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语法
分类号: H17
页数: 12
页码: 1141-1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语言语法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德化县 语言 语法

内容

一、构词法的特点
  (一)单纯词
  1.多用单音节词,如:月、桌、杯、阔、了等。
  2.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联绵词有双声和叠韵两种,双声词如:彩试[tai442i2]、迌[tit4to44]、度谍[t2tiap35];叠韵词如:阿咾[o2o442]、惜略[ioo35]、阴琛[im22tim22]。
  泉州是有名的侨乡,泉州话中有不少音译的外来词,德化是泉州市最西北的县,四面环山,早时交通闭塞,对外交流有限,在语言中的表现就是外来词较少,常用的是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词,但也仅在城关流行,西半片基乎没有,如“雪文、洞葛、五骹岐、巴刹”,“雪文”在城关已是基本词汇了,现在上涌也有这个词,但常用的仍是“腊”,后三个基本不用。
  (二)合成词
  合成词有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三种。
  1.复合式合成词的基本类型有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五种。
  联合:衫裤、声说、行踏、摒扫、抾拾、勇壮
  偏正:咸糜、蠓帐、柴锲、好斗、臭惰、后生
  补充:跋倒、拍惊、看无、椅条、箸奇、薰枝
  动宾:烧薰、做晬、搬戏、罩雾、煏火、作塍
  主谓:喙焦、酒抽、饭捞、油漏、齿洗、目红
  有一种联合型合成词的词义不是词根的单纯组合,而是从词根抽象出来的,表示更广泛的意义,一般是双音节的,如普通话的“骨肉”,德化话的“行踏”(来往),德化话中这样的词还可以是三音节的,如:咸酸甜(蜜饯)、食穿用(衣食住行)、铺被席(铺盖)、挨吹唱(吹拉弹唱)。
  2.重叠式合成词较少,常用的如“泛泛”、“拄拄”。
  另外,有一种词是用同一个字的文读和白读来构成的,如:里里[a35i442](衣服里子)、指指[ki442tu42](食指)、食食[tia35t35](饮食)。
  3.附加式合成词有加前缀和加后缀两种。
  加前缀:阿-阿公、阿姆、阿兄、阿基、阿蓉
  老-老虎、老陈
  上涌话有个□[pue42],一般加在疾病或与身体状况有关的词前,如□[pue42]羊眩(癫痫)、□[pue2]面□[kn35](做恶梦)。
  加后缀:-仔髻仔、桌仔、猪仔、桔仔、贼仔、同姒仔、外国仔
  -侬查某侬、囝仔侬、序大侬、作塍侬、生理侬
  -头顶头、底头、边头、角头(“头”读轻声)
  傢俬头、心肝头(“头”不读轻声)
  -口看口、尾口、灶口
  -婴囝仔婴、鸡仔婴、猪仔婴(加在“仔”后表更小)
  -婆痟神婆、翘头婆、□□[iau4kiau2]婆
  -气清气、哭气(“气”读[ki2])差气(“气”读[kui2])
  -路手路、头路
  -佋孽佋、衰佋、讪佋、泛佋(较粗鄙)
  -声点声
  “阿”也可以放在人名的最后一个字后,仍表称谓,与前缀的“阿”相似,如:香阿、清阿。
  二、词类特点
  (一)名词
  有些名词兼有形容词性质,可受副词修饰,也可重叠表程度加深,如山(偏僻)、柴(呆滞)、猴(精明,灵活)。
  (二)动词
  1.动词前加重叠的语素,表示对语气的加强,表达更生动,如:
  膏膏缠(纠缠不休)叩叩掣(因害怕或身体不适而发抖)
  哗哗吼(声音很大)沯沯滚(沸腾)
  2.能愿动词的肯定与否定各自有一个词来表示:
  表可能:会-〓(会-不会,能-不能),通-邙(可以-不可以)
  表必要:着-免(需要-不需要,必须-不必)
  表意愿:卜-伓(要-不要,愿意-不愿意)
  (1)“会、〓”可直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有三种意义:初次学会某种动作、具备某种本领,恢复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或表示对动作、状态的肯定或否定,如:
  会写字会开车会食三碗
  会落雨〓倒来(不会回来)〓会合意(满意)抾拾(不俭朴)
  (2)“着、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前面还可加副词表示程度,如:
  即个囝仔诚着顾(这个孩子很需要看顾)
  迄款皮衫野免洗(那种皮衣用不着经常洗)
  (3)“通”前面常常加“有、无”来表示有和没有或事物的性质,如:
  有通食,有通穿(有得吃,有得穿)
  布鞋诚有通穿着(布鞋很耐穿)
  (4)有的否定性能愿动词可以组合使用,常用的是“伓免、伓通”,“伓免”是“不必、不用”的意思,在语气上比“免”随和,“伓通”是“不可以”的意思,有人认为“邙”就是“伓通”的合音。
  (三)形容词
  1.有不少单音节形容词后可带叠音、双声、叠韵或三音词缀,所表词义程度较深,语气较强,也比较生动形象,如:暗摸摸、咸啄啄、〓巴巴、畅西西、胖□□[22]、滑□□[iu42iu42]、花巴喱猫,叠韵后缀的声母一般是前1后。
  2.形容词的重叠式
  (1)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有AA式和AAA式两种,都表示对程度的强调。AA式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也可以做定语、状语和补语,AAA式所强调的程度比AA式大,只可做谓语和补语,且做补语更多,如:
  水清清(水清清的,水很清)
  好好一个囝仔共拍甲即生(好好的一个孩子打成这样)
  趁爸母伫赫圈偷偷走出去践(趁父母在睡觉偷偷跑出去玩)
  碗敲甲碎碎(碗摔得粉碎)
  风寒寒寒(风很冷)
  喙唇抹甲红红红(嘴唇抹得非常红)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方位名词和部分具有形容词性质的名词也可以三叠,如:苦苦苦、气气气、尾尾尾、猴猴猴。
  (2)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有AABB式和ABAB式,常作补语和谓语,都表示对程度的强调,AABB式的语气较强,如:
  即个人看起来老实老实(这个人看起来挺老实的)
  汝最好老老实实交待出来
  涂骹清气清气,免扫(地板很干净,不用扫)
  我洗甲清清气气,汝又共我弄凶去。(我洗得这么干净,你又弄脏了)
  (四)代词
  1.人称代词的词形和词义在德化内部略有分歧:
  词形上,城关的单复数都是单音节词,而西半片的复数有的是通过在单数后加其他成分来表示的。
  词义上,城关的人称代词复数可表从属,西半片则用单数表示,即城关的表示法是“人称代词复数+人或物”,西半片的表示法是“人称代词单数+人或物”,如:“我家”,城关是“阮厝”,西半片是“我厝”;“我哥哥”,城关是“阮兄”,西半片是“我兄”。但是如果要表示复数人称代词的从属,城关仍是用上面的格式,西半片的第二、第三人称要用“你侬的、伊侬的”或“你□[huai44]个的、伊□[huai44]个的”。
  2.“侬”除“人”的意思外,还有“人家”的意思,读[a2],可单用,也可与其他人称代词或称谓连用构成复指成分,起强调主语的作用,“侬”位置可前可后,在前为多。如:
  伊侬野伓去(他又不去)
  侬阿嫂偌早就知影咯(嫂子早就知道了)
  3.指示代词有一个特点就是近指声母都是,远指声母都是h,并且韵母和声调往往是一样的:
  近指:即[tit4](这),只[44](这,这种),拽[uai44](这些),拙[ua42](这么),□[e2](这里)
  远指:迄[hit4](那),许[hi44](那,那种),徊[huai44](那些),□[hua42](那么),赫[h2](那里)
  “即、迄、只、许、拽、徊”修饰名词时一般要带数量结构,数量是“一”时,数词可以省略,量词不能省略,“只、许、拽、徊”一般只跟“个”组合,如“只个侬、许个书、拽个鸡、徊个车”,“即、迄”还可与部分名词组合使用,并且常常与后面的量词或名词合音,如:
  即久[it4ku442](这会儿)—迄久[ht4k442](那会儿),即阵[it4un2](这会儿)—迄阵[hit4un2](那会儿),即种[it4i442i44](这种)—迄种[hit4t442hi4](那种),即样[it42ti442](这样)—迄样[ht42hi42](那样),即生[Iit4224](这样)—迄生[hi42h4](那样),即迹[it4ia2ia42](这里)—迄迹[hit4ia42hia42](那里)
  “即样、迄样”原来不合音的读法已经不用了,合音后还可再加“生”,读[t44222]、[h44222],意思不变,可见合音形式已经凝固为一个词了。
  指示代词与名量词组合后还可再加“仔”,表示数量少或语气轻,如:即迹仔、迄只仔、即节仔、迄队仔、即矸仔、迄把仔。
  4.疑问代词及其表示内容:
  啥个[i44e44]、啥物[i44b42]:问人、事、地等,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
  底侬[ti2Ia44-tia44]:问人,相当于普通话的“谁”
  底素[S2]、底时[ti2i44]:问时间,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时候”
  □[tu442]:问地点,相当于普通话的“哪里”
  障仔个[i2ki442e44]:问方式,相当于普通话的“怎样”
  偌[ua2]:问程度和数量,相当于普通话的“多么,多少”
  若[42]:问原因,不能单用,相当于普通话的“为什么”
  “啥个[i44e44]”常变读为[ii44e44],也可单用[i44],“底侬[ti2a44]”的合音[tia44]已经凝固为一个词,“障仔个[i2ki442e44]”常合音为[tiu442e44]
  5.逐指用“逐”加量词表示。
  (五)数词
  1.德化话的数词有文白两套读音:
  “二、七、万、亿”只有一个读音,文白不明,下文为称说方便文读和白读均指这个读音。表示二的还有“两”这个字,有[442]、[2]两个读音,前者是文读,少用,后者是白读,常用。这些数词的读法有以下几个规则:
  (1)数数时,一、二可以是“一[it4]、二[i2]”,也可以是“一[it35]、两[2]”,但不可以是“一[it4]、两[2]”或“一[it35]、二[2]”,三到十用白读;多位数的个位用白读,“十、百、千、万、亿”用白读,但是“一、二”在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时候用“一[it4]、二[i2]”,其他位置要用“一[it35]、两[2]”,如12121要读it35ban2I2u2tit35pa42i2tap35it4。空位用“空k2”表示,如205读2pa42k22。
  (2)表示时间时,年份用文读,其他用白读,但是“一”都用文读,如1949年10月1号读为it4kiu442u2kiu44244tap3535it4h2,“年”一般读轻声。读时、分、秒时,“一”在“一分”里可读[tit35],也可读[it4],两位数里的个位读[it4],如:2点1分读2tam442it35hun22,4点31分读i2tiam442a22ap35it4hun22。但德化多以表盘上的12个数字表述时间,如:3点10分说“3点2字”,9点45分说“9点9字”。
  2.三位数以上的整数,如果只有两级数的话,后一位级数可以省略,如果前位级数是“一”时,“一”也可以省略,如“三百二十”可说“三百二”,“一千三百”可说“千三”,“一万八千”可说“万八”。这种省略还可以推及“一+量词+数词+(量词)”的结构中,量词以度量衡为主,如“五斤三两”可说“五斤三”,“一米八”可说“米八”,“一箍六角”可说“箍六”。
  3两位数的十位是二、三、四时(除二十、三十、四十外)可用“廿[iap35]、卅卅[am2]、[iap4]”,
  一[iap35i4]、卅二[am2i2]、三[iap422]。
  (六)量词
  1.形容词可直接与量词组合表示数量多少、程度大小,常见的形容词是“侪、少、大、细”,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①程度副词+大/细/侪/少+量词,作谓语:(牛)诚大只,(书)野细卷,(树)伤侪丛,(鱼)真少尾。
  ②“大/细+量词”,作定语,作用类似于区别词,如:大箍米粉(比较粗的米粉),细粒球(小个的球)。
  ③大大/大母+量:大大杯,大大张,大母粒、大母声。
  ④细仔+量:细仔双,细仔只
  2.“一+量”的重叠式有几个意思,可表数量多,可表按次序地进行,也可表示逐指,如:
  一车一车的柴
  飞机一只一只飞起去(飞机一架一架飞上去)
  一个一个计伓知(一个个都不知道)
  3.有的量词重叠后变成了形容词,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如“粒粒”形容东西不光滑,有疙瘩状,“核核”形容豆、米一类食物没有煮烂的状态,这类量词比较少。
  (七)副词
  1.常用副词的种类和意义:
  程度副词:野、诚、真(很,非常);最;伤、太;并(挺);小可(稍微);较、佫较;愈(越);崭然(相当)
  时间、频率副词:已经(常合音为[i442]);别(曾经);拄、拄拄、拄则、寝(刚刚,刚才);伫咧、伫嚇(在,正在);卜、则卜、拄(将要,正要);现(马上);在本、原本、原来、本来;经常、规工(整天);从[]来、从[]古;又;佫、再;野、野佫(还);一直、一透、捷捷;也、么[b2];重新;早晏(早晚)
  范围副词:全、全部、计、褿、总共;做一下、相合(一起);总、则、干焦、孤、孤孤、孤单、尔(才、只)
  肯定、否定副词:一定,肯定;未;伓(不);无用(可合音为[bi442])(别,不用);无一定、无拄拄(未必,不一定)
  情态、方式副词:犹原、野佫(仍然);清采(随便);了了仔(渐渐);了了仔、顺顺仔(小心,慢慢);挑工、挑迟(特地);徒然间(突然);紧、赶紧(赶紧);罔(将就);且(暂且)
  语气副词:较得(幸亏);干脆(索性);总无、敢[kam442](难道);竟然;横直、根主(反正);可能常合音为[k44]、敢[k442](也许);差一些(差点儿);诚实、真正(果真,确实);偏偏(却,偏偏);到底;明明;煞(反而);拄顿(要是);较加[ke22](一定)
  除上面列举的这些外,还有一些与普通话相同的副词,可能是从普通话引进的,日常□语中比较少用到,如:非常、几乎、始终、单独、究竟、大约。
  2.“又、佫、再”这三个副词可以组合使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又佫、又再、又佫再”相当于“又”,“佫再”相当于“再”,并且常合音为[kuai2],如:
  伊早起又佫来一摆(他早上又来了一次)
  水着佫再加淡薄(水要再加一点)
  昨日则食,今日又佫再食(昨天刚吃,今天又吃)
  3.表示行为动作尚未开始可以有三级:未—未别—未别未/未曾[in2]未,对未然的强调和语气一级比一级强。
  (八)介词
  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德化话中大部分介词仍兼作动词。
  常用介词的分类和意义:
  引进时间、处所、方向:伫、从、到、等、踮、□[12]、□[ku42]、安、沿、向
  引进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根据、按、按照、以、在、用、趁
  引进关涉对象:对、共、交、合、向、互、替、除了、连、比
  引进原因、目的:因为、为、为了、为着
  引进施事、受事:共、将、互、乞
  总体特点:
  (1)大部分介词仍兼作动词,有的作为介词也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如“从”可以介引地点,也可以介引时间,“共”可以介引涉事对象,也可以介引受事。
  (2)有不少同义的介词,如介引处所的“□[1]、□[ku2]、安”,介引关涉对象的“共、交、合”,介引目的的“为了、为着”,介引受事的“共、将”,介引施事的“互、乞”。
  (3)有的介宾结构很常用,使用中便凝固成双音节词用作副词,如“从古(从来,一向)、临当时(临时)、到时”等。
  (九)助词
  常用助词有:结构助词“的”、“甲”,动态助词“了”、“过”、“□[bai2]”,“所”,“连”。
  1.结构助词
  (1)定中结构间的“的”
  有些定中结构可加“的”可不加“的”,有“的”的语义重点在定语,无“的”的语义重点在中心词。有些定中结构加不加“的”意义有别,加“的”结构松散,往往表示某种类别,不加“的”结构紧密,往往凝固成词组表示特定的意义。时间词、方位词、称谓词作定语,以及除单音节形容词外的谓词性定语,后面一般都要带“的”。如:
  同乡里(的)侬着相照顾(同乡的人应该互相照顾)
  卖票的侬斡倒去咯(卖票的人回去了)
  “的”字结构中的“的”读轻声,代词、称谓词或单位名称之后表示所属的“的”读本调,当两者一起出现时,两个“的”要连用。如:
  许双鞋是即个大汉的的(那双鞋是这个大个子的)
  骹踏车是迄个补鞋的的(自行车是那个补鞋的)
  (2)动补结构的“甲”
  “甲”可弱化为“啊[a44]”,而且可以“啊甲”连用,有强调补语的作用,如:
  苦甲〓食〓睏得(担心得吃不下睡不着)
  睏啊甲伓知醒(睡个天昏地暗)
  (3)状中结构一般不用助词,有的是在副词性成分之后加“仔”,表示动作的一种状态,作用相当于助词。如:
  汝着一字一字读阮则听有(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们才能听清楚)
  聊仔行(慢慢走)
  2.动态助词
  “了”表示动作已经发生,“过”表示动作曾经发生,“□[bai]”表示尝试。“了”常与单音节动词组成“V了V”的形式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有时带有已经不稀罕或不想再重复的意味,如:
  香港汝伓别去着,侬伊去了去咯(你没去过香港,他已经去了好多次了)
  米粉食了食咯伓邙佫再煮啦(米粉吃了好多次了,不要再煮了)
  伊所说无一句实话(他所说的没有一句是实话)
  (十)连词
  常用连词及其意义:
  “甲[ka4]”应是“合[kap4]”的弱化形式。
  (十一)方位词
  按照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不同,方位词可以分为五组。
  1.顶、下、前、后、里、外、中、边、爿
  这些方位词不能单用,只能与表示事物、处所、时间或特定的名词及量词搭配,表示空间、时间或者次序先后概念,所以严格说来,这些只能算是方位语素。
  2.骹、头、尾、底、墘
  这几个词是从名词引申而来的,“骹、头、尾”本义是身体器官,“底”是容器底部,“墘”是物品边缘部分,它们意义泛化后,可以比照参照体的位置、方向或范围。这组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与1组词相同,也算是方位语素。
  3.东、西、南、北
  这四个词比较自由,与一些动词连用时可以单独作状语,但是和大多数动词或介词搭配时,这四个方位词只能与“爿”构成合成方位词。
  向[2]西的厝热天诚热(西向的房子夏天真热)
  另外,这四个词还可以粘着于表示地点的名词之后,如:巷仔东、公园西。
  4.顶面、顶头、面顶、下骹、下底、下面、底骹、头前、后壁、后面、里面、里壁、里头、外面、外□、外壁、外头、东爿、西爿、南爿、北爿、边头、中央
  这组词都是双音合成的方位词,可单独使用或与名词、介词组合使用,指示方向、位置或范围,如:
  外壁有一只车,伓知□[tia]的(外面有一辆车,不知道是谁的)
  厝瓦下底(=厝瓦底)有一个燕仔岫(屋檐下有个燕子窝)
  阿公伫边头看囝仔践(爷爷在旁边看孩子玩)
  顶头的书较□[iau4],下骹骹的较新(上面的书比较皱,下面的书比较新)
  伊伫同学里面算较悬的咯(他在同学里面算是比较高的了)
  5.前后、头尾、里外、顶下
  这四个词是由意义相对的单音节方位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可以放在名词或量词前面指处于两个极端位置的东西,也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放在名词后指空间或时间的范围。如:
  伊生甲□[hua42]侪个囝仔,总尔头尾个较得伊疼(他生了那么多个孩子,就只疼最大的和最小的)
  即条代志前后拖去有十年(这件事情前前后后拖了有十年)
  迄块旧厝里外算算嘞有十几间房间(这座老房子里里外外算下来有十几间房间)
  涂墙顶下计必开咯(土墙上下都裂开了)
  另外,如果一些事物作为方位参照物所能指示的方位有限或有一个非常常用方位,或者句中动词含有一定的方位指向性,那么表示该事物的名词后可以不用方位词,而是用代词“赫”指示方位。如:
  伊伫壁堵赫钉甲四五个铁钉(他在墙壁上钉了四五个铁钉)
  卜洗的衫裤下涂骹赫就会用的啦(要洗的衣服放在地板上就可以了)
  伊去山赫挽草药啦(他去山里采草药啦)
  (十二)拟声词
  德化话中部分拟声词可作动词用:
  □[pui42]吐东西的声音,可当“吐”用,如:澜共伊□过去(朝他吐口水)
  □[piak35]用手掌打,类似于“啪”,如:安巴脊赫□一下(在背上拍了一下)
  □[i44]车喇叭的声音,可指鸣喇叭、按喇叭,如:车螺□一下(按了下喇叭)
  用这样的词表达比较生动,在城关中较多。在城关还有一种蛙是用它的叫声来命名的,叫[k2kiu35]
  (十三)语气词
  语气词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气,有的短语加上语气词便可成句,常用的语气词有:咯[12]、啦[a2]、叻[e44]、兮[he2]、噢[2]、□[ia2]、呢[1442]、吗[b2]、咪[b]、□[i2]、啊[a22]。
  “咯[122]、啦[a2]”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如:
  落雨咯(下雨了)
  伊卜到啦(他快要到了)
  “叻[e44]”表示请求、商量,如:
  窗仔关起来叻(把窗户关起来吧)
  “兮[he2]”表示猜度或商量,如:
  敢是汝的兮?(是你的吧?)
  若无汝做阵去兮?(要不你一起去吧)
  “噢[2]”在问答中表示确定,有时含有一种强硬的态度,也表示劝说,如:
  —恁计伓去□[i2]?(你们都不去吗?)—我卜噢(我要去啊)
  我伓挃噢(我不要哦)
  来噢,来泡茶噢(来吧,来泡茶呀)
  “□[ia2]”可表示故意为之的态度,可以表示对别人说的话的赞同,可以表示质问,还可以表示劝说,如:
  就是伓互汝□[ia](就是不给你)
  —伊无说□[tia44]会知哦(他不说谁会知道啊)—是□[ia2](就是啊)
  我共汝说甲拙侪汝有听一句入去无□[ia2]?
  邙想□[hua42]侪□ia2](不要想那么多啦)
  “呢[]”有两个意义:一个是问人的去向,直接加在指人名词后;一个是在说完一方的情况后,就相同的情况向另外一方发问,也可用于对话。如:
  阿妈呢?(妈妈在哪?/妈妈去哪了?)
  伊伓去咯,你呢?(他不去了,你呢?)
  —伊大学读甲五年哦。(他大学读了五年)—汝呢?(你呢?)
  “吗[b2]”、“咪[]”表示询问、确认,如:
  着菜买些吗?(需不需要买点菜?)
  汝明日卜去泉州是咪?(你明天是不是要去泉州?)
  “□[i]”表示疑问,如:
  佫伓起床□2]?(还不起床吗?)
  三、句法特点
  (一)体
  1.完成体
  完成体表示动作的完成或事件的结束,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
  (1)在动词后加“去”,适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这样的句子常含有不合意想、超乎意料的“遭受”意味。如:
  迄块破厝倒去咯(那座破房子倒了)
  读去几年书咯字佫伓别几个(读了几年书了字也没认识几个)
  (2)在连谓句里,前一个动词的完成体用“动词+嘞”表示,适用于肯定句和疑问句,“嘞”读轻声[e]。如:
  囝仔曳去学堂嘞则去买菜(把孩子送去学校后再去买菜)
  卜电视看一集嘞则出去吗?(要不要看一集电视再出去呢?)
  (3)不用体标记,如:
  昨日去买二十斤米(昨天去买了二十斤米)
  物件寄出去未?(东西寄出去了吗?)
  2.进行体
  进行体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在动词前加“伫赫[t35h33]”表示,既可以表示现在进行,也可以表示过去进行,“伫赫”可以合音为[t33]。如:
  总看着伊喙腔伫赫动,也伓知影伊伫赫讲啥(只看见他嘴巴在动,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旧年的即久佫伫赫作塍哦(去年这个时候还在种田呢)
  3.持续体
  (1)持续体是动作发生之后状态的持续,在动词后加“赫”表示,读轻声,动词带宾语时,“赫”在宾语后。如果有两个动词是并列关系,且两个动作是伴随始终的,前一个动词若带宾语则要将宾语提到动词前,在动词后加轻声的“赫”;如果前一个动作是说明后一个动作的状态的,则前一个动词后的“赫”不读轻声,而要读[h33]。如:
  电视有开赫啦,汝家已去看(电视开着呢,你自己去看吧)
  我捾两桶水赫,无法通相共捩咯(我提着两桶水,没办法帮忙拿了)
  碗揭一块赫伓贮饭上创啥(拿着个碗不盛饭要做什么)
  (2)存现句的存在句和出现句也是一种持续体,出现句要在句末再加语气词“咯”。如:
  桌赫下一碗汤赫(桌上放着一碗汤)
  囝仔来坐赫等食咯(孩子来坐着等着吃饭了)
  (3)其他表示方式:
  ①部分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可表持续,如:
  门开开(门开着)头厾厾(头低着)骹翘翘(脚翘着)
  ②单音节动词与“嘞”组成“V嘞V嘞”,如:
  饭捧一碗食嘞食嘞(捧着碗饭吃着)
  蠓仔飞嘞飞嘞(蚊子飞着)
  4.经历体
  经历体表示动作曾经发生过,在动词后加“着”表示。动词前常常加副词“有、无”或“别、伓别”来表示对这种经历的肯定与否定;在疑问句里则用它们的前后呼应来构成疑问。如:
  伊伓别交我相借问着(他从没和我打过招呼)
  汝别去着厦门伓?(你去过厦门吗?)
  在动词后加补语“过了”也表示动作的经历,含有强调意味,如:
  即种鱼有食过了啦,今日买别种的(这种鱼吃过了,今天买别的鱼)
  伊无通来有共我说过了啦(他来不了,已经跟我说过了)
  5.已然体
  在句末加“咯”不仅表示动作行为的已然,也表示整个谓语的已然,结构上是谓语的组成成份,有时还可在后面加语气词。一般的疑问句不用“咯”,只有“核对式”的问句用“咯”。如:
  徛门外等去两点钟咯佫无侬来开门(站在门外等了两个小时了还是没人来开门)
  头仔拄着代志我就无去咯(刚才遇到事情,我就没有过去了)
  我昨日啥无互汝咯?(我昨天不是给你了吗?)
  (二)貌
  貌体现的是动作的一种状态,常反映着动作主体的感受。
  1.短时
  在动词后加“一下”的合音[],读轻声。如:
  伊破病咯,汝去共伊看一下(他生病了,你去看看他)
  逐摆计是坐一下现去(每次都是坐一会儿就走)
  2.尝试
  可以用“一下”或“”表示尝试,或者在动词后加“迈[bai2]”,或者两种并用,动词前还可加“试”字。如:
  试食一下看咸啊〓(试吃一下,看看是咸还是淡)
  即张图汝试看迈嘞(这张图你看一看)
  3.反复
  单音节、双音节动词重叠都可表示动作的反复,如:
  汝看看嘞就解晓得啦(你看一看就懂得了)
  笋脯着曝曝较焦嘞(笋干要多晒晒,晒干一点儿)
  单音节动词还可以三叠强调动作反复次数之多,后面一般是同一个动词否定式的动补结构,表示反复进行一个动作却无法达到某种程度或结果,如:
  本来无偌远,囝仔拖两三个嘞行行行行〓得到(本来没多远,带了两三个孩子,一磨蹭走了老久还没到)
  一些仔代志变变变变去一半工(一点点小事情整来整去整了大半天)
  4.遭受
  动词“捒[ak4]”单用是用力扔、摔的意思,可放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与消极意义的动词搭配时带有遭受的意味,表示事件是令人不快而又无可奈何的遭遇,带有厌恶、无奈的语气,部分中性动词也有这种用法。如:
  伊昨暗暝交侬跋九输捒去几千箍(他昨晚跟人家赌博输了好几千块钱)
  仓库下甲满咯,物件着处理捒些(仓库都放满了,得清理掉一些东西)
  (三)几种句式
  1.处置句
  一般用介词“将、共”介引受事,受事可提前,然后在介词后用“伊/〓”复指受事,也可以前用“将”后用“共伊/〓因”,处置意味更强;带结果补语的处置句可以单用“共”字,也可加代词“我、汝、侬”,代词有时是受事的归属,这种句子带有消极意味,语气较强。“共伊[ka2i22]”常合音为[kai22]。如:
  风诚大,紧将衫穿起来(风很大,快把衣服穿上)
  昨暝起酒痟将箱仔共伊拆甲无一奇(昨晚耍酒疯把箱子全都撕了)
  迄群囝仔唿唿滚,鸡仔共踏死一个(那群孩子跑来跑去,把一只小鸡踩死了)
  簿仔共汝拆拆否(把本子都撕坏了)
  2.被动句
  用在被动句中的介词是“互”(西半片用“度”),“互”不能单用,若是无定的施事宾语,则要在后面加“侬[a2]”,常合音为[h2,有时可单用“侬”字。如:
  目睭又烧又辣,若亲像互火烧尼(眼睛又热又辣,好像被火烧一样)
  头毛无捋糊糊出去会(互)侬笑(头发没梳,乱糟糟的,出去会被人笑话的)
  3.双宾句
  双宾语一般有四类:表给予、表取得、表询问、表称说,指人宾语在指物宾语前。表询问的双宾句,如果指物宾语是复句,前面可加“看”。如:
  汝着拄我五角银(你要找我五角钱)
  汝昨日有捩我一支雨伞无?(你昨天有没有拿过我一把伞?)
  伊问我(看)即件代志卜障仔处理(他问我这件事情要怎么处理)
  逐个叫伊阿肥(大家都叫他阿肥)
  4.比较句
  比较句有等比式和差比式两种。等比式指比较双方相同,没有差别,一般是在形容词前加“平”、“平平”或“〓”,有的等比式是将比较对象的某些特点作为比较标准,用“甲+〓输+乙”的格式,“乙”不仅是比较对象,也代表了二者比较的标准,这个标准可出现,也可不出现。如:
  即两包糖仔平重(这两包糖果一样重)
  汝创甲一身□[hua]凶,输乞食哦(你搞得身上那么脏,跟乞丐有得比)
  差比式指比较双方不相同,存在差别,有三种形式:
  (1)甲+比+乙+较+性状词(+数量)
  我比汝较肥三斤(我比你胖三斤)
  我食的盐比汝食的米较侪(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
  (2)甲(+较)+性状词+乙(+数量)
  伊无较躼我(他没有比我高)
  我大伊五岁(我比他大五岁)
  (3)甲+无+乙+性状词
  暗暝无昨暝□[hua4]晏倒来(今天没有昨天那么晚回来)
  迄块厝无恁厝大块(那座房子没有你家房子那么大)
  也可用对举的方式说,如:
  我较大,伊较小(我比较大,他比较小)
  (四)疑问句
  疑问句主要有四种类型: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
  1.是非问句
  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时只能对整个命题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是非问句结构像陈述句,表疑问时只要在陈述句末尾加上其他成分,或加疑问语气词,或加肯定词后再加疑问语气词,或肯定词与否定词连用,否定词读轻声。如:
  亮师听说是咱美食馆的老板哦?(听说亮师傅是我们美食馆的老板呀?)
  我水倒捒去些通邙?(我把水倒掉一些可以吗?)
  2.特指问句
  特指问是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表疑问时在陈述句相应的位置换用疑问代词或由它组成的短语,句末可以加语气词,如:
  汝无出去作穑,咱卜食啥?(你不出去干活,我们要吃什么?)
  汝即个补酒号做啥物名啊?(你这个补酒叫作什么名字啊?)
  3.选择问句
  用复句的结构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连词“抑”或“抑是”连接选项,有时不用连词,句末可以加语气词,如:
  汝卜食米粉抑是卜食面线?(你吃米粉还是面线?)
  即摆较好考抑较否考?(这次比较好考还是比较不好考?)
  外壁有落雨无落雨?(外面下没下雨?)
  4.反复问句
  由谓语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的格式构成,即“肯定词+谓词性成分+否定词”,肯定词与否定词有“有—无、会—〓、是—伓、卜—伓、着—免、通—邙”等,肯定词有时可以省略。回答时可选择其中一项作答,或用另外的话作答。如:
  出去外省工作会习惯?(去外省工作习不习惯?)
  明日开会我着去免?(明天开会我需不需要参加?)
  卜交我做阵来去买物件嘞伓?(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买东西?)
  说明:
  1.所举词句除注明的外都为城关说法;
  2.词下加横线的表示合音,加点的表示读轻声;
  3.例句及部分例词用楷体表示,后面括号中的为普通话译句,需注意的是,因词汇语法的差异,例句与译句的字词不一定能够一一对应;
  4.词前加*号的表示没有这种说法。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