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水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8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水果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161-16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农作物水果的种植情况,其中包括了龙眼、柑桔、香蕉、杨梅、大果番石榴、西瓜等。
关键词:
水果
晋江县
农作物
种植
内容
一、龙眼
晋江是泉州地区龙眼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县份。民国时期,年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5。包括磁灶、紫帽、内坑、安海和池店的西线,以及罗裳山脚福埔、社店和青阳的岑山、烧厝、赖厝等地约种龙眼7000余亩,9万余株。(见王家云《民国时期晋江县国民经济各项建设资料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末,晋江龙眼栽培面积已经发展到14376亩。由于10年动乱的破坏,到1977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降为12572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果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全县龙眼栽培面积发展到26605亩(其中老果园1.55万亩),总数达50万株。亩产鲜果在440—716公斤之间。
磁灶镇是晋江县龙眼的主要产区,1985年种植面积6798亩,总产2777吨,分别占全县龙眼总面积(21345亩)和总产量(8671吨)的31.48%和33.03%。靠近福厦公路旁的钱坡村现存一棵350年以上的高龄大龙眼。井边村坑东也保留二棵明万历年间种植的“福眼”,1981年还结果114公斤。
内坑乡龙眼种植面积虽然比磁灶少,但产量高,1985年有龙眼3284亩(其中采摘面积2476亩),总产达2068.17吨,平均亩产鲜果835.5公斤,比磁灶490公斤高70.51%。据调查,1988年全乡有24户,龙眼的收入超万元。
紫帽乡种植面积3359亩,产量居全县第三位。1981年,全乡仅龙眼一项收入就占农业收入的78%。1985年采果2138亩,产果1857.45吨。园坂是紫帽乡的龙眼基地,全村共有3.1万多株,产量占全乡总产45%。1987年,虽花期遇雨,落果成灾,但由于面积大,鲜果产量仍达900多吨,产值360万元。全村仅龙眼一项,人均收入达1900元。
池店乡旧铺村,原来只有老龙眼树2487棵。1982年,通过全面落实果树承包责任制,全村一年就新种15378棵。1988年有龙眼2.5万棵,全村1458人,平均每人拥有龙眼17棵,是全县最大的万株龙眼基地。
从未栽培过龙眼的晋南沿海,如今龙眼成林。深沪镇坑边果林场,1978年试种300棵福眼高压苗,1985年开始试产,1987年全面投产,单株鲜果产量30—40公斤。颜厝的颜加音,1981年利用门口的深沙园试种10株福眼,由于大穴大肥管得好,5年就试产。1987年全面投产,好的单株鲜果产量突破50公斤大关。
龙湖内坑村,1979—1980年试种的千棵龙眼,虽因山高水缺,成活率低,但存活的龙眼,1987年已试产,株产10—20公斤。有的大龙眼树,产量高达30—50公斤。
1982年,英林谢厝街果林专业队的谢进益等3位果农,承包200棵树势衰老的龙眼(1958年种植),仅经二、三年加工加肥,1985年开始复健。受其影响,深沪的柳山、运伙和坑边纷纷种植,仅1987年就新种龙眼4161棵。
二、柑桔
柑桔,晋江县历史上只有零星种植。60年代初,晋东主干渠两岸试种52亩,因管理不善,至1966年,宣告失败。
1975—1977年,金井、石圳等海滩地试种256亩柑桔获得成功。1978年,深沪的运伙和龙湖的湖北以及石狮的容卿、前坑等村的果林场,也新种植柑桔396亩,全县共652亩。1980年增至1290亩。1988年,全县柑桔种植总面积2866亩(其中1987年新植705亩,1988年新植709亩),比1978年增加2.39倍。
金井镇石圳果林场1975—1978年种植的85亩(共4900棵)温州蜜桔和芦柑,到1985年全部投产,共产柑桔45吨。深沪运伙果林场1978年种植的80亩(共4500棵)福桔和芦柑,1985年也全部投产,产桔85吨,平均亩产1.06吨,总产值达10万多元,全场17名职工,平均每人收入6000多元。运伙乡坑前和坑后两个村共600多人,种柑桔2.5万多棵,人均41.6棵。龙湖乡的湖北专业队1978年种植的80亩(4000棵),包给17位职工管理,1985年产果65吨,产值达8万多元,人均收入达4500—5000元;1986年产值突破10万元,1987年达15万元。
三、香蕉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县多利用房前屋后或边角地零星种植香蕉。60年代初开始发展。1963年仅罗山梧塘和安海布林等地,就种香蕉360亩,罗山小梧塘亦利用大小山川沟隙种植2810株。1966年,全县香蕉发展到2614亩。“文化大革命”中,农村副业生产受遏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9年全县香蕉面积降至720亩,1978年只剩下150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3年香蕉价格开始上升,香蕉生产得到发展。1987年,全县香蕉种植面积增至3488亩(其中采摘面积达2738亩,产蕉2166.15吨,平均亩产香蕉791公斤),比1978年扩大20.95%。
四、杨梅
杨梅是晋江县四大名果之一。紫帽一带,新中国成立前就种植不少。70年代初,紫帽的园坂、紫岭、梧垵和磁灶的洋尾、大埔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1978年,全县杨梅面积4119亩。80年代初,全面落实果林承包责任制后,磁灶的瑶琼、宅内和永和的马坪,以及青阳岭山等地,也大种杨梅。1982年,全县增植2500多亩。至1988年,全县达9495亩(其中磁灶4835亩、紫帽3705亩、青阳360亩、永和585亩、金井10亩)。
五、大果番石榴(泰国番石榴和菲律宾番石榴)
晋江县最早种植大果番石榴的是安海灵水村果树专业户吴我灰。1985年12月和1986年春,他先后向厦门大学生物系和省热带作物研究所买回两批种子,采用塑料营养杯培育1万多株实生苗,除自用外,二年中还提供1万多株种苗,支持各地栽培100多亩的泰国番石榴。与此同时,龙湖埭头吴文炳,1985年也从厦门大学引种74株泰国番石榴,由于管得好,1986年就开始试产,1987年全面投产,共产鲜果2吨多,收入4000多元。
六、西瓜
青阳、罗山、金井、东石和深沪是晋江5大西瓜产区。据1985年统计,种植面积分别为760亩、459亩、447亩、310亩、212亩,共2188亩,占全县西瓜总面积2595亩的84.31%;产量分别为2024.1吨、904.35吨、252.25吨、988.9吨,共4772.35吨,占全县西瓜总产5435.3吨的87.8%。
此外,晋江县其他水果还有桃、李、余甘、枇杷、梨、柿、芒果、洋桃、葡萄、菠萝、菠萝蜜、橄榄、板栗、番木瓜等,种植面积640亩。加上龙眼、柑桔、香蕉、杨梅四大名果,到1988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51551亩,比1949年增加38347亩,扩大2.9倍;水果总产量也比1949年增加6352.50吨,增长2.2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