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宗教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5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宗教活动
分类号: B95
页数: 3
页码: 1302-1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道教的宗教活动发展。
关键词: 晋江县 道教 宗教活动

内容

长期来晋江道教逐渐转向民间,与民俗结合,以开展宗教活动。表现每于祀神圣诞或民间重要节日,举行尊神、祀典、设供、礼拜、焚香、诵经等庆祝活动。如何乔远《闽书》载:“正月初九,泉人谓天诞,道观多报赛……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又云“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泉州府志·温陵旧事》载;“凡会皆于正初,……鸠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而今,永宁虎岫寺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亦有规模盛大的“游春”庙会,善男信女向玄天大帝献金叩拜,祈求新年如意。每岁古历七月廿九日,该寺又有由观内女住持主持的“祈嗣妈生”活动。
  至于各庙观奉祀主神之圣诞,或谒祖进香,更有一番重大活动。如本世纪30年代初,石狮城隍圣诞,曾多次特聘沪剧“善团奇”来庙演出(该剧团演职员400余人,有布景、道具、灯光等设备,演用戏台需有10个高甲戏台之大)。
  抗日战争前,石狮还经常举行城隍往永宁谒祖活动。善男信女除泉属各县外,漳、厦各地及朝、日、菲、星、马各国华侨专程赶来参与活动者也不少。
  道教崇奉多神,神团系统庞大而繁杂,促使晋江民间“俗神”的大发展。
  晋江道教神祇,名目繁多,有上帝公、妈祖、王爷、城隍、土地公等,其大小神庙散布于侨乡各个角落。
  至于乡镇村街亦各有其“挡境佛”,如保生大帝、上帝公、王爷等等,十分普遍。如逢吉凶大事,总要抬“挡境”出游,或“挺天坛”斋供。
  晋江各村“挡境佛”或杂神,对其信奉之人具有很大权威。如石狮城隍庙,后殿有“七大巡”王爷,在民间大显神威。旧社会,石狮一带如有封建械斗,村社失窃,民间纠纷世仇,辄请其主持解决。
  此外,各户设祀小神龛、香火袋及以红纸裱壁上、书神祗名号者,比比皆是。世俗化的道教在晋江民间信仰所占份量比佛教要大得多。
  晋江道教属“正一派”,其崇鬼神、尚符录、驱鬼降妖、占卜吉凶及斋醮祀典等等世俗化宗教活动,与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晋江民间习俗之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晋江民间建屋上梁,落成谢土;每月初一,十五敬天公,初二、十六祭土地公;每年正月初一及初九、清明、端午、七月普渡(盂兰盆会)、冬至、腊月廿四(送神)、除夕等年节,均须敬祀鬼神。谒祖返神规模大的则几个村落配合,有马队、妆阁,有神棍站上佛轿“剑铜”(以利刀向自身背部猛砍)。祖先忌辰活动、丧事引魂、超度亡灵、喜庆谢天、乃至生男育女7日、14日、满月、周岁等敬“床母”。如此等等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无不受世俗化道教的影响。
  打城戏(师公戏)为晋江古老而又独特的剧种。它来自宗教,原是僧道法事仪式中的余兴。后从广场表演发展为舞台戏曲。表演艺术、科步、身段、曲调,均摹仿提线木偶的表演方法,后又吸收梨园的文戏和京剧的武技,兼收并蓄,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戏曲艺术,为闽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道士班“小兴源”表演艺术精湛,驰名东南亚各地。
  打城戏的艺术特点:它与高甲戏相似而又有其独特风格,唱白较高甲戏轻柔、口语化。剧目以带浓厚宗教色彩、神话、怪异、侠义的故事多,故具有侧重跳跃进扑、武打杂技及“开大笼”的小型舞蹈节目和少林拳术以及配合“头壳、面具、面谱”等特点。其音乐曲调是在佛曲和道情调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木偶曲混合而成,节奏、旋律都较缓慢并富宗教色彩。打击乐则为木偶乐、京戏和法乐的混合形成,较和尚戏打击乐丰富而热烈。
  道教之道术,如气功、体育、音乐、化学、医药等,均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群众所继承的民族文化中之有益部分。
  道教的炼养功,积累大量的气功修炼术。道教气功分为静、气、动3种。静功即性功,讲的清心寡欲,修性养神;炼气功即服气,包括外息、闭气、内息3种,它是道教炼功的绝对法术;动功主要为按摩,即按一定穴位自行按摩;导引,为后世武术的基本功,现流行的“五禽戏”、“龙虎功”、“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道教导引范畴的基本功术。
  道教法事活动中的“弄钹”、“过刀山”、“跳桌”、“高脚”以及打城戏的跳跃跌扑、武打杂技等表演技艺精湛高超。它与晋江民间杂技表演和体育活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教法事活动中的法乐和打城戏中的道情调乐曲及打击乐也别具一格,早为晋江地方戏其他剧种所借鉴或吸取。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