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5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15
页码: 1307-13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佛教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宗教 佛教

内容

第一节 传播
  佛教传入闽南甚早。据《名胜志》载,晋江流域最早的佛教寺是延福寺。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建于丰州城西南,距九日山2里许。唐大历三年(768),移寺址于九日山下。南朝时,印度高僧到延福寺翻译佛教《金刚经》。据《泉州府志》记,宋朝曾会修寺碑铭云:“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520—527)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正了义,传授及今,后学赖也。”
  唐代,晋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垂拱二年(686),泉州城区建莲花道场(今开元寺)。晋江置县后创建的著名佛教寺院有开元寺、镇国东禅寺、青阳的法云寺等10所。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唐大中八年(854)的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唐末,黄滔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铭》,记载开元寺的历史、传说和兴旺情况。
  五代,王审知治闽,崇尚佛教,在闽中建佛寺267座。王延彬治泉,捐田舍宅大造寺院54座,在晋江县所建佛寺中较著名的有承天寺、水陆寺、崇先广教寺和灵秀山的空相院等11座。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的立姿石观音雕像。泉州文管会保存有纪年为南唐保大四年(946)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
  晋江县佛教的传播,虽然受唐会昌武宗“灭佛”之打击,其传播仍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会,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佛学体系。各家宗派学说竞立,汇成卷帙浩瀚,内容深博的佛学经藏,研究佛学思想的风气大盛。如县城开元寺唐代的开山祖师匡护,善讲《上生经》,听众“骤致千人”;寺僧会音“精通内典,广传《法华》、《上生》二经”;释叔端,学通《唯识》、《维摩》、《俱舍》诸论,学识渊博,著有经论数十卷。其门下弟子道昭,深通《唯识》,著作《真师唯识论解》80卷,时人称为“唯识大师”。据开元寺《紫云开士传》记载,唐与五代,仅开元寺门下就有各派佛学宗师34人,其中以禅、净土、唯识和南山律宗为最盛行。
  宋代,晋江县唐、五代遗下的较大规模佛寺得到重修,且新建佛寺26座。其中较有名的是崇福寺、南天寺、法石寺、南华寺和虎岫寺(道庙改建)。宋室南渡,经济拮据,大量发卖道牒,放开度僧的限制,出家僧尼人数遽增,仅县城里几座规模较大的寺院,住寺僧尼总数就达七八千人,因而保持“泉南佛国”的称誉。泉州开元寺中的水陆寺,保存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六角形陀罗尼经幢构件,为僧人元昭、宗美所撰立,还有天圣九年(1031)的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而泉州承天寺尚保存有淳化二年(991)和天圣三年的加句灵验佛顶陀罗尼经幢。这反映北宋晋江佛教的兴盛。
  宋代,晋江的佛教宗风尤盛。有不少高僧、宗匠,在与宋儒的佛、儒论争中,做出重大贡献。南宋的新儒学者,大量摄取佛学精华融入理学体系。自从朱熹在晋江倡导义理之学后,研究理学之风大盛,出现不少理学名家和论著。因此,有些佛学宗师在学佛的同时,又兼通儒术,以便与儒家争辩抗衡。如开元寺僧定诸,“学佛而儒术兼通”,与当时名士曾会友善,唱酬诗篇,收入《群乘》。僧宗达善世学,有诗名,主张“正心诚意”的理学家两知泉州的真德秀,对他很推崇。又如招庆和尚,为人说法,或引用儒家经论,或演绎老庄道学,无不通达。
  宋代晋江的佛学在与儒家争论的同时,不同宗派的学说也开始互相融合,渐趋统一,并逐渐以禅、净二宗的简易法门为指归。故皆称为“简易法门”。此后,两宗又再趋统一,提出“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的禅净双修。他们抛开文字传教,推行简易修持,容易为缺乏文化而又要求信仰的广大民众所接受,因而受到人们普遍的信仰和崇奉。佛教也因此蜕变为满足人们“有求必应”的现世利益的精神寄托,并与晋江县民间世俗的杂神信仰相混合而逐渐走向世俗化。如开元寺拜庭的两座绍兴十五年(1145)建的婆罗门教式石佛塔,左边1座的须弥座上刻“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二座,同祈平安”。此即为宋代佛教世俗化的物证。
  元代,晋江的佛教继续世俗化。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收并蓄态度,在泉州(晋江)出现世界各大宗教自传共存的盛况。《元典章》记载,按元朝制度,僧人可规避差役,且僧人在“朝贺班次”及“于祝圣处祈祷”均排前列。至元二十九年(1292),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等率军征爪哇、从后渚港放洋,无功而返,受到“杖责”和“没其家资三分之一”的处分。为此,亦黑迷失在晋江城里“特发诚心,谨施净财,广宣梵典”。他于延祐三年(1316)给所施舍的全国佛寺,刻立《一百大寺看经记》碑留念,碑中提到受施舍的泉州路(包括晋江县)著名的佛教寺庵接待有承天寺、崇福寺、光孝寺、北藏寺、大开元寺、水陆寺、法石寺、积善寺、西禅寺、香积寺、招福寺、封崇寺、明心寺、清源洞、齐云洞、楞伽寺和延福寺17座。僧人和教徒又自建弥陀岩(1364)、碧霄岩(1292)、六胜塔(1336—1339)。承天寺保存有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佛教石炉,炉盖刻:“泉城孙府前,信士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与十方檀信同发诚心,共成佛果,喜舍朝天炉入于灵应禅寺,永充供养。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这是元代晋江佛教世俗化的物证。
  明清两代,晋江县佛教进入衰微的时期。统治者对佛教虽没有明显的贬抑,但重视与支持却大不如前。明代中后期,泉州地方政府不仅听任豪强势族侵夺寺产,甚至“奉例变卖”寺产以充“兵饷”。明嘉靖前,晋江县共有寺产98顷又8.3亩,后被官府奉例变卖,连同其他侵损的寺产达87.15顷,剩下的11顷多,又先后被“豪强和悍恶佃户吞占”,以至寺产荡然无存。加以官府苛征,“饷额在寺,法重僧逋”,迫使不少寺院“僧亡寺废”。清代,地方政府对寺院的建立和寺产的数额都有严格的限制,影响佛教寺院的发展。
  从明初至清中叶的460多年间,晋江县仅建寺院9座。然而毁于明末清初的“倭患”和“迁界”的寺庙,却多达20多座,其中建于唐宋间的古寺被毁的就有法云寺、方广寺、崇真寺、普照寺、广教寺、安福寺、龙兴寺、报恩寺等。此外,还有废于清代中后期的寺院,如镇国东禅寺、竺细庵等。
  清末以来,晋江县佛门兴起一种寺僧收度女众带发出家弟子(菜姑)的新事。按佛教规定,女众要求出家,必须由尼僧为其落发剃度。但近代以来,闽南一带已少见有落发出家的尼僧,只由寺僧按收度在家女居士的规仪,受以“三皈五戒”或“菩萨戒”,即可让其出家住寺,并穿起袈裟,参与世俗的佛事活动。这些菜姑大都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文化素养低,宗教意识淡薄,但对神佛的信仰却很专诚。
  民国初年,晋江社会上曾兴起一股破除迷信,驱逐僧尼,没收寺产,兴办新学的风潮,晋江佛教也受到波及。其时,京、沪一带佛教界人士正在开展佛化运动,晋江县佛教界一些较有见识的僧俗人士,邀请京、沪著名高僧和居士来晋江县讲学弘法,发起佛学革新运动。佛化运动不仅使晋江佛教界人士受到深刻的佛学教育,也使社会各界人士改变原来对佛教的偏见。甚至有些知识青年,包括原来破除迷信时反对佛教的青年,先后皈依佛教,成为佛教居士,从此,晋江出现佛教居士。佛教居士积极配合晋江名僧转道、性愿、妙月诸大师,开展佛化运动。民国30年(1941),召开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有会员793名,寺庙149座。又创立佛教研究和佛学教育机构,组织多种形式的弘法活动,举办各项“利乐众生”的公益事业,如重兴寺院、整顿寺规,创办开元慈儿院、鹦山义务小学、崇福寺义诊施药处等。
  晋江的佛化运动曾得到全国著名高僧太虚、圆瑛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以后,又有高僧弘一法师来晋江住锡弘化,晋江的佛教又出现新气象,但这一盛况只维持到抗日战争期间。抗日胜利后,南洋交通恢复,晋江佛事活动盛行。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1年,成立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合作化期间,寺产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菜姑有的入社务农,有的参加工作。1954年,全县有住众的寺院庙堂79座。1958年“大跃进”期间,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晋江县有些地方提出若干时日“创造无宗教区”的口号。动员寺僧、菜姑还俗,同时采取并寺集中的办法,把未还俗的出家徒众,集中在指定的10所寺庙居住,并开办制药厂,让他们参加劳动生产,自食其力。“文化大革命”中,佛教被视为“四旧”而扫除,教徒被当作“牛鬼蛇神”而“横扫”,法器被捣毁,寺庙被砸或被占用,僧人和菜姑被赶出寺门。
  1978年12月以后,国家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和贯彻,晋江县被破坏和占用的寺庙,全部退还,有的还进行修建或扩建。“文化大革命”中被驱赶还俗的僧人和菜姑,又回到寺庙住持,并收度一些知识青年出家住寺。1982年后,晋江地方政府先后批准开放龙山寺、南天寺等10座佛教寺院。这些寺院大都得到全面的翻修和扩建。1984年2月,在泉州开元寺成立晋江县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原泉晋佛教协会),同年6月,在安海龙山寺正式设立晋江县佛教协会,会长静心。1985年,晋江县有住众的寺庙44座,102人。其中比丘13人、比丘尼6人、菜姑83人,受戒者61人。
  晋江和泉州在中世纪曾一度成为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与日本的佛教交流尤为突出。近代以后,晋江县有些寺僧南渡东南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衍传中国佛教的基地。
  一、日本
  唐天宝间(742—755),晋江超功寺僧昙静,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清顺治十二年(1655),开元寺僧木庵应先期到日本的本师隐元和尚之召,率慈岳、喝禅等僧人,从安海港放洋赴日本长崎。康熙三年木庵继承隐元,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在日本建10座寺院,成为日本禅宗三大派系之一。追随木庵东渡的法嗣有喝浪(俗名黄广官)和尚与雕佛师范道生,都是安海人。如今日本黄檗宗万福寺有分寺500多座,信徒2.5万人。1979年、1983年、1984年和1986年,日本黄檗宗组团来开元寺朝拜,有些人还能用闽南语言诵念佛经,可见木庵对日本宗教文化影响之深远。
  历史上日本亦有僧人到泉州。南宋嘉定十年(1217),庆政上人随泉州回航商船到泉,在开元寺学法,回国时带回泉州开元寺版《崇宁万寿大藏》等两部宋版《大藏经》,迄今仍珍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咸淳三年(1267),日本法师大拙祖能,率数十僧人到开元寺学禅,回国后在楞岩寺讲学,从学者达3万多人。
  二、新加坡、马来西亚
  清末,安海龙山寺僧转武在新加坡首建龙山精舍。民国2年前后,转道、瑞等、转岸前赴星、马。抗战前又有转逢、宏船、广洽、觉林、开论等赴星洲。1949年前后,有常凯、广义、广净、广余、广周、觉悟等僧人到星洲。此后,于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赴星、马的晋泉僧人有妙灯、晴晖、广安等人。
  晋泉旅居星、马的僧人,于所在国建寺院,办教育,广渡信徒,弘扬佛法,为促进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和团结星、马各民族不同教派,发挥巨大作用。其中较负盛名的高僧有:
  转道在新加坡与瑞等、转岸合建普陀寺,并任天福宫主持,举办义诊,被誉为“儿科活佛”。民国10年,在光明山建普觉寺,为星洲十方丛林。民国17年,在星洲组织中华佛教会,任会长。民国23年,组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民国27年,创办英文佛教会。为中国佛教在新加坡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为重兴和重修泉州开元寺作出巨大贡献。
  广洽为僧瑞等门徒,20年代出国居星洲龙山寺。曾任新加坡佛教会总会长,筹办文殊中学、弥陀学校(原龙山学校)。
  常凯民国36年南渡星洲。1951年,创办中华施诊所,被誉为正骨科“医圣”。1958年,在自建的伽陀精舍开办国术及中医正骨科研究班。1960年任星洲佛教总会弘法副主任。1987年,代表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回国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
  宏船在槟城建香林寺,兼任普陀寺住持。曾连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任世界佛教僧伽会主席,创办施诊所和文殊中学。80年代以来,对重建泉州承天寺、庆莲寺、安海龙山寺贡献颇大。
  广义原为泉州开元寺监院,1949年飞锡星、马,曾任妙香林地藏寺住持,自建华岩精舍。
  广净原为泉州开元寺僧,1949年南渡星、马,居妙香林地藏寺。1952年任龙山寺监院,创办弥陀学校,创建龙山寺福缘慈善基金会。80年代以来,对家乡雪峰寺、承天寺、开元寺的重修,做出重大贡献。
  妙灯1957年赴星洲,主持修建普济寺,协建文殊中学,组建佛教居士林,历任星洲佛教总会副主席,兼理财务,主讲光明山卫塞佛理讲座,为佛教居士林佛青弘法团导师。倡办泉州佛学苑,捐修南安雪峰寺。
  晴晖1957年南渡,住锡普明寺,协办施诊所,任该所理事,协办弥陀、文殊、菩提等3校,任各校董事。1987年,捐资助办泉州佛学苑,助修南安雪峰寺和惠安平山寺。
  广余40年代卓锡南洋,主持重建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兴建普光寺,创办佛教学校。
  晋泉住锡星、马僧人,大都在居留地建寺,作为海外弘扬佛法的基地,计有大小寺庙20多座。
  龙山寺宣统二年(1909),僧转武建精舍。民国14年,瑞等扩建为龙山寺,为新加坡首刹。
  普陀寺民国2年,僧转道建。历任住持有转岸、广懿、广周等人,宏船法师曾任方丈,广纯为当家。
  普济寺1949年,僧转解建。1960年,妙灯为监院。1979年,改称普济佛学研究院。
  普觉寺民国初僧转道建。圆瑛、真任相继住持。30年代末期,宏船为主持。1966年,举办水陆大法会,台湾、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僧伽数千人云集。
  普明寺抗战前夕建,僧广洽、晴晖曾任住持。
  詹葡院僧广洽建,为净修之所。
  华严精舍僧广义建,自任当家。
  伽陀精舍僧常凯建。
  马来西亚方面,也有晋泉僧人创建住持寺院,如;
  槟城妙香林地藏寺抗战前僧转道建。圆瑛曾任方丈,广洽、广净曾任主理,妙灯、广余相继主持。
  吉隆坡鹤鸣寺僧广余为主持。
  此外,晋泉僧人还在马来西亚建巴生的龙寺、新山的宝莲寺和芙蓉观音亭等。
  佛教总会1950年,为新加坡的晋泉僧人宏船、常凯、广洽、广义、广净等倡办,致力社会福利和文化教育事业。如定期举行佛学理论讲座,创办菩提、文殊、弥陀学校和女子佛学院,创办《南洋佛教》月刊,南洋佛学书局。此外,还有长青佛教文化服务社、菩提迦耶、佛教居士林、大觉寺和昆卢寺等佛经流通处。在社会福利方面,创办佛教施诊所、佛教群肃毒辅导组、佛教总会义山、大悲安老院、慈恩林老人院和万佛堂养老院等。
  三、菲律宾
  民国26年,原泉州开元寺监院僧性愿赴菲,扩建大乘信愿寺。邀请晋泉僧人如满、瑞今、觉定、善契、妙钦、妙诀赴菲。抗战后,又有广纯、善戒、瑞耀、妙戒、心理等飞锡菲国。1950年,又建华藏寺,50年代,有道津、传诲和李心莲菜姑等赴菲。在卓锡菲国的出家徒众中,有一部分为菜姑。她们募建佛寺,开办学校,募资回国建佛寺等,做了大量工作。
  性愿在泉州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和鹦山义学。抗战后,重建泉州百源铜佛寺和南安大慈林。1950年在菲创华藏寺,建能仁、善贤佛教学校,支持在家弟子陈珍珍居士创办觉华佛学苑。
  瑞今晋江东石人,曾任养正僧学院院长,协办《佛教公论》杂志。民国37年,渡菲国任大乘信愿寺住持。1957年,协办能仁中学。在菲国建圆通寺为女众道场。多次率团参加世界性佛教会议。创菲国佛教慈赠会。19811年,任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和世界华僧会荣誉主席。捐修晋江祖堂佛寺。
  张文莲民国28年赴菲,建宿燕寺。1987年,在晋江宿燕寺创文莲姑赠药处。
  瑞妙尼与李心莲姑1957年赴菲国,合建灵鹫寺。后瑞妙尼赴檀香山玉佛寺当住持。
  晋泉赴菲佛教徒在外建寺,一般沿用家乡佛寺名称,较著名的有:
  大乘信愿寺为菲首刹,性愿建,瑞今任方丈。
  普济寺瑞今建,广纯任当家。
  普陀寺心理为住持。
  福泉寺传贯为住持。
  崇福寺元果建。
  灵鹫寺李心莲、瑞妙尼建。
  宿燕寺张文莲姑建。
  海印寺元敬姑、正义姑建。
  莲华寺妙树姑、宗道姑建。
  天莲寺秀琴姑建。
  隐秀寺清和姑建。
  观音寺桑莲姑建。
  晋泉佛教僧众海外传教,除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外,其他如印尼、美国,以至香港、澳门等地都有其足迹。如元果在香港建福慧精舍,并任香港佛教总会副会长;印尼的灵山寺、极乐寺、普门寺都有晋泉僧人住锡;美国檀香山玉佛寺、洛杉矶的观音寺、华盛顿的觉林精舍,都有晋泉僧人住锡。
  第二节 教徒
  佛教徒向有“四众弟子”之称。四众即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若把落发前在寺院修持苦行的“行者”加进去,则合称为出家“五众”。晋江县另有一种全国仅见的女众出家形式,称为“菜(斋)姑”。她们不按佛制拜尼僧为其削发剃度出家,却拜僧人为皈依师,按僧人收度在家居士的规仪,授以“三皈五戒”或“菩萨戒”,即带发出家住寺独身修持。清末民初以来,晋江县僧人收度菜姑出家之风盛行。据民国30年(1941)的资料统计,全县70—80%的寺庙都有菜姑住褡,总人数超过僧人七八倍。
  在家学佛的男女二众,梵语男称“优婆塞”(清信男),女称“优婆夷”(清信女),俗称男女居士,即居家奉佛之士的简称。佛教居士一定要拜僧尼为皈依师父,由其正式履行“三皈五戒”规仪,并按规戒在家持修学佛。民国初年,晋江佛教界开展佛化运动,有许多知识界人士皈依佛门,晋江开始出现居士佛教。明清和近代,晋江县有不少佛教僧人、菜姑和居士,他们在本地组织佛教社团,弘扬佛法。
  一、僧尼
  (一)出家。唐宋时期,要求出家得先投拜一位依照师父,在寺中披发服杂役,称“行者”。经三年一次度僧期限到来,再报请官府甄别、批准,并通过僧试合格,登记入籍,发给度牒,然后正式剃度出家。最后,到官府指定的传戒禅寺接受比丘或比丘尼戒,领取戒牒,取得合法僧尼资格。宋末与明初,官府曾一度滥发空白度牒,因而出现寺僧滥收僧徒现象。迨至乾隆十七年(1752),取消官府“试僧”、“给牒”的度僧制度,放任寺僧自由度众。晋江县两派僧团,为蕃衍本派弟子,竞争度僧,以致出现佛门泛滥现象。
  近代以后,晋江本地出家人越来越少,现有寺僧大半来自外县或外省。这些寺僧的出家成分和动机较复杂,除一部分出身佛教家庭,或生后多病,或父母许愿从小将其送入佛门,或半路出家(包括破产农民、商人、游民、失意文人和政客)。他们出家手续简便,只要教徒介绍,投拜一位寺僧作为依照师,便可剃度出家。再由依照师按本宗派的辈份字序赐给法名,便可住寺随众学习佛事经忏和佛门规仪。清末以降,晋江未见女众削发出家的尼僧,偶有所见,也是客籍过往住褡的。要求出家的女众,则拜寺僧为师,受“三皈五戒”,即可带发出家,称“菜姑”,她们不在僧尼之列。近代闽南开坛传戒的禅寺有开元寺、承天寺和南安雪峰寺。最近一次是民国37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受戒僧尼要在头顶炙灼十二点香疤,称为“蘸顶香”,作为受戒标志。
  1980年后,地方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允许信徒出家自由,但要求按原来的佛教规制,对出家资格和条件审察,还补充规定要年满18岁,出于自愿,并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还规定可以自由还俗。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上通过决议,废除汉僧受戒烧香疤的旧习。
  (二)宗派。晋江县佛教僧团,长期存在着临济、曹洞两大派系。两派都属南禅支脉。南禅于唐末分为南岳(又分为临济、沩仰两宗)、青原(又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两系。宋初,两派的嗣法宗师大都为福建人。如南岳的怀海为长乐人,其嗣法弟子黄檗为福清人,青原法系宗师义存为南安人。南宋淳祐间(1241—1252),义存裔孙樗拙和尚,在南安建小雪峰寺,培养许多高僧。元末明初,临、曹两宗在闽南一度衰沉。明崇祯间(1628—1644),临济一脉再度兴起,泉州大开元寺传承临济黄檗法系,重振法门。清初,开元寺僧木庵,追随隐元和尚,从安海出发,东渡日本传教。曹洞一系,亦于明末清初,由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开山元来、元贤等法师大力阐扬,得以传至今日。
  近代至今,晋江佛教的临、曹两宗,参修法门早已互相渗透,但门户分立之见仍很严重。他们竞相收度出家、在家、菜姑等弟子,都以本系偏列辈份的字序命名。如晋江县近代临济派系有“转、瑞、广、传、道、法”诸字序,传至现在,以“广、传、道”辈份居多;曹洞派现有两支脉,一支以妙月的“妙”字为字首,有“妙、福、元、常、理”等字辈,现在以“福、元、常”诸字辈居多,另有一支以“性愿”的“性”字辈为首,有“性、觉、妙、真、如”诸字辈。让人们一听法名,就知道其所属宗派和辈份。
  临、曹两派都有自己派下所属的寺庙,如崇福寺作为曹派的祖堂,地方小寺庙大都成为传承派系弟子的地方。不同派系寺院,除祖堂有不同敷设外,法堂敲打各种法器,也有不同节奏和规仪。
  (三)生活。大禅寺是僧团集居修道的处所,又称十方丛林,即各地游方的僧人都可以挂单住褡。原晋江县城的大开元寺,在全盛时期常住僧人以千计。此外,承天寺、崇福寺,虽不属十方丛林,但也是本宗派僧团常住寺僧集居修持的大禅寺。闽南各地丛林禅寺,一直沿袭宋代怀海和尚制定的《丛林清规》(或称《百丈清规》)。《清规》对僧人的组织、管理和生活礼轨都有严格的规定。如规定住寺僧人,每日要上殿(早晚课诵)、坐堂(法堂参禅)、诵戒、拜忏等,又强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守则。清初,僧官对寺僧的服饰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僧众只能穿鼠灰色的布衣,住持穿褐色的布衣,举行法会时穿绯红色的袈裟。近代以来,晋江县寺院已不再谨守《清规》,除早晚课诵和偶尔举行的“打佛七”修持活动外,其他生活规仪都已废弛。
  晋江县乡镇有许多小寺庙,通常住僧3—5人,大都为本家师徒或师兄弟,他们没有《清规》的约束,日常礼佛课诵修持,随个人自我德行道心安排。他们的生活来源各异,有的靠寺田自耕自食;香火旺盛的寺庙则靠卖香烛、供果,或卜签、添油及施主斋供香资;有的则由乡里董事聘请出家人住寺照看香火。此外,许多小寺庙住僧还参加民间佛事活动,以增加收入。
  民国初年,晋江县推行佛化运动,圆瑛、转道等大师,率先整顿开元寺规仪,恢复法堂规矩。此后,崇福寺、承天寺及城外一些大寺也都恢复法堂修持。抗日战争期间,佛化运动已近尾声,民间佛事活动有所发展。特别战后侨汇恢复,民间祈福酬愿的佛事盛极一时,大部分寺僧都卷入佛事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佛事活动一度自行消失,有些僧人参加社会工作。如开元寺的僧元露,1950年还俗在永宁梅港中心小学任教;释修闻、瑞苗于1952年先后到大田、德化行医;瑞苗的弟子广翰,还俗为地方干部。有的与南洋有宗派关系的寺僧则设法出国。因此,晋江县寺僧锐减,据1956年统计,只有56人。1958年,地方政府又动员寺僧还俗,余下的僧人集中到几座寺院,创办制药厂。“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迫还俗。1980年之后,还俗的寺僧回归佛门者不足10人,且年龄大都老化;新收度和外地来的中青年僧人为数不多,他们又大都散居地方小寺庙,日常持行修道自便。
  二、菜(斋)姑
  在家奉佛持长斋的人,晋江县俗称“吃菜”(闽南方语“菜”与“斋”同音)。男众称“菜叔”,女众称“菜姑”。此类“吃菜”教徒,家里有净修佛堂,富裕人家则离家独建清净佛堂,称“斋堂”。如清初王元真在安海建复兴堂,为离家净修居处;康熙年间(1662—1722),洪窟村洪姓贞女建妙德堂净修;乾隆间(1736—1795)三吴上慕村吴姓节妇洪鸳娘,矢志长斋奉佛,其子吴绳生为其建世斋堂;光绪间(1875—1908)安海镇信女杨妲,独建慎斋堂。清末以后,出家当菜姑之风大盛。民国4年,营边村吴乃姑舍宅建清居堂,并延请其他菜姑与她共住净修;民国5年,清末举人曾振仲为安海曾笑姑建香莲堂奉佛。此后逐渐出现由斋堂专修,发展到出家住寺。据1952年统计,全县有斋堂18所,且都由私人斋堂转变为外来菜姑常住的佛教寺庙,全县80%以上的寺庙,都由菜姑住持。据1952年晋江县佛教联合会调查资料,海印寺、朵莲寺、宿燕寺和庆莲寺等4座寺院的菜姑103人,其中出身农户的60人,小商和小手工业者26人,侨属9人,其他8人。就出家情况看,自幼家贫失养,或随母及其他亲属出家的32人;未婚青年受佛教家庭影响或拒婚出家的18人;中年妇女因丧夫或夫虐、姑恶等家庭变故而出家者40人;老年发心奉佛养静的5人;寡老和残废无依收养入寺8人。从文化素质看,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9人,其他都是文盲或半文盲。
  因菜姑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佛学意识淡薄,导致佛教与民间杂神信仰进一步的混杂不清。民国37年,晋江旅菲侨僧性愿曾捐资委托在家女居士陈珍珍创办觉华佛学苑,让菜姑学习文化知识和佛学基础理论。
  三、居士
  佛教居士,须投拜一位僧人为皈依师,履行“三皈五戒”仪式。晋江县的佛教居士,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有居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居士,俗称男众为“菜(斋)叔”。后来,“菜姑”成为女众带发出家住寺的专称。而把在家妇女投师受皈戒的女居士,通称为“菜友”。
  长斋奉佛的菜叔,也有自建斋堂净修或住寺奉佛的。如嘉庆间(1796—1820),菜叔黄温记建慎斋堂,后由在家居士苏鸿藻住持。清末郑维叔建大本堂,蔡善德建方圆堂,郑广根建乐山堂。民国时期,林生花建紫竹林,杨谋举重建并主持深沪慎德堂等。
  民国以后,晋江县有一批文化界人士,受佛化运动的影响,在弘一法师弘法的感化下,皈依佛教,成为新型的佛教居士,著名的有叶青眼、王振邦、周伯遒、龚念平、周子秀等人。叶青眼早年参加同盟会,后皈依佛教为居士,任职开元慈儿院,民国18年创妇女养老院,民国23年建温陵养老院,翌年开办平民救济院等。居士龚念平,北京大学毕业,在泉中中学(今泉州六中)校长任内,曾当卖家产,资助学校经费,后皈依佛教。
  有些知识界女青年,受佛化运动影响,皈依佛教,成为女界中新一代的佛教居士。如陈珍珍居士,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基督教会学校,后研究佛学,发心奉佛,投拜性愿和尚为皈依师父,居家奉佛。1948年和1987年,两度创办佛学苑,提高闽南一带“菜姑”的佛学素养。1988年,安海在家奉佛的女居士吴仁仁,组织安海佛教居士林,吸收在家奉佛的男女信徒入林,学习佛教规仪和佛学理论。
  四、社团
  (一)法社。法社是在家和出家佛教徒的宗教信仰联合团体,有严密组织,又有基金。近代以降,晋江县城乡有类似法社的组织,如净莲社、养莲社、念佛会和助念团等,它们自建社、堂活动。如磁灶乡在家居士吴杰自建养莲社,安海黄衍姑结社于慎斋堂。有的则依附佛寺,定期举行念佛会或斋会,如民国时期开元寺的念佛会。
  (二)佛教会。民国11年,在新加坡弘法的晋江僧人转道、转逢,邀请天童寺方丈圆瑛到晋江弘法。翌年,圆瑛到泉州,重兴开元寺,弘扬佛学。民国13年,中华佛教联合会成立,出版《海潮音》和《佛化新青年》杂志,这两种书刊在晋江广泛传播,对晋江县佛教界和知识界有一定影响,晋江开始出现“居士佛教”的活动。
  在20年代的晋江县佛化运动中,太虚和尚的皈依弟子宁达蕴、张宗载两居士到晋江讲学弘法,他们讲演佛教与现代革命诸问题,影响颇大。继居士叶青眼等人之后,又有蔡吉堂、苏慧纯、陈文通、周伯遒、周子秀、黄谦六等一批人成为新的佛教居士。民国18年,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成立,推举转尘为理事长,广义、常凯为常务理事,妙月为监事长。中国佛教会会长太虚和弘一法师连袂到晋江弘法讲学,把佛化运动推向高潮。据民国30年会员名册统计,晋江分会有会员793人,其中僧人242人,菜姑452人,居士99人。
  1952年,晋江佛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妙莲为主任,会址设开元寺。下设晋江、泉州两组,晋江县所属寺院104座,会员418人。蒋润泽居士组织人员对全县各寺庙进行普查登记,协助宗教领导部门做好教徒工作。1958年实行并寺集中,佛教联合会停止活动。1985年成立晋江县佛教协会,会址设安海龙山寺,静心、宝心等4人为正副会长。
  五、人物
  (一)古代名僧
  匡护开元寺世祖,律行良谨。
  文〓仙游人,咸通间住持泉州开元寺,于寺东造塔五层,赐名镇国,乾符三年(876)坐化。
  叔端仙游人,出游吴越。乾符中,归隐10年,州守王延彬虔礼之。号明教大师。著书数十卷。
  道昭晋江人,号惟识大师,居开元寺罗汉阁。南唐保大八年(950),诏征不赴。注《唯识论》80卷。
  省权仙游人,王延彬创千佛院于开元寺居之。后主招庆寺。留从效延主承天寺。宋初赐号真觉禅师。
  文超赐号弘教大师。王延彬以超能诗,为建清吟居于开元寺。
  行通晋江人,博洽经论。州刺史陈洪进以旱请雨,奏赐命服,名法慧大师。
  义英晋江人,出家开元寺浴宝院,王审知造金银二藏经,征之缮写。厚施以奖劳,英买田30亩,归粥院。
  法超晋江人,建塔其乡,曰镇海塔。乡有水为海支港,募造石桥,长800尺,凡130间,名曰悲济桥。有《辨邪正论》2卷、《修进录》1卷行世。
  定诸晋江人,精心内典,兼通儒书。造塔笋江石盘上,因置院以石塔名。
  了性安溪人,绍兴中(1131—1162)开元东西两塔灾,至淳熙(1174—1189)而了性两建之。又建弥陀殿、安溪龙津桥、晋江安济桥。
  妙恩元朝赐谥广明通慧喜济禅师。注《上生经》、《语录》行世。
  如照尝典客雪峰寺,刺血书《法华经》和《杂华经》。元廷赐佛果弘觉大师之号。
  大圭博究群书,兼精青鸟学。筑室开元寺西,名梵观堂。为文似柳宗元,作诗如陶潜。著《梦观集》、《紫云开士传》。
  正映抚州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住持开元寺,首竖法堂,次建甘露戒坛。有《古镜三昧》留世。
  (二)近现代名僧
  弘一原名李成蹊,字叔同。民国17年开始在闽南弘法。佛门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民国19年到承天寺,为所藏古版藏经编纂目录。民国22年,居开元寺尊胜院讲律,并圈点《南山钞记》。民国24年,在开元寺讲《一梦漫言》,住温陵养老院。又到承天寺讲《律学要略》。是岁卧病草庵。次年,由草庵赴厦。民国27年,在草庵讲《华严普贤行愿品》,继至泉州承天寺、梅石书院、开元寺、清尘堂及惠安讲经,还到安海水心亭讲《佛法十疑略释》,集为《安海法音录》1卷。次年,居清源洞。民国30年,到晋江檀林乡福林寺结夏安居,撰修《律钞宗要随讲别录》、《晚晴集》及《药师经析疑》诸书,讲授《律钞宗要》。次年,在泉州百源寺、温陵养老院居住,郭沫若驰书求书法,为写《寒山诗》,诗末署款曰:“沫若居山澄览”。郭氏回诗一首称之为澄览大师。7月,在泉州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9月初,书“悲欣交集”为绝笔,遗骨分葬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
  云果惠安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入泉州承天寺圆常院,云游四明天童寺。光绪三十二年,在泉州倡办万缘水陆胜会。宣统二年(1910),泛星洲、泗水、吕宋,募修承天寺、光孝寺,办僧校。
  转道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1943年圆寂(事迹详见新加坡南渡晋僧)。
  转解(1885—1960年)南安(大盈)人,云游新、马。在星洲创普济、香莲二寺,任佛教总会监察主任、弥陀学校副董事长。历雪峰和承天寺执事。
  转博南安(水头)人,为晋江县灵秀山金相院住持,本世纪20年代率僧众辟荒田、制茶饼、炼秋石丹,畅销南洋。又济贫困,修桥铺路。
  妙月(1883—1944)晋江安海人,落发于厦门朝天宫,后返晋江紫帽山普照寺,躬耕不息,好拳术,太虚称他是“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主持泉州崇福寺,后渡菲国,募修泉州崇福寺。
  元镇(1897—1977)惠安人,于晋江紫帽山普照寺,依妙月大师剃度,历任晋江南岳寺住持、兼主泰享寺。民国33年入主泉州崇福寺丈席。弟子常凯,弘化南洋,按月汇款供养,法师抱定宗旨,不享受,广布施。
  徐宏智姑(1874—1968)1917—1925年,建朵莲寺,置寺田,导引菜姑自耕自给。又创农工养老院和开办书塾。该寺有“女众丛林”之称誉。
  广空(1887—1970)晋江小沿塘人,早年在青阳石鼓斋堂受戒,后又远游九华、五台、普陀名胜。宣统元年,住持灵鹫寺。民国13年,与瑞意和尚兴复草庵,置斋田,植菜果,躬身自给。1952年,主持南安小雪峰寺。建四众海会塔于石刀山和许巷,解决寺众身后藏骨处所。于草庵卓锡历30余秋。
  常凯(1916—1990)(详见第一节 “海外传教”)。
  (三)日本黄檗宗晋江籍人物
  木庵(1611—1684)晋江人,云游江、浙诸名山,拜广慧寺隐元和尚为师。后追随隐元回福清县黄檗山,任万福寺西堂。顺治十一年,从安海送本师隐元东渡日本。次年,奉师命率慈岳、喝禅赴日本,住持长崎福济寺。在江户建瑞圣寺,辟关东黄檗宗门,继隐元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康熙二十年,明治天皇追封为“慧明国师”。善诗文书画,其书法与其师隐元和师弟即非,合称“黄檗三笔”。
  喝浪(1663—1706)晋江安海人,康熙三十三年东渡日本长崎,居福济寺,为第四代住持。捐资建安海金墩大宗祠。善水墨图,有《芦叶达摩图》传世,为日本常滑黄檗堂文库珍宝。
  此外,东渡日本的僧人还有蕴谦、大眉、悦山、雪机、慈岳、喝禅、大鹏和忍仙。
  第三节 寺院
  据乾隆《晋江县志》载,晋江县佛教寺院有50座。后来,随着佛化运动的推行,不断增建。1955年,有住众寺院79座。“文化大革命”期间全被封闭、占用或拆毁。1979年底以后,陆续恢复、修建、扩建。今有寺院75座,其中已开放10座,比较著名的有龙山寺、灵源寺、紫竹院、南天寺、龙江寺、福林寺、西资岩、灵鹫寺、朵莲寺、庆莲寺、金相院等。
  晋江县的佛教因受世俗化的影响,所以有的道教神庙,住有出家佛教徒,其中有的已改造为佛教寺院,如金粟洞、金相院等。有的则是神庙另辟佛堂为偏配。
  一、古代寺院
  龙山寺在安海镇北,初建莫考。供奉立姿千手观音大士像,高4.2米,宽2.5米,主手合十,傍支1008手。有古今书法名家题刻,如宋朱熹的“普现殿”,明苏琰的“龙山宝地”,明张瑞图的“通身手眼”,清庄俊元的对联,民国弘一法师的“绍隆神种”、“南海行宫”和赵朴初的“龙山寺”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清颜仪凤《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1982年开放。今台湾、新加坡、菲律宾等地都有分炉。
  灵源寺在灵源山,距安海镇东北8里。初建莫考。《泉州府志》载,“唐时道士蔡明浚居之……有灵源庵,宋进士林知读书处。”祀观音菩萨,称为灵源佛祖。清庄俊元手书“古佛”两字,民国时弘一法师亦有遗墨。有清士绅耆董《灵源寺重修碑记》。
  南天寺在东石岱山之麓,俗称石佛寺,初号石佛岩,建于嘉定九年(1216)。《泉州府志·方外》载,僧守净镌刻石佛于岱峰山,并刻“泉南佛国”4个大字于摩崖之上。寺里依山岩镌刻弥陀居中,观音持净瓶,势至执经卷居两旁,佛像高约6米,宽3米。雕刻雄浑魁伟。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清吴英《重修南天禅寺碑记》。塘东旅菲华侨蔡玉峰于本世纪60、80年代两次捐资重修。
  西资岩在金井卓望山南麓,有石雕如来、观音、势至佛像,高各4.5米、宽1.62米。俗称大石佛寺。初建莫考。现存寺院系旅菲华侨蔡本由家族,于1935年和1982年两次捐资重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华岩寺在华表山草庵前,原为龙泉寺,本世纪80年代重建,改名大华岩寺。
  龙江寺在东石龙霞村。据碑记载,原以村为名,称龙霞寺。又以东石湾别称龙江,又名龙江寺。建于明天顺间(1457—1464),光绪前寺废已久,民国期间和1980年两次重修。有民国周希祖《龙江寺碑记》。
  金相院在石狮灵秀山,旧名栖真寺。后梁开平二年(908)僧如默建,因有空兰奇香之异,改名空相院。本世纪20年代,僧转博率众开荒辟田,造林种竹,栽花制药,整修殿宇,一时昌盛,时人称为“万金”,故又名金相院。1984年,容卿村成立重修筹备组,全面修葺。
  二、近代佛寺
  清末以来,晋江县兴建、复建或改建一批寺院。其中有菜姑所建的,如徐宏智姑创朵莲寺,杨嘉姑兴建宿燕寺,光绪间(1875—1908)赖素姑兴建庆莲寺等。此外,还有不少杂神庙改建为佛寺的,如东山宫改为修莲寺,镇美宫改为福莲寺,凤竹宫改为龙寿寺。
  朵莲寺在池店乡华洲桥尾,原为供奉都主公的后寮宫,民国初,徐宏智姑改建为佛寺,奉三世尊佛。有寺田45亩,靠农禅为生,又设农工养老院,兼收失赡老妇及失养幼女,是慈善性的农禅寺院。1979年,旅菲华侨捐资重建。
  庆莲寺清光绪间,赖素姑改高山亭而建。有寺田25亩,素姑领众躬耕。圆寂后孙女李莲藏姑继之。80年代,宏船捐资重建。寺有宏船撰立《晋江庆莲寺重建寺记》。
  第四节 宗教活动
  早在西晋,晋江下游即有佛教寺之创建。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到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此后1000多年,佛教随着晋江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广泛传播,在历史上影响颇为深远。明清以来,晋江县的佛教与民间信仰逐渐混合,菜姑大量出现,以至如今晋江县的佛教寺院住持,菜姑占一半以上。在历史上,晋江县的佛教僧人远走日本、星洲、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传教、创建寺院,他们又在外国募捐,回国修缮寺院,对晋江的佛教振兴起了巨大作用。
  宋代晋江佛教尤盛,至今仍保持着僧人创建的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安平桥等。元代,亦黑迷失在《一百大寺看经纪》碑所列晋江就有17座著名寺院。本世纪50年代,发现一方泰未尔文碑,记载元至元十八年(1281),泉州港主(南印度人)挹伯鲁马尔,创建一座乌帝耶佛庙在城里。《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晋江城里居民“为偶像教徒”。元代晋江佛教之盛,影响及于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如晋江出土的古基督教石碑上文字有“侍者长”、“大德黄公”、“非佛后身,亦佛弟子”、“兼兴明寺住持”等。“侍者”、“住持”、“大德”、“弟子”、“佛”等,皆佛教词语。还有,古基督教碑刻的飞天雕刻艺术,大都是头戴僧帽,双手合十,趺坐,耳长垂肩。婆罗门教(印度教)寺庙石碑则刻有“御赐佛像”4字,可见婆罗门教的主要神祗湿婆亦称佛。摩尼教原是不崇拜偶像,草庵所祀的摩尼,不但雕成石像,还称摩尼光佛。
  本世纪20年代至抗战初,晋江县推行佛化运动,出现了居士佛教。随着晋江佛教协会的建立,成立佛学研究和佛学教育机构,举办弘法活动,对佛教在晋江延续起了作用,同时亦扩大了佛教在晋江县的社会影响。据1949年统计,晋江县住有出家徒众的佛教寺院有83座(包括小庵堂),另外佛教教徒住原系道教的宫庙85所。1951年市县分治后,县属有出家教徒住持寺庙97座,其中佛教寺庙42座。
  晋江县佛教的世俗化,对佛教得以在晋江县的延续作用颇大,亦对晋江县地方的民俗起着重大的影响。晋江县民间信仰中,影响最大的要算观音菩萨。佛教教徒相信,观音“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故民间都喜欢奉祀观音“佛祖”,以求得到“息灾、增益、敬爱、降伏”。
  晋江佛教的世俗化,使得许多民间神庙被改造为佛寺,而佛和杂神并祀的现象更为普遍。近代佛教教徒改造了不少祀杂神的寺庙、亭、庵、堂。如金井福全村的祗园堂、安海的复兴堂、池店华洲的朵莲寺、清濛的青龙寺、紫帽山的金粟洞、石狮松茂村的慈音寺、龙湖檀林村的福林寺、内坑的古山寺、英林的普尼堂、石狮钞坑村的泰亨寺、池店东山村的修莲寺、陈埭庵上村的福莲寺、深沪科任村的西安寺、池店溜石村的清莲寺、青阳竹树下的龙寿寺,池店新村的庆莲寺,永宁塔石村虎岫寺、罗山苏内村的草庵,以及扩建的大华岩寺等,这些寺庙庵堂,大都被改造为祀奉观音菩萨及三世尊。而几乎所有的小庙、庵堂都并祀杂神,成为当前晋江佛教寺院、庵堂的特色。
  因为佛教的世俗化,人们礼拜观音十分方便,而住寺庙菜姑、僧人也可以通过做佛事或贩售金楮、香烛、解签、添油、题缘、拜忏等,获得经济收入。而且不少寺院,如安海龙山寺、塘东西资岩寺、龙江寺、庆莲寺等的重修,大都依靠信众捐助。
  晋江县的佛教建筑艺术,有的则是全国著名的。如城里开元寺的百柱殿中屋梁上的飞天雕刻,镇国塔、仁寿塔、石湖六胜塔,以及塘东西资岩、东石南天寺的石佛雕刻等,在建筑、雕刻艺术方面都是瑰宝。而镇国塔基座的38幅佛传图,则是典型的晋江地方化了的佛教艺术石雕。宋代僧人创建的安平桥,是古代世界最长石桥,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此外,明末清初晋江僧人赴日本传播佛教,为黄檗宗在日本传播奠定基础,以致现今日本佛教黄檗宗代表团多次来开元寺朝拜。而近现代的晋江县僧人、菜姑,则不少南渡星、马、菲诸国传播佛教,他们又在外募资协助家乡兴建修缮佛教寺院。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