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09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产
分类号: S96
页数: 3
页码: 1060-106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工艺 晋江县

内容

一、紫菜人工养殖
  新中国成立前,紫菜生产全以海区天然附苗。
  1958年,祥芝金星养殖场首次在海区中投放竹帘进行紫菜天然附苗试验。
  1963年,在古浮海区建立全国首家紫菜人工养殖试验场,紫菜人工养殖技术有新的进展。1964年紫菜丝状体贝壳吊挂育苗获得成功,为人工繁殖紫菜苗种提供科学依据。1974—1976年,采用浮动瓶育法与固着盆育法进行紫菜无基培育与直接采苗。1976年创造浮动筏
  式小台架结构,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并向省内外推广。还在金井公社塘东内湾发现一晚熟菜种,定名为“晋江紫菜”。
  1980年,紫菜人工养殖加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县水产局、水产养殖场对紫菜绿变病进行研究防治,并开展与紫菜养殖有关的质量研究和材料改革试验,确定紫菜人工养殖加工的企业标准,后作为省磹紫菜综合地方标准。
  紫菜人工养殖研究、紫菜自由丝状体培育和采苗养殖试验,1978年分别获全国和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二、贝类养殖
  1975年,东石贝类养殖场建造土池1.56亩,进行杂色蛤全人工育苗试验,培育花蛤苗325公斤。当年东石贝类养殖场再建土池7.4亩,繁育体长5—6厘米的蛤苗5600公斤,平均亩产800公斤。1976年县水产局、厦门大学参与东石贝类养殖场花蛤人工育苗研究,在寒露至霜降间加以人工催产,取得受精卵16亿粒,同时还进行浮游植物饵料、施肥、蛤苗生长、环境因素与人工育苗等研究。1976年后又扩建土池10亩,全场拥有土池近19亩,年产蛤苗近2000公斤。
  杂色蛤人工育苗的研究、花蛤土育苗及半人工增殖、花蛤土池人工育苗,分别获1978年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1982年国家农委、国家科委推广奖,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1978—1979年,县水产局、紫菜试验场以古浮外屿为中心,进行定位定点观测,认可泉州湾江珧贝品种主要为栉江珧,并可分为三种:一种称为“当地种”,其特征贝壳棘较明显;另一种称裂江珧,在潮间带偶然可见,数量甚少,体型细长;还有一种贝壳上没棘,数量甚多,为采捕对象。三种江珧贝总量估计29906吨。1978年县水产局、紫菜试验场选择体长15—18厘米,无病壮苗2725公斤,在古浮、围头湾的泥沙质区域试养和笼养,一年增长0.8—2.5厘米;在螃蟹、鳗少的区域,成活率更高。
  “围塘整涂”平畦预报附苗技术,是1980年陈埭缢蛏管理委员会根据蛏苗生产的需要推广的技术,1982年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推广奖。
  三、船型渔网改革
  船型改革。1968年灯光围网作业试验成功后,祥芝、东埔、深沪等地相继新造、改造机帆灯光围网船。1969年定置作业船试验安装柴油机获得增产后,在木帆船机动化的基础上,对传统船型进行改革,改“倒八字”艉为方艉型,改升降舵为钢木结构的流线型舵,增加艉体水线长,螺旋桨向后移并增大直径、艉部半遂道剖面改为u型剖面,减少螺旋桨前端水浅的去流角、增设艉楼等。1980年开始,把平头船改为尖头船,使线型接近渔轮型,新造渔船为仿渔轮型。1985年祥芝建造装机450马力渔船,长28.6米、宽6.2米,排水量达120吨,是县内历史上装机最大的对拖木壳渔船。1986年祥芝、梅林等地相继建造9对,其中3对450马力的三机三桨钢壳渔轮,首次安装导流管和导管桨。
  网具改革。张网,1957年祥渔大队参照莆田湄洲网对旧网进行改进,成鱿鱼肚状,网口周57.2米,总长40.32米。1964年改为网口周58.5米,总长41.4米。1966年祥芝、东埔试验国产维尼纶网,1983年发展为网口周73米,总长49.67米。拖网,1964年网线部分试用田胶丝,1981年祥渔大队设计四片式菱形拖网,双翼无囊围网,1988年基本普及。
  四、捕捞技术改革
  灯光围网。1965年开始试验。1968年,金井溜江大队按照厦门海洋渔捕公司的网具及其设备进行推广试验。1983年,添置卡普隆网、探鱼仪、定位仪、万光灯艇。1986年推广船侧滚筒试液压起网机,经济效益递增。
  灯诱鱿鱼敷网。1983年,深沪渔民参观台湾渔具后进行试验,1984年东埔籍台湾渔民回乡传授,为定置、流钓等作业船重要的季节性轮作渔具。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