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务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务活动
分类号: B97
页数: 2
页码: 1326-13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基督教教务活动的发展历史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基督教 教务活动

内容

基督教在晋江县的传播是与教会创办学校、医院同时进行的。清代重科举,但教会兴学校,教授新学,开社会新风气,深受社会人士赞许。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立“闽南基督教长老会教育会”,有章程8章23条。教会办学校、办医院,成为教务活动的重要部分。
  晋江县最早的教会学校,是光绪五年安海教会创办的西隅小学,民国6年(1917)改名铸英小学,并增办圣道女学。
  光绪十六,牧师许声炎在金井开办义塾。光绪二十四年改名毓英学堂。光绪二十六年更名慕仁女校,后改玉英女校。民国25年,该校附设简师班、初中班、汉文班以及幼稚园等。该校以办学严谨,名扬海内外。民国37年,开办毓英中学。
  光绪三十四年,金井教会又开办深沪东安匡闺女校;民国元年在衙口设学校和讲堂;民国3年在玉湖设学校兼讲堂;民国7年在伍堡办慕贞女校及毓麟女校;民国22年在西塔村办平民学校兼讲堂。此外,教会在金井附近的石圳、溜澳、围头等地,也创办女校。
  光绪二十六年,石狮教会创育龄小学及育龄女校。1952年,县政府把育龄等4所学校收为公办,合并为石狮小学。
  光绪三十一年,英国人安礼逊创办培元中学、小学。高中称一校,初中称二校,小学称三校,还有在石狮的四校。
  光绪三十年,钱仓教会开办慕蔺女学,后改名毓俊小学,民国21年并为钱仓小学。
  民国2年,蚶江教会开办培正小学。
  民国3年,永宁教会倡办育元小学,又兼办妇学。民国22年,教会人士周永年办毓真小学。
  民国3年,陈埭教会开设育仁小学,后改名为求聪小学,即现今求聪中心小学。
  民国6年,青阳教会开办求贤小学。
  民国15年,五陵教会开办张林小学。
  在基督教会创办医院方面,最著名的是光绪七年英国传道士兼医生颜大辟在泉州连理巷创办的惠世医院。光绪二十七年,又在西街裴巷建女子医院。此外,被颜大辟认可的基督教徒创办的医疗诊所在泉州城内的有黄中流创办的辟生堂,苏年福创办的流生堂,苏天赐开办的纯仁堂,吴祝三设立的祝三医局和陈振辰创立的南生医院。此外,还有何大年创办的永惠医院。
  晋江基督教会为对闽南广大乡村的文盲传播基督教,创造白话拼音。英国长老公会宾为霖牧师和美国归正教牧师合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略加改变,缀成23个字母,以后增加1个擦音字母,共24个,联缀切音,凡属闽南方言,均可拼读。他们随即以白话拼音翻译《圣诗》、《圣经》。只要记住这24个字母,原来目不识丁的教徒,不出1个月,便可读《圣经》了。
  清代,晋江县流行女子缠脚的陋俗。教会反对妇女缠脚,基督教徒家中的女孩不再缠脚。
  晋江为著名侨乡,每有婚丧喜庆等事,都较为铺张浪费,积习所至,争相效尤,流袭成风。民国23年,衙口、金井、深沪教会组织风俗改良会,由许声炎牧师之子许志泽牧师为改良会主席,到英林、前港、衙口、寮内、深沪等地宣传,影响颇深。1988年,晋江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晋江县基督教协会,共同制定《信徒婚事须知》《信徒丧事须知》,信徒按照“须知”规定,操办婚、丧、喜、庆,简朴而隆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