山地土壤多为残积、坡积物,部分为堆积物;水稻土,梯田以坡积物为主;山垅田多为坡积、洪积二元结构;河流沿岸以冲积物为主,部分为坡积、冲积二元结构。
  植被区,属常年暖湿的照叶林地带的南岭东部山地常绿储类照叶林区,闽中东戴云山~鹫峰山绿储类照叶林小区,即属于南亚热带照叶林区。这里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交界处,因而植物区和植被类型便具有某些过渡性的特点,原始常绿阔叶林已不多见,而代之以次生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第一节 土壤
  一、类型
  土壤类型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海拔800米以下为红壤分布地带,800~1200米为红壤与黄壤过渡地带,1200~1500米为黄壤地带,1500米以上有粗骨性黄壤和山地草甸土分布。林地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含水量适宜,质地较疏松,理化性状较好,但磷、钾含量普遍较低或缺乏。耕地主要是水稻土;耕地土壤肥力较低,茶果园地等以红泥土为主。一级肥力田仅占全县耕地总面积1.7%,有机质含量,中等的占41.43%,丰富的占55.42%。
  二、分布
  红壤 面积127.04万亩,是全县最大的林业用地土壤类型,较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及西北部的低山、丘陵,海拔300~1000米左右,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以马尾松、矮灌及芒箕骨等为主的次生林。
  粗骨性红壤 面积9736亩,多分布于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顶或陡坡。
  黄红壤 面积76.15万亩,主要分布于赤水、上涌、南埋、水口、雷峰等地。
  暗红壤 面积11.1万亩,发育于植被茂密的山坡上,土壤深厚达80~160厘米之间,质地为轻壤或中,腐殖质层厚0~40厘米,淀质层厚45~140厘米。
  红土 面积3.6万亩,分布于桂阳、赤水、南埕等乡。
  水化红壤 面积13.5万亩,主要分布于水口、南埕、汤头等的低山、高丘的中下坡。植被较茂密,多生长马尾松、乌饭芒箕骨、竹、桃金娘、青岗、枫树等。
  黄壤 面积31.7万亩,分布于海拔10001400米的中山坡的中下坡地。植被为稀疏松林。土层厚75~155厘米,质地为砂壤或轻壤,腐殖质厚0~16厘米,淀积层厚40~110厘米。
  粗骨性黄壤面积12.1万亩,主要分布于赤水、水口、美湖、葛坑、雷峰等地,海拔1100~1600米的中山山脊或陡坡地带。
  黄泥土 总面积3274亩,主要分布于美湖、赤水、桂阳等乡。
  草甸土 面积3885亩,主要分布于戴云山、石牛山,海拔1600米以上的孤峰,地势较低的山间洼地也有小块分布。
  紫色土 面积280亩,分布于赤水街、村。由紫色凝灰熔岩构成的中山西北坡中段。海拔835米。坡度26,坡形平直,生长杉木、马尾松、黄瑞木、芒箕骨等。
  潮土 面积205亩,零星分布于水口、浔中、上涌溪流沿岸。成土母质为冲积、洪积物,土层较厚,剖面中可见到粗细分选的沉积层理,具有不同的质地层次。
  水稻土 德化耕地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18.3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7%。从海拔210米的湖坂涌口至1300米的昆坂均有分布,但集中于海拔500~800米的山丘坡地、垅谷、溪谷平地。
  第二节 植被
  常绿针叶林的马尾松、杉木等遍布全县,以甜槠、米储、硬斗柯、木荷、梨茶、阿丁枫、楠、樟树等主要组成,与杉、松、竹形成针、阔叶混交林、竹阔混交林。在林下灌木中,通常以杜鹃属、拎木属、冬青属,以乌药、黄杞、石斑木等一些种类为主。草本植物一般都较稀疏、种类也不多,通常以里白、狗脊、蕨类植物,以及乔木科、莎草科的一些种类为多。
  一、针叶林 有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针叶林,多系次生林、人工林。常绿针叶林遍布全县,主要是马尾松、杉木、黄山松、建柏、油杉和柳杉,落叶针叶林面积很小,建群种主要是水杉。马尾松次生林,在海拔1200米以下普遍种植,1200米以上则多为黄山松,林冠低矮。戴云山保护区马尾松分布上限海拔1300米,在永安岩(海拔1290米)南坡,坡度18°仍生长,一般在1100~1300为马尾松、黄山松过渡带。
  二、针阔叶混交林 多分在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以红壤为主,较常见的有马尾松、杉木、毛竹、甜槠、米储混交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
  三、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多为次生林,保留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偏僻山谷,树种繁多。落叶阔叶树种常见的有南酸枣、拟赤杨、擦树、栓皮栎。还有引种的黑荆树、火力楠、湿地松等热带、南亚热带树种。
  四、竹林 有毛竹林、毛竹与针、阔叶混交林。除毛竹外,常见的尚有石竹、桂竹、刚竹、苦竹、麻竹、绿竹、棍生竹、藤枝竹以及少量雷公竹、四方竹、斑竹、紫竹、花竹等,高海拔山头还有箭竹。
  五、次生灌丛 有丘陵、低山次灌草丛,中山和林下灌草丛。在较湿润的林地,常见的有水团花、天仙果、变叶榕、掌叶榕、山乌柏、毛冬青等;常混生的有绵毛猕猴桃、山葡萄;较干燥的林地常见的有野茉莉、肖梵天花、映山红、石斑木、狗骨柴等。地被层常见的有芒箕骨、草珊瑚、百两金、老鼠刺、狗脊及其他阴性蕨类,层外藤本植物常见的有忍冬科、菊科和瓜馥木、龙须藤、鸡血藤和藤黄檀等。
  六、荒山蕈坡 主要有禾本科、玄参科、菊科、莎草科;其中芒箕、五节芒分布最为广泛,在村庄附近的丘陵、低山以及中山地带都有。它属于原生植被破坏后而形成的逆行演替的次生植被。
  第六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德化县土地总面积3345861亩。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面积有131.29万亩,占总面积的39.24%;500800米的155.34万亩,占总面积46.43%;217~500米的47.95万亩,仅占总面积14.33%。其中耕地197505亩,占总面积5.9%,山地2730102亩占总面积的81.6%,水面(溪面10米以上和主要水库)17741亩,占总面积0.53%,其他(包括村庄、道路)400513亩,占总面积11.97%。
  耕地分布在800米以上的占28.5%,500~800米的占56.83%,300~500米的占13.65%,300米以下的仅占1.02%。耕地类型以梯田为主,占66.4%,山垄田占13.1%,洋面田占13%。
  第二节 生物资源
  德化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气温条件好,地形、地势复杂多样,动植物和徽生物种多量丰,其中有世界特有的树种“活化石”银杏、水杉,世界珍稀的动物角怪。
  一、天然植物
  德化有维管束植物145科,393属580种;其中厥类植物22科33属44种,裸子植物6科9属10种,被子植物117科351属526种,乔木152种,灌木180种,草本248种。树木中的珍稀树种有鹅掌楸、福建柏、油杉、黄植等属国家二、三类保护的树种;珍贵树种有三尖杉、南方红豆杉、黄山松、百日青、戴云栎、阔瓣白兰花、木英红豆树、建宁椴等;还有黄连、土洋参(属国家三类保护的珍稀植物)、瑞香、七叶一枝花、石香薷、大血藤、卷丹、山含笑、杜鹃花及多种兰花等。美湖乡小湖村的古樟树为唐代所植,现树高28.01米,胸围16.7米,地围27.05米,冠幅东西33.8米,南北39.95米,为福建最古老的樟树。淳湖久住村亦尚存几株古樟,永安岩寺庙前有数株大柳杉,其中最大一株高34.6米,胸径1.9米,誉为“柳杉王”。赤水乡戴云村、葛坑乡大正村还有“杉树王”等。
  (一)森林资源 据1986年林业资源复查,全县有林地面积1929337亩,森林覆盖率58.8%,绿化程度72.5%,全县森林蓄积量886.25万立方米,毛竹总株数1132.79万株。
  1.马尾松次生林 分布最广,成为占比重最大的常绿针叶林,油杉、建柏分布虽广,但少见大片纯林;杉木分布广泛,散生杉树处处可见。引进树种水杉、池杉等。
  2.常绿闷叶林 丝栗栲、南岭拷、拉氏栲、闽粤栲、米储、甜储、钩栗、青岗栎、石栎、樟、楠、阿丁枫、红豆树、深山含笑、杜英、少叶黄杞、木荷、石楠、南酸枣、拟赤扬、兰果树、擦树、栓皮栎、鹅掌柴、木腊树、树参、华幌伞枫、亨利杜鹃、西草树等。此外尚有许多藤本植物,如绵毛猕猴等。
  3.绎化树 桉树类、木麻黄、银桦、天竺桂、喜树、竹类女贞、苦楝、泡桐、罗汉松、雪松、兰花盈、黑荆及柏类等。
  (二)野生药材 主要有南沙参、葛根、葛花、射干、土茯苓、骨碎补、七叶一枝花、刁竹根、观音申佛手、香椽、乌梅、枳实、枳壳、柿蒂、金不换、入骨丹、金线莲、夏枯草、谷精珠、石南藤、茯等、白毛藤、乌药、水椿根、百部、百合、田三七、鱼腥草、益母草等。
  草场资源 牧草资源主要有野古草、芒白茅、五节芒、假地豆、美丽胡栀子、截叶铁扫帚、鸡眼草、野葛、马兰、胜红蓟、刺子莞、碎米莎草、球穂扁莎草等。全县有连片草场37.74万亩,可利用面积32.54万亩;还有零星草地55.72万亩。
  二、天然动物
  (一)无脊椎动物蚌、螺、蜗牛、石鳌、水媳、蚯蚓、水蛭(蚂蟥俗称蜈蜞)、丰年虫、水蚤、剑水蚤、鱼虱、虾、蟹、蜘蛛、盲蛛、红蜘蛛、避目蛛、蝎、蝇虎、疥癣虫、蜈蚣、蚰蜒、马陆、黄带楔天牛、一点筒天牛、中华星天牛、黑棘刺天牛、光肩星天牛、蓝绿象、大灰象甲、竹大象、山楂象甲、艳大步虫甲、广屁步虫甲、深绿异丽金龟、粗绿速丽金龟、亮绿速丽金龟、流璃弧丽金龟、豆蓝弧丽金龟、中华弧丽金龟、黄条异丽金龟、大褐鳃金龟、阔胜玛诫金龟、露背鳃金龟、斑青花金龟、绿色罗花金龟、黄斑花金龟、锦花金龟、宽须山叶甲、黄守瓜、柳萤叶甲、绿宽卵萤叶甲、绿亮叶甲、紫基甲、中华波绿龟甲、红负泥虫、中国虎虫甲、小红甄虫、毛角豆芫菁、宽边小黄粉蝶、蓝凤蛛、黄风蛛、大尾风蝶、斐豹蛱蝶、小环蛱蝶、中环蛱蝶、蒙链睛蝶、幽矍眼操、鱼纹环蝶、曲纹稻弄蝶、连珠异蠊、直纹稻弄蝶、黄弄蝶、柿星尺蝶、丝棉木金星尺蝶、木撩尺蠖、叉线青尺蛾、涤螟蛾、大豆卷叶螟、瓜绢螟、甜菜叶螟、芋双线天蛾、桃六点天蛾、雀纹天蛾、豆天蛾、构星天蛾、白墓天蛾、旋目夜蛾、白边切根夜蛾、小地老虎、大地老虎、桥夜蛾、黄掌舟蛾、猩红苔蛾、黄豹大蚕蛾、天幕毛虫、中华稻蝗、花边星齿蛉、中华斑鱼蛉、荔蜷、大奥、青翅羽衣、蚱蝉、红娘子、黑翅土白蚁、广腹螳螂、大刀螳螂、绿污斑螳螂、核翅虫、赤卒窄腹晴、黄晴、蟑螂、铁甲虫、屎壳螂、奥虫、土鳖、螟蛉、蟋蜡、蜣蛄、蝼蛄、长盆、没子、灶鸡、蝈蝈、松毛虫、风龟子等。
  (二)脊推动物;
  淡水鱼羹 有15科,37属,43种,其中鲤鱼科最多,有18属21种,占48%;其次是鳍鳅科有3属3种,占6.9%,绝大部分属溪河性鱼类;还有少量回游性、半回游性、定居性鱼类。可养殖和驯化的草鱼、青鱼、熊鱼、编鱼、鲫鱼、鲂、罗非鱼、鳗鲡、刺鲍、华编、马口鱼、蜡拟鳌、铲蛤敛、鲶、撅、鳢、黄鳝和金鱼、丁斑鱼、鲇、贴石、田瑟、泥鳅、赤眼、蛊鲐等。
  特种水生动物资源 有3个门6个纲,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龟、鳌、棘胸蛙。棘胸蛙资源丰富,晶质优良。戴云山、九仙山等还有珍稀水生动物蝾螈(鲵)
  两栖类 有东方蝾螈、肥螈、大蟾蜍(姑婆)、黑眶蟾蜍、中国雨蛙(雨鬼)、泽蛙、沼蛙、虎纹蛙(田鸡)、黑斑蛙(育蛙)、棘胸蛙(坑)、日本林蛙、花臭蛙、戴云湍蛙(石么)、斑腿树蛙、大树蛙,挂墩角螗、崇安髭蟾(角怪)等。
  爬行类 锈链游蛇、链游蛇、翠青蛇(青竹丝)、福建后棱蛇(土蛇)、乌风蛇、绞花林蛇、灰鼠蛇、水赤链游蛇、银环蛇(簸箕甲)、眼镜蛇(吹风蛇、眼镜王蛇)、蝰、竹叶青(赤尾雕)、白唇竹叶青(白唇赤尾雕)、龟壳花蛇(老鼠蛇)、石龙子(九母蛇)、兰尾石龙子(土地公蛇)、堰蜓、壁虎、大头平胸龟(大头龟)、鳌、获。
  野生乌类 白腹山雕、鸢、白鹇(画鸡)、环颈雉(山鸡)、竹鸡(勤子)、鹧鸽、珠颈斑(家雉)、班头鸺鹅、小白腰雨燕(山燕)、翠鸟(钓鱼翁)、白胸翡翠(钓鱼翁)、黑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栗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家燕(燕仔)、白鹊鸽、绿鹦嘴、棕背伯劳、黑卷尾、八哥、红嘴蓝鹊(长尾山娘)、喜鹊、大嘴乌鸦、白颈鸦、灰树鹊、鹊鸲、画眉、白颊噪鹛、黑鹑、灰背燕尾、大山雀、麻雀、白腰文鸟、红头咬鹃、布谷、信鸟、鹅鹅、吉吊、山呼、百舌、凫、莺、鸳鸯、鹭鸶、鹅颤、鸭鹳、鹤、鸡鹳、鸬鹚、相思鸟、杜鹃、白头翁、鹈鸹、鹤鹑、猫头鹰等。
  哺乳类 有50余种,主要有刺猬、编蝠、猕猴、穿山甲、花松鼠(树鼠)、棕鼯鼠(飞鼠)、田鼠、骨氏小鼠、黑家鼠、大足鼠、白腹巨鼠、板齿鼠、豪猪、狐、豺(射狗)、貉(土狗)、熊、狼、青鼬(黄蠖仙)、黄腹鼬、黄鼬、鼬獾、猪獾(昆猪)、水獭、大灵猫(九节麻)、小灵猫(笔麻)、花面狸(白鼻香)、石獾(食蟹狱)、华南虎、云豹、豹猫、野猪、小麂、毛冠鹿、鹿、獐、苏门羚等。
  第三节 水资源
  德化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5.05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2.476亿立方米,地下水2.58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12.34万立方米,为省平均水平的2倍。
  年迳流深在10001300毫米之间,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石牛山南麓年流流深1300毫米,久住年迳流深968毫毫米。迳流深年内分配,汛期(4~9月)占年迳流量的73%~75%;非汛期(10月~次年3月)只占24.2%~27%。全县的迳流系数在0.50~0.65之间,丰水年(P=10%)产水置为32.647亿立方米,平水年(P=50%)为24.616亿立方米,枯水年(P=90%)为18.023亿立方米。
  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每年5、6两个月水位最高,10月~次年2月水位最低,相差达1~2米。据风洋水文站观测,沪溪多年平均水位为海拔458.71米,极端最高水位达海拔462.90米(出现于1961年9月13日),极端最低水位为海拔458.28米(出现于1960年3月7日),水位的年际变化大。
  风洋水文站,沪溪的警戒水位为海拔461.32米(以黄海基面为准,下同。达到海拔463.32米,即进入危险状态)。
  含沙盆:风洋水文站观测,沪溪多年平均含沙盈仅0.183公斤/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6.35万吨,最大的一年(1975年)为10.87万吨;多年平均泥沙侵蚀模数为236.8吨/平方公里,最大的一年(1975年)为401.8吨/平方公里。
  理化性质:1986年,全县废水排放总量42.99万吨,据德化县自来水公司化脸,沪溪城关段溪水理化指标:酸碱度pH值6.2,耗氧量1.6毫克/升,总硬度(002、003)12.32毫克/升,镁5.71毫克/升,氯化物6克/升。
  据厦门大学化学系1985年对美湖阳山十八泉、上涌红村、赤水九仙山、大尖山、益德金竹坑、金液洞、浔中高阳罗城寨(长林)、汤头吉山祖屋和城关德化酒厂水井等九个泉水点矿泉水资源进行重点化验分析表明:水质好,水量大,澄清无色,透明度高,口味良好,略带清甜,含有碳、钙、模、钠、钾、硅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徽量元素。除阳山十八泉矿化度达100毫克/升外,其它泉点的矿化均低于100毫克/升。系属于矿化度不高的没有工业5染的清纯泉水。
  燕溪温泉水质初步检验:透明度3,略有浑浊,颜色微浅黄,有硫酸奥味,酸碱度pH值6,氨态氮20ppM,硝态氮40ppM,硫化氢H1S150毫克/升,耗氧量2.5毫克/升,氯化物50毫克/升,硫酸盐120克/升,钙100毫克/升,镁80毫克/升,磷1.2毫克/升,硫200毫克/升,铁6毫克/升,硬度15。
  岱仙瀑布的水质:酸碱度pH值等于8,水的硬度为20度,含矿物质较多,其中所含钙盐(碳酸钙、硫酸钙)与镁盐(碳酸镁、硫酸镁)成份较高,做不成豆腐。
  德化溪流总长495公里(溪面10米以上)。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流量大。水能理论蕴藏量可发电21万千瓦,可开发量13.48万千瓦。
  第七章 矿藏
  境内已发现的矿藏29种,其中金属矿藏13种,非金属矿藏16种。发现矿藏地190处,其中金月矿40处,非金属矿150处。金属矿分布在境内西部美湖、赤水、上涌、汤头、杨梅一带。高岭土、叶腊石、石材等非金属矿分布在三班、浔中、盖德、美湖、上涌、赤水、桂阳、霞碧、雷峰、南埕、水口一带。
  第一节 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矿中的铁、锰、铬;有色金属矿中的铜、铅、锌、钨、钼、锡;贵重金属矿中的金、银;稀土金属矿中的钇、铕稀土矿;以及放射性矿产铍、铀等。
  铁矿 已发现铁矿产地十处,分布在阳山、大尖山、西坑垅、红坑格、光山、风山、丘埕、久住、百石、蛇坑头、斜山、金竹坑;其中阳山铁矿为二叠系地层与火成岩接触带热液充填中的一大型矿床,分东西矿区,储量9327万吨,其中工业储量7000万吨,是福建省第二大铁矿,属于接触带矽卡岩型矿床,围岩多呈石榴子石。原生矿体为磁铁矿,最高品位高达67%,达平炉富矿工业要求,可以直接炼钢;地表氧化矿体的铁矿物多为褐铁矿,最高品位53%,平均品位45.5%。西矿区局部矿体中共生有孔雀石铜矿和锰。
  锰铁矿 分布在桂林北山、阳山等处;桂林北山锰铁矿矿体,呈戴帽状覆于山颠,1960年经305地质队勘探,求得C级地质储量70余万吨,锰品位15~27%。
  锰铁矿 共生有锡和稀有元素铍,锡储量570吨。
  铜矿 分布在仙境石笋山、仙洋、洪田、古春等处;还有与锌共生的在溪坂洋、后溪坑铜锌矿点。
  铅锌矿 铅锌共生,有阳山西矿区、吉山溜蛇坑和上村、淳湖、儒坑、后格、陈坑、雷潭、后坪、下安坑等处。
  摘矿 分布在洋坑、前洋、林地、鸡母庄、仙境石笋山等处。与镅共生的钨钼矿分布在彭园。
  金矿 分布在杨梅乡安村、西珑、占久和葛坑乡的龙塔等处。
  银矿 分布在南山坑、垅头,与铅共生。
  稀土矿 大堆稀土矿,储量149吨。
  铀矿佞碧乡白石、杨梅乡西珑等地已探得富藏铀矿。
  第二节 非金属矿藏
  德化县非金属矿藏有高岭土、石灰石、花岗石、叶腊石、无烟煤等。
  高岭土 已发现103个矿点,大致可分为三个环形矿带,即一、以浔中乡坂仔、观音岐,盖德乡宝坑、山坪、有济、林地,雷峰乡潘祠、蕉溪,霰碧乡苏洋、硕儒为代表的浔中地带高岭土环形矿带:二,以美湖乡金竹坑、双尖、上田黄石、阳山白岩格,春美乡双翰、桂地,赤水乡大尖山、
  永嘉,国宝乡佛岭头为代表的美湖地带高岭土环形矿带;三、以上涌乡桂林,桂阳乡王春,汤头乡半岭,葛坑乡富地、湖头为代表的桂阳地带高岭土环形矿带。其中金竹坑矿体长1200米,宽、深均20~25米,储量50万吨。取样化验,含二氧化硅43.95%氧化铝37%,而氧化铁仅0.05%,不含硫化物,属于最优质高岭土。
  钾长石 分布在白石按、金竹坑。钠长石:分布在金竹坑、苦坑仔。叶腊石:分布在上湖、南斗、内洋、霞山、R碧、西珑等地。其中上湖叶腊石测有70多万吨工业储量。耐火粘土分布在曾坂。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世科、寨头等地。石英石:分布在金竹坑、上田、桂地、盖德、妓碧等地。石灰石:分布在阳山、曾坂、湖头、艘玲、安村、占久等地。萤石:分布在金竹坑、阳山。石墨:分布在南钟坑、桥兜、西公印。泥煤:分布在全县17个乡,共110个点,储量估算106万吨。水晶:分布在驾云亭,花岗石:以蟠龙、碧潭、湖景顶的辉长岩体,以及苏洋、西堆的辉绿岩脉,属中大型石材矿床。
  无烟煤 分布在阳山、湖头、曾坂、山茶、安村、国宝等处。
  黄铁矿 分布于戴云山乌烟洞、大小险一带,呈脉纲状嵌于石英斑岩之中。
  第八章 灾害
  境内主要灾害为水灾及由此引起的局部地区山崩、滑坡。其次是早灾、雹灾、寒害,还有风灾、雷基害、兽灾。历史上多次发生地展,但展级低,未造成灾害性破坏。
  第一节 水灾
  宋庆元五年(1199年)大水,化龙桥(今云龙桥)被冲毁。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水,县城民房冲坏。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春夏多雨,民房、田禾多被毁坏。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十六日大雨;五月十九日夜暴雨,黎明时,县前溪水深丈余,冲激之声如雷,民居漂流过半,牛马牲畜漂流沿溪而去,东城墙崩坏无余。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二十九日,石牛山区榜上水涨山崩,损失无数。
  明万历九年(1581年)二月初二日,大水,榜上“水涨山崩,全家掩没”。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云龙桥被大水冲坏,溺死数十人,房屋人畜漂没不计其数。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十六日大雨,溪水暴涨,自县西门冲入城,且平地泉水涌出,自西至东城垣楼屋尽被漂没,市民千余。十存一二。水退尸体枕藉,土坂至乐陶以上,溺死无数。沿溪百余华里,桥梁全毁,禽畜田禾漂没殆尽。县治山崩裂,水涌如泉,半月始干涸。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七月十七日夜大雨,溪流涨,冲毁城墙十余丈。十七日夜大雨,洪水浸县衙。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九月初六日夜,下涌大雨水涨,冲坏店屋二十余间,淹死十余人,田园漂没,大溪坂一带田地成沙滩。
  清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初七日,硕杰大雨,沿溪变成泽国,房屋作物全被淹没,人畜溺死甚多。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八月大水,云龙桥被冲毁一半。
  光绪三十年五月初七日黄昏,大雨不止,县西南双阳山蛟洪暴发数十处,沪溪水涨从多处入城,城垣崩塌数十丈,沿溪桥梁尽倾塌,禾稼漂没无遗,牲畜淹死不可胜计。附城一带及上下流临溪各村男女淹死九十多人,民屋倒塌数十座。
  清宜统元年(1909年)八月初一晨大雨,傍午风雨交加,拆屋拔木,瓦片飞坠如落叶,倒墙之声不绝,至午夜方止。
  民国13年(1924年)5月21日,风雨大作,平地水深三尺,蕉溪木桥被水冲断。
  民国22年(1933年)1月11日洪水成灾,城东门溪水深8.1米。
  民国23年(1934年)7月,暴雨,至21日,日以继夜,不曾停息,是晚天未明,溪水骤涨。除县城受灾外,奎斗店屋大多被水冲崩,科荣、乐陶、凤阳、龙岸山大多崩溃,住房被压倒不少;赤水狮峰山崩一角,第三区公所及一部分店屋被压倒。同年11月,水灾,竟日暴雨如注,城乡土屋浸坏无数。
  民国24年(1935年),八九月均有大水。全县受灾农田1万5千余亩,受灾面积513平方公里,房屋倒164座,牲畜损失7600余元,总合计损失约41万元,灾民511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5%,死亡50余人。因灾迁移者2200多户。
  民国30年(1941年)五月初七日夜,蛟洪为灾,自暗林口、土坂直入西门,城垣被冲塌,人屋漂没者不可胜计。
  民国32年(1943年)六月,洪水冲毁国宝笠杯桥、大宫桥。
  1952年5月份,大雨不断,山洪暴发,时有山崩;大水冲走秧苗、水坝、桥梁等。7月份连续淫雨,农作物损失甚多,尤以七区最为严重,仅大溪乡就有102户受灾。
  1953年春洪水,受灾面积2427亩,其中冲坏无法耕种的243亩。
  1954年5月26日至6月18日,三次大雨,其中5月底至6月初,雨量最多,损失甚大。全县被坏田地3400余亩,桥梁、水利工程等多处。
  1956年9月18日大雨,雨量达279.3毫米,山洪暴炙溪水泛滋成灾,损失重大。
  1958年7月15日至18日,强台风雨袭击境内。城关最大风力达七级以上,总降雨量335毫米,山洪暴发,溪流暴涨,浔中、水口、霞碧、美湖等乡受灾严重。全县房屋倒塌36座,损失牲畜147头,冲坏桥梁102座、水利工程2000多处,流失木材4600根,松柴53万斤,农作物遭淹近2万亩。
  1959年8月8日,大雨,赤水、上涌两公社有8个大队山洪暴发。上涌公社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30厘米,农作物被淹没,被冲毁水利工程、桥梁、乡道等多处。淹死1人。
  1960年6月9日~10日,台风暴雨,城关总雨量238.2毫米。赤水最大雨量达244.8毫米。全县房屋倒塌341间,死亡20人,冲毁桥梁119座,牲畜木材漂失无数,稻禾严重漂淹,交通、电讯受阻。
  1962年5~6月份,持续50多天大雨,农作物被漂淹面积1.75万亩,房屋损坏5219间。
  1968年5月20日下午暴雨,1小时多降雨量80多毫米。城关及郊区降雨量达118毫米,山洪暴发,溪水猛涨,丁溪桥被冲坏,沿溪田禾尽淹没,房子、车碓、水电站、耕牛都受损失。
  1971年5月29日,杨梅、汤头、双翰、美湖、上涌等8个公社爨雨,降量100毫米以上,山洪暴发,水位猛涨,农作物受淹近六千亩,冲毁民房53座、水圳、水坝约500余处以及桥梁、电厂、抽水机站和猪牛栏等多处,木材800多立方米。
  1973年5月2日暴雨,死5人,财产、稻禾受漂淹严重,尤以雷峰、南埕、水口、霞碧为甚。
  1977年6月4日暴雨,汤头、双翰、盖德、霞碧、水口、葛坑等12个公社为重灾区。22日,三班公社暴雨成灾,雨量达350毫米,且山洪暴发。这二次基雨,稻禾受灾面积六千余亩,民房遭破坏258座,冲毁水利工程、公路、桥梁,漂失木材1180立方米,死伤13人。损失达20万元,粮
  食减产。
  1979年5月10日,雷暴雨一个多小时,城关附近雨盈169毫米,枣坑大队雨量185.4毫米。受灾严重的有浔中、三班、南埕、水口、葛坑、汤头、美湖等8个公社,被淹死3人,仅三班、枣坑大队损失各达3万多元。5月28日大暴雨,云龙桥北墩被冲塌方。
  1980年3月4日,暴风雨和冰雹袭击三班、浔中、美湖等6个公社。连直径30厘米的树木都被风刮断。报失总计达40万元,其中三班公社6个大队损失瓦片153万块,油菜1200亩,马铃薯1500亩,损失27万元。
  5月24日,全县受台风基雨袭击,毁坏社队会场、仓库、厂房16座,民房36座,损失瓦片273万块,漂走木材1890立方米,淹没稻田3500多亩,死亡1人,损失74万多元,粮食减产500多万斤。
  1981年2月13日,浔中、赤水、美湖等公社遭狂风暴雨冰雹袭击。4月7日,上涌后坂大队暴暴雨,房屋被淹。29日展,暴风雨、冰雹、山洪袭击城关、水口、葛坑、美湖等7个公社(镇),房屋、生产队仓库及农田水利遭到很大破坏。
  1983年6月19日,南埕、杨梅、桂阳、雷峰等7个公社暴雨。降雨量达146.6毫米,许多房屋倒塌,农田水利、水电站冲毁,文通、电讯中断,稻禾受灾1.6万亩,果树6000多株,冲坏房屋360多座,猪、牛栏220间,漂走木材1800多立方米,死4人。全县损失约500万元。
  1985年5月6~10日,城关、倭碧、雷峰、葛坑等乡遭受1风雨袭击;5月19日,雷峰、吸碧等乡又暴风雨为灾害。全县35个村受灾,重灾户566户,损坏房屋233座、瓦片27万多块,损失农作物500多亩,水电站、桥梁等损失40多万元。6月25日又出现大暴雨,日降水量186.4毫米。
  全县各地年平均暴雨日数4~7天,戴云山以北地区4~5天,以南6~7天。暴雨主要集中在5~6月梅雨季,其次是7~9月热带风暴。台风季,这两季暴雨日数占全年的88%。
  第二节 旱灾
  干旱分春旱、夏旱、秋冬草。
  春旱:俗称“春头旱”,在德化草期一般30天左右,最长89天(1971年)。较重春旱七、八年一遇,如1948、1955、1963、1971、1977、1984年。
  夏旱:德化夏早一般在20天左右,最长31天(1968年)。建国后早情较重的年份为:1953、1954、1956、1966、1968、1974、1983年。
  秋冬旱:旱期一般在50天左右,最长达76天(1964年)。2~4年发生一次。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冬大旱,农作物失收。
  清乾隆五年(1740年)三月至五月旱,田野干涸,板结如石。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早,田地干裂,稻丛尽枯赤。
  民国36年(1947年)4月5日~6月10日大早,受早面积达9.3万多亩。
  1953年7~8月早期连续53天,全县9.5万多亩作物受灾,占耕地总面积39%。
  1954年7月旱,受早面积2500多亩。
  1954年冬至1955年春,旱情严重,晚稻不能下种的有30%,早稻无法插秧的有40%。
  1957年6月下旬雨量稀少,7月中旬草象发展,作物枯蒌,地面龟裂,一直持续至9月底,旱期历时104天。
  1959年9月至1960年3月中旬,降水稀少,春耕无法进行,全县受早面积达16亩,大小麦1.9万亩近于绝收。
  1961年6月旱,仅甘薯受旱6千多亩。
  1962年6月旱,地表干裂;9月再旱,受早面积1千多亩。
  1962年10月~1963年6月,持续干旱,泉水干涸,溪流将断,水田龟裂,灾情十分严重,为1949年冬以来所罕见。
  1966年7~8月早,天气炎热,无法夏种夏管。
  1967~1983年干早时间,1967年7~8月、1968年8~9月、1969年7月、1970年、1971年、1972年春、1974年、1975年夏、1976年冬、1977年春、1978年、1979年、1982年、1983年夏。
  1986年7月中旬至年底,干旱少雨,且秋寒低温,致中稻13万亩、晚稻3万亩、甘薯2.5万亩受灾,秋粮比1985年减产3千余万斤、甘薯减产42.7%.
  第三节 风灾
  境内除高山地带外,大风日数较少。溪河流域走向平直,且与气流方向相平行的河谷地带,两山之间的峡谷,大风日数较多:海拔千米以上高山地区大风日数特多。九仙山大风年平均204天,最多达268天(1969。年),最少156天(1980年),最长连续36天(1956年5月15日~6月19日),为福建之冠,居全国第二位。县境内大风多发生于夏秋台风侵袭,冷空气南下时,尤以9~10月间冷空气和台风共同作用产生的大风,风力大,且持续时间长。强烈热雷雨过境而引起的短哲狂风也属多见。台风城关地区在6~8级之间,10级以上大风少见。较高山地普遍有大风,九仙山瞬间风力常达12级以上。
  明熹靖四十三年(1564年)七月初十午,大风狂啸,人皆闭户。
  1957年9月2930日,强台风暴雨袭击。
  1958年8月30日和9月4日台风暴雨袭击。
  1959年8月29、30日和9月10、11日发生暴风雨,最大风力达8~9级,全县房屋倒塌30间,屋瓦被刮1972间,死6人,伤1人,压死猪4头,农作物损失严重。
  1960年6月8~10日台风暴雨,风力10级,暴风雨延续75小时,澳水暴涨,山洪暴发,屋倒树拔。
  1961年6月18~20日,城关、城郊先后遭受两次暴风雨袭击,仅浔中公社受灾人数5600多人,损坏房屋468座,报失约33万元。9月12日受台风暴雨袭击,13日凤阳水文站最高洪水位达6.58米,受灾人数近8万人,中、晚稻受灾约13万亩,粮食产量损失1830万多斤。楼房倒塌240多间,报失瓦片519万块,耕牛冲走4头,猪淹死2头,全县损失达233万元。
  1969年9月25~27日遭受台风暴雨袭击,平均雨盆达156毫米,最大雨蚕315.3奄米。城乡集体财物、农作物遭受严重损失。
  1981年5月11日下午5时,汤头公社受台风暴雨袭击,连续一夜两白天,雨量达184.5毫米,6月11~16日全县遭受台风暴雨袭击,其中双翰公社仅11日20~23时降雨量就达172毫米。撅失近百万元,是少有的灾害。
  1982年7月28~30日,全县遭受台风暴雨袭击,受灾13个公社102个大队。损失严重。如国宝公社1~3尺围松枝被刮倒一千多株,土坂大队一农民被大风刮倒跌死。
  1984年5月17日台风暴雨。12时许,大铭公社琼溪大队黄山村,山体塌方长达60多米,宽40米,被淹没面积长130米、宽50余米。有15户39人受灾,死4人、伤11人,全毁房屋3座、田23亩。5月25日台风爨雨又至,春美公社2个多小时降雨量127毫米,冲坏良田856亩,房屋受灾93座,粮食减产26万斤。8月30日~9月3日又遭台风暴雨危害,总降量259毫米,全县126个大队受灾,交通受阻,蟠龙大队上龟洋村水尾1株数百年椿树被风连根拔起,下龟洋村水尾13株松树被刮倒,牛栏倒塌,房屋瓦片乱飞;久住大队林昌后房屋被一块十多吨大石滚下压碎;高溱大队一人被洪水冲走。中稻60%受害,沿溪木材漂失320立方米,民房受灾126座,土石方冲压民房130万立方米,瓦片损坏750万多块,受灾达2万余人,损失价值62万多元。
  1985年5月25日,春美乡遭台风暴雨袭击。8月22~26日,全县又受台风暴雨袭击,并夹下小冰雹日最大降雨量163.8毫米。
  第四节 雹灾
  德化的冰雹常发生在春夏或夏秋之间的急行冷锋或西南低涡的前部,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雷暴,以西北部山地和东部浐溪两岸一带较多,城关地区一般年份1~2天,最多年份6天(1971年),连续日数达4天(1973年3月29日至4月1日)。
  每次降橄时间大约10~20分钟,最长曾达一小时(1962年4月7日)。雹粒一般着地即化,有时平地积雹6~10厘米,甚至30厘米,四山皆白,水沟填满(1956、1973年)。冰雹小似豆粒,大如鸡蛋、饭碗,最重达3.2市斤(1962年4月7日)。
  明弃螭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十六日,大雨雹。七月初十日中午。天昏地暗,雨雹如弹,平地盈尺,四山皆白,不久融化。
  1960年3月3日,溪洋大队冰雹大如鸭蛋,民房瓦片报坏,农作物受害150多亩。
  1962年4月7日下午,上涌、溪洋、葛坑、汤头、杨梅、许厝、水口7个公社冰雹为灾。雹粒大的如小饭碗,一般如鸡蛋,小的象豆粒,下涌有一颗较大的雹重3.2市斤。
  1970年3、4、6月,全县先后降雹。其中4月11日盖德、三班公社降雹,大如鸡蛋小如指,大小麦、马铃薯、早稻秧苗、屋瓦受灾。
  1972年4月18日,南埕、杨梅等8个公社下大雹雨,雹最大的有二、三斤,其中南埕公社西山大队受害最严重,民房损坏41座,水稻、甘薯等作物受灾。
  1978年4月1日凌展,三班公社雷阵雨夹带冰雹,重灾区有儒坑、岭头、锦山3个大队。4月2日汤头和城关附近6个公社下冰雹最大达2斤,其中格中大队受害最重。
  1975年3、4月,葛坑等5个公社降雨雹,大如蛋。
  1977年5月7日,九仙山降雹,伴强风雷阵暴雨,雹粒最大20克。9月,九仙山再次降雹。
  1978年7月5日,城关附近降雨雹,大如鸡蛋。民房、稻禾受损严重。
  1980年3月4日雷雨冰雹粒重1~2斤,浔中、三班公社受害。4月29日,城关溪南降雹。7月24日浔中、葛坑、聂碧、三班、溪洋公社降雹,雹粒大如鸡蛋。
  1981年2月13日午夜,赤水、浔中、美湖狂风暴雨夹冰雹。14日下午再遭冰雹袭击,降雹时间短,风力强(个别地方伴有龙卷风)范围广、来势凶,损失严重。4月29日凌晨,浔中、霞碧、美湖、葛坑、水口、雷峰、城关等公社(镇)再遭冰雹袭击。
  1983年6月19日,赤水、上涌、溪洋、汤头等公社受冰雹袭击,仅东里大队瓦片就损失20万块。
  1986年6~7月遭受冰雹、暴雨灾害,夏粮减产180万斤。
  第五节 寒害
  倒春寒 3月21~4月10日连续3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12℃造成早稻播种期烂种烂秧。1960~1985年共出现26次,平均每年一次,最长连续7天(1965、1976、1979年)。
  五月寒 5月21日~6月20日连续3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20.0℃。危害早稻孕穂期孕穗溉浆,致空壳秕谷。1960~1985年共出现16次,年平均0.6次,其中11年没有出现,最长连续7天。最早出现在6月2日,最迟6月21日。
  秋寒 秋季第一次出现连续3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20℃。危害晚稻齐穂穂,致使晚稻空瘪率增多,甚至绝收。平均开始日期为10月6日,最早出现于9月15日(1966、1967、1978),最迟出现在10月17日(1968年)。
  德化城关地区5~6月候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五月寒”不太明显;800米以上地区通过20℃的时间在5月第6候以后,“五月寒”较严重。
  800~1000米高度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平均日期为5月6日~6月14日,保证率达80%以上的安全期在5月16日~6月24日。
  1952年11月10~15日和12月1~4日连续大风和寒湖,冻死耕牛35头。
  1953年2~3月,春寒。
  1954年冬至1955年春三次大霜冰,全县甘薯苗损失过半。
  1957年1月寒潮,是几十年来较为严重的一次,气温突降至零下3~4℃,损失严重。
  1959年早稻下种期,春寒。
  1959年冬至1960春,陆续出现浓霜,马铃薯等遭冻害。
  1962年冬至1963年春,不断发生霜冻,伴随千早。
  1971年10月9日强寒流南下,气沮骤降,造成双季稻减产,部分绝收。受害面积3.7万亩。
  1972年2月10~11日低温、霜冻(11日最低气温一1.9℃),早种的马铃薯均受冻害。2月28日~3月4日又连续低温箱冻,马铃薯受害面积达3500亩,占总种植面积85%以上。4月17日再受寒流侵袭,全县水稻烂种4万余斤,秧苗1600余亩。
  1975年12月12~14日,戴云山大雪,气温下降到零下10℃;石狮岐顶峰积雪深30~60厘米,林木尽结冰。城关积雪深12厘米,冻死猪牛羊,公路交通受阻,电讯中断,大量林木、毛竹被积雪压折,蔬菜冻死。
  1976年3月18日,强寒流南下,全县谷子烂种40万斤。
  1979年春,寒流南下,全县谷子烂种和烂秧1万余斤。
  1981年5月26日,寒流侵袭,全县早稻损1失面积近4万亩。
  1982年,发生五月寒和秋寒,早、中稻受损害。
  1983年1~4月中旬,日照时数比1982年同期少226小时,气温低1。5℃,暴雨、冰雹为灾,气候异常,致早稻烂种、烂秧、死苗3.8万斤,甘薯育苗烂种6万斤,绝收小麦300亩、马铃薯3万亩,春大豆烂种40%,且有耕牛等牲畜死亡。
  1986年9月16日~20日低沮,比往年提前16天。
  第六节 雷暴害
  德化县雷攀,平均始于3月上旬,据气象部门记载,最早出现于1月3日(1985年),最迟在3月30日(1967、1971年);冬雷一般结束于10月下旬,最早是1967年9月11,最迟是1977年12月30日,年平均雷基雨日数71天,最多96天(1975年),最少50天(1965年),九仙山略多些,一年中以7~8月最多,月平均在14天以上,11月至次年1月最少。一日雷暴多发生在14~18时之间。
  1967年,九仙山气象站1名工作人员遭雷击牺牲。
  1986年6月17日,南埕乡连山村耕牛1头被雷电击死,一村民房屋柱被击断3支,电厂电杆被击断5支,又一村民在种地瓜时被雷电击伤。
  第七节 山崩 滑波
  民国15年(1926年)四月间,Y中乡英山村英山宫后山坡崩裂、滑坡,泥浆淹没青云堂,死5人,伤8人。裂沟有的深似井,喷出白色泥浆数十天。
  民国30年(1941年)五月初七日夜,暗林口、土坂地裂滑坡,蛟洪为灾,泥石冲塌房屋,人漂没者甚多,甚至西门城垣亦被冲倒。
  1970年4月13日4时10分,浔中公社丁墘大队19生产队阳坡厝发生严重山崩,塌下土方约一千多立方米,埋没房屋1座,压死15人。
  1984年6月21日阴,有小雨,赤水公社湖岭大队公路大塌方,压死砍柴农民3人,重伤7人。
  第八节 兽灾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乡村黑虎四出,白昼到窗户下咬人,甚至有全家在夜间被害的。
  明熹靖四十一年(1562年),田鼠一亩田多至数千只,春食秧,冬食谷,田埂皆成鼠路,草因之不生。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城郊的在坊里、新化里,老虎白昼四出,闻人声随至,不上一个月咬死百余人。同年冬,虎在梅上、梅中等里咬人甚多,至二十二年(1683年)虎灾才停。
  清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石杰社溪边乡,老虎白昼咬人,梅岭窑一时被害三命,牲畜被害甚多,傍晚,人们纷纷闭门避虎,至冬虎患乃息。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虎身长尾短、毛赤,虎纹豹首,两只相随,日噬数只牛,历四、五年之久,咬人数百。
  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石厝乡虎灾,吴某父弟上山掘笋,同时被虎咬死,牲畜多被害。
  民国24年(1935年),四月中下旬,三班岭头牛羊被虎咬死十余头。
  民国28年(1939年),东区野猪为灾。无论高山平地均三五成群,肆无忌惮,大片甘薯遭其蹂躏。
  民国30年(1941年),朱紫、上亭等村猛虎白昼咬人。
  民国35年(1946年),县城内虎噬猪。11月1日午夜,虎入塔雁街米商曾某家猪栏噬猪一头,人闻声尽力喊叫,虎即逃走。
  民国36年(1947年),县西南部乡村发生虎患,人被噬者颇多,村民谈虎色变,凡耕耘山田及行旅来往须成群结队,才敢出行。
  1952年,虎踪遍全县,耕牛及猪被咬各200头。山猪也经常糟踏农作物,尤以六区民主乡(岭脚)、光明乡(涤头)、和平乡(杨梅)一带损失最为严重,麦田被糟踢百余亩。
  1953年,老虎伤害牲畜、山猪糟踢作物,损失不少。县组织打猎队指挥部,发动群众共打死老虎8只、山猪数只。
  1954年,亭坑、八逞、湖坂、朱地、苏洋、雷峰、格头、上春一带山猪、猴子为害,农作物受损害。
  1985年,田鼠成灾,八、九月间水稻、蔬菜受灾。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