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91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运
分类号: F552.757
页数: 7
页码: 362-3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古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水陆运输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陆运输 交通运输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运输工具
  木帆船 古代石狮境内沿海港口运输主要靠木帆船。外海航运的木帆船载重可达1000~2000吨。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轮船的出现,其优势使大型木帆船逐渐退出航运业。木帆船船型及设备逐渐转向轻型改进,一般船型长15丈,宽3丈,深1.3丈,底平宽。民国24年(1935年),蚶江、祥芝、永宁等地有木帆船40多艘,货运于泉州沿海各港口。50年代木帆船船体结构与民国相似,最大的吨位是1956年祥芝古浮村“金仙泰”号船,载重82吨。1984年石狮境内沿海港口航运社有木帆船88艘,载重量2726吨位。1988年仅有5艘。此后木帆船逐渐被淘汰。
  舢舨船 石狮境内舢舨船为木质结构,载重量3~5吨。70年代后,部分舢舨船改用水泥钢丝构造,并安装柴油机作为动力。
  机帆船民国时期,石狮境内沿海港口运输社有机帆船投入运输。70年代后期,木帆船安装柴油机和螺旋桨成为机帆船。1982年后被机动船取代。
  机动船 清末,沿海港口已有木质机动船,载重30~50吨,载客100~200人。民国期间,轮船公司开办,自购或承租轮船(机动船)发展海运企业。如石永蚶汽车公司购买“锦兴”货轮,走蚶江至东石、厦门之间。解放前夕,沿海机动船被国民党军队全部劫持到台湾。1972年蚶江航运社在泉州造船厂建造木质机动船1艘,载重110吨。同年祥芝航运社自行设计建造木质机动船1艘,载重量120吨。至1978年石狮境内沿海各航运社共有木质机动船4艘。1982年后各航运单位均添置木质机动船。1987年后逐渐改用钢质机动船。1988年全市机动船98艘,其中钢质机动船26艘、木质机动船72艘。1994年全市有船舶152艘。1995年全部改为钢质机动船,共有122艘。1996年底全市有钢质机动船115艘,1997年有钢质机动船107艘。
  第二节 运输与维修企业
  一、船运企业
  50年代蚶江、祥芝组织航运社3家,1959年相继加入晋江县海运公司。1962年海运公司解体,改为祥芝航运社,1985年改为航运公司。1987年石狮境内有航运企业4家。1988年后,石狮又先后组建航运企业4家。1996年有航运企业8家,职工1501人,船舶115艘。1997年有航运企业7家,职工1490人,船舶107艘。
  石狮市船务公司 1956年6月1日由石湖、古浮、东埔、浔埔等村个体运输户238人组建蚶江航运社,社址设在泉州聚宝街。拥有木帆船24艘,共1101吨位,资产总值12.5万元。1958年与祥芝航运合并成立祥芝沿海木帆船运输社,社址在古浮村,后移至祥芝。拥有木帆船44艘、总载重量2390吨,渔船2艘;总资产28.5万元。1959年9月,与东石、古浮各运输社合并进入晋江县海运公司,编为第一大队。1962年8月海运公司体制下放,祥芝运输社解体,转由石湖、蚶江两村组成集体性质的蚶江航运社,社员187人,有木帆船15艘,总载重量505吨,资产总值15万元。1965~1966年,新建1个400平方米的维修场,1座仓库和1幢办公楼。1971年建造1艘机动船,载重量110吨位。1978年该社维修场自行设计建造木质机动船1艘。1985年机动船增至5艘,木帆船增至15艘;资产总值52.9万元。1983年实行社员股份制,并发动社员投资增股。至年底,股份资产增加50万元,船舶增加9艘,营运总收入增至46万元,并在上海、广州设立货物联运站。1985年航运社改称晋江县第二海运公司,下设4个船队;新造木质机动船10艘,总载重量3000吨,并淘汰木帆船,实现机械化,增设2个临时船厂。1986年船舶增至36艘,其中机动船24艘。1987年公司职工513人,拥有机动船38艘,其中钢质机动船5艘,木质机动船33艘,总载重量8832吨;年货营运总收入469.9万元。1988年10月改称石狮市船务公司,下设第一至第五分公司,主要经营上海至广东沿海航线及长江中下游港口航线。共有职工537人,拥有船舶42艘,总载重量11364吨,全年供运量11364吨,全年货运量11.97万吨,货运周转量17160.4万吨公里,营运收入766万元,上缴税利33.5万元。1996年公司职工731人,拥有机动船57艘,总载重量35433吨;年货运量30.5万吨,货运周转量44055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2460万元,上缴税利87万元。1997年货运量28.6万吨,货运周转量52287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2500万元。
  石狮市航运公司 1954年成立祥芝木帆船联营小组,经营祥芝至泉州、厦门、石码、惠安、崇武、福州等地货运业务。1956年改称祥芝沿海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社址在泉州万寿路。拥有木帆船34艘,总载重量858吨,资产总值12.8万元,开辟汕头、东山、下寨、云霄、诏安等航线,主要营运稻谷和木炭。1957年,与古浮沿海木帆船运输社合并组成联社,社址在古浮村。1958年又与祥芝联运社合并组成祥芝沿海木帆船运输社。1959年9月并入晋江县海运公司,编为第一大队,队址在古浮村。1960年开始派船长驻浙江舟山渔场沈家门,承包水产品运输。1962年晋江县海运公司撤销后,更名为祥芝航运社,有职工358人,拥有船舶40艘,总载重量12680吨位。因资金短缺,人员多,便以海洋捕捞为副业,组织2对木帆船拖网捕鱼。同时又拨出4艘木帆船组织家属渔业生产专业队。1963年3月至1965年11月,先后添置木帆船7艘,共233吨位,合计拥有木帆船46艘,总载重量1312吨。1965年建船舶修造基地1座2430平方米,仓库1座165平方米。1967年5月该社在宁德建造46吨位木帆船1艘,购置27吨位木帆船1艘。1971年自行设计建造120吨位,主机马力150匹的木质机动船1艘。19801982年,先后购置木质机动船4艘,共435吨位。1983年3月,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又购置木质机动船10艘,共1350吨位。当年货运量2.4万吨,货物周转量1506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168万元,比1980年增长74.3%。1985年6月,实行船舶租赁制。1986年建造300吨位木质机动船4艘,并购置180吨位钢质机动船1艘。1987年5月,改称祥芝航运公司。1988年7月向武汉造船厂订造500吨位钢质货轮3艘。1988年10月改称石狮市航运公司。是年底,公司有职工158人,拥有船舶14艘,总载重量6870吨;资产总值249.5万元。全年货运量9.4万吨,货物周转量9987.8万吨公里;营运收入376万元。1997年公司拥有职工142人,机动船12艘,总载重量5622吨。全年货运量10.05万吨,货运周转量17345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485.4万元。
  石狮市海运公司 1953年蚶江、古浮等地个体船户组成蚶江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58年与祥芝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合并为祥芝运输社,社址在古浮村,后移至祥芝。1959年9月并入晋江县海运公司。1962年8月体制下放后与祥芝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分家,改称古浮航运社,有职工105人,拥有木帆船13艘,总载重量453吨。1964年建造船舶维修场923平方米。1965年2月自行设计建造木帆船1艘。至1970年共造船6艘,总载重量259吨位;拆修旧船7艘,合计拥有木帆船19艘,总载重量703吨位。1971年向晋江县梅港造船厂订造140吨位木质机帆船1艘。1979~1981年添置木质机动船3艘。1982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改为租赁制,不久改为股份制。1985年7月改称晋江县第三海运公司。公司成立后自造木质机动船2艘,购置木质机动船8艘,总载重量2061吨。开辟从上海至广东沿海及长江中下游航线。1988年10月改称石狮市海运公司。同年向武汉造船厂购置300吨位钢质船3艘。当年公司有职工42人,拥有船舶6艘,总载重量2275吨;有船舶维修场1个923平方米。年货运量3.1万吨,货运周转量2978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126万元,比1980年的29.9万元增长3.2倍。1997年公司有职工55人,拥有船舶5艘,总载重量2488吨;年货运量3.11万吨,货运周转量8213万吨公里,年营运收入135.8万元。
  石狮市轮船公司 前身是蚶江、石湖2村个体联户运输船自行组织的运输队。1983年蚶江公社管委会为发展社办企业和便于管理,将蚶江、石湖2个运输队组成蚶江水陆运输队,拥有木质机动船8艘,实行单船核算的股份制,隶属公社政府管理。1985年拥有机动船16艘,总载重量3000吨位,年货运量5.4万吨,周转量5260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170万元。货运航行南至广东、海南,北至浙江、上海及长江下游港口。1986年改称晋江蚶江运输公司,并在江苏、上海、宁波、厦门、汕头、广州、湛江、海南等处设驻外工作组。1988年10月改称石狮市轮船公司,有职工285人,拥有机动船36艘,载重量8107吨位;年货运量8.55万吨,周转量12253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547万元,比1985年增长2.2倍。1997年公司有职工320人,拥有船舶21艘,载重量13292吨;货运量26.15万吨,周转量36649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2145万元。
  石狮市回民海运社 1988年7月创建,有职工27人,拥有船舶2艘,总载重量970吨位,主要经营沿海航线。当年货运量2万吨,货运周转量1780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46万元。1992年有职工38人,拥有船舶4艘,总载重量2038吨;年货运量4.68万吨,货运周转量4166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108万元。后因发生海难事故,经营亏损而倒闭。
  石狮闽祥海运公司 1990年3月创建。主要经营上海至广东沿海及长江中下游航线。1992年有职工130人,拥有船舶12艘,总载重量5872万吨;年货运量8.82万吨,货运周转量9231万吨公里;全年营运收入153万元。1996年公司有职工110人,拥有船舶10艘,总载重量5096吨位;年货运量7.93万吨,货运周转量12294万吨公里;年营运收入128万元。1997年职工100人,拥有船舶9艘;年货运量8.48万吨,货运周转量13154.5万吨公里;营运收入135.8万元。
  石狮市闽捷船务公司 1993年8月创建。1994年有职工30人,拥有船舶3艘,总载重量1800吨,经营上海至广东、海南沿海航线。当年货运5.3万吨,货运周转量4595万吨公里;营运收入145.4万元。1996年有职工110人,船舶7艘,总载重量4057吨位。当年开辟石狮至香港、澳门航线;全年货运量9.16万吨,货运周转量19076.9万吨公里;年营运收入450万元。1997年拥有船舶7艘,总载重量4057吨位;年货运量10.2万吨,货运周转量20894.8万吨公里;年营运收入486万元。
  石狮市铭龄海运公司 1996年10月创建,有职工25人,拥有船舶2艘,总载重量1540吨位,经营上海至广东沿海航线。当年货运量0.52万吨,货运周转量436万吨公里;营运收入32万元。1997年有职工25人,拥有船舶2艘,总载重量1540吨;年货运量0.75万吨,货运周转量467万吨公里;营运收入34.5万元。
  二、船舶修造业
  清代,蚶江与台湾鹿港、八里岔对渡,航运发达,港口“舟楫密集”,船舶修造业因此而兴起。清末及民国期间,日本占领台湾,对台运输停止,船舶修造业随之衰落。
  50年代,蚶江、祥芝港各航运社都在泉州维修、造船。60年代后,蚶江、祥芝等地先后兴建船舶修造厂(场)。1964年祥芝古浮航运社利用海滨沙滩创建船舶维修场,面积923平方米。1965年修造木帆船6艘,共250吨位;大修和扩建木帆船7艘,共304吨位。1969年祥芝航运社附设船舶修造厂,场地面积2430米。1969~1971年,该厂与诏安县航运公司协作,建造第1艘载重120吨、主机马力150匹的木质机动船。1978年蚶江航运社附设船舶维修厂,建造沿海木质机动货船。1985年该厂增设2个临时造船场地,当年建造木质机动货船10艘,共3000吨位。1991年后石狮市蚶江、祥芝两地相继兴建新型船舶修造厂2家,并不断扩大规模,引进技术,承担维修、改装和船舶设计任务,以适应航海业的需要。1991年由石狮市海运公司与古浮村合资300万元组建石狮市源兴船厂。1992年由旅港同胞投资1000万元,在蚶江石湖村创建石狮市港湖船舶修配有限公司,厂区陆地面积3.62万平方米,陆地前方沙滩面积2.17万平方米,在高潮位时万吨轮船可进出场。目前该厂还在紧张施工中。
  石狮市源兴造船厂 1991年,石狮市海运公司与祥芝古浮村合资300万元筹建石狮市源兴船厂。1993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该厂位于泉州湾出口处,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经营1000吨以下钢质船舶维修及500吨级钢质船舶的改造,并与福州海洋船舶设计院联合承担小型船舶设计和改装设计。1993年该厂有职工30人,维修各类船舶5艘、2200吨位;营业收入47.63万元,上缴税利3.5万元。1995年有职工36人,维修船舶9艘、3300吨位;营业收入718.5万元,上缴税利5.72万元。1997年有职工32人,维修船舶12艘、4800吨位;营业收入72.35万元,上缴税利5.28万元。1993~1997年共维修船舶43艘、1688吨位,营业收入320.71万元,上缴税利24.49万元。
  第三节 营运
  石狮海上交通历来十分发达。唐代航海家林銮在蚶江石湖港建造船舶码头,航行于渤泥、琉球、三佛齐、占城等地。宋元时期,载重大帆船航行于台湾海峡并远航到东南亚、西亚、东非及东北亚的日本、高丽等国家和地区。明代中后期,沿海港口民间运输崛起。清代,内海航运及对台运输处于鼎盛时期,船舶北通泉州、福州、温州、沈家门、宁波、上海、南京、扬州、牛庄、烟台等港口,南可达厦门、汕头、广州、海口、香港,东抵台澎各港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十七年,清政府先后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八里岔对渡,对台运输迅速发展。蚶江遂成为大陆与台湾通航中心港口之一。台湾及东南亚货物由蚶江输入内地,晋江流域的土特产品源源不断运往台湾,并转运东南亚一带。鼎盛时期,泉州、晋江、厦门、漳州及台湾等地民船停泊于蚶江港,“舟楫密集”,日往返船舶达300余艘。仅蚶江石湖村就有大帆船40多艘。
  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重申开放海禁后,蚶江、祥芝大乌艚船除经营国内沿海航线外,也开辟远航吕宋、苏禄、马来亚半岛等港埠。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新加坡开埠第二年,第一艘到达新加坡的中国货船就是祥芝的大乌艚船。此后与新加坡往来不绝,如祥芝船主蔡亚龙拥有数艘远洋船;祥芝伍堡泉复盛王姓码头就有200多艘艟舡船;船行主王季叻拥有20多艘大帆船。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祥芝船员曾集资在新加坡的坡楼兰巷建造一所“泉晋发堂舍”,专供船员住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对台运输逐渐衰落。光绪末年,海运大都被外国轮船取代。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蚶江对台运输停止。厦门沦陷时期,永宁港一度成为华侨出入境转接处,从永宁港开辟至菲律宾,经香港转越南、缅甸、泰国的航线。民国期间,蚶江、祥芝、永宁等处有船舶航行于闽浙沿海及泉州湾一带,有固定班次往返于泉州之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台运输再度恢复。不久国民党军队征用沿海船舶,其余船只停搁港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港口航运复兴,船舶逐年增加。1956~1960年,祥芝、蚶江等处船民组织成立航运社,营运闽、浙、粤沿海航线。祥芝船户曾在汕头港口建造木构码头,称“福建码头”。1978年后,石狮航运业又进入兴盛时期。1984年国家开放运输市场,私人购置船舶运货,大多运载沙或散货。各航运社也先后进行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租赁制。进入80年代中期,集体航运社先后改为海运公司,传统的木帆船已被机动船取代,运输工具全面实现机械化。各航运公司经营上海至广东、海南及长江流域港口航线,并在上海、广州、海南、湛江、汕头、宁波等地设立办事处,拓宽航运业务。1992年石狮市集体航运企业6家,拥有船舶117艘,总载重量51969吨,其中钢质机动船75艘;年货运量68.13万吨,货运周转量91261万吨公里;营运收入4422.2万元。
  1993年5月15日,石狮祥芝港首航香港。当年货运香港船舶12艘次,载重货物1605吨。此后祥芝港开辟不定期航运香港货轮。至1996年,石狮至香港货运108艘次,载重货物57703吨。1992~1997年,沿海港口相继建成500~10000吨级泊位码头,船舶货运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1997年,全市集体航运企业7家,拥有船舶107艘,总载重量63138吨;年货运量87.34万吨,货周转量149010.3万吨公里;年营运收入5938.2万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