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扶贫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扶贫工程
分类号: F323.8;F282
页数: 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扶贫工程、救济生活特困户、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等情况。
关键词: 扶贫 工程 石狮市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石狮境内开展扶持贫困户,鼓励贫困村生产自救。1980年晋江县人民政府确定在永宁等5个公社开展扶贫工作试点。1985年从调查摸底入手,每年口粮标准每人平均100公斤以下,年收入水平每人平均150元以下,村企业产值低的村列为贫困村,进行重点扶持。
  1988年,中共石狮市委、市政府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以富帮贫共同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实施扶贫工程起重要作用。为此,市政府制定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以市区为中心,以通往沿海的三条38米主干道为纽带,以祥芝港、石湖港、梅林对台贸易和永宁黄金海岸旅游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市区至蚶江、祥芝的两条带状工业走廊和高新技术园区,以及永宁旧城至黄金海岸的10平方公里旅游经济开发区。通过城乡连续开发,滚动发展,形成三星拱月的格局,达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缩小农民生活与城镇居民生活的差距,加快脱贫速度。对农村采取各项倾斜政策,每年从地方财政中拨出2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扶持20个贫困村修路、办电、造林、办教育、兴建水利设施。同时,还采取先富村与后富村挂钩等措施,促进贫困村脱贫致富。把2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00元以下的村确定为全市扶贫的重点,采取“以富帮贫、以城带乡”的办法,由市委、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分别同20个贫困村挂钩扶贫。
  1990年,重点扶持祥芝镇后湖村和西墩村。后湖村是出名的穷村,1990年只有一条通往邻村的小路,2家小小瓜子厂,是税收空白村,村财负债6000余元,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扶贫后,引导后湖村走产业兴村之路,创办瓜子加工厂8家、饮料厂1家、印花厂2家、纸箱厂1家、畜牧饲养场1个、织造厂1家。1993年上缴国家税收3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上升到1450元,1994年达到2000元。西墩村是一个穷得“麻雀不落脚”的村庄,人均收入仅700元。扶贫后,选定“因地制宜、百业齐进、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西墩村是有名的乐队村,传统乐队有100多人,组成5支乐队。西墩村的乐队走出石狮,“吹”出名气,伍堡乐队还获得省级铜管乐队金杯奖。5支乐队年纯收入200万元。同时,组织村民发展采石业,创办13家石板材厂,效益好的石板材厂年产值达百万元。30户菜农,每年收入超2万元。1994年村民人均收入上升到2200元,甩掉贫困帽。
  1991年2月21日,石狮市政府在永宁镇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提出发展永宁经济思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立足现有,积极进取,倾斜扶持”。在全面扶持的同时,应重点扶持贫困村。1991年石狮市税务局帮助永宁镇前埔村筹集资金8万余元,建成65亩蔬菜基地,2000亩果林基地,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脱贫。经济局对贫困村确定本地特点的种植、饲养、加工等农业开发项目,全面规划,重点扶持。1992年重点扶持祥芝镇前厝村。前厝村就处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洼地,终年潮湿,蚊子、蛇特别多,瘴气也多,人易得病。1949年住有8户37人。1992年住有蔡、谢、余三姓人家,28户127人。大寒天,还有孩子穿不上裤子,光着屁股。大人、小孩脸色灰黄。村内没有一座较完整的房子,没有医疗站,小食杂店也没有。1991年娶进5个媳妇,其中两个弱智、一个瞎子、一个拐脚。男人穷得讨不起老婆。1992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闽南风俗节日“众生节”,家家户户要吃线面鸡蛋,可前厝人却喝地瓜汤。就在这一天,刘成业市长带领五套班子和经济局、土地局、工商局、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及祥芝镇干部到前厝现场办公,市长当场决定6条扶贫措施,把对前厝扶贫的问题摆上市、镇议事日程,并做了一条规定:1.先发救济款过年;2.由经济局帮助制定规划,包括山、田、水、电、路、企业、果林等发展规划;3.组织发展生产。这里石头多,沙子多,先补助5万元,市财政局再拨2万元购买碎石机;4.春节后,医疗部门进村送医送药,定时义诊;5.儿童一律免费上学。同时,办夜校,扫盲;6.迁村。市政府扶持前厝村举动震动石狮,尤其是民主党派和企业界。他们纷纷解囊捐资扶贫,市长决定每人捐款不能超过5000元,希望捐资的面广一些,让更多的人关心扶贫,参与扶贫。1992年底,前厝人搬到新村迁住新居,新村共建14幢砖石2层楼房,每幢居住2户,结构完备,有房有厅有厨有自来水,配备猪舍鸡舍齐全。4口人家,房屋建筑面积94平方米;5口以上人家,可住123平方米,电话拉进了新村。村里办起服装厂,购买碎石机,鼓励农民购买12部拖拉机运石头,山上种植龙眼、梨等果林50亩。市政府抓住前厝贫困村脱贫的典型,把农村扶贫工作推动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4年12月13日,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进程,实现“九五奔小康”的奋斗目标,石狮市委、市政府在永宁召开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工作会议,市五套班子领导和市直机关各部委办局、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吴德厚副市长作《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进程》的报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颜年安宣读《实行挂钩扶贫制度的通知),全市正式施行新的挂钩制度,市直机关单位和经济发展较快的村与贫困村正式签订挂钩扶贫协议。1995年,在20个贫困村初步摆脱贫困之后,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强对这些村的扶持,发动有关单位、华侨、企业家捐资437万元,用于水、电、路、通讯、校舍和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
  1996~1997年,石狮市结合第二次创业的展开,在此期间的扶贫工作主要是做好相对薄弱村的转化和扶持特困户的工作,根据相对薄弱村的村情,选好发展经济路子,千方百计增加村财收入,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普遍开展“学美岭,创五好,奔小康,建新村”系列活动。发挥本地资源、劳力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发挥创汇农业和家庭副业。市委、市政府还在资金、政策和信息上实行倾斜政策,市领导深入10个相对薄弱村现场办公90人次,解决160个实际问题。10个相对薄弱村的平均村财收入由1995年6.4万元上升到1996年21.6万元,增长237.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2800元上升到1996年3430元,增长22.5%。1997年,全市共有304户60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费。全市拨出救济款5.62万元,救济生活特困户。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