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掌中木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掌中木偶戏
分类号:
J82
页数:
3
页码:
1096-109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戏曲,包括了渊源与沿革、艺术特点。
关键词:
晋江县
曲艺
木偶戏
内容
一、渊源与沿革
晋江县的掌中木偶戏,俗称“布袋戏”(又名“指掌戏”、“指花戏”),因它的躯干是用布做成的“人仔腹”,形似“布袋”而得名;另一说,它的戏具极简单,用一只布袋就可装下,便于游乡串街演出,故名“布袋戏”。据传,闽南掌中木偶戏始于明代。嘉靖年间,闽南秀才梁炳麟,屡试不第,流落街头说书,因羞于见人,采用闻声而不见其人的“隔帘表古”法。某日,一提线木偶师傅听书,觉得说书人语言艺术生动,表现力强,建议他手托偶人,边说边表演,并授给他表演技艺,自此闽南便有了声形结合的偶人戏。布袋戏在晋江县盛行于清乾嘉年间。乾隆县志记载:“又如‘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道光年间,晋江各地有很多职业性布袋戏班,其中东石潘径的布袋戏金永成班最负盛名。该班创办于道光末年,因是家族戏班,人称“李家班”。布袋戏金永成班与上路梨园戏永兴班、下南梨园戏玉兴班、提线木偶黑北升班合称为闽南四大名戏班。创始人李克茶曾受福州官衙之召,在广珠楼演出《七尸八命》一剧,轰动一时。
李家班第二代李绳煌、李绳绵主班时,有衙口林埔村李设创办的布袋戏班,与金永成齐名,经常对台演出,各逞技艺,大展绝招,盛极一时。
20世纪30年代,“李家班”的第三代李荣宗、李祖墨主班的金永成,与永宁董泉的布袋戏班、蚶江石壁林栏的布袋戏班、衙口林埔李设之子李螺的布袋戏班,合称为这时期的四大布袋戏名班。
民国34年(1945)后,“李家班”第四代李伯芬等人脱颖而出。金永成发展为金字与黑字两个班。此时,金井福全交师,英林柯坑翟师、岑张教师,东石潘径百师,英墩坑内图师、英墩可加弄斋师,龙园古湖富师等艺人,也先后创办布袋戏班。
布袋戏行头简单,行动轻便,演出活动范围广,除在周围各县演出外,还不断向外地区传播。清光绪年间,晋江一布袋戏班往台湾演出时,途遇台风,船飘至漳浦一带,逗留期间,边演出边传授技艺,并卖给行头,布袋戏随即传播漳州地区。晋江布袋戏是以梨园戏的科介和提线木偶戏的唱念为基础,有一套完整的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表演程式,称为南派;漳州地区布袋戏改仿京戏表演动作和锣经鼓介,形成另一种艺术风格,称为北派。
晋江布袋戏在清中叶就传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台北小西园布袋戏剧团的师祖是晋江的“胡须泉”。“李家班”的李祖华于清朝末年自立布袋戏班,取名三永成,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传艺,终老该地。民国35年,“李家班”的第四代李天保,随父李荣宗应邀到菲律宾演出,定居该地,成立戏班。李家班的第五代李贻权、李贻新于70年代在香港创立福建省温陵掌中木偶艺术团,先后到过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演出。
二、艺术特点
表演艺术传统布袋戏全班8人:演员2,乐员4,挑笼1,挑牌楼1。两个演员,一为顶手,一为下手(助手)。顶手要能演全场戏。
木偶演员主要依靠五个指头操纵木偶表演,以模仿人的肢体动作。木偶是空心的,演员一只手的食指由颈口插入,专理头部表演,大拇指操纵木偶的一支手,其余三指并拢操纵木偶的另一支手。演员的另一只手用来辅助木偶双脚。遇上需要众多角色出场或武戏双打时,一个演员同时要操纵两尊木偶。
布袋戏很注重语言艺术,重视声情变化。故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金永成班在李克茶主班时,根据语言要求,创造了“轻重缓急吞吐浮沉”八个音调。在李荣宗主班时,以生、旦、丑、净四个行当为基础,从每个行当中再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各自分出7个类别,创造28个定型音,并逐个确定其发音部位和语气,使人物语言达到性格化。
音乐唱腔布袋戏的声腔属以泉州方言为标准语言的泉腔系统。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采用“十音”谱伴奏为多。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三通曲牌和一二曲牌,这两种曲牌都属于大鼓吹(即大鼓唢呐曲牌),演奏之时必须配上锣鼓介。演出之前要唱“唠哩连”,称为“喊棚”,是后来的傀儡戏中的特别唱腔。
演奏乐器以南唢呐(俗称嗳仔)和琵琶为主,配有二弦、三弦和品箫或洞箫。打击乐器有南鼓、通鼓、花鼓、钟锣、仪锣、大锣、小锣、小叫、响盏、拍,以南鼓、钟锣、仪锣为主。演奏人员仅4个(文武乐各2),1个乐员要兼顾几种乐器。
舞台美术早期职业布袋戏为牌楼式舞台,其形状如牌坊楼阁,木质结构,雕龙画凤,金瓦飞檐,两边红柱上有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牌楼全长3尺5寸,分三孔置三个门,门上有布帘,右书“出将”,左书“入相”。下篷内部底座一白布做成的布袋,用以放置木偶。两名演员坐在里面表演。演出时用的戏棚,固定由12根竹竿搭架,牌楼就架在竹竿上。
50年代,戏棚改为天地式舞台,宽1.2丈。这种舞台还可以表演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60年代后改为双座式舞台,宽1.6丈,前座为表演区,后座可以安装布景道具。以上两种舞台,演员都是站着表演,表演区扩大,有较强的立体感。
布袋戏的木偶头像是仿提线木偶戏的36头像。20世纪30年代后,为适应艺术发展的需要,著名雕刻家江加走为戏班精制新头像280多种,大大丰富了木偶的表演艺术。
布袋戏的服装采用明朝服式,分手绣、车绣两种。服装里面是用白布缝成上衣样子的“人仔腹”,不开襟,不开袖口,不开领,只在两肩对称处开一个孔,把木偶头缝接在口中,袖口的位置上仅开一小洞,接上木偶的手,双脚缝在“人仔腹”前片的下端。
布袋戏的头盔(也叫头戴),采用明代式样,用厚纸板、绸缎、珠、绒球等材料装制而成。
三、剧目
布袋戏剧目分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两种。传统剧目是历代艺人创作、编写,长期积累下来的,其中一些剧目经过长期舞台实践,不断雕琢、锤炼,其道白、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程式,这些剧目成为保留剧目。新编剧目是1957年后由剧团的专职编剧人员编写的。
传统剧目分6大类:生旦戏,如《孙翠娥替嫁》、《失金印》等;审场戏,如《七尸八命》、《杀六命》等;武打戏,如《鸳鸯扇》、《高文玉》等;连台戏,如《七子十三生》、《说岳》等;折子戏,如《士久弄》、《番婆弄》等;拳打戏,如《史忠卖拳》、《惠乾打擂》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地区和晋江县多次组织老艺人口述,记录、整理一大批传统剧目,“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80年代,晋江县政府再次拨款,由县文化局主持,请老艺人李伯芬重新记录整理。
新编剧目分4大类:童话剧,如《森林中的故事》、《献宝》等;神话剧,如《白龙公主》、《龙宫借宝》等;现代戏,如《革新道路》、《怒海归舟》等;历史剧,如《大闹越州》等。
四、剧团
潘径布袋戏剧团1953年3月,晋江县人民政府以原金永成班为基础,成立县潘径布袋戏剧团,任命李荣宗为团长。10月,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4年4月,参加全国人民慰问团,慰问福建前线三军指战员。1960年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演出《森林中的故事》和《献宝》。是年秋,副团长李伯芬与漳州杨胜、陈南田等人组成中国木偶艺术代表团,参加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戏剧节,荣获一等表演奖,得金质奖章。1962年,由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传统剧目《钱芳兰替嫁》,编入《今日中国》专辑,向国外发行播放。建团后先后到过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巡回演出。1970年元月剧团解散。
晋江县掌中木偶剧团1978年4月,经晋江县人民政府批准,以原潘径布袋戏剧团为基础组建晋江县掌中木偶剧团,任命苏统谋为团长,招收14名学员和部分乐员,由李伯芬、李文炳等以师带徒,传授技艺。1981年12月,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演出《武松打虎》、《白龙公主》,荣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剧目演出奖。调演期间曾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为正在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演出。调演结束后,奉中央文化部之召,向首都文艺界及外宾作专场汇报演出。1985年,福建电视台专题摄制《木偶名师李伯芬》电视艺术片,向国内外发行播放。1986年3月,与福建电视台合作,把《白龙公主》改编为3集电视连续剧,搬上屏幕,在省内外播映;是年中秋,参加第一届泉州国际木偶书,演出《白龙公主》;11月,应宋庆龄儿童基金会的邀请,拍摄8集《中国成语故事》木偶电视剧。1987年8月,应菲律宾文化中心、菲中友谊体育会等单位的邀请,赴马尼拉、宿务等地访问演出,上演《白龙公主》、《武松打虎》、《救秦琼》等剧目。
晋江掌中木偶剧团是省、市、县的先进单位,其中6人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老艺术家李伯芬是中国木偶皮影家协会理事,1983年被评选为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演员李文炳,是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演员颜洒容和孙鸿娜,是省青年演员比赛银质奖章和铜质奖章获得者。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