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70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三 文化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34
页码: 785-818
摘要: 本卷记述了古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群众文化、报刊图书、广播、影视、音像等的情况。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事业 石狮市

内容

石狮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古闽越人田间欢乐的土风舞——《拍胸舞》,流传至今。晋朝衣冠南渡,南音从中原传入。宋至元代,石狮一带戏剧文化、诗文、绘画和雕刻艺术等有了新的发展,梨园戏和提线木偶戏在民间兴起。明代,又出现掌中木偶戏、高甲戏和打城戏。明末清初,什音(又称十音、拾音)等民间音乐在石狮流传。清宣统二年(1910年),石狮出现黑白无声的外国电影。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后,石狮诗社、谜社、剧团、南音社团、歌咏队等遍及乡村,出现“文明戏”(即现代话剧、歌剧)。民国18年,石狮建电影院,28年刊行《民声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各乡镇陆续创办文化站、文工队、业余剧团、新华书店分销处,组建南音社、电影放映队,兴建影剧院,架设农村有线广播。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热烈开展。“文化大革命”中,文化事业受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种群众业余文化团体相继恢复,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在1981~1985年省历届武夷之春音乐会,1983年全国农民画展,1985年全国农村题材小戏创作评比均获佳奖。石狮建市后,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和文化市场稽查队,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使多门类、多体制的文化市场网络迅速覆盖城乡。由侨资、中外合资、群众集资、个体独资兴办与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近200处;80%的村建有文化室、露天剧场。经批准的音像制品经营店60家,书摊、书店40多家。市政府投入巨资,兴建市广播电视大楼。各乡镇建立5个有线广播电视站,家庭电视机普及率达100%。全市拥有国营、民营电影院(厅)17家,电影放映队16家。1992年石狮影剧院放映收入进入全省“百万元影院”行列,市电影公司每年发行收入连续6年超过百万元,1997年达153万元。民间的文艺创作、文艺会演、报刊出版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石狮的南音闻名海内外。1989~1997年,全市文艺工作者在全国、全省的各种文艺会演比赛中,获得各种演出奖35个,创作奖14个。许多家庭开辟了文化娱乐室、书房。一个以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相结合的具有石狮特色的开放性文化格局正在形成。
  石狮历史上留下不少文物、古迹经过普查、发掘,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未列级尚有30多处。这些文物均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
  第一章 群众文化
  第一节 机构
  一、文化馆
  1989年9月,组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石狮市文化馆,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至1997年,全馆人员17人,内分文化、图书、博物3大组。地址在市区农贸路友玉楼。
  市文化馆成立后,协助市科卫文体局,组织和指导全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文化市场的管理;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做好文物的普查和保护工作。1991年以来,连年被评为石狮市文明单位,1992年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物保护先进单位称号。先后创作并组织排练演出10多个节目,在全国、全省文艺调演中获奖。
  二、文化站
  石狮文化站,创办于1951年8月,属民办公助的区级文化单位。由当地社会贤达捐资,修缮城隍庙为站址,面积400平方米,设阅览室、康乐室、播音室、工作人员4名。1959年迁至赤墟街借用工会场所,人员减为2人。1985年工会拆建,文化站附设在石狮镇政府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1988年友玉楼(即石狮文化中心大楼)建成,文化站迁入。1993年,石狮镇析为灵秀、宝盖两镇及凤里、湖滨两街道办事处后,石狮镇文化站析为4个镇(办事处)文化站,与镇(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
  永宁、蚶江、祥芝3个文化站,均建于1958年,属民办的集体文化单位。石狮建市后,永宁、祥芝文化站与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蚶江文化站有独立站址,使用面积400平方米,工作人员3人。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一级文化站。
  第二节 文化团体
  南宋时,洪天锡在后厅创办诗社。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石湖郭伟与李廷机等28人,在泉州城组织“紫云会”,切磋易理、诗文。明至清代,石狮、祥芝南音艺人延师设馆建立南音团体,同时出现职业化的提线木偶戏(傀儡戏)、掌中木偶戏(布袋戏)、高甲戏、打城戏、梨园戏等戏班(剧团)30多个。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蚶江南音艺人组织“金兰社”,永宁设南音传习所,培养一批南音新苗。名师苏代、林子修先后赴台湾传授南音。光绪十一年(1885年),石狮一带打城戏班,较有名气的有兴源班、小兴源班、小荣华班等。清末民国初,石狮的什音社(组)有50多个。
  民国初,蚶江林桂舟邀集同好10人,成立“谈虎楼”谜社,切磋谜艺,创设物谜、画谜、哑谜等。“五四”运动后,石狮境内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出现热潮,诗社、谜社、剧团、南音社团、歌咏队、铜管乐队等各种群众文化团体大量涌现。其中,常在石狮一带演出的剧团达80余班。抗日战争期间,石狮一带出现演话剧(称文明戏)和歌剧的7支文艺宣传队和抗敌剧团、爱群小学剧团等一批剧团。抗日战争胜利后,石狮有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打城戏、歌仔戏等戏班20个,还有三如京剧社和三余平剧社两个业余京剧班,一台宋江戏连春班。当时,较出名的高甲戏班有福庆成、福庆兴、福金升、金富乐班;提线木偶班有石狮宽仁班;梨园戏班有石狮强房的大祥春、小祥春、富金春班。永宁董泉布袋戏班和蚶江石壁布袋戏班,是晋江四大布袋戏名班中的2个名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街道、学校先后组建业余剧团和集歌舞、戏曲于一体的宣传队、文工队等40多个,南音社(组)60多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种文化团体被解散。学校、街道、乡村另行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等28支,从事演、唱“革命样板戏”、“革命歌曲”等。但也出现由老艺人组成的剧团,在农村演出古装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种民间文化团体又相继复生。至1985年,石狮、永宁、蚶江、祥芝业余高甲剧团有12个,还有石狮侨乡书画社、石狮凤鸣诗社,蚶江灯谜组(后改为蚶江侨乡谜社)、石狮镇南音研究社、石狮镇职工南乐社、宽仁街益友南音社等。
  建市后,群众文化艺术团体通过整顿,先后成立12个市级协会、学会。
  石狮市书画协会 成立于1988年9月30日,至1997年有会员50多人。先后组织20多次书画、篆刻培训、讲座、观摩笔会,举办10多场大型书画作品展览。会员已有3000多件作品在海内外刊物上登载和展览会上展示。1991年,福建省文化厅举办首届艺术节,会员作品20多件入选展出。协会开展扶贫助残义卖作品活动,与部队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与永安市书画协会缔结友好团体,联办作品展览。协会成绩突出,海内外40多家刊物作了推介,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多次报道书画协会活动及成果。
  石狮市花卉盆景协会 成立于1988年10月1日,至1997年有会员200多人,有固定盆景二千余盆。协会每季度举行一次交流座谈会,或开展技术讲座,或组织会员学习植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经常邀请专家到各乡镇会员家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先后组织7次花卉盆景展览。许多好作品在省、市花卉盆景展览中获奖。
  石狮市南音协会 成立于1989年3月28日,至1997年下属有蚶江、永宁、宽仁街益友、南乐、祥芝东埔、灵秀钞坑等27个南音社(组),成员243人。该会是中国南音学会团体会员、泉州市文化局“芳草计划”试点单位。1990~1994年,先后由福建省音像出版社、香港兴顺唱片公司录制纪安心演唱的南曲录音带7集,蔡亚君、陈双桔演唱的南曲录音带1集,吴抱负演奏的《嗳仔指》南曲录音带1集。协会会员及蚶江南音社担任录音带伴奏。这些录音带发行后,受到海内外弦友的欢迎。为培养南音新人,协会还协助石狮市文化馆于每年暑假举办“中小学生南音培训班”,各基层社组还与当地学校挂钩,帮助学校开展南音教学,培养南音新苗300多人。1995~1997年,石狮选手在“泉州市中小学南音比赛”中,均荣获中学组、小学组一等奖、二等奖。1996年12月,石狮市实验小学幼芽南音组参加省文化厅、省文联举办的“福建省首届曲艺节”表演由耕耘改编的新南音《再创辉煌》,荣获金奖。基层南音社组也积极开展活动,市区群芳乐府、职工南乐社、新湖南音研究社,每年元旦、春节、元宵、中秋及国庆节,在石狮文化中心举办南音演唱。祥芝南音社10多年来,克服困难,坚持活动,培养了大批青少年南音新手,取得显著成绩,有的被专业剧团聘任为乐手,有的被国外南音团体聘请担任教师。
  石狮市摄影协会 成立于1989年5月1日,至1997年有会员52人。协会成立以来,举办多次摄影作品展、培训班,组织摄影夏令营活动。会员一批作品在全国及福建省的影展中展出并获奖。
  石狮市灯谜协会 成立于1989年9月14日,至1997年下属组织有蚶江侨乡谜社、永宁镇鳌城谜社、石狮灯谜研究社、蚶江镇莲埭灯谜组等,共有成员110人。蚶江侨乡谜社于1982年2月,被省文化局评为福建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1990年2月被省文化厅列为“芳草计划”示范点。市协会成立以来,还多次组团参加全国性、全省性灯谜竞猜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会员7人自费编印8种灯谜集,出版谜报、谜刊。
  石狮市中华诗词学会 成立于1990年2月3日,至1997年有会员60人,有8人加人全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专著8册,创作的近3000首诗词、2000余对楹联作品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并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获奖。郑伯洋等10人的事迹被载人《中国诗词年鉴》。
  石狮市戏剧曲艺协会 成立于1990年5月23日,至1997年有骨干会员30人,下属组织有蚶江、新华、新湖、锦兴、明艺5个职业化的民间高甲戏剧团和1个侨艺歌舞团,还有石狮什音社。1994年,新华高甲剧团演出的《斩皇女》、新湖高甲剧团演出的《忠烈千秋》、蚶江高甲剧团演出的《血泊后梁宫》、锦兴高甲剧团演出的《恩仇记》,均由福建电视台拍制成录像带,先后在福建、厦门、泉州电视台播出,并发行到香港及东南亚侨居地。
  石狮市文学工作者协会 成立于1990年5月23日,至1997年有会员50人,其中有省作家协会会员6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8人。下属组织有石狮市椰风文艺社。协会成立以来,与市文化馆联合,多次邀请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到石狮举办讲座,并与《福建文学》、《厦门文学》杂志社共同举办创作座谈会、笔会。会员40多人次在省内外报刊的征文、征诗中获奖。
  石狮市音乐舞蹈协会 成立于1990年5月23日,至1997年有会员75人。协会成立以来,配合中心任务,积极创作节目,组织各种文艺晚会,并与香港音乐界、旅港乡亲联络,由旅港乡亲捐赠20多万元,添置一套音乐电子设备及民族乐器,还共同举办音乐会、文艺联欢会,建立紧密的联系。会员在省级以上汇演比赛中屡创佳绩。
  石狮市交谊舞协会 成立于1992年6月29日,至1997年有会员400多人。协会组建表演队,开展宣传、教学、表演活动,参加全市性各项重大文艺晚会的演出。连续三届在福建省举办的“国标舞锦标赛”中荣获团体第3名。
  石狮市绿洲读书社 成立于1992年8月8日,至1997年拥有12个分社及读书活动组,社员达3000多人。读书社办有“绿洲书屋”、“绿洲图书馆”、“电脑培训中心”等,多次举办“绿洲讲座”,并通过演讲比赛、专题研究、文娱晚会、征文活动等形式,推动石狮市民“读有益书,做文明人”活动的深入开展。1996年12月,读书社建立绿洲读书发展基金会,现有资金30多万元。1997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播送绿洲读书社的事迹和石狮人读书求知的活动情况,并加了编后语。同年9月,中共召开的十五大期间,在北京举办的展览会上,介绍该社事迹的图文、照片也被展出。
  石狮市楹联研究会 成立于1994年10月20日,至1997年有成员48人。研究会成立以来,举办多场专题研讨会,并与中国楹联研究会联合在石狮举办楹联学术研讨会。会员创作的楹联,遍布于石狮各乡镇,并多次在全国性征联比赛中获奖。
  第三节 文艺创作
  一、文学创作
  石狮历代文学创作颇丰。南宋端明殿学士洪天锡(后厅人)著有《阳岩文集》等书5部。明代塘头人王畿(官至浙江布政使)著有《樗全集》,郭伟(石湖人)著有《文家镜》、《主意丛林》等书47部。清代刘廷勋(永宁人)著有《诗集》,陈棨仁(永宁人)著有《藤花吟馆诗录》等书11部,杨浚(曾坑人)著有《闽南唐赋》等书13部。民国初,蚶江林桂舟著有《锦江林画中隐语》、《集艳图》等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石狮的文学创作走上白话文道路。20年代,创作一批现代剧本,如反映侨乡题材的话剧《侨家》,宣传救亡歌剧《可怜的秋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不断取得新成果。1987年前,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等130多篇。石狮建市后,文学工作者队伍迅速发展,文学创作空前活跃。1989~1997年,全市有26位作者出版文学作品集20部,并在各级正式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2000多篇,700多万字,有40多人(次)在省内外报刊的征文、征诗中获奖。石狮市文化馆创办《石狮文艺》季刊,于1991年10月出版创刊号。后每年出版4期,每期40万字。1991年12月,石狮市文化馆编纂出版石狮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其中《故事卷》收入民间传说、故事365篇、58万字;《歌谣卷》收人民间歌谣384首、32万字;《谚语卷》收入谚语2580条、18万字。
  二、戏曲创作
  20年代,石狮民间剧团创作上演反映侨乡题材话剧《侨家》、宣传救亡歌剧《可怜的秋香》。抗日战争期间,石狮各乡村、学校建立的剧团、文工队自编自导《爱子仇》、《麒麟寨》、《面包》等一批宣传抗日、反封建、反官僚的话剧、歌剧剧本。
  50~60年代,农村业余、专业剧团和学校文工团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扫除文盲、参军等中心工作,创作一批歌剧、话剧、曲艺、小演唱作品,如《上冬学》、《不法奸商大老虎》、《打倒美帝野心狼》等。“文化大革命”中,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主要是移植“革命样板戏”,把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改编为方言歌剧、高甲戏演出。1985年,高永清创作的高甲小戏《晚成哥求婚》,获全国农村题材小戏创作评比二等奖。新湖、蚶江高甲剧团,多次在福建省民间职业剧团展演中获创作、演出奖。1987年8月,石狮中心小学艺术团将13个节目组成一台戏,晋京并到中南海汇报演出。市南音协会创作一批反映当代火热生活的新南曲,并在全国及省级汇演中获奖。
  三、美术 书法 摄影 灯谜创作
  石狮传统的民间绘画、书法、摄影、灯谜创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不断发展,涌现许多新人新作。吴庆勋创作的水印木刻《放映员》、《前沿绿长城》、《二月》等作品,于1965年入选全国美展,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前两幅还被选送日本展览。60~70年代,有9位作者33件美术书法作品入选省级以上美展。1985年,文化部命名晋江县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当时一批石狮作者为此作出贡献,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1991年省首届艺术节,石狮市有23位作者的27件作品入选。1992年举办的石狮民间绘画展览,展出25位作者的57幅作品。有一批作品在国内外刊物上、画展中发表、展出,并多次在国际、全国大奖赛中获奖;有的作品作为馈赠礼品,已流传欧美、东南亚各国,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1996年,蔡宏义有20多件摄影作品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收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福建》一书。市摄影协会会员有10多件作品,在全国和省级的影展中获奖。灯谜爱好者创作一批佳谜,在省级以上的灯谜比赛中多次获奖。有些灯谜爱好者还著书立说,发表有关灯谜研究成果。石狮市灯谜协会会长苏温才,历年谜作数千条,多次在全国性谜会获奖。他的谜作、谜评、谜论在《人民日报》、《中华谜报》、菲律宾《世界日报》等海内外40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被选人《中华谜语大辞典》、《当代百家谜选》等书。他被聘为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顾问、福建省谜协顾问。1997年10月,由王景超、林祖炳、黄杏川合著的《蚶江乡土灯谜简注》一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四、音乐、舞蹈创作
  50年代,石狮南音社配合中心任务创作一批新南曲,如《喜送公粮》、《送郎参军》等。长期流传在石狮的拍胸舞、彩球舞、踩高跷、狮子舞、舞龙、跳鼓等,经不断改进,表演艺术得到提高。如《彩球舞》揉进武术动作,还与踩高跷结合起来,从地面表演发展到高空表演;表演舞龙时,配上电光、烟花,增强艺术魅力。1960年,石狮蔡清岩、何敬智整理改编的民间舞蹈《碰球舞》和王健创作的少儿舞蹈《童谣舞》、《大头娃娃》3个节目同时晋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文艺会演。1962年,石狮公社大仑大队文艺队对传统的“跳鼓”赋予新内容,排练《赞颂“农改田”》,在省农村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
  1984年,晋江华侨中学(今石狮华侨中学)的少年舞蹈《天乌乌》和石狮中心小学的舞蹈《蜗牛与黄鹂鸟》,在全国少儿歌舞录像比赛中获鼓励奖。
  1989~1997年,在第五届至第七届省武夷音乐舞蹈节上,石狮市有10多个节目入选参演并获奖,其中民间舞蹈《毽子舞》、《狮子舞》获文化部奖励,小品《妈妈》入选全国“群星奖”,获优秀奖。10多位会员的音乐作品,多次在省级、全国性报刊发表及演唱中获奖。以蚶江镇溪前村蔡满意一家人为骨干组成的舞狮队,舞狮表演名闻遐迩,1994年元月,受国家体委指派,参加在香港举行的国际舞狮比赛,获金奖;同年3月参加中国广场民间文艺表演赛,获金奖。
  附:历代石狮籍人著作选录
  一、南宋著作选
  洪天锡(后厅人,刑部尚书):《奏议》、《经筵讲义》、《通礼辑略》、《味言发墨》、《阳岩文集》
  林洪(蚶江古山人):《山家清供》、《山家清事》、《西湖衣钵集》、《家塾所刊》、《茹草纪事》、《文房图赞》
  二、元代著作选
  王翰(庐州人,寓居永宁沙堤,贵州行省参议):《友石山人稿》
  刘宗元(祥芝大堡人,移居晋江鲁东,刘君辅侄孙):《五经集解》
  三、明代著作选
  干宗亮(永宁人):《诗集》
  郭宗磐(蚶江石湖人,广西按察副使):《易学说海》、《老子解》、《庄子解》
  郭伟(蚶江石湖人):《四书集注发明》、《鳌头龙翔集注》、《集注衍文》、《集注真诠》、《集注珠玑》、《集注归正》、《集注抄评》、《集注正宗》、《集注全书》、《新说评》、《主意金玉髓》、《崇正录》、《名公答问》、《归正讲》、《合注篇》、《名公新讲》、《名公新意》、《类隽火齐》、《篆笔录》、《红炉点雪》、《主意天龙》、《中流砥柱》、《四书案》、《定盘针》、《集注翼》、《宗一说》、《主意丛林》、《青云捷径》、《文家镜》、《四书丹篆》、《醒人语》、《提掇英雄》、《四书约旨》、《方家答问》、《四书中兴》、《四书答》、《主意圆机》、《万代说宗》、《四书秘旨》、《主意萃锦》、《百子金丹》、《四书镜》、《主意天真》、《主意宝藏》、《正说评》、《五经金丹》、《百子金丹》
  黄克缵(永宁梅林人、尚书):《数马集》、《杞忧疏稿》、《百氏绳愆》、《性理集解》、《春秋辑要》、《古今疏治黄河全书》、《全唐风雅》、《鉴井吟》、《独奕篇》、《乘槎稿》
  黄道爵(永宁梅林人,克缵子,楚雄知府):《丽瞩亭诗集》
  龚廷宾(永宁沙堤人,庐州知府):《居家懿范》
  黄鳌(宝盖龟湖人,湖广参议):《三峰文集》
  王畿(宝盖塘头人,浙江布政使):《樗全集》、《四书易经解》
  李廷森(永宁梅林人,刑部主事):《四书精解》、《诗文遗稿》
  周延禧(蚶江石湖人,参将):《文集》
  吴韩起(宝盖龟湖人,户部主事):《四书说》、《易经说》、《诸子需云》
  四、清代著作选
  龚锡瑗(永宁沙堤人,宁远知县):《邮亭草》
  黄觐光(永宁梅林人,克缵曾孙,中部知县):《桥山集)
  刘德炳、刘廷简(永宁人):《唱和诗集》
  刘廷勋(永宁人、德炳子):《诗集》
  林士锐(蚶江石璧人):《观象指南易说》
  朱莲(永宁人,漳州府学训导):《十韵草堂诗文集》
  王恕恩(宝盖塘头人,王畿裔孙):《传信录》、《乡俗论》、《顺信堂箴语》
  施琼芳(祖籍永宁西岑,移居台南,主事):《春秋节要》、《石兰山馆遗稿》
  陈棨仁(永宁人,广东知府):《说文丛义》、《闽中金石录》、《绾绰堂遗稿》、《铜鼓考》、《汉律辑要》、《绾绰书目》、《闽诗纪事》、《海纪辑要》、《温陵诗纪文纪》、《岑嘉州诗注》、《藤花吟馆诗录》
  杨浚(湖滨曾坑人,内阁中书):《淡水厅志》、(岛居录》、《清水岩志》、《冠悔堂诗文集》、《冠悔堂楹语》、《小演雅》(续录、附录、别录)、《世德录》、《示儿录》、《金石题跋》、《易义针度》、《闽南唐赋》、《补金英飏言》、《笔记楹语》
  施士洁(祖籍永宁西岑,琼芳子,内阁中书):《后苏庵诗抄》、《后苏庵词草》、《后苏庵文稿》
  五、民国著作选
  林桂舟(蚶江人):《锦江林画中隐语》、《集艳图》、《锦江谜话》
  颜文初(灵秀钞坑人,菲律宾中西学校校长):《童子尺牍》、《学生尺牍》、《商业尺牍》、《商业新教科书》
  林大廷(蚶江人):《卫生便览》、《痘疹专书》
  蔡培火(祖籍石狮容卿人,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党部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告日本国民》、《东亚之子如斯》、《国语台语对照》
  谢玉铭(祥芝赤湖人,燕京大学教授):《物理学原理及其应用》、《物理学实验》(以上英文本,合著)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作选
  王礼贤(蚶江人,菲律宾华侨):《养德居吟草》
  李影鹃(永宁洋厝人):《野草吟集》
  郑华民(永宁西厝人,菲律宾华侨):《怡轩诗集》
  郑碧梧(永宁西厝人,移居台湾):《春草吟笺》
  王人杰(永宁下宅人,菲律宾华侨):《人杰诗词集》
  李淡(永宁洋厝人,菲律宾华侨):《李淡诗词钞》
  林惠祥(蚶江莲埭人,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国民族史》、《文化人类学》、《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民俗学》、《世界人种志》、《神话论》、《考古通论》、《菲律宾民族志》(编译)、《婆罗洲民族志》(编译)、《苏门答腊民族志》(编译)
  谢希德(祥芝赤湖人,玉铭女,中科院院士,上海市政协主席):《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学》、《群论及其在固体中的应用》
  王启明(宝盖塘头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光纤通信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科学前沿与未来》、《光电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原理》、《硅锗应变超晶格材料与器件应用》
  白刃(原名王寄生,永宁人,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师级创作员):《战斗到明天》、《战斗到明天续集》、《南洋漂流记》、《龙真人别传》(以上长篇小说)、《白刃小说选》、《激流》、《平常人的故事》、《镇海石》(以上短篇小说)、《兵临城下》、《糖衣炮弹》、《白鹭》、《战火纷飞》、《乌金城》(以上话剧)、《莲花湾》、《探亲假》(以上歌剧)、《野草集》、《前进的回声》(以上诗集)、《罗荣桓的故事》、《社会发展故事》、《沉冤记》、《小铁腿长征记》、《无敌英雄》、《大时代的插曲》
  王玉树(凤里宽仁人,中国作协会员、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子芳传》、《新诗纵横观》、《解放军文学书系·诗歌卷》、《鲁迅与西方文化》、《创造新世界的文学》
  邱华柄(祥芝东埔人,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代财政学》、《新加坡证券市场与投资分析》、《经济特区财政与税收》、《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所得税理论与实证分析》
  陈安全(宝盖玉埔人,中国作协会员、厦门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现代航天之父布劳恩》、《海明威传》、《查尔斯与黛安娜》、《美国科学幻想故事集》(以上译著)
  王善钧(凤里新兴街人,厦门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由结构走向解构》、《现代西方哲学》、《现代外国哲学》、《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辞典》
  蔡淑娥(灵秀加曾寨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公司理财》、《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会计学原理》(译著)
  卢祖伟(祥芝卢厝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交际汉语教程》
  洪俊峰(蚶江洪窟人,《厦门大学学报》编辑):《西方学者论毛泽东》、《主体论》、《伦理学原理》。
  吴新涛(湖滨新湖人,农工党中央委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结构化学》(译著)
  程庆阳(蚶江大厦人,交通部第三航务局工程勘察设计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港口工程新结构》(主编)
  王仁波(宝盖塘头人,上海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隋唐文化》、《中国美术全集·墓室壁画》、《陕西陶俑精华》、《金银器》、《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译著)
  林甘川(凤里新华人,新安江水力发电厂厂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安江电厂特定装置》
  王晓蓉(湖滨民生街人,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女):《环境化学》、《海洋技术》
  蔡敦民(凤里新华街人,化工部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橡胶工业手册》、《橡胶工业供电设计手册》
  王明枢(永宁下宅人,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建筑声学设计手册》、《空气调节手册》
  吴颜卿(湖滨新湖人,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合金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电机工程手册》
  蔡乃木(宝盖雪上人,天津医科大学教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医药数理统计》、《微积分类型与题型》
  蔡型乞(蚶江人,广东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教授):《英汉国际经济贸易词典》(参与编著)
  蔡世设(凤里大仑人,南京林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交通工程》、《汽车维修实践教程》
  陈周泰(灵秀港塘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肝胆外科副教授):《实用创伤外科学》
  施能济(湖滨林边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新编汉英词典》、《英语阅读技巧》、《今日英语教师用书》、《阿基诺夫人传》(译著)
  胡建宇(石狮人,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物理海洋学基础教程》
  李西渠(永宁梅林人,福州一中特级教师):《中国著名中学作文精华·福州一中卷》(主编)
  李光盾(永宁梅林人,中学高级教师):《初中英语典型错例分析》(合著)
  第四节 民间文化活动
  一、灯谜活动
  清末民国初,石狮一带每逢节日,经常举行灯谜活动,许多商家在门口挂花灯,灯上贴有若干谜条,以吸引顾客,猜中者赠予奖品。蚶江灯谜爱好者林桂舟,常于农历七月十九日民间“普渡”之日,高搭谜台,悬谜征射。民国21年(1932年),台湾谜界派人到蚶江交流谜艺。民国35年中秋,永宁高武皓在顶街泰安药房门口,举办一场较大型谜会,热闹非凡。
  50年代,石狮等乡镇逢年过节常举行灯谜活动。1959~1966年,永宁文化站连续举行8次新春谜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灯谜活动很少开展。1978年后,灯谜活动重新兴起。各乡镇除节日举行群众性猜射外,还举办各种系列的专题谜会,有新婚谜会、计划生育谜会、普法谜会、五讲四美谜会等。蚶江侨乡谜社,自1980年以来举办了“华联杯”全国灯谜大会猜,全国谜友“大家猜”笔猜活动,还举办10多次专题灯谜活动。1986年11月,蚶江代表团参加在苏州举办的“姑苏谜会暨首届灯谜知识竞赛”,获团体电控竞猜第三名。1991年6月和1993年2月,高云鹤两次独资举办“夏威移杯”全国灯谜大奖赛。1992年8月,市灯谜协会代表团代表泉州市参加在保定举行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灯谜艺术节”,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97年2月,蚶江侨乡谜社代表团参加在漳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华灯谜艺术节活动,获团体电控竞猜第三名。还有会员多人在历届福建省灯谜竞赛中获奖。1989~1997年,全市举办20多场专题谜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80多家新闻单位,报道过石狮灯谜活动盛况,称石狮为“灯谜之乡”。
  二、文艺表演
  元代,石狮民间在“社火”中,出现在马背上搭高台表演和化妆骑马表演的“装阁”民间文艺。明至清,南音社团,木偶戏、高甲戏等剧团,经常在各乡村演出。清同治九年(1870年),祥芝基督教堂内设唱诗班,开展唱诗活动。
  民国初期,石狮一带乡村、街道,逢民俗节日常搭台演唱南音。当时,在一些行店用华侨从菲律宾等侨居地带回的收音机、留声机播放音乐等,以招揽顾客。抗日战争期间,各乡村、学校成立的剧团、文宣队、歌咏队等,经常上街、下村巡回演出小歌剧、街头剧、傀儡戏等,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还在石狮礼拜堂举行音乐会。
  50年代初,北方的扭秧歌、打腰鼓传人石狮后,各乡村、学校组织秧歌队、腰鼓队,经常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各剧团经常在农村、街道巡回演出古装戏和现代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南音社被解散,活动停止。各乡村、学校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乡、上街演出“革命样板戏”,教唱“革命歌曲”等。进人80年代,群众性的音乐、舞蹈、戏曲活动蓬勃开展。每年元旦、春节、元宵、中秋、国庆节期间,石狮经常举办文艺踩街活动,在文化中心举办南音演唱会。1989年1月29日,首次举办市迎春文艺晚会。5月,举办为期10天的市首届青少年文化节活动。6月1日,举办首届中小学生文艺调演。1990年国庆节,举办为期一周的石狮市首届民族艺术节,由150多个节目组成文艺踩街活动,有20多个村(居)委会300多名民间艺人参加专场表演。1992年,举办《海峡情深——李仰圣声乐作品音乐会》,邀请全国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刘君侠参加演唱。1990~1997年,全市举办较大型的音乐会、文艺晚会、歌手大奖赛等40多场,举办6次全市民间职业剧团的展演,举办什音、笼吹、小戏专场演出20多次,举办《中秋寄怀台湾亲友》、《太阳颂》等专题吟诵会10多场,还举办数场露天舞会。
  三、书画摄影、花卉盆景展览
  1982~1988年8月,举办书画展8次,与驻军及兄弟县、市联办书画展5次。1988年9月30日,举办石狮建市书画家作品邀请展,参展作品250件。1991年7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石狮书画作品展,参展作品180件。1993年10月,举办庆祝石狮建市五周年书画作品展,参展作品200多件。1996年,接连举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书画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金秋全国名人书画作品展、庆“七·一”、迎回归书画展等,每次参展作品均有200件左右。
  1988年10月1日,在市体育场举办《石狮市、晋江县联合盆景展览》,展出花卉盆景300盆。1995年3月,举办姜雄雄收藏的200件奇石展览,观众达2000多人。1988~1997年,共举办6次盆景展览。
  1989年10月,石狮市恒信印刷厂厂长林顺利独资举办全国“石狮杯”摄影大奖赛,参赛作品3000多件。同年,还举办优秀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150件。1993年9月,举办蔡宏义摄影作品展,1996年春节,举办蔡天生、蔡自然等5人摄影作品展。1996年12月,举办石狮建市八周年光辉成果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60件。1991~1997年还多次举办会员摄影作品展览。
  第五节 对外文化交流
  随着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石狮建市以来,石狮发挥侨乡优势,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1983年国庆节期间和1989年4月,蚶江侨乡谜社先后举办两届全国性的《蚶江侨乡谜会》,有香港同胞、东南亚侨胞和国内20多个省市上百名谜坛高手云集蚶江,交流谜艺。1993年10月,由市文化馆和市灯谜协会举办《当代风采佳谜创作赛》,邀请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及各省(市)计300多名谜手参赛。
  1989年7月,石狮椰风文艺社与菲律宾椰风文艺社缔结为姐妹社,时由菲律宾椰风文艺社社长王宏榜率团到石狮访问,并进行文艺交流。自1990年以来,每年4月举办石狮市旅菲华侨青少年回乡夏令营活动,石狮文艺界为夏令营华侨青少年表演南音、什音、踩高跷、碰球舞、狮子舞等乡土文艺,举行中国画、中国书法现场创作,并将作品赠给华侨青少年。1997年11月,蚶江镇溪前村舞狮队,应邀到日本泉南市表演。
  1989年中秋节,市文化馆、南音协会举办《海内外金秋南音大汇唱》,应邀参加的有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南音代表团,以及泉州、厦门等地15个南音社团,在石狮连续3天举行9场演唱会,演唱曲目120多首,国内外20多家新闻单位作了报道。1990年和1995年,市南音协会先后两批16人参加福建省音乐代表团出访菲律宾。1990年访菲时,应邀到总统府演出,受到总统阿基诺夫人的接见。1992年,市文化馆共接待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菲律宾等地弦友250人(次),同台演唱23场。1994年,“群芳乐府”南音艺人20多人,自费前往香港、菲律宾交流演出。1995年,市南音协会与菲律宾国风郎君社缔结成友好团体,国风社一行40人及菲律宾南乐崇德社、长和郎君社弦友,在石狮举行庆祝结谊活动,共同举行南音踩街、南音联欢会,观看私立育青学校、华侨中学的南音教学汇报演出。1996年,菲律宾国风社邀请石狮市南音协会6人,赴菲参加国风社庆典。1997年中秋节,菲律宾长和郎君社40多人,前来石狮访问,与市南音协会举行联欢演奏。
  自1989年开始,石狮市文化馆在菲华《世界日报》、《菲华时报》,开辟《石狮文化》和《石狮新貌》摄影新闻专版,1992年又开辟《石狮百村》专版,用2年时间系统刊登石狮100个村、街新貌照片。至1997年,石狮文学作者在菲华《世界日报》、《菲华时报》、《商报》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石狮市文化馆、市文学工作者协会接待菲律宾华侨文学团体来访12次、200多人。
  第二章 报刊图书
  第一节 报纸
  一、《民声日报》
  民国28年(1939年)5月6日创刊《民声报》,由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题写报头。该报系由归侨黄振志、何敬捷、施华德、吴慕容、叶非英等人发起创办,菲律宾华侨集资支持,以“沟通侨情,为侨服务”为办报宗旨,以发行海外乡侨和沿海侨乡为主的民间报纸。初为周刊(不久改为三日刊),八开四版,每期印数500份。翌年改为《民声日报》,四开四版,印数增至1000份。至民国38年9月2日终刊,共出版1400多期。历任社长何敬捷(兼发行人)、何镜华。报社在石狮成立“在乡董事会”,在菲律宾由35位有名望的侨领组成“旅菲董事会”,又在菲设立总代理,负责报纸在菲发行事宜。
  二、《永宁乡土资料》
  1988年3月由永宁镇政府、永宁居委会合办的油印小报,八开四版,不定期刊印。主要介绍永宁历史地理、文物古迹、风土民俗、古今人物等。至1994年,共刊印55期。每期印300份,发至海外侨胞。1995年编纂成《永宁乡土资料汇编》一书,铅印发行。
  三、《石狮侨报》
  前身为1991年9月创刊的《石狮乡讯》,经省新闻出版局等6个单位批准,石狮市侨联主办,是以对外宣传为主的报纸。不定期出版,四开四版。1993年9月改为《石狮侨报》,改手工排印为电脑排版并彩印,主要介绍石狮新貌、经济建设成就等。至1997年共出25期,每期印数5000份,除市内发行外,寄赠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侨胞及港澳、台湾同胞。
  四、《石狮消息报》
  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于1993年10月试刊,1994年10月1日正式刊行,系中共石狮市委、市政府机关报。原为每周一期,1996年起改为每周二、五定期出版,对开大报,内部发行。1997年,每期印数达1.5万份。至1997年底,共出289期。
  五、《石狮侨乡谜讯》
  1994年8月创刊,1995年6月改为《石狮谜讯》,由石狮市文化馆、灯谜协会主办。不定期刊印,激光照排,四开四版。主要刊登灯谜信息、会员谜作、谜论、谜评、谜人传记等。至1997年共出6期,每期印数1200份,寄赠国内外灯谜界。
  第二节 刊物
  一、《谈虎》
  1981年元月由蚶江灯谜组创办的油印谜刊,主要刊登谜作、谜论等。不定期刊印,32开本。至1997年共出18辑,每辑印500本。寄赠国内外灯谜界。
  二、《笔花》
  1982年5月由石狮侨乡书画社主编的油印会刊,刊登书画简讯、书画作品等。不定期刊印。至1997年共出版10期,每期印200本,发至省内外书画界、企业界。
  三、《石狮政报》
  1988年10月创刊,是石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编的内部刊物,季刊。辟有《领导讲话》、《文件摘录》、《会议纪要》、《调查研究》、《人事机构》、《大事记》、《小资料》等栏目。至1997年共出35期,每期印300本,电脑排印。发至全市各部门领导。
  四、《蚶江乡土资料汇编》
  1989年3月创刊,由蚶江乡土志编写委员会主办。不定期刊印。刊登蚶江历史、地理、人物等资料。1992年10月终刊时共出12辑,50余万字,每辑印500本。1993年编纂出版《蚶江志略》一书(香港华星出版社出版),20余万字,印3000册,赠寄华侨、史学界专家。
  五、《狮城吟坛》
  1990年2月由石狮市中华诗词学会创办,刊登诗词作品、简讯等。不定期刊印。到1997年共编印19期,每期印1000本,铅字排版。赠送会员、诗词爱好者及兄弟社团。
  六、《狮城雄风》
  1990年9月创刊,由市文化馆和灯谜协会主办。刊登会员谜作、谜论、谜讯、谜语故事等。不定期刊印。至1994年共出3期,每期印1000本,其中第3期被全国灯谜信息社评为1994年度十佳谜刊。
  七、《石狮文艺》
  1991年10月创刊,季刊。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出版。由市文化馆和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办,1994年改由市文化馆和市文联主办。刊登文艺作品、文史资料等。至1997年共出23期,每期印2000本,向文艺工作者发行。
  八、《石狮文史资料》
  1992年3月创刊,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刊登石狮历史、人物等史料。每年一辑,每辑印3000册,电脑排印。至1997年共出5期。发至政协委员、各县市政协。
  九、《石狮研究》
  1992年7月创刊,为中共石狮市委办公室主编的内部刊物,不定期刊印,主要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至1997年共出150期,每期印500册左右,激光照排。
  十、《石狮经济信息》
  1997年7月1日创刊,由石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主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办的内部周刊,每期16码,为16开本,激光照排。编辑部配备先进的电脑网络、编辑系统,可接收来自国家经贸信息中心、省委办公厅经济信息库的信息。主要刊登各类政策法规信息、政府宏观调控意图和各类经贸信息,为领导和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发行对象主要是市内大中型企业、各镇(办事处)、村(居)委会和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每期发行2000份。至1997年底,共出26期。
  十一、其他
  还有镇、团体创办的《侨音》、《镇海石艺苑》、《绿洲读书通讯)、《书馨》、《石狮风物揽胜》、《蚶江文苑》等一批刊物。
  第三节 图书
  一、图书发行
  1950年5月12日,建立新华书店泉州专区(9月改称晋江专区)支店石狮分销处,负责教材课本和其他图书的发行。1954年,石狮分销处改为门市部。
  1988年12月,建立石狮市新华书店,职工23人。在各乡镇供销社设代销点,各镇(办事处)有批准注册的民办书店、书摊42家。新华书店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做好学校课本教材发行工作的同时,配合两个文明建设,做好新版《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政治理论读物的发行,组织科学技术著作、文学著作等图书发行。1994年以来,出动100多人次到各镇摆摊设点,为农村、学校提供适销对路的优秀图书。并向前厝等4个村赠书1000余册。1988~1997年,新华书店共销售各类图书1843.59万册,其中科技书占34.75万册。年销售额从1988年的86万元,增至1997年的1039万元,增加11倍。1997年,石狮人均年购书35.7元,高于全国人均购书水平。
  二、图书借阅
  民国16年(1927年),一些热心新文化的侨眷和进步人士组建“阅书报社”,社址在永宁大埔保善堂前座,置有各种报刊和一批图书,供群众阅读。民国30年停办。
  1951年开始,陆续创办石狮、永宁、祥芝、蚶江4个文化站。站内设阅览室,逐年添置图书、报刊供群众阅览。
  1989年8月,建立石狮市文化馆,设有阅览室。石光、侨中、育青、石狮一中、永宁中学、石狮二中、实小等一批中小学校建立图书馆(室),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设文化室、图书室,置有各种图书,供师生、村民阅览。石光中学兴建1座图书馆,藏书7万多册,平均每个学生拥有图书32册,成为泉州地区中小学校首屈一指的示范图书馆。石狮一中图书馆有藏书4万册,每天安排一个年段的学生借阅。1992年8月,石狮市绿洲读书社创办绿洲图书馆,藏书2万册,供市民借阅。许多个体、私营企业开辟阅览室,置有报刊杂志供职工阅览。蔡友谋个人藏书1.5万册,1997年10月,被团中央、新闻出版署等4个单位授予全国“百村书库”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1997年6月,在湖滨曾坑动工兴建市图书馆文林图书大楼,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均由港商卢章煌捐款。当年10月大楼封顶。
  第三章 广播 影视 音像
  第一节 广播
  1964年秋,创办晋江县广播站石狮广播分站,站址在石狮外贸仓库,主要负责转播县站节目和管理石狮、永宁、祥芝、蚶江等公社的广播网。分站置1台275瓦扩大机。到80年代初,基本上户户安装广播喇叭。
  1988年12月,成立石狮市广播站,先在市区架设20只10瓦的小高音喇叭网,于1989年3月28日上午9时30分,正式以石狮市广播站的呼号向市民每天播音两次。5月,呼号改为石狮市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每天早、中、晚3次正常播音。市区开播效果良好,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尽快整建和开通全市各村的有线广播。经过3年努力,整修架设235公里广播线路,于1991年10月实现全市100个村广播联网,建立90个村级广播室,广播扩大功率达1.2万瓦。1992年,建立1座300瓦立体声调频广播电台,同年6月试播成功,1993年10月正式播音,频率104.7MHZ。每天播音3次共8小时,广播节目有自编《石狮新闻》、《政讯专题》、《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园地》、《卫生与健康》、《为您服务》、《音乐欣赏》、《地方戏曲》等9个栏目,经常报道和反映石狮市时事政治活动和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等。并转播中央、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地方戏曲和其他文艺节目。调频广播试播后,市有线广播则停播,但各镇、街道办事处仍有自办有线广播网,播放通知、有关文件、法规等。
  1992年9月,石狮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办《话说石狮》广播节目,对东南亚广播,为时1年,每周播送1次,每次20分钟,使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都能听到石狮的声音。
  第二节 电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浦村华侨王则棋从菲律宾带回一部摩擦电影机和几部黑白影片,连映3个晚上,轰动一时。过后两年,王欲返菲,将影机影片卖给泉州王承宗。从此开了石狮、泉州电影之先河。
  民国18年(1929年),杏田村华侨王文笔筹款,在宽仁街聚仁路尾,建成石狮首座砖木结构的两层电影院,座位约400个。放映过黑白无声的《珍珠塔》、《桃花扇》、《小陈》、《王先生》等一批影片。该院于民国20年5月因亏损而倒闭。民国34年10月,龙穴村华侨高景从菲律宾带回一部16毫米电影机,向厦门和泉州影商租来《啼笑姻缘》、《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在龙穴村放映,庆祝抗战胜利。这是石狮首次出现的有声电影。此后华侨陆续从南洋各地带影机、影片回乡,不管集镇或农村,每逢喜庆或迎神赛会,放映电影屡见不鲜。民国37年6月,石狮建成第二座电影院,地址在今五星东村街头西侧,四开间店楼,有400多个座位,经理陈仲权,放映《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等一批影片。翌年8月,石狮临近解放,该院经理和股东去台湾,影院关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电影事业迅速发展。1951年,在今人民路建造1座电影院,可容纳600名观众。1953年,石狮区由华侨投资,动工兴建晋江县首座影剧兼营、有960个座位的石狮华侨戏院,1954年竣工投用。1961年,山雅村创办影剧院,座位800个。至1965年,石狮境内有3支电影放映队,在集镇、农村巡回放映。1972年5月,石狮影剧院(由华侨戏院改名)进行翻建,安装35毫米座机。此后几年中,陆续建成蚶江影剧院和梅林影剧院,均安装35毫米座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狮地区的电影事业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1979年,省电影公司拨款36万元,在新湖动工兴建狮城影剧院。1981年12月,建成村办洪窟华侨影剧院和上影剧院。1983年6月又出现第一个由农民个体创办的电影放映单位,即祥芝公社农民陈紫云创办的东埔露天电影院(以上影院均安装35毫米提包机)。其间,永宁镇侨联、蚶江镇侨联、祥芝伍堡村分别创建电影院。至1988年,石狮、蚶江、祥芝、永宁4个乡镇,有电影放映单位13个,其中影剧院6座,放映人员共76人。
  石狮建市后,狮城、石狮、南城等影剧院,装上中央空调或框式空调。狮城影剧院增设录相投影厅、歌舞厅、卡拉OK厅,开展多种经营。1996年5月,兴建多功能的石狮市新世纪影城,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包括5个电影厅(含全省首创的自选电影厅),及录相厅、歌舞厅、台球馆、商场、餐馆等配套设施,总投资800万元,于1997年8月建成开业。至1997年,全市共有17家国营、个体、私营(包括中外合资)的电影院(厅),还有35毫米提包机放映队2支、16毫米提包机放映队14支。电影机器设备主要有5505B座机4台,35毫米提包机10台,16毫米氙灯机6台,16毫米提包机14台。
  1991~1993年,市电影公司连续3年发行收入超过百万元。1992年石狮影剧院放映收入达104万元,进入全省“百万元影院”行列。同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影片展映活动中,石狮市电影公司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优胜集体称号。1989~1997年,全市放映电影162671场,观众达8646.3万人(次)。1993年,石狮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电影制片厂合拍《石狮启示录》、《石狮人在香港》等影片,在全市和省内外放映。1996年市电影公司发行收入139万元,1997年达153万元。
  第三节 电视
  1978年,泉州7365调频转播台正式开播后,石狮一带电视接收机迅速发展。1984年,仅宽仁街980户,即有各种电视机1106台,其中彩电987台。1988年9月1日,泉州电视台开播,在石狮的电视覆盖率达100%。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福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泉州电视台节目,在石狮各地均可收看。
  1989年5月3日,石狮市广播电视台成立,统一领导和管理石狮地区广播电视事业。至1997年电视台有职工32人,合同工20人,具有大专学历17人,其中工程师3人,编辑1人,助理工程师3人,二级播音员、三级播音员各1人。
  1990年9月,石狮市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正式开工,工程由华南理工大学华通电讯公司设计。经过2年的努力,安装入户1.1万户。前端设备采用西德卡物莱茵产品,主干线采用意大利KF16电缆,线路放大器采用香港华通公司产品。开播7个频道8套节目: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四套、福建台、泉州台、石狮台自办节目一套、二套。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1994年12月对前端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美国吉洛特550MHZ邻频前端设备,开播12套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四套,福建台、东南台、泉州台、云南台、贵州台、浙江台、山东台、四川台,石狮台自办节目一套、二套。1997年7月,泉州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到石狮,实现石狮与全省有线电视大联网,又增加播出省有线体育台、影视台、综艺台、经济台和教育台,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随着市区有线电视网的建立,祥芝、蚶江、永宁镇相继自筹资金,建立5个有线广播电视站,转播中央台四套节目及福建台、泉州台、石狮有线电视台和其他电视台共12套节目。还有12家外商投资企业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可接收卫星传送的部分境外电视节目。
  1993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和石狮市人民政府联合录制电视系列片《石狮之谜》五集。1994年9月,又联合录制4集电视片《石狮走向文明》。
  1997年2月,由市政府拨款、市电视台自筹计投资2000万元,在市东西二路兴建拥有15层、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的市广播电视大楼。
  至1997年,全市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普及率已达100%,其中彩色电视机占95%以上。一个家庭同时拥有数台电视机相当普遍,47时以上的宽屏幕投影电视机也被宽裕型的家亭所拥有。市区有线电视户18500户,乡村有线电视户6628户,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为82%。
  第四节 音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狮的音像事业迅速发展。音像制品从录音磁带、录相带发展到CD、LD、VCD等激光唱盘。音像设备从小型录音机、手提三用机、录像机发展到大型录相投影机、激光视唱盘机。至1997年,石狮的各种音像制品和设备已进入千家万户,拥有几种先进音像设备和制品的家庭屡见不鲜。音像制品已从家庭文化生活发展为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学文化课程的必需用品。
  随着音像事业的发展,石狮音像市场日益繁荣。至1997年,全市经批准的音像行业经营单位有139家,其中录相放映厅15家,音像制品经营店60家。
  第四章 文物
  第一节古遗址
  石狮市境内保存古遗址多处,包括卫城、盐场、桥梁、海关及烽火台等。
  永宁卫城遗址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宋为水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筑城。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为门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东曰海宁、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三尺,门各增筑月城。正统八年(1443年),都指挥刘亮、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增置敌台。成化六年(1470年),门楼圮,指挥使杨晟重建。清康熙间(1662~1722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修,令移驻提标左营游击于此。现存残土墙长162米,高约1米,石碑2方,崖刻3处。
  祥芝城遗址 位于祥芝镇。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江夏侯周德兴造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窝铺六,有南北二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现仅存残基及墙石。
  石湖寨城遗 址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宋熙宁初建。周长52丈,基广1.04丈,高1.4尺,有门1。现存残墙60米,宽4.2米,高3.2米,条石纵横砌筑。明末清初,寨城曾为郑成功抗清据点。
  岑兜盐场遗址 位于永宁镇子英村,史称岑兜乡浔尾场。该场始于唐代,盛于元代,明清继之。管辖范围为沿海50里,东至港边,西至安海乡,南至浯州场,北至海。浔尾场合丙州场,共14529坎。今港边、虎空口等地有遗址。
  玉澜桥遗址 位于宝盖镇上浦村,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石构平梁桥,13孔,15个船式桥墩。全长48米,宽2.6米。1992年拆除改建,现尚有4孔6墩埋于两头地下。
  郑成功水操台遗址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台系一天然大石,高12米,宽5.3米。明郑成功以此为招募、操练水军的指挥台。
  “闽海局关”遗址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在永宁设立“闽海局关”,征收出入口税。其关址设于今永宁镇小街观音庙边。民国初年改称“永宁海关”,延续至民国28年。
  第二节 古墓葬
  石狮市境内,已发现唐代以来古墓葬多处。
  吴阕墓(唐) 位于宝盖镇塘头村东北角。吴阕,号十一郎,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兵部尚书,授光禄大夫。光启元年(885年)从王审知入闽至泉州。墓为凤形封土堆,今残存碑及墓堆。1997年7月,由吴氏海外侨胞出资维修。
  永宁粘氏始祖墓(明) 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墓主完颜·粘博温察尔(1303~1369年),满族,金国元帅、金源郡王之八世孙,官至河中知府。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避乱入闽。墓向西,占地240平方米,呈“凤”字形。墓碑“凸”字形,长2.06米,高0.75米,楷书阴刻“始祖粘公墓”。1989年修葺。
  石湖乙甲郭氏回族始祖墓(明) 俗称鸳鸯墓。原位于蚶江镇石湖村东侧塔仔埔,系明代石湖乙甲郭氏始祖郭言璐及其妻蔡氏之墓。墓碑雕饰圆形满月及莲花瓣、云月花纹图案,具有汉回文化交融特色。1997年6月,因建设需要,经批准迁移于金钗山三宝湾侧。该墓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郭坑郭氏祖墓(明) 位于永宁镇郭坑回族村西山,俗称“月亮墓”。葬者为郭坑郭氏三世祖。墓占地长约4米,宽3.27米,墓穴皆条石砌成,石板加盖。墓碑高1.09米,宽0.9米。碑顶部圆形如满月,正面刻有莲花瓣及云纹图案。正上方有汉字“三世祖”,下刻有阿拉伯文,字迹风化,模糊难辨。
  武探花陈有纲墓(明) 俗称“探花墓”,位于永宁镇岗内山土地宫后。陈有纲,字用谦,号豫庭,永宁人。于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中武进士,殿试第三名,探花及弟。墓为圆形封土结构。1996年由墓主的国内外后人进行维修,保存完好。
  周东泉墓(明)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周东泉因其子周日甲任颖州牧而御封奉直大夫。墓占地98平方米。墓向南偏东30度,“凤”字形,花岗岩结构。墓封堆高约1米,长4米,宽3米,由花岗岩石块拼成龟形。墓碑、墓案刻有花纹。1995年修复。
  高三弟墓(明)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墓向西,占地15平方米,三合土圆形封土堆,直径1.6米,高1.03米。墓穴为糖水灰长方形构筑,长2.03米,宽1米,深0.52米,顶部有塌陷。墓碑长方形,上刻“明攻倭阵亡壮士高三弟坟”,字径9~10厘米。1996年间,因建设工程之需,该墓从原址迁至石湖塔东侧。
  戏神墓(清) 位于祥芝镇伍堡村。该墓为悼念世合春戏班到台湾演出途中遇难而建。墓向西,占地20平方米,三合土圆形封堆。墓碑长方形,长0.6米,宽0.4米,保存完好。
  第三节 古建筑
  石狮境内,存有诸多古代建筑,包括寺观、庙宇、民居、古塔、码头、牌坊、水井等。
  关锁塔 俗称姑嫂塔,又名万寿塔。位于宝盖镇宝盖山巅。宋绍兴间僧介殊建。塔占地388平方米,为石构空心八角形楼阁式,外观5层,实为4层,通高22.86米。塔门朝西,门前建有石构方形单檐歇山顶门亭与塔相联。底层四周建以环廊,廊盖八角雕螺尾翘脊。塔墙底层宽3.8米,上层宽2.5米,每层作拱形门1。塔内有旋梯可上。环廊内有四方佛龛7个,塔腹内佛龛1个,各置坐佛1尊。关锁塔至今800余载,历代均为航海标志。
  六胜塔 又名日湖塔、石湖塔。位于蚶江镇石湖村。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载:“日湖塔,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由檀樾薛公素、僧祖慧、宗仁募资兴建。景炎二年(1277年),被元兵所毁大半。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锦江凌恢甫鸠资重建”。1984年,省拨款修葺,恢复原貌。塔坐北朝南,为石构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占地425平方米,通高36.06米。塔身每层开4门、4,并浮雕金刚、菩萨立像。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各竖1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作双跳斗拱40套。各层塔盖8个翘脊雕有11尊小坐佛。塔内用条石筑八角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3件,古钱币3枚。底座作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宋元以来均被作为舟船航标。
  水尾塔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北宋政和年间建,明万历间修葺。为石构3层八角实心塔,通高3.5米。底座六角形,边长1.8米,上置瓣莲花座、蟠螭圆鼓和八角平顶。第二层和第三层均由八面刻有佛像柱和八角形塔盖构成,葫芦形塔刹。底座、塔盖和塔刹为1975年重修时补置。
  糖园石塔 位于灵秀镇塘园村北。宋代修建。为石构三层方形实心金刚塔。高3.76米,底座边长2米,每面雕力士承托图,第三层各面也雕有佛像,上置金刚宝箧相轮塔刹。
  蚶江石经幢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建于宋代。经幢石构,分5段,通高5.20米。八角形须弥座有2层,底层转角浮雕力士,上置仰莲座、蟠螭龙圆短柱、八角平盖、八面佛像柱、仰莲座、经文柱、塔盖、圆鼓、相轮刹顶。经幢风化严重,雕刻模糊,并稍有倾斜。
  永宁城隍庙 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修葺。庙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后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后殿面阔5间、进深3间,殿前有檐廊。庙全部建筑均为歇山式顶,前殿和后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庙中石雕、砖雕、木雕工艺都十分精湛。庙内尚存有清代重修碑记2方,附近有崖刻1处。永宁城隍庙建筑崇宏,规制完备,在全省同类建筑中极为少见。
  石狮城隍庙 位于石狮宽仁街。庙坐北向南,占地560平方米,系由永宁城隍庙分灵而来,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门悬挂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手书“城隍庙”匾额。庙中有历次修葺纪事碑刻4方。
  永宁慈航庙 俗称“顶亭观音宫”,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顶亭。庙中石碑记载,庙始建于隋,历代有重修,庙中楹联为清代金石学家陈棨仁手书。庙中奉祀男观音,殊为罕见。
  石狮凤里庵 位于石狮馆顶路。始建于隋,坐北向南,占地460平方米,供奉观音菩萨。历代均有修葺,在晋江、石狮及海外华侨、华人中影响很大。
  永宁大夫第 位于永宁镇永宁村西门外。建于清嘉庆年间。宅主人林元品,又名林文濬,幼年居住永宁,后移居台湾经商。清庆六年(1801年),诰授奉直大夫。大夫第坐北朝南,占地329平方米,由大厝、护厝组成。宅内原挂有许多匾额,今仅存一个“圣旨盒”,外面阳刻“奉天诰命”四个金字,盒内有两卷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诰封圣旨。
  董酉姑故居 位于永宁镇永宁村后山。董酉姑(1623~1681年),永宁镇沙堤村人,系
  明代进士董飏先的女儿,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妻,人称“国姓夫人”。故居乃其祖父创建,坐北朝南,面积474平方米,由凹斗门、天井、祀厅和后厅组成。墙体乱块石砌筑,瓦筒屋顶。现后厅倒塌。
  景胜别墅 位于宝盖镇龙穴村谢厝尾。由华侨高景建于民国4年。别墅占地1565平方米,坐西朝东,由砖、石、木、水泥混合砌筑,方形4层楼房,四面出檐,共有石柱40根。廊内泥塑及门窗花鸟、人物石雕均中西混饰。外设围墙。保存完好。
  林銮渡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西北。唐开元八年(720年)航海家林銮、兴建。宋元有重修。码头呈曲尺状,末端向东,全长113.5米,主体长70米,宽2.2米,高2.41米,为条石纵横砌筑而成。保存尚好。
  前垵古渡头 位于蚶江镇锦江村渡头尾。宋代建。渡头依海岸石坡架筑石桥3段,用长10米、宽0.75米、厚0.35米的石板铺设。全长82.3米,宽2.3米。桥涵三孔。附属石亭1座,通高3.9米,为四面坡攒尖亭。
  后垵澳古渡头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渡头长115米,宽2.75米,高0.8米,用石板纵横铺设。渡头深水处部分倒塌,其余保存完好。
  “南邦寄重”坊 位于石狮市区凤里宽仁街馆顶。俗称“施琅坊”、“馆顶坊”。清代建。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石碑坊。宽7.5米,高9.5米。中间长匾,正面镌“南邦寄重”,背面刻“忠勇性成”,均阴刻楷书,字径36厘米。
  龟湖埔锦进士坊 位于宝盖镇龟湖村埔锦顶街。系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福建布政使萧晚、泉州知府程秀民等为进士黄鳌立。坊为四脚亭式石筑结构,原高6米,今存5.2米,占地16平方米。亭正面有进士碑,上署“奉议大夫黄鳌”。该坊是泉州地区仅存的明代牌坊之一。
  八角井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俗称“皇帝井”,传为宋幼主赵昺南逃建行宫时挖凿。井栏系整块花岗岩石凿成,外八角形并刻图案,内为圆形,外径2.35米,内径1.8米,高0.65米,厚0.55米。井盖由石板铺成,挖有三眼。今外设井栏。井侧有雕刻神石像的球形塔1座,神像头部为1993年维修时补上。
  玉泉井 位于朝天寺内。宋代挖凿,井口径2.10米,深仅0.8米,长年有水,能供百户人家饮用。井崖刻“玉泉”2字。
  吴王刘祠 位于祥芝镇大堡村。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历代有修,面积360平方米。刘锜(1095~1162),字信叔,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著有《清溪文集》,诰封吴王。其玄孙刘逊开基大堡,奉刘锜为始祖而建此祠。祠内刻有刘锜诗文,介绍其功绩。1995年重修。
  “四世一品”祠 位于祥芝镇东埔村。清代皇宫式建筑,坐东向西,面积350平方米。系因邱天胜在平金厦、收复台湾中屡建军功,癸酉岁(1683年)奉康熙皇帝旨进京殿授都督衔、荣禄大夫,任贵州参将,赐世袭并以覃恩纶封其祖父为“一品”而建。现祠有“四世一品”圣旨牌一道,圣旨盒一个,盒内有汉、满文字圣旨原件。
  第四节 古石刻
  石狮地面已发现古代摩崖石刻和石雕碑刻10余处。
  灵秀山崖刻 位于灵秀镇容卿村灵秀山,有明、清、民国摩崖石刻4方。其中民国乙亥(1935年)镌刻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题七绝诗1首:“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蕴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只片时。”楷书,字径12厘米。灵秀山原有金相院、海潮庵、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青莲池、灵蛇洞等10多处胜迹。今仅存金相院、方外亭和海潮庵。
  西山岩石刻 位于永宁镇西厝村鸡母山。元代,王翰袭祖千户爵,官至潮州路总管,卸任后留居永宁沙堤村。在西山岩题刻“海天一色”4字,篆书,字径98厘米。
  永宁卫石刻 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朝阳山。山上一巨石,上镌“镇海石”3字,楷书,字径82厘米,传为明抗倭名将俞大猷所题。附近尚有“穿云迳”、“浸月池”崖刻2方,均为行书。
  虎岫摩崖石刻 位于永宁镇塔石村虎岫寺岩石上。原有历代题咏崖刻46方,惜多毁于近代开山采石之时,仅存民国1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褒赠晋江杨元勳修桥兴学事迹崖刻一方,以及行书“好行其德”、“里党观型”等题刻。
  永宁文祠岸刻 位于永宁镇文祠东侧岩石上。刻“尽瘁捐躯”4字,楷书,字径50厘米,落款“钦差大臣沈葆桢为奏请赐恤云骑尉陈维礼立光绪三年(1877年)”。陈维礼,永宁人,清同治间随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入台。时千总陈维礼受命押解粮饷,途中遇社蕃抢劫,为掩护粮饷,以身殉职。
  大仑石笋 位于大仑村阎君公宫前。石笋呈圆柱体,高90厘米,直径25厘米。乃古闽越人性崇拜之图腾。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再借事碑记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再借亭。明崇祯年间都指挥黄浮阳率哨捕队兵立。“文化大革命”期间,亭被毁,碑尚存。碑为圆首竖式长方形,花岗岩石雕成,高2.71米,宽0.93米,厚0.16米,中阴刻楷书“再借亭”3字,字长40×50厘米,落款“瑞图书”。两旁阴刻正文计179字,主要记述军民感戴分巡兴泉道曾樱抗倭有功,求得崇祯帝诏令“再借”他守御兴泉之事。亭于1993年修复。
  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前垵。俗称“对渡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树。1967年碑被砸成两块,今已修复,字迹仍十分清晰。碑为抹角首长方形,高2.92米,宽0.86米,厚0.18米。碑额篆书《新建蚶蚶江海防官署碑记》,正文楷书518字,字径4厘米,落款为“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秋九月吉旦署理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事长垣郑鍷谨撰,候选教谕同安许温其书”。该碑记载清代海防卫设置及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史实。
  重修七星桥碑 位于蚶江镇莲西村龙津寺东,清光绪七年(1881年)立。碑为抹角首长方形,高1.72米,宽0.5米,楷书。碑文主要记载重修七星桥捐资者姓名、商号和捐资额。
  新建梅福庵碑刻 位于永宁镇梅福庵内。碑有2方,均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镶在庵内墙上。一方记述兴建梅福庵的经过,一方记永宁24家商号及旅居菲律宾70多位侨亲捐款姓名和款额。
  祥芝大堡石刻 位于祥芝镇大堡村。有崖刻2方,一为朱熹手迹“小山丛竹”4字,一为宋代邱葵石刻诗“床头枕是溪中石”七绝一首。此2方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开山取石。
  第五节 现代纪念性建筑物
  李子芳故居 址在永宁镇子英村。李子芳(1910~1942年),又名钱子英,永宁人。民国21年5月参加红军,民国2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10月参加长征。任新四军政治部代主任、组织部长。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被捕牺牲。其故居面积67平方米,4房1厅,今辟为李子芳烈士陈列室。
  董云阁故居 址在永宁镇后山村。董云阁(1908~1931年),又名董光泰,永宁人。民国15年参加革命,民国18年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是当年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核心13人之一,民国20年被捕牺牲。其故居面积334平方米,水泥结构,2层楼房。
  永宁“七·一六”蒙难纪念碑 址在永宁镇石永路。碑立于民国31年,花岗岩砌筑,通高1.9米。碑座方形,四面分别行书镌刻“誓灭仇雠”、“雪耻复仇”、“新仇旧恨”、“血泪鳌城”。碑身正面镌刻“本镇七·一六惨遭倭祸纪略”隶书,共372字,记述民国29年7月16日寇入侵暴行。
  第六节文物保护
  1961年4月,石狮的关锁塔、蚶江的六胜塔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均立碑加以保护。
  1982年和1984年,省和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维修关锁塔和六胜塔的避雷针、铁门、补齐破损的石栏杆,六胜塔还增补石佛35尊,以及须弥座,使古塔恢复原貌。
  1989年9月组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石狮市文化馆,设文博干部2名,负责地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及文物档案的建立、文物普查、征集、收藏工作。市政府成立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
  1989年,对全市文物进行一次普查。1990年5月,市政府公布石狮市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并竖立文物保护碑。
  1991年3月,文化馆维修市级文物——石湖宋代古井及重修石湖再借亭。
  1992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10周年,市科卫文体局、文化馆在市区及沿海3镇举办“石狮市文物图片展览”。
  1994年3月,文化馆拨款维修明代周东泉墓;1996年5月,拨款维修石湖郭氏祖乙甲始祖墓。此两处古墓均列市级保护单位报批项目。
  1990年以来,文物管理委员会多次会同公安人员,制止擅自在六胜塔、姑嫂塔周边开采花岗岩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1995年,六胜塔三尊石将军被盗,当即向公安局报案,并于1996年10月重雕补齐。1997年2月,文化馆委托华侨大学对六胜塔进行测试,发现该塔倾斜。
  1996年9月,石狮市永宁城隍庙,蚶江清代海防官署“对渡碑”被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市文化馆组织力量进行文物普查,确定13处为石狮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市政府审批公布。
  第五章 文化市场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石狮建市前,文化市场由晋江县管理。1989年1月成立石狮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下设文化市场办公室。负责日常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文化、广电、公安、工商部门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广电部门负责音像市场管理,文化部门负责音像市场除外的文化市场的管理,公安部门负责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划归镇政府,各镇相应成立社会文化领导组,设立办公室,负责所属文化经营摊点的日常管理。
  1990年7月,成立石狮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在编人员8名,属市委办公室下设股级单位,负责文化市场的日常检查督促工作。
  第二节 “扫黄打丑”
  19881989年初,石狮市场上一度出售、传播黄色录像带和书刊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1989年7月,石狮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的指示,贯彻南方四省“扫黄”座谈会精神,召开各种会议部署全市开展“扫黄打丑”专项斗争。8月,组织市直机关有关人员200多人,进行为期6天的文化市场大检查,共没收非法复制录像带2810盒及一批裸体补克。随后,在城乡广泛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制黄、贩黄、播黄等违法犯罪分子。至年底,全市共查获复制、销售、运输、播放非法录像带案件209起,抓获犯罪分子414人,没收各种非法录像带7.49万盒、裸体补克1400多副、淫书淫画1.25万册,还缴获一批用于非法复制的彩电、录相机等。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一批传播贩卖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1990年,全市继续开展“扫黄打丑”斗争,共查获贩卖、匿藏非法录像带案件27起、46人,收缴非法录像带2489盒,查获非法出版物307册、裸体补克894副。1991年,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和中央两院一部《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犯罪活动的通知》精神,全市多次组织全面清查,深挖“黄丑”案件,先后共查处传播淫秽物品案件31起68人。
  为强化文化市场管理,199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陆续制定12个管理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把娱乐、书刊、演出、音像发行销售出租、印刷出版等文化市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凡申办文化市场经营点,都经过主管部门(文化或广电)和公安、工商部门的审批办证。对歌乐手,实行“五证”管理,即需具备文化资历证、演出合格证、个人身份证、临时居住证、健康证明书,方可办理演出手续。各销售点的书刊,必须从新华书店,正式出版社或邮电局进货,同时所进书刊要具备批发单位的正式发票,并附书刊的目录和数量的清单。1995年,市委市政府又根据文化市场发展的新情况,对原12个管理规定进行补充修订,编印成册,发至各管理和经营单位。当年,针对电子游艺机的热点问题,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整治,关闭30家利用游艺机进行赌博活动的经营点,责令2家更换机种,处罚违规单位19家。1995年石狮市被省评为“扫黄”先进集体。1995年5月10~12日,全国部分省市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出版物市场管理座谈会在石狮召开。市委书记何锦龙在会上介绍石狮建市以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会代表对石狮在“扫黄打非”、繁荣文化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1997年通过稽查先后责令12家无证电子游艺机室停业整顿,查处院(队)播放非正规影片13起,取缔4家庸俗的外来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出,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制定下发《石狮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公开与监督制度》和管理费缴纳、停业歇业申报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节 宣传教育
  1989年6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严厉查禁淫秽物品的通告》。同年7月,市教科文卫局和工商局举办文化市场经营者200多人参加的为期7天的学习班,帮助他们了解政策、识别黄丑。此后,每季度召开一次文化市场经营者会议,组织他们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讲授文化市场的基本知识和经营方法。1990年开始,全市开展歌乐手考核评级活动,建立经营点年终考核换证制度,教育经营者按考核标准改进不合格的部分。同时,在全市文化市场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多方引导经营者注重社会效益。每年组织书刊销售点配合学雷锋活动,设立“雷锋书籍专柜”。1992年国庆节,组织歌乐手为妇女儿童基金会举行捐义演活动。1993年,石狮新湖集团明珠夜总会被评为全国文明歌舞厅,中旅社歌舞厅、新乐园歌舞厅被评为全省文明歌舞厅。1995年,向“三厅”(歌厅、舞厅、卡拉OK演唱厅)推荐“百歌颂中华”影碟,严禁“二室(电子游戏室、录像播放室)三厅(歌厅、舞厅、卡拉OK演唱厅)”接纳未满18岁的青少年。当年5月,组织歌舞厅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民歌演唱会。还组织电影放映单位开展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电影周”活动,上映《南京大屠杀》等多部抗战影片,以配合全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举办文化市场经营者培训班6期,学习有关法律、规定,强化遵纪守法文明经营意识。1997年,组织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开展“庆七一,迎回归”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