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宗教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宗教活动
分类号: B94
页数: 2
页码: 1320-13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佛教的宗教活动发展。
关键词: 晋江县 佛教 宗教活动

内容

早在西晋,晋江下游即有佛教寺之创建。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到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此后1000多年,佛教随着晋江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广泛传播,在历史上影响颇为深远。明清以来,晋江县的佛教与民间信仰逐渐混合,菜姑大量出现,以至如今晋江县的佛教寺院住持,菜姑占一半以上。在历史上,晋江县的佛教僧人远走日本、星洲、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传教、创建寺院,他们又在外国募捐,回国修缮寺院,对晋江的佛教振兴起了巨大作用。
  宋代晋江佛教尤盛,至今仍保持着僧人创建的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安平桥等。元代,亦黑迷失在《一百大寺看经纪》碑所列晋江就有17座著名寺院。本世纪50年代,发现一方泰未尔文碑,记载元至元十八年(1281),泉州港主(南印度人)挹伯鲁马尔,创建一座乌帝耶佛庙在城里。《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晋江城里居民“为偶像教徒”。元代晋江佛教之盛,影响及于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如晋江出土的古基督教石碑上文字有“侍者长”、“大德黄公”、“非佛后身,亦佛弟子”、“兼兴明寺住持”等。“侍者”、“住持”、“大德”、“弟子”、“佛”等,皆佛教词语。还有,古基督教碑刻的飞天雕刻艺术,大都是头戴僧帽,双手合十,趺坐,耳长垂肩。婆罗门教(印度教)寺庙石碑则刻有“御赐佛像”4字,可见婆罗门教的主要神祗湿婆亦称佛。摩尼教原是不崇拜偶像,草庵所祀的摩尼,不但雕成石像,还称摩尼光佛。
  本世纪20年代至抗战初,晋江县推行佛化运动,出现了居士佛教。随着晋江佛教协会的建立,成立佛学研究和佛学教育机构,举办弘法活动,对佛教在晋江延续起了作用,同时亦扩大了佛教在晋江县的社会影响。据1949年统计,晋江县住有出家徒众的佛教寺院有83座(包括小庵堂),另外佛教教徒住原系道教的宫庙85所。1951年市县分治后,县属有出家教徒住持寺庙97座,其中佛教寺庙42座。
  晋江县佛教的世俗化,对佛教得以在晋江县的延续作用颇大,亦对晋江县地方的民俗起着重大的影响。晋江县民间信仰中,影响最大的要算观音菩萨。佛教教徒相信,观音“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故民间都喜欢奉祀观音“佛祖”,以求得到“息灾、增益、敬爱、降伏”。
  晋江佛教的世俗化,使得许多民间神庙被改造为佛寺,而佛和杂神并祀的现象更为普遍。近代佛教教徒改造了不少祀杂神的寺庙、亭、庵、堂。如金井福全村的祗园堂、安海的复兴堂、池店华洲的朵莲寺、清濛的青龙寺、紫帽山的金粟洞、石狮松茂村的慈音寺、龙湖檀林村的福林寺、内坑的古山寺、英林的普尼堂、石狮钞坑村的泰亨寺、池店东山村的修莲寺、陈埭庵上村的福莲寺、深沪科任村的西安寺、池店溜石村的清莲寺、青阳竹树下的龙寿寺,池店新村的庆莲寺,永宁塔石村虎岫寺、罗山苏内村的草庵,以及扩建的大华岩寺等,这些寺庙庵堂,大都被改造为祀奉观音菩萨及三世尊。而几乎所有的小庙、庵堂都并祀杂神,成为当前晋江佛教寺院、庵堂的特色。
  因为佛教的世俗化,人们礼拜观音十分方便,而住寺庙菜姑、僧人也可以通过做佛事或贩售金楮、香烛、解签、添油、题缘、拜忏等,获得经济收入。而且不少寺院,如安海龙山寺、塘东西资岩寺、龙江寺、庆莲寺等的重修,大都依靠信众捐助。
  晋江县的佛教建筑艺术,有的则是全国著名的。如城里开元寺的百柱殿中屋梁上的飞天雕刻,镇国塔、仁寿塔、石湖六胜塔,以及塘东西资岩、东石南天寺的石佛雕刻等,在建筑、雕刻艺术方面都是瑰宝。而镇国塔基座的38幅佛传图,则是典型的晋江地方化了的佛教艺术石雕。宋代僧人创建的安平桥,是古代世界最长石桥,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此外,明末清初晋江僧人赴日本传播佛教,为黄檗宗在日本传播奠定基础,以致现今日本佛教黄檗宗代表团多次来开元寺朝拜。而近现代的晋江县僧人、菜姑,则不少南渡星、马、菲诸国传播佛教,他们又在外募资协助家乡兴建修缮佛教寺院。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